家鄉的風俗作文(集合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合10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一百英里不同於風,一千英里不同於習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有數千萬的風俗習慣,但我最喜歡的是她的——春節,一個家庭團聚的好節日。她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流傳下來的一個好節日。

春節,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個家庭都開心地貼春聯,燃放鞭炮,開心地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山裏都會有一個叫“年”的怪物,他會從山上下來到村子裏吃牲畜。不僅如此,就連人們也不會放手。所以人們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戰鬥,但是他們永遠地走了。有一次,一個男人躲在家裏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了,發出很大的聲音,震驚了外面的世界。當人們看到這一幕時,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點燃竹子,最後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後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聲音,在新年的第一天燃放鞭炮。從那以後,它在新年期間從未受到任何攻擊。這一天,人們聚在一起,燃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爲元旦,也慶祝春節。

在除夕夜,春節的前一天,大人會掛上對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門口的臺階上。婦女們打掃了房子,掃除了一年的灰塵。孩子們幫助成年人當助手。這一天,每個人都很忙,一家人在晚上圍坐在一起:在外面努力工作的父母回來了,在外面學習的孩子回來了,一些一年沒見的親戚回來了,只是爲了在這一天吃一頓團圓飯,表達他們對家人一年的愛。今晚,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一家人圍着電視坐着,笑着,動着……“星星跟着月亮,終於迎來了我們最希望的一天。春節的早上,孩子們向大人致敬,並說了一些吉利的話。大人給了孩子們壓歲錢。孩子們欣喜若狂。在這一天,鞭炮不斷爆炸,非常熱鬧。中午,每個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歡笑,分享一年的成果和收穫。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1993年只是一個傳說,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待和無限的夢想。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燈,猜燈謎,而我的家鄉—歙縣汪滿田的花燈可是別有特色喲!

說那裏的花燈很有特色,因爲它們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內,糊紙於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繪畫與色彩點綴共同組成的各式各樣的魚兒。花燈爲何都是紙魚兒呢?傳說由來以久,老人們說,古時火神總是來燒房子,人們損失了許多的財產,爲了驅趕火神,人們就把花燈都做成魚的形狀,並帶着如同真的大紙魚繞着村子轉。火神看見魚,以爲整個村子裏有好多水,就不再敢來燒房子了。以後,人們就年年做魚,戲魚,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點,花燈會便開始了。瞧!只見那天空中出現了許多煙花,有的金光閃閃,似一座金橋橫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斕,升上天空呼啦開出各色的花朵…,各種煙花爭奇鬥豔,讓人目不暇接。之後,真正的主角上場了!一個個頭能裝下兩三個小孩的巨大紙魚游來了,它的身體裏有幾十枝甚至上百枝紅蠟燭,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魚隊前,一個漢子拿着一個火把引路,十幾個壯漢擡着一個“巨無霸”魚緩緩地走來。“巨無霸”魚搖頭擺尾的,似乎在向人們問好,人們歡呼着揮手錶示歡迎。緊隨其後又是幾條大魚兒,後頭跟着一條條可愛的小紙魚歡快地遊着,不時地互相親暱着。小紙魚的主人可是我們孩子,花燈會上也隨之增加了幾分童趣。

魚隊的中間雜着敲着銅鑼,打着大鼓的大人,聲音震耳欲聾,使花燈會更顯熱鬧。幾個淘氣的小男孩跟着他們的爸爸和爺爺,舉着燃完的煙花剩下的杆兒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魚隊的最終面,來回跑着,樂着。魚隊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該煙花炮竹上場了,“叭”,這兒的炮竹響了,“轟”那邊放煙花了,真不明白該看哪兒了呢!

元宵燈會“紙魚兒”遊,燈火通明喜樂洋洋!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但我相信,有件事兒人們回老家過年時都要做串門!每到春節,絡繹不絕的串門人總在水泥路上留下一串串腳印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到親戚家拜年串門。因爲每家每戶的茶几上都擺滿了糖果和零食,我總能撈點糖吃,但最重要的還是能領紅包,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到親戚家,首先要想長輩們問好。可我們老家人特別多,一見到七大姑八大姨我就“臉盲”,我一時半會兒不知該如何稱呼,只能拋個眼神給媽媽,讓她告訴我該怎麼叫。之後,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我一邊吃糖一邊聽阿姨們嘮家常,好不熱鬧!

比起串門去別人家,我更喜歡親戚們起來我家串門。

“丁零”門鈴響了,舅公舅婆來了。媽媽趕緊迎上去,互相問候。媽媽給他們作了介紹了以後,大家坐下來,吃着瓜子,聊起了天。

菜上來了,於是你請我讓,大家一一入座,爸爸舉着酒杯笑容滿面地說:“來,今天我們齊聚一堂,祝大家新年快樂!鼠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我們也歡笑着,“嘭”十多隻酒杯碰在了一起。

大家邊吃邊說着新年裏要大吉大利的話。媽媽又爲大家倒上了酒,笑着說:“我在這兒祝大家家庭和美、財源廣進!”“好”隨着歡呼聲,酒杯又碰在了一起。媽媽招呼着:“別光喝酒,吃菜呀!這粉蒸肉可糯了!”大家紛紛夾起粉蒸肉,慢慢地嚼着,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像有一股暖流,流過了大家的心田。

我趁機站起來說:“我祝舅舅、舅媽、姨姨,姨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鴻運當頭、牙齒天天曬太陽!”“好!”大家鼓起了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的話匣子打開了。外婆說起小時候我的糗事,大家聽了都笑起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吃飽喝足,娛樂節目必不可少!我和哥哥姐姐下起了五子,大人們打起了撲克,其樂融融。

可惜今年疫情緣故,國家不允許串門拜年了。我心裏有點失落,不過風雨過後見彩虹,我期待着明年過節的串門!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當我瓜瓜落地的時候,就與這片故土結下緣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每個家鄉都有自己的習俗,但是每個家鄉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但我的家鄉有些習俗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在我們這裏,有兩個習俗,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第一個是在每過春節的時候,爺爺或爸爸都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在過年這幾天中,不管早飯還是晚飯,在還沒吃飯前,爸爸或爺爺就會拿來幾個碗,把炒好的菜夾一點分別放在碗裏,再往碗裏倒一點酒,盛一點飯,放在堂屋神龕上,點上香,然後爸爸還拿來了很多紙錢讓我們燒,過一會兒,爸爸又把剛纔點好的香分別插在廚房竈上,後來才明白這是家鄉一個祭祖習俗,每當過比較重要的節日,就會像這樣來祭拜。

還有一個習俗是我聽奶奶說的,已經流傳很久了,有可能只有我們這裏纔會有的,那就是我們這裏嫁女時的一些習俗,就是新娘在出嫁時,新娘會跟自己的母親和親朋好友在一起哭,她是這樣哭的:“叫聲爹來叫聲娘,不孝女兒嫁他鄉,誰來照看爹和娘。天上星子顆顆挨,女與爹孃要分開,養育之恩重泰山,割肝孝敬都應該”。哭了爹孃還要哭兄弟姐妹,哭的內容是那麼的朗朗上口,每哭一個親朋好友,他們都會給新娘一個紅包,在還沒出嫁前,新娘要穿上父親或母親的鞋子,當要走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弟弟交換新的鞋子,新娘把事先準備了一個紅包給弟弟,這場婚禮也就算完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哭嫁,是我們這裏已經流傳千年的習俗。

家鄉的習俗真是意義深厚,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非常的有特色,這些習俗給我的家鄉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春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定是會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對於我來說,安徽的美食是我記憶中最爲深刻的家鄉風俗。

在這衆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當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實踐過幾回。第一步不消說,用水與麪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糰子,那外形跟吃撐了的“年畫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餃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幾十倍,並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製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塊麪糰,拇指輕輕按住中間部分,另一隻手拉、扯、捏、扭,直到變皮在手下“規規矩矩”地圓起來。我最享受也最喜的當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專場”。她熟練地將蔥、蒜整齊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蔥糊糊塗塗地被奶奶的鍋鏟輕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後的香味總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鹹香、以及綠油油的小蔥,“奶奶牌內餡”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讚不絕口。第四步的步驟與包餃子大相徑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曉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來的花紋,這個得講究。先是捲一捲,再是旋一旋,最後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紋路。

全部步驟完畢,上鍋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嚥了。米粑的外皮雖軟糯綿密,但畢竟無味。因此各家會備上一碟自制辣醬,辛爽入味,辣醬各不相同,像我家,便會有一種舌頭髮麻的感覺,卻不是太過於辣。

春節是一年最熱鬧的時節,鞭炮聲聲聲入耳,酒肉味絲絲入心,大紅“福”字映入眼簾,美好的一年總在這樣的團圓中開啓,總在米粑鮮美的味道中開啓......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今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我們一家人五點就起牀,按照習俗上山去“趟露水”。一路上我用雙手捧起晶瑩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時間我覺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

回到家門口,我就聞到糉子香味,一進門就看見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專門等我回家吃。我洗過手來到飯桌前,我解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糉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們一家邊吃邊聊,屋子裏瀰漫着香噴噴的糉子味和濃濃的艾香,充滿了端午節的歡樂氣氛。

我一邊吃糉子,一邊看電視。正巧,我看到有一個節目是賽龍舟。這時,媽媽對我說:“你明白賽龍舟、吃糉子的來歷嗎?”我說:“明白呀!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進汩羅江而死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媽媽聽了高興地說:“我兒子懂得真多。”

奶奶見我們談得這麼開心,湊上來說:“你們明白嗎?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齊。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這倒是蠻好玩的。”我和媽媽一齊說道。

吃完飯,媽媽給我耳朵上抹了雄黃酒,給我嘴脣上抹塗了脣膏,給我手腕上戴了紅線繩,把我打扮得和糉子一樣香,說這是老古人留下的風俗習慣,期望孩子能健成長。之後爸爸、媽媽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唱着端午節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念着念着,爸爸、媽媽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節的學問可真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真了不起。這一天,我過得真是歡樂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7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夜,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我從書上了解到:博餅——是福建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博餅”的由來有許多傳說。但聽得最多的,傳說是我國古代很有名的鄭成功將軍,在屯兵時,爲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爲激勵、鼓舞士兵的士氣,而發明的一種娛樂活動。因“博餅”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便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博餅,講究的是一個趣味、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可能是因爲大多數人都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來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我想:是因爲博餅活動裏,傾注了人們多種的感情寄託吧!所以,廈門人對中秋節格外重視,廈門的中秋節當然也格外熱鬧。民間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呢!

當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裏旋轉、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時;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着快樂的笑容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特別美妙。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濃濃的節日風情所打動。不僅因爲博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更多的是對中秋節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總算弄明白了,一套會餅有:狀元一個,對堂二個,三紅四個,四進八個,二舉十六個,一秀三十二個。原來數量是成倍數地遞減啊!媽媽說:“簡單理解,會餅——是根據中國古代科考名次來設計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狀元’,依次是‘榜眼和進士’……”

我驚呼:“怪不得狀元那麼難博到,原來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狀元,能考個狀元那該多美呢!”媽媽又說了:“博餅博狀元完全是運氣,而考狀元憑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認真學習所積累的實力噢!”

我聽了若有所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陽新縣,這裏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此刻我爲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裏過年的風俗習慣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節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着同一個節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裏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裏挖回來,然後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乾乾淨淨,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後就用罈子或乾淨的袋子裝好打算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裏不能出去幹活,就在家裏製作又香又軟的年糕。製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製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嚐年糕時的幸福笑臉。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裏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後放進模具裏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後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裏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着就喜愛,聞着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爲奶奶說這是用來款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穀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打算妥當了。

這一天最終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着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爲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樑,直到喬遷,都遵循着一套極爲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着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衝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並要前低後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後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樑。上樑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並按老幼次序拜樑,讓工匠們把樑升起,擺正後,在樑的兩端壓上麻餈。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傢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爲上樑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說吉祥話,拋酒麻餈,糖果……

最後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只要提起習俗,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節了,春節與其他的節日不同,春節要放鞭炮,去拜年等等,但我最喜歡的就是收壓歲錢啦!

除夕晚上我們一家人吃着團圓飯,給遠方的親戚打視頻電話,開開心心地聊天,吃完飯便睡覺,因爲大年七年級天還沒有亮,就會有炮聲四處響,果然,天矇矇亮時,四周的鞭炮聲已響起,使人睡不好覺,我只好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媽媽也早已準備好了“紅爺爺”見我起牀便遞給我,我高興地喊了聲:“新年好”!

按照習俗,大年七年級早上要吃餃子,媽媽下餃子,奶奶燒香,爸爸響鞭炮,都忙得不亦樂乎,凌晨6:30我們吃完餃子,我便隨着爸爸媽媽去廟裏磕頭,天色昏暗,路上行人卻多,一路上,我把“新年好”說個不停,看着手裏塞來的壓歲錢,我知足地笑了笑。

在我的記憶裏,以往的春節八年級就要開始拜訪親戚,爸媽帶着我和姐姐一同前去,我們一天能走五六家親戚,馬不停蹄,熱鬧非凡,親戚見到我們,都熱情地來迎接我們,我們每個人聊着天,笑着,誰都那麼親熱,一點也不拘束,我也能收到很多壓歲錢,心中滿是歡喜!在親戚家坐一會就要回去了,家裏也有客人,爸爸媽媽也要去招呼家裏來的客人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我們臨走時,親戚們出來送行,看着我們離去後纔回到屋裏。

然而今年的春節是我長這麼大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出現了冠狀病毒,祖國母親生病了!全國人民都封閉在家,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只能在心裏默默祝福,願祖國母親快點好起來,等到明年,我們都過上一個快快樂樂,熱鬧非凡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