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鄉那真可以說是家家都知道。家鄉的男女老少,個個都能扭上一段!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家鄉的大大小小的廣場上響起了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嗩吶聲,這聲音像一種號令,不一會兒人們便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廣場上。他們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絹,有的攜着妻子和兒女。小小商販們乾脆在周邊擺起了攤兒。一時間,廣場上變得熱鬧非凡了。

大秧歌扭起來了,雖然隊伍中多是老年人,可他們腳步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爲協調,尤其是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絹,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別樣的風采,盡情得揮舞着揮灑着他們的內心的喜悅和歡喜,這樣也引逗着孩子的歡心和心裏發癢;也想扭一段也爭着加入秧歌隊伍當中,那一條條彩色的“長龍”越來越長了。

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衆,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着家常之類的,自在悠閒。嗩吶不時地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着變化,讓人久看不厭。

家鄉的大秧歌,不僅是人們每日的精神大餐,每到節日,秧歌手們便身穿彩裝,那些小孩們像風一樣跑到了臺下,是因爲孩子們喜歡”大頭娃娃”“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啊!家鄉的大秧歌,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沉醉着家鄉的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2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過年時,家家都去到很遠的地方買年貨,準備吃的、用的、穿的,大家都很忙碌。

到了臘月二十八時,開始大掃除。我們把家都清理個遍,將灰塵垃圾全部掃出家,然後擺上食物,等待除夕來臨。

到了除夕,每家都做年菜。不管到哪裏,總能聞到食物的香味,這天還要貼對聯,貼年畫,穿上新衣,把自己弄得煥然一新,等待元宵。

過了七年級到了元宵又一個高潮。元宵這天非常熱鬧,這一天我們都去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在親戚面前,嘴裏一聲聲的,新年快樂,恭喜發財,親戚也總會拿出大紅包給我們,我收紅包時總會不好意思的拒絕,再收下紅包,這樣纔算禮貌吧,元宵這天我還總是會買很多炮,回到家裏放,我先拿出“摔炮”一個一個扔出來,可摔炮的聲音比較小,而且才一個,這樣扔太慢了,還是一包一起扔才刺激,接着我再拿出“風火輪”點燃,立馬往地上扔,風火輪就像陀螺一樣,在地上轉四周,還散發着火花,還有最重要的“天女散花”放在地上,點燃,它就會像噴泉一樣,不過噴出的是火花。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糉子的習俗,包糉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糉子做法並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糉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着黑就會起牀,忙前忙後,先用水把糉葉洗淨,晾乾,再準備好糯米,洗淨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着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糉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糉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衝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着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糉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糉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着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着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着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願。

吃在嘴裏,甜在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春節那天鞭炮聲不絕於耳,家家都在門上貼起了紅對聯,掛起了紅燈籠,還吃起來團圓飯,我家也是如此。

除夕這一天,接近傍晚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爸爸負責貼對聯,媽媽負責帶弟弟,爺爺負責洗菜,我負責拼湊燈籠。

我把那兩包扁扁的紅燈籠拿出來,打開包裝,一堆零零散散的燈籠零件掉了出來。我翻開說明書,開始了漫長的拼湊過程……

奶奶開始燒菜了,那一陣一陣的香氣撲鼻而來,讓我忍不住想去偷吃一口。奶奶燒的菜最好吃了,我一邊想一邊做燈籠。當時太陽還挺大的,我擦了擦豆大的汗珠,一個燈籠組合好了又開始另一個……

時間轉瞬即逝,開始吃團圓飯了。我們家裏的每一個人在吃飯之前都能收到爺爺準備的紅包,收完了纔開始我們的年夜飯。

奶奶燒了好多的菜,有紅紅的清蒸大閘蟹,綠油油的萵筍,還有我最愛吃的紅燒肉!大人們喝酒,小孩喝飲料,互相說着祝福的話,家裏笑聲不斷。啊—突然感覺活着好幸福啊。忽然,我兩眼放光,看見了一塊瘦肉。我動動筷子,一伸,一夾,一放,吧唧吧唧唧,真好吃啊!我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吃完了飯,我打了個飽嗝,放下碗筷,走上了樓。

我上樓沒多久,爺爺就開始放鞭炮了,我們家放鞭炮總是比別人家要早,爺爺說是因爲弟弟會害怕,所以早一點放掉。

這就是我家的過年,你們也是這樣過年的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大方縣,那裏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豆腐,便是家鄉一道特色的美味。家鄉的豆腐有好多種吃法,主要有幹炸臭豆腐、碳烤豆腐還有餈粑豆腐等。

我們當地最常吃的是幹炸臭豆腐。把一塊塊長寬約四釐米,厚一釐米的豆腐,整塊放進油鍋裏炸就行了,一炸,臭豆腐乾就會膨脹得很厲害。炸好的豆腐什麼都不放,就幹吃,都特別有味道,皮是脆的,裏面是嫩的,還有一股子噴香,更別說再蘸點佐料拌上吃了。

碳烤豆腐又是另一種口味。所用的豆腐是新鮮的豆腐,製作方法很簡單,買來的豆腐不用刀切,將豆腐放在炭爐的架子上燒烤。一開始膨脹得很厲害,表面還冒小泡呢,拌上點辣椒醬,香味撲鼻,咬上一口,鮮香辣脆在你的口中翻滾。

近年來,又開始流行吃餈粑豆腐。餈粑豆腐就是臭豆腐用小火烙過以後,用小刀劃破,塞入餡料,再在豆腐乾外面裹上一層餈粑。餈粑豆腐即可烤食也可以炸食。炸的時候特別講究火候,技藝較好的師傅炸出來的餈粑豆腐外表油黃,口感酥脆,豆腐吃起來有些軟綿綿的。

美味啊,家鄉的豆腐!何時再能美美的吃上一頓?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黎明的曙光揭開了夜幕,吐出了燦爛的晨光以及金色的太陽。這是一個嶄新的開端。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小鳥歡快的歌唱,花兒伴着小鳥的歌翩翩起舞……大家都沉醉在新年的喜慶氣氛之中。我揉揉惺忪的雙眼,回想起昨天歡騰的除夕。

除夕早上,我們一幫孩子耐不住寂寞,也按捺不住喜悅,挨家挨戶地串門,跟小夥伴們在樓下瘋玩,玩着捉迷藏,踢毽子,有時還會看別人貼對聯……直到大人們下樓叫我們回家時,我們才嬉笑着往家跑。

這天沒有作業,可以說一整天都在休息。天剛擦亮,我們就會掛燈籠、放鞭炮。說起放鞭炮,還有個有趣的傳說。鞭炮也叫爆竹,《神異經》裏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是爲了驅嚇危害自己的山魈才發明了爆竹。因爲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當除夕,人們便用爆竹將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雖然人們並不知道所謂的山魈是否真的存在,但放爆竹還是成爲了歡慶新春的年俗。

我們家也不例外,一過年就買了各種各樣的鞭炮,終於在大年三十晚上派上了用場。夜的黑幕拉開,將夕陽的霞光吞噬,這便是熱鬧的開始。一時間,大家都走出家門,十分熱鬧。大街小巷中,我們小孩子的爆竹都是柔和的,一晃就會閃出點星星光,兩三根握在手中,像用銀河的繁星織出的綵緞。大人們放的炮是迅猛的,火爆的。將炮捻子點燃,在震天的響聲中,炮飛上天空,在夜空中綻放出一朵朵彩色的花……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被吸引了過去。

雖然那絢爛只是曇花一現,卻照進了我們的心裏,以至於每每想起,都回味無窮。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

雖沒有高大雄偉的建築,也沒有遠近聞名的景色,但在寶清人的心裏,這座與世無爭的小城,正是我們心中的全部,人們樸素的性格,極具風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們留戀它的原因。

東北,冷的代名詞,哪怕是立春,也仍舊是一片白茫茫,寶清人愛殺豬菜,就像北京人迷戀北京烤鴨,在冬天,嚴寒也抵不住我們火熱的心,叫上幾桌親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嘮一嘮家常閒話,小孩兒成羣結隊,到外面拉爬犁,轉冰上陀螺,到了飯點,再端出用酸菜,血腸,五花肉做成的殺豬菜,邊吃邊嘮,其樂融融。

不僅殺豬菜,湯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寶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爲天冷的緣故,這些食品更容易儲存,逐漸的成爲寶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嘗試過在冬天釣魚嗎?對於寶清的釣魚愛好者,這些都再平常不過,與兩三個好友,來到冰厚一米的水邊,用專屬的工具在水面鑿出兩個洞,搭上帳篷,擺上爐子,坐等魚兒上鉤,雖然外面寒風刺骨,但爐子溫暖的火光,與朋友之間釣魚的快樂,將這份看似難熬的時間,賦予了別具一格的樂趣。

說到這裏,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鑼鼓,人們穿着鮮豔的服裝,舞着,舞着,期間既有20多歲的小夥子,也有60來歲的大爺阿婆,還有一羣玩玩鬧鬧的孩子,好不熱鬧!

每個人對於家鄉,都有着同樣的感覺,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地冷,心不冷!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是河南鶴壁,鶴壁是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城市。春節鶴壁有很多習俗,如逛廟會,貼春聯,我最喜歡的是七年級的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爲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有時,人們還會把錢包到餃子裏,誰吃到包着錢的餃子,就預示新一年他會好運連連。

每到這一天,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圍在桌旁,端上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開開心心得吃着團圓飯,記得有一次七年級早晨,我正吃着餃子,突然,我感覺嘴裏好像有一個硬硬的東西,吐出來一看,是一個硬幣!弟弟看我已經吃了一個硬幣,就也要吃到有硬幣的餃子。弟弟在餃子碗裏翻來翻去,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大的餃子,連忙放在嘴裏,生怕別人給他搶了。可是,弟弟那個餃子裏沒有硬幣,媽媽吃到了一個。就剩下一個有硬幣的餃子了,弟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姥姥看到弟弟急得滿頭大汗,就特意給他找到了那個看着象有硬幣的餃子,對他說:“這個餃子大,你試試。”弟弟接過餃子,吃了下去,他突然大叫一聲:“啊,我吃到有硬幣的餃子了!”我們全家開心地吃着美味的餃子。

這樣富有抽獎意味的民俗能帶給我和弟弟不一樣的樂趣。

我喜歡家鄉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

家鄉的8月15是中秋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在這天月亮會特別圓,特別大。

有一次中秋節,那時我們一家都在老家過中秋節。那一天,媽媽和爸爸做了好多好吃的,我們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裏吃團圓飯,此時的月亮特別大,特別圓。看到這皎潔的月光,突然我想起了遊戲:“我們邊吃團圓飯,邊說關於節日的古詩吧!”隨後爸爸又問:“輸了有什麼懲罰?”“輸了自罰一杯酒或果汁,行嗎?我提的建議大家雙手贊同。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我立馬就想出來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然而妹妹也不示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妹妹背完這首詩,我瞪大了雙眼,我居然還不知道,妹妹居然會這首詩,於是我就帶頭鼓起了掌來。“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咦,是誰背了一句詩呢?原來是我的表哥。一開始我們都愣了愣,之後一陣歡呼聲爆發出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一輪遊戲結束了。就是我和妹妹喝的果汁最多,我們的小肚已經裝不下了。奶奶一看吃完了飯,就把早已買好的月餅拿出來當甜點,接着我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成語接龍,玩到十點多才去睡覺。

雖說中秋節不像其他節日一樣熱鬧,但它留給我的回憶總是最好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清明,象徵着春天的開始。清明節這天,人們踏青、掃墓,吃清明節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製作清明粿,看似簡單,實則工序複雜。青是做清明粿的關鍵。在外婆家河對岸的路旁,有許多青,這種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給清明粿染色的關鍵。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外婆就會採摘一大桶青回來,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訴我:這種草長相普通,很難發現,但只要上面沒有白色細絨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後,把青粉與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這一步,也需要細緻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團一小團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細,不然吃起來就有疙瘩。揉好的麪糰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在裏面包由筍、雪菜、肉、豆腐乾炒成的餡。粿上的花邊很獨特,要包成類似鎖形的形狀,這種包制手法,外婆和媽媽總是很熟練,而我學了好多次都還沒學會。一個個精緻的清明粿排排擺放在桌上整張桌子都擺滿了。每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們就在蒸籠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糉葉,一段糉葉上面放一個清明粿,這樣吃的時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時,一揭鍋蓋,滿廚房都飄着青的清香。鍋裏躺着的,是一個個晶瑩透亮的墨綠色的清明粿,而孩子們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個搶去吃了。一口下去,滿滿的餡料,還有油流出來。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凍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傳統美食。是我記憶深處的美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在福建,那裏充滿了我甜蜜的童年回憶。那些美好的瞬間讓我難以忘懷,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讓我念念不忘,還有那些特別的風俗讓我記憶深刻。

我的家鄉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媽媽出門去了,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玩,不一會兒,飢腸轆轆的感覺驅使着我到廚房裏去尋覓好吃的。我在廚房裏翻翻這兒,看看那兒,頓時,一個金黃金黃的大木瓜出現在我的眼前,怎麼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開,黃燦燦的.果肉包裹着一顆顆滾圓滾圓的小黑籽,就像一顆顆圓溜溜的小珍珠,摸起來滑滑的。我捏起一個放入嘴裏,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滿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這個小黑籽味道還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讓那味道在我嘴裏漸漸淡去。不過,木瓜的果肉的確好吃,吃起來甜甜的、軟軟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鄉還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檸檬和波羅蜜。說起波羅蜜我總會想到大榴槤,它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雖然它們長得像,但吃到嘴裏的味道卻有很大差別。大家都知道榴槤聞起來臭臭的,吃起來香香的,而波羅蜜的氣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裏還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喜歡那香甜的波羅蜜。

此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特別的風俗,比如我們家每當過年吃完年夜飯的時候都要跳火羣。什麼是跳火羣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裏,然後放火燒起來,讓全家老小都從火羣上跳過去,預示着新的一年裏所有的黴運都被火燒光了,很特別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在每年間,都會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節。通常春節都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這一天。人們都會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們除非萬不得已,都會返回家來,一起過春節。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會聞到各種酒肉的香味,那是因爲在這一天,家家趕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團圓飯。

到了晚上以後,家家戶戶都會高高掛起紅紅的燈籠。飯後,人們都會準時的坐在沙發前準備收看春節聯歡晚會。要是在以前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小孩應該早就帶上煙花和鞭炮,跑到外面開始放煙花爆竹了。特別是和我一樣的男孩子們,肯定高興得不得了。記得在以前可以放煙花的時候。我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拿着鞭炮嚇唬另外幾個女生。一直玩到12點的時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現在的小孩子們只能坐在家裏乖乖的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七年級。但七年級與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們都十分快樂,街上十分熱鬧;而七年級,所有的店鋪都關緊了門,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時候,男人們就都會去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們則會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販們都會在一些廟外擺攤,買各種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這一天裏很少去逛廟會。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別多——有的是來拜年的,有的則是來給我過生日的。哦,對了在這一天裏,小孩子們必須給爺爺奶奶和其他長輩們拜年,長輩必須要給每人一個紅包,而且紅包內最少也要有100元。這就是所謂的壓歲錢。可是我的壓歲錢每年都會被媽媽收走。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鄉,又有哪些令你喜愛的風俗節日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風俗。

我的家鄉在青海,那裏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會在不同的季節繪製出不同的景色;水會在不同的季節向你展示出它不同的風姿;人更是熱情好客,不管你們認識與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總是會在百忙之中放下手中的活來幫助你。最令人喜歡的不是那裏的環境,而是那裏獨特的風俗。

我最喜歡家鄉的開齋節,在過開齋節的這一個月裏我們過得很開心。我們過的節日可能跟別的地方過的節日不一樣,因爲別的地方過節一天或者幾天,可我們過的這個節日是一個月的時間。

這個節日是這樣過的:凌晨3:00吃一頓非常飽的早餐,然後到了四點就不能再吃一口飯,也不能喝一口水,直到晚上8:00才能吃飯。有時候不用在自己家裏吃飯,這個村裏的每一戶人家都會讓全村的人到他家去吃飯,有很多好吃的肉啊,菜的什麼的都有。

到了晚上的時候,如果你睡不着,可以到山上看月亮。說起月亮,那是有規律的,第一天月亮是圓月的三十分之一就這樣一點一點變大,到第十五天的時候,月亮就圓了,然後一點一點的又變小了,最後的一天,月亮就又回到了第一天的模樣,那也象徵着這個節日結束了。看着月色,夏天的暖風迎面而來,心裏開心極了。

我愛我的家鄉,愛我家鄉的美景,更愛我家鄉的獨特風俗,開心的過每一個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極爲重視的節日之一,它代表着團圓、幸福、平安。人們在春節這一天會有許多的講究,這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

我的家鄉在春節裏也有着許許多多風俗習慣,下面就由我來爲大家講解一下我的家鄉在春節裏的主要風俗吧。

吃餃子。在除夕晚上吃餃子是指“更年交子”或是指來年交好運。而在大年七年級(春節)的早晨吃餃子是指一年交好運的意思。吃餃子更多是爲了一家團圓,不光是吃的時候團聚在一起,還有做餃子的時候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念。做餃子時,一家人開開心心;吃餃子時,一家人快快樂樂。

拜年。春節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活動,去親朋好友、鄰居家裏向他們祝賀新春,舊時指拜年。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是從家中開始的,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後就把先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做完之後,大人們就開始去給親朋好友、鄰居們拜年了。

這就是我家鄉在春節裏的主要風俗了,不知你們家鄉在春節時的風俗習慣是否和我的相同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春節”是一年中最歡快的節日,也是人們最愜意地時候,然而在這個節日中,它有許許多多的風俗。

給“壓歲錢”就是其中之一。傳說,人間有一個野獸,叫做“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戶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將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怕的野獸“歲”跑出來了,正巧跑到那戶人家裏,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口水直流,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們知道了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爲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除了給“壓歲錢”,在春節中還有人人重視的團圓飯。團圓飯不同於平常的飯菜,除了菜品很豐富之外,還有象徵意義。例如:魚象徵着“年年有餘”,年糕象徵着“步步高昇”,芋頭和腐竹象徵着“富裕”,這些共同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祝願。吃團圓飯時,每一個親人都要到場,缺一不可。長輩們還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我喜歡春節,因爲它不僅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風俗,更讓遠在四方的親戚朋友都聚集了,讓彼此間的血脈親情更加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