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的過去和未來作文

好不容易閒下來,翻翻娛樂雜誌,居然看到令我十分傷心的事——有人進行了一次“老土”的民意測驗,詢問衆多搖滾樂迷最盼望哪個已逝音樂人復活,竟有80%的人說最希望原唐朝樂隊貝斯手張炬復活,理由是:如果張炬不出車禍,唐朝樂隊也不會憋了6年纔出一盒10塊錢都不值的專輯《演義》。一口氣都不喘地讀完這篇對我摯愛樂隊的“詆譭”,真想立刻將雜誌撕成粉碎。不過半分鐘後,我冷靜下來,心中竟生一絲僥倖—我沒有買那盒專輯!

搖滾的過去和未來作文

唉,最近以來各大樂評門派紛紛大呼:“中國樂壇青黃不接矣,沒有前途矣。”一方面樂迷們痛心地發現那些老牌樂隊土得掉渣,毫無創新(比如說本樂迷),另一方面又想把看不順眼的新苗們統統“咔嚓”(又比如說本樂迷)。歸根到底就是—放在眼前的總不是好的,只有過去的值得懷念,未來的值得期待!

不是早就有人說嗎?生活永遠不在眼前,永遠在別處。正如有扇子時想電風扇,有電風扇就惦記空調一樣,人們總在不停地追逐,眼裏只看得到沒有的東西,心裏總有一條填不完的`深溝。不過,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一切都在這種單純自然的願望裏前進——很正常的發展。正是人們越來越強烈渴望舒適的願望,才造成了扇子變成電風扇,進而空調問世。

確實,我又想,那些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上,放牛羊時拉着長長牧歌的人們,他們又何曾知道過搖滾呢?但是他們依舊生活着,也有自己的快樂,所以搖滾畢竟只是中國部分有閒人士的消遣吧。可是想到這裏,我發現自己又錯了,當20世紀80年代初,大街小巷蕩起崔健的《一無所有》時,雖然許多人都罵這是亂吼,搖滾已來勢洶洶,並且一開始就表明了它不是帶着標籤來到中國的,它是所有人所有地方都欣賞得起的藝術。所以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它努力地發展着,在人們的或不解或瘋狂中,在古典樂派的不屑與嘲諷中,發展着,不能不說它們正是搖滾發展的原始動力。說起有閒人士,我記起了曾看過一篇關於北京一個年輕的樂隊的文章,主唱爲了籌集組建樂隊的資金,曾連續幾個月早餐和晚餐只是半塊硬邦邦的燒餅,午餐時有時無,’七尺男兒竟瘦得只剩40公斤,居住的是簡陋的棚屋,每年11月至次年春就會沒有自來水(北京居然有這樣的地方),一個晚上跑幾個歌廳唱歌……或許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會眯着眼睛說:“年輕人,都太沖動!”是的,年輕人很衝動,沒有衝動就無所謂年輕,然而當剛纔那個年輕人衝動地做出組建樂隊的決定後,他爲之做出的一切難道只是衝動?不,還有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