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朱永新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作爲教師,閱讀就更不可或缺。閱讀,不僅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同時也讓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對各式各樣孩子們。本學期,我們低數組全體教師在組長的帶領下閱讀《非暴力溝通》一書,書中闡述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進行溝通,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在面對孩子時,一些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孩子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會比體罰更加可怕。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書中詳細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首先是觀察,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爲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比如,最近一段時間的家校訪談,在約談某位家長之前,我會認真仔細的觀察這個孩子,做出詳細的記錄,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就可以客觀的描述事實,比如說,在上課時,孩子有沒有認真傾聽,積極發言,敢不敢舉手,舉了幾次手,回答對了沒有。在做作業時,孩子對了幾個,錯了幾個,有沒有改正?是沒有理解,還是粗心算錯。這樣,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溝通起來也更爲順暢。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如果能客觀的描述問題,孩子才樂於跟老師溝通,問題也能夠更好的解決。

第二是表達感受。我們的需要與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有些時候,我們總是羞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溝通則鼓勵我們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們會發現班上的同學經常會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原因引發衝突,比如說,A同學不小心碰到了B同學,B同學如果還手可能機會立刻引發一場衝突。如果B立刻發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興。相信A同學都會小心道歉,一場衝突就會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溝通鼓勵發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義。

第三,感受源於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實際上如果能直接說出來,更容易獲得積極的迴應。例如:我的先生是一個不怎麼浪漫的人,生日,紀念日,情人節,什麼鮮花,禮物,紅包從來也沒有,有時也羨慕別人,從而感覺到委屈,自己去生悶氣。而他並不知道我在生氣什麼。在接觸《非暴力溝通》以後,我嘗試表達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擁有一些儀式感,這樣我會比較開心。漸漸地,他會做出一些積極的迴應。我們的關係也變的越加和諧。

最後,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在面對班上的孩子們時,要求一定要非常具體可操作。

非暴力溝通說來簡單,其實,包羅萬象。要想應用的得心應手,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總之,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注意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觀察他們,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他們的感受和需要,讓教育工作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爲暴力。作爲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後,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爲,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

老師:“怎麼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

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爲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爲,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滿着矛盾與誤會,通過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消除誤會。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提高人們溝通的品質,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峯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爲暴力。作爲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沒有想到過語言暴力也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爲,在不經意間就會傷害到別人。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爲,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老師:“怎麼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爲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爲,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滿着矛盾與誤會,通過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消除誤會。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提高人們溝通的品質,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着每個人的心。疫情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給大家帶來心理壓力,有些人還在疫情期間出現了焦慮、緊張、恐懼等興許反應,如此此時周圍的人再出現“暴力溝通的方式”,那將會加劇心理問題的產生。

溝通無處不在,暴力也從不稀缺。從家庭到學校,再每個人到社會,從親人到朋友,再到領導同事,甚至陌生人。暴力的形式也各式各樣,有最直接的武力帶來的肉體上的暴力,也有間接地語言、思維、評價等諸多帶來心靈上的暴力。我們或許接觸肉體上的暴力不多,但是來自心靈上的暴力卻始終圍繞着我們,我們很多人既是心靈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施暴者。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博士是一位心理學大師,專注於精神領域的研究。在這本書裏他主要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和兩種溝通模式。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兩種溝通模式一種是表達自己,另一種是傾聽他人。而這兩種溝通模式都是按照這四個要素來做的。不僅教會我們如何他人和諧相處,還教會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涉及各種人物關係,非常值得一讀。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首先觀察,這種觀察是觀察事實,並且客觀描述,不帶有任何評價色彩;其次說出感受,表達出自己是事物的感受,然後提出自己的需求,最後請求對方的協助。書中提到了很多日常的溝通方式,在不經意中就是暴力溝通的”典範”。作爲一名老師,天天與未成年打交道,更需要注重溝通的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運用非暴力溝通可能比直接粗暴的說教更有效。比如當學生擾亂課堂紀律時,可以按照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一步一步引導。

1、觀察。你剛纔在課上玩筆了。

2、表達情緒。我覺得很難過,感到很惋惜,你這麼有天賦的孩子如果想學好一定不是難事。

3、提出自己的需求。老師希望你在課上認真學習,不做小動作可以嗎?

4、尋求幫助。如果你忍不住要分心了,你可以向老師提出來,老師可以幫你,比如允許你站起來一會或者是其它你覺得可行的方式。

暫且不談非暴力溝通對於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單單對於老師自己修煉脾氣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面對學生的不恰當行爲,很多時候一開始老師就自己情緒上失控了。一旦自己情緒失控,不僅解決不好問題,還會讓自己變成情緒的奴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在這裏,我們想要的是良好的課堂持續,不是情緒的宣泄場。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慣常用以下幾種方式,“道德評判”:“你就是個遵守紀律的學生。”或者“進行比較”:“你看某某怎麼就知道認真聽講?”再或者出現“迴避責任”的說法,“我對你發脾氣也是希望你能認真聽講”亦或者“強人所難”:“你必須一動不動地坐好”。一旦出現這四種不對的溝通方式,學生可能在語言上也會給你反擊,這樣一來你這個“施暴者”也會感受到暴力溝通的苦果,真是害人害己。不談學生下次還會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至少在這節課上老師只是在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忘記自己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而對學生至少在心靈上也造成了傷害。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寫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我就想運用書中一句話: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傾聽自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學會正確地表達出來,這樣處於我們周圍的人就會免去“暴力的傷害”,大家纔會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爲我不喜歡凌亂,我纔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爲了完成一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於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爲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於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後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繫,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爲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檯燈,一杯水,一隻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衝影店老闆的溝通。因爲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爲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爲什麼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着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裏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說話我家裏,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裏,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裏。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家裏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裏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裏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爲自己應該成爲應該成爲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爲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着。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繫,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裏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裏。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裏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爲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爲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爲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爲,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爲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非暴力溝通》此書是阮胤華翻譯,原作者是美國的盧森堡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啓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與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衆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與爭端。此書共13章,190餘頁,書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爛漫的畫作。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總體來說用三個詞來形容:有趣、溫暖、實用。有趣是因爲書中不僅文字排版有趣,還兼插有圖畫,給人感覺新潮,所以在邊讀邊品之中不失風趣;溫暖是因爲書中有的文字段落給人溫馨有力量的感覺,讓人讀完不盡心中有暖流流動,這種暖流如涓涓細流持續且平滑;實用是因爲書中不僅有溝通技巧的介紹,還有案例練習的講解,在你瞭解溝通技巧後,有案例練習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溝通方法與技巧,這種設身處地的爲他人着想的寫作方法讓我確實感覺到買和讀這本書是不吃虧的,而是值得和有意義的!

以上本人所敘述的可以認爲是該書的好處,其實該書也是存在缺點的:

一是該書缺乏理論的深度,沒有明確直接闡述非暴力溝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只是通過側面介紹該溝通方式的方法與原則及如何使用與理解該種溝通方式,例如書中分章節的介紹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包括列舉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理解;

二是該書中文版的翻譯文邏輯性不強,不夠嚴謹,全書行文邏輯從引入(原因與背景)到介紹(方法與技巧),缺乏最後的總結與概括,該書最後雖然有後記與附錄,但沒總結清楚與詳細,最後難免會讓讀者產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覺!

讀罷此書,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即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接着,表達感受或心情;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的請求。四個要素在非暴力溝通方式中環環相扣,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式需要注重這四個要素。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中,如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與衝突等,從以上諸多應用層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作用與益處的。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不同的人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各人自己的用處。筆者覺得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意義,它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能夠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能夠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能夠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能夠使人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從這些方面看,非暴力溝通意義非凡。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體驗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使我想要嘗試與掌握,我相信,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肯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帶來益處,同時,這本書讓我對溝通有了另外的認識,溝通交流不僅使我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溝通促進我們人類的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爲暴力。作爲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後,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爲,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央求——細緻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爲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於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爲,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着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20xx年3月份,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後有一定收穫。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張飛被殺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爲急於給死去的結義哥哥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下趕造白旗白甲,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負責此項工作的將官範疆、張達據實稟報: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內就能夠完成的,希望能夠寬限日期。結果被脾氣暴躁的張飛綁在樹上,扒光商議,用辮子鞭打後背50下,打得滿口出血。打完之後,張飛還說,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否則,就殺了你們兩個人。

結果範疆、張達一合計,認爲三天之內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肯定要被張飛殺掉,與其被殺,不如殺他,兩個人合謀殺死了醉酒的張飛,投奔東吳而去。可憐大喝一聲河水倒流、英勇無敵的張飛沒有死在敵人手裏,反而被自己人給幹掉了。起因就是溝通有問題,張飛脾氣太暴躁,讓部下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後自己把性命搭了進去。

所以,溝通非常關鍵,甚至關係到自己生命安全,我們每個人能不重視嗎?而且,溝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脅,或者語言裏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溝通》封面上的推銷廣告語來說,就是“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關鍵是如何溝通,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我們很多人都敗在這幾個環節的不完備上。比如說,上面的例子中,張飛可以說:“我觀察到你們三天內製造白旗白甲有難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趕往前敵殺死敵人,所以請你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證軍隊進攻敵人時的裝備就緒。”

而且,張飛不以暴力相威脅,等範疆張達等人提出困難之後,不是一味責打鞭笞,而是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讓範疆張達兩個人度過難關,我想,範、張二將官不會受到責罵鞭笞,也不會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就會踏踏實實地履行職責,不會想着可能被張飛殺掉,心裏就踏實了,也就不會謀劃殺掉張飛了。你看,因爲溝通方式不同,可能溝通的效果不同,就會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不同。溝通重要,我們每個人能夠不慎重對待嗎?

再比如,有的家長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業時效率不高,這時,有的家長會說“別磨蹭,趕緊做完,還需要幹別的事呢。”孩子聽了以後,覺得有一定壓力,就會在自己作業上下功夫。如果受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的家長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我覺得老師佈置作業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沒有完成作業讓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再幹別的?”這種模式就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就會省掉了種種命令、抱怨、批評的成分在裏面,就有可能讓管理對象心悅誠服,愉快地接受任務。

說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需要我們好好琢磨,認真實踐,纔可以取得效果。反過來,如果每個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可能再也不會發生戰爭了。

溝通學,在國外是顯學,我們國家雖然注意了,但是,還有不小差距,需要繼續努力。雖然,我們國家歷史上因爲溝通改變歷史面目的實例太多了,但是,我們研究的廣度、深度是需要繼續提升的。溝通問題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團結一致,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溝通學,是一個大題目,我自己需要認真學習,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