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以讓爲題的作文五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以讓爲題的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以讓爲題的作文五篇

以讓爲題的作文 篇1

讀書是人類最古老的習慣之一,中國人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圖書館是公民終身讀書和繼續教育的學校,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保證公民自由、平等獲取各種文化信息、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也許與大多數人都不太一樣,因爲在我生下來時,媽媽就已經在新華書店上班啦!也就是說,書是伴我成長的。每次放寒假、放暑假我都和媽媽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有時認真起來,一天能看十多本書。也不知爲什麼,一天讀這麼多書,我卻絲毫沒有厭倦的感覺。人生在世,修身養性,都離不開讀書,也許,我的一生,難以成爲像韓愈、孔子等知識淵博的人,但我一定能做胸有點墨的人。

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幾十年來,孫中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都要讀些書,甚至在火線指揮作戰時,也都帶有書籍。他一生的好學,被同時代人譽爲“手不釋卷”、“無不博覽”的表率。

臧克家曾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確實,讀書重要,讀一本好書更重要,它會成爲你的朋友,成爲對你有幫助的朋友。人的一生離不開書。與書爲伴,可以使人清雅脫俗,心胸豁達;以書爲友,可以使人睿智深刻,懂禮明志。

再談一談我們所學的文言文,它是典籍。如果先哲的書也如現代書籍般的卷帙浩繁,恐怕即使未被綿長的歷史所淘汰,也將被忙碌的現代人所遺棄了。這也使我明白爲什麼外國人說中國人是內向的,不善也不喜歡宣揚自己。這與我們的先人必然有很大的關係,就如老子的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對於書,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其也只有好評。“書猶藥也,可以醫愚”(劉項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語)“書籍是人類進步階梯”(高爾基語)這些名言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顯然,人生是離不開讀書的。人生,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書的內容需要你自己來譜寫,書的味道就要看你懷着什麼樣的心態去讀這本充滿哲理與懸奧的人生之書。

讓閱讀成爲習慣,使公衆在閱讀中提高品質與素養不僅是歷史賦予圖書館人的使命,也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學子的使命。讓我們攜起手來,爲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爲營造全民讀書與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素質、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

以讓爲題的作文 篇2

“你讓我讓,文明風尚”。聽了這句話,一定會讓人產生一種溫暖又親切的感覺。在現代社會中,有誰能真正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禮讓方面,現代人遠遠不如古代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那種懂得謙讓的精神打動了許多人。可是,現代的人們大多數都是遇到問題互不相讓,導致悲劇繼而連三地發生。

報紙上曾經登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天晚上,楊某某參加了一個宴席,喝醉了酒。雖然醉了,但他還是“勇敢”地開車,準備回家。可是,在路上,他的車與受害人蔡某某的車相刮擦。倆人都喝高了,見自己的`車都被刮傷,火冒三丈,都拉開車門,下了車,互相指責起來。由於兩個人當仁不讓。很快,由一點點的小火苗發展成了大火災。楊某某見吵不過蔡某某,惱羞成怒、氣急敗壞,竟揚起巴掌,揚言要打蔡某某。蔡某某一點兒也不怕。竟伸過臉去,讓他打。楊某某暴跳如雷,順手抄起一塊磚頭,撲向蔡某某,兩人扭打成一團,楊某某的妻子也在車上,但是,她非但不阻止丈夫這不文明的行爲,還在一旁煽風點火,最後竟把許多人高馬大的小夥子叫來,一起打蔡某某。後來,悲劇發生了,蔡某某被活生生打死了。

如果,他們當時都肯退一步,這樣的悲劇還能發生嗎?爲什麼在這個社會上,出現問題時,不是用文明的方法去解決,而是要用那麼魯莽的方式去擺平呢?大家爲什麼都不能退一步呢?

“讓”,是一種文明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在生活中,小時通常可以用“讓”來解決,譬如:當搭車人多時,我們要退到一邊,讓老人先上;當朋友之間鬧矛盾時,只要退一步,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時,“讓”也能阻止一些大事故的發生。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

同學們,你們在人際交往中,是否也做到了文明禮讓呢?大家想想看:一個小小的“讓”字,就能引發那麼多爲人處世的大道理。這足以說明,一個充滿文明的社會,是永遠離不開“讓”字的。請大家牢牢記住:你讓我讓,文明風尚!

以讓爲題的作文 篇3

每年的中秋節都是吃月餅,賞月,沒有像去年那樣好玩,去年的中秋節真是讓我印象深刻,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很清楚,讓我來一一說給你們聽吧。

記得去年中秋節的上午,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他下午就要回來,晚上我們一家人過個愉快的團圓節。掛了電話,媽媽、哥哥和我趕緊忙活開了:媽媽忙着和餡、包餃子,哥哥煮玉米、毛豆,我洗水果、準備月餅,就等着在外地開車的爸爸回來,全家人一起過個快樂的節日。

太陽落山的時候,勞累了將近一週的爸爸回來了,他手裏還提這一隻德州扒雞。我看見了,興高采烈地迎了上去。哥哥笑着對媽媽說:“看把我們家的小饞貓樂的!”在一旁收拾院子的媽媽也非常高興,嘴角上掛着甜美的微笑。

不知不覺中,一輪金黃的圓月掛上了天空。爸爸從屋裏拿出了一張桌子,把盛着月餅的方盒打開,擺在桌子上。隨後,哥哥也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子,我們又把玉米、水果等供品放在桌子上。然後,我們按照傳統習俗,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點燃香、燭,焚燒黃紙,祭拜高高在天的月亮婆婆。

祭拜完畢,我和哥哥跟着爸爸到大門口燃放爆竹。只聽“哧”的一聲響,五彩繽紛的爆竹唱着“噼裏啪啦”的歡歌飛上了天空,彷彿天上的仙女姐姐向人間播撒着絢麗的鮮花,真是好看極了。我和哥哥禁不住興奮地拍着小手歡呼雀躍。望着空中那明亮的圓月,我想,月宮裏的`嫦娥也一定抱着小白兔在吃月餅呢!

“開飯囉!”媽媽喊我們吃飯了。爸爸拉着我和哥哥回到院子裏,和媽媽一起舉杯開懷,共祝團圓和豐收。電視里正在演播中秋晚會,潘長江的小品、宋祖英的歌聲,我們全家人的談笑聲,灑滿了整個庭院。

真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中秋節。

以讓爲題的作文 篇4

感動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用肉眼望不見,只有用心靈才感受得到。

我就曾經被這樣的一個人感動過。那一次,我還記憶猶新,彷彿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

那一次,我乘坐公共汽車去上學。我剛一上車,就被潮水般的人們給擠到後車門去了。這時車正準備靠第二個站了,我十分害怕,因爲車一開門就會壓到我了。這時,從人羣中伸出一隻援助之手。“小朋友,到我這裏來,快!等會開車門會壓到你的。”我猶豫了片刻,緩緩地把手伸了過去,一摸到他的手,有很多皺紋和厚厚的老繭。我斷定他是一位老爺爺。他把我拉到身旁,說:“小朋友,看樣子你不是經常坐公共汽車啊!連不能站車門旁都這些常識都不知道啊!”我聽了臉紅了起來,順着聲音望去,果然不出我所料,是一位老爺爺。這時車突然來了個急剎車,我一時沒站穩,打了個趔趄,書包裏的書嘩地一聲掉了出來。這時候,我彎下腰撿書,在撿書的時候,我望見了那雙佈滿老繭的手也在顫抖地撿書。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正當我把書撿上書包時,”給,小朋友,你的'書。”“謝謝你,老爺爺。”“不用謝,助人爲快樂之本嘛!”這會兒,車進站了,“我走了,小朋友,再見。”老爺爺一步一步地走出車門。“再見,老爺爺。”“嗯”。

這時老爺爺的身影映入我的眼中,是那麼高大,那麼挺直。

以讓爲題的作文 篇5

近日學校食堂夜宵精品“咖喱餅”又重返江湖。聞之,吾等吃貨皆仰天長笑,欣然前往。鈴聲響,入食堂,只見窗口前聲勢浩大,人山人海;吃貨們紛紛爭先恐後,蜂擁而上。奈何人數衆多,更有高年級霸主在此,個個皆敗興歸來。我還望一試,踮足竊行,不料前有胖子後有勇士,你爭我搶,只得作罷。遍體鱗傷,好不哀苦!由此看來,對於“愛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個話值得重新定義,“讓”纔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

讓,是一種禮儀。古人早有孔融讓梨的典故,古代中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觀如今,境外旅遊不文明事件頻發,境內更是如此。於是中國人便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這是一個被提過無數次的話題,但也確實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有歷史原因,但更多的,是中國人忍讓的道德素養缺失。“讓”,需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如果我們都能夠心懷敬畏之心,像孔融讓梨一樣,禮讓在先,還會有被強加“不文明”的現象嗎?“禮儀之邦”則成立矣!

讓是一種智慧。偶爾忍辱負重算不得什麼,能屈能伸纔是大丈夫。想想司馬遷受宮刑後並未自殺,而是讓出了自己的屈辱,專注於《史記》上,最終留下一部傳世著作;藺相如在廉頗的誤會下,並非恃於自己的身份而自傲,反倒讓出了自己的智慧,與廉頗坦誠相待,避免了趙國的分崩離析。當然,一味地退縮並不是“讓”。真正的“讓”,不會失掉自己的尊嚴,而是以暫時的退避換取最終的成功,所以這種退讓也是一種成功,一種智慧,不是更難能可貴的嗎?

歌德是德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天,他迎面遇見一位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的,帶有挖苦性批評的作家。兩人面對面地停住,那位批語家蠻橫地喊道:“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歌德則說:“我則相反!”說着微笑讓在一旁。那位批評家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這話說得多麼幽默,又是讓得何等的智慧啊!

讓,是一種風度。歌德對那位尋釁污辱他的批評家,不僅表現出豁達的情操和高雅的風度,而且只用一句話就對他進行了巧妙地回擊。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忍讓和寬容,不必爲繁瑣小事所煩心,不必爲小得小失影響情緒。讓出一時的'安逸,我們才能默默努力;讓出暫時的光鮮,我們纔會獲得永久的輝煌。

“讓”,意爲謙讓、出讓、避讓。學會讓,在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心靈纔會如一潭清水,優雅從容,波瀾不驚。有了讓的心懷,就不會出現爭搶“咖喱餅”的不文明現象,也不會在國際上被冠以“不文明”的“美譽”,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有禮儀,生活在智慧之中,有風度。顯示出人人“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國度不就是真正的禮儀之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