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與實踐的作文

讀書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那麼也只是紙上談兵罷了。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關於讀書與實踐的作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關於讀書與實踐的作文

  篇一:讀書·實踐·收穫

讀書、實踐和收穫是智慧老人一家的三胞胎。有一天,老人問他們哥仨:“對於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來說,誰的貢獻最大?”

讀書作爲老大,率先發言:“那當然是我——讀書了。”

“書,被人們譽爲人類文明的載體,人類進步的階梯!古語中不是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

“書籍,被人們譽爲心靈之良藥。一本好書可以伴隨人的一生,能夠博覽羣書就可以讓你卓爾布裙,不是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嗎?不少人無論怎樣裝飾打扮都難有高貴典雅之氣,這就是說:只有長相沒有氣質。什麼是氣質?氣質從何而來?當然是從書中來了,可見讀書的作用之大。”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籍作爲人類知識的基本載體,作爲人類文明的有效傳播者,在提升人們道德水平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然啦,書也不是每本都充滿正能量的!”

“大家都知道,書是人類思想的記錄。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種思想都正確,而要進行檢驗就離不開實踐。”

“對啊,對啊!”實踐早已按捺不住自己了,聽到大哥喊他的名字,就脫口而出,“還是我的貢獻大,連大哥都承認了。人們的思想正確不正確,都需要我來檢驗。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我實踐可以行萬里路,可以瞭解各地文化的差異,可以體會各種文化帶給人們的不同心理感受,而這些大哥是無法想象的。”

“我早年就遊歷過不少的地方,可以說是大開眼界。瞭解過粗獷的(或柔美的)、簡單的(或奢華的)風土人情,飽覽過現代大都市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還觀賞過名山秀峯的壯麗風貌,感受過江南一帶的小橋流水,驚歎過茫茫沙漠的空曠無際……”

“有句話說得好,‘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來的,沒有我實踐,一切皆可以說子虛烏有。請問李白如沒有遊歷大江南北的實踐經歷能書寫名篇萬千嗎?徐霞客如沒有翻山越嶺的實踐經歷,會有《徐霞客遊記》的'誕生嗎?”

收穫作爲老三,面對大哥讀書的肺腑之言和二哥實踐的陳情,情緒也變得激昂了起來!

“我認爲:書往往都是前人編篡的,是人們獲得知識的有益途徑,但如果想獲得新的發現,探究新的領域,你就要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思考、去總結。這個實踐、探索、思考、總結的成果就是我收穫。”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中的說法並非都是真理,只有自己結合實踐,才能領悟讀書的真諦。這也正是我收穫的真正內涵。”

“讀書大哥帶給我們的可以說是一次心靈之旅,而實踐二哥則能帶給我們終生的教益。但只讀書而不實踐是迂腐,會使人變成書呆子。只是盲目地實踐而不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往往導致錯誤,給人們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只有將讀書大哥和實踐二哥巧妙結合,才能收穫豐富多彩的人生。”

“一邊閱讀,一邊實踐,讓閱讀豐富你的思想,讓實踐打開你的眼界,這纔是我收穫老三的靈魂所在!”

智慧老人聽到孩子們的發言,高興地捋捋鬍子說:“讀書作爲老大很重要,但不要盡信書;實踐老二很重要,但不要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收穫老三很重要,離開讀書和實踐,哪有你的生存?你們哥仨,一定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人類才能和諧快速發展!”

  篇二:讀書與實踐

談起“讀書”,沒有人會否認它的必要性,因爲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但這也僅僅是獲得知識的方法而已。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的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自幼飽讀兵書,講起軍事上的策略,連他的老父,那個當代的八大名將之一的趙奢,也都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趙括的軍事實戰經驗卻極其匱乏。不過趙王很欣賞他對兵法的瞭解,於是在他的父親過世後,將兵權交給了趙括,讓他帶領趙國的大軍同另一位秦國的名將白起一戰,趙括自以爲自己此戰必勝,就立下軍令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與身經百戰的白起相戰,註定會失敗,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趙括的家族也差點被滅滿門。

是啊,趙括他讀書,讀兵書,自幼讀兵書,對於書中的知識他父親也甘拜下風,但是他上了戰場卻不堪一擊。所以,讀書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實踐卻是必須的。

其實,古人也一直在提醒我們,實踐要遠比讀書重要。劉彝,宋朝的水利專家,提出了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主張。明朝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他更是爲了實踐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而跋涉過千山萬水,從而實現知識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課程中,不光只教授知識,還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課的實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不光要讀課本,更要去實踐,因爲實踐是另一種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是對書本知識的轉化。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前人的經驗,我們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麼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突破,達到一種更高、更遠、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讀書,更要實踐;要學習,更要深思。

  篇三:讀書·實踐·收穫

曾多次拜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總是對那充滿詩意的書品產生了無盡的困惑:先生爲何稱旅行爲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緣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腳步,我展開了我的西行。旅行很快樂。我看見了塵封千年的兵馬俑,我看見了大漠深處的月牙泉。我收穫,因爲浩瀚的秦史就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快樂,因爲斷絕人煙的大漠深處竟有如此一片綠洲。我的收穫是形體上的。

翻開文集,遊於文字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觀察,我卻感到了一絲苦。我用心靈與兵馬俑對話,我觸到了繁華不再的咸陽城的一聲嘆息;我用心靈與月牙泉竊語,我感到風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彈指間被埋沒的恐懼。我的收穫是苦,是心靈上的苦。

我驚異,去旅遊、去躬行,竟能在快樂的遊程中收穫一絲哀傷!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開餘秋雨先生的著作,越發地瞭解了他。他遊敦煌,歷蘭州,攀沙山,覽咸陽,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風景。一次次思想的遊歷,使他一次次收穫到人世間的真諦,雖有苦感,嚥下卻覺甘甜,我想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進行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西行旅途中,帶着《文化苦旅》邊走邊思:王安石的褒禪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靈旅行卻是有收穫的,因爲明白了以“志”“力”“假於物”達到人生的目標的道理。東坡先生的石鐘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靈之旅也是有收穫的,因爲他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樂,又疲勞。不過,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收穫——讀起《文化苦旅》時,旅途的疲憊漸已消失;讀起《文化苦旅》時,孤獨的感覺離己而去;讀起《文化苦旅》時,更是找到了心靈的慰藉。我的心靈隨着《文化苦旅》而置於陽光下,掃除了陰霾,換上了溫暖與明亮。我的心靈來到了陽光下、大漠上,充滿了希望,滿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靈旅行中,終於找到了一邊行走一邊讀書的輕鬆,終於收穫到了只有心靈的苦旅才能越來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

說得不錯!讀書、旅行、實踐,儘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