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溫度爲題目的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母親的溫度爲題目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溫度爲題目的作文

母親的溫度爲題目的作文1

母愛是溫暖的.陽光,是柔和的春風,母愛是一句關懷的話語,是一個親吻或是一個擁抱,可在我記憶深處最讓我感動的是那次雨中的情景。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放學了媽媽還沒有來接我,我就躲在屋檐下避雨,過了好大一會兒,媽媽急匆匆的來了,這時,媽媽拿出雨披想讓我穿,我看見車子裏只有一個雨披,說:“媽媽還是你穿吧!”媽媽衝我笑了笑沒有說話,還是把雨披穿在了我的身上。她應該在想:女兒長大了,懂事了吧。在路上,小雨還是淅瀝瀝的下個不停,媽媽被雨淋溼着,我很心疼,就像裂開一樣。

媽媽用心關愛,用一點一滴許許多多平平淡淡的小事呵護我,讓我成長,想到這裏,我趕快把手放在媽媽的頭上,能爲媽媽遮風擋雨,能爲媽媽做一點事,我的心情好了許多。回到家,我趕緊拿來毛巾幫媽媽擦臉上的雨珠,媽媽也爲我換下淋溼的衣服,我微笑着伸出雙手,她也把我緊緊抱在懷裏,啊,我的心好暖和,媽媽的懷抱好幸福。

母愛就是這樣,一件小小的事,時時在身邊容易被忽略,但是隻要你細心體會就能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母親的溫度爲題目的作文2

老屋裏樓巴上放了幾捆書,那是早年求學時,陸續買回來讀的書,也有小說,包括三國演義。每次回去看老屋,就想上樓把書取回來。新家書房雖然有書,空間還是蠻大的,可以再放很多很多的書。每次回去看看黑色牆壁的廚房,還有竈臺下沒有用完的木柴。就記起母親坐在這裏,添柴做飯。

家鄉竈臺幾乎都一樣三口鍋並排,一口小鍋炒菜用,中鍋蒸米飯用,大鍋煮豬飼料用。家家每天都是同時三口鍋添柴加火,每口鍋底都在燃燒。竈臺前有一定空間,可以放些短木柴棍,用時很方便。這地兒家鄉稱竈火裏。除了柴棒木棍,還有陶罐,是用來把竈膛裏燃燒成明火(炭)放進去,再用一個大小合適的薄石板兒蓋在罐口,不通風,密閉。燃燒的火石就變成浮早子(木炭)了。冬天坐在桌前,用舊的洋瓷盆(面盆)裝上半盆灰,再放上木炭,用火一點就着,這是家鄉歇房(臥室)烤火最文明的了。一般講,只有待嫁姑娘房內纔有這,很高檔,很奢侈。平素都在堂屋(正房)一角,用木圪塔(樹根)烤火燒水。

廚房竈堂永遠是母親坐的地方。冬天裏這兒很好,很熱火,大多我和母親擠在這兒長條凳子上,三口竈膛全升火,很舒服。有時借火讀書,有時望火發呆,也沒少挨母親的巴掌。常常忘添柴,火都熄了。夏天我是不來這兒,太熱。後來,越長越大,夏天就知道主動坐這兒幫母親添柴了。也跟母親學會: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的添柴方法。

母親不識字,說的話象那本書上的說的。 竈臺裏開始升火最難,要用引火用的材料。一般家鄉是用幹了的黃豆杆,玉米芯或是細細的丫丫柴枝。當然最好的是用廢報紙,一點就着,連放丫丫柴,再架空棒棒柴,胡胡胡,柴就着了。

冬季,母親升火不着,又無報紙時,就找用過的舊書做引火。後來被父親發現,大聲警告。母親再沒用過,她非常認真地認錯了。哪怕用溼漉漉地黃豆杆,嘴吹的只冒濃煙不着火,眼睛薰出淚,她也不用了。她說幺兒的書和本本金貴,是幺兒長本事用的,不能燒。 上國中後,讓她用國小的作業本,她仍堅持不用。後來,上高中到工作,慢慢,家中積累了很多書。母親依然收藏好這些不用。

隨着日子不停向前走,我離家越來越久。每次回家還是習慣坐在竈火裏添柴,母親在竈臺上給我做飯。我們這樣一個站着,一個坐着,做着事,說着活。我不停告訴她,工作那裏的趣事,新鮮事。也告訴她,那兒的人是用更有意思的鼎鍋炒菜做飯,用的是烤火上掛鉤吊着煮.......

都過去了,因爲母親已不在了。

老屋裏,樓巴上的書,不知道母親用了多少次,慢慢爬上去放好,再爬下來取幾本,又上去放好,又用繩子捆好。整整齊齊幾大捆,都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做的,又如何怎麼做到的,在她做這件事的時候,她在想什麼,還在懺悔曾燒過的書?或是在想,她幺兒已長成大人,這書幺兒還要讀。

書,不取了,留在老屋。雖然母親已不在,但那兒有母親用手摸過的書。

老屋在,舊光陰就在,孃的溫度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