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馬克思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克思讀後感

  馬克思讀後感1

“如果人只是爲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爲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爲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動,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讓人震撼。他不僅擁有才華和智慧,而且擁有別人沒有的信念和執着,在他的生命裏充滿的是對整個世界的思考,而不僅僅侷限於自己的人生。

想想現今社會,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謂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絕大多數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

貝多芬用音樂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饒,但他一生的孤獨與痛苦誰又能明白?

馬克思是孤獨的,但是馬克思是偉大的。在馬克思的最後幾年書中這樣寫道,在部分地恢復了健康之後,馬克思感到自己是雙重殘廢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

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無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堅持搞創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獨,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執着、堅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偉大,哲學家的偉大。

作爲哲學家的馬克思,他的唯物史觀承認歷史的必然性。從人類歷史總體看是正確的。他的唯物辯證法研究的那些範疇是相當有啓發性,開闢了認識世界的一條道路。

個人覺得《馬克思傳》是對馬克思這位千年偉人最好的紀念,通過這部傳記,可以對馬克思作爲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導師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從書中可以學到馬克思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對工作的忘我精神,對友誼的珍愛,無不感到着《馬克思傳》的每一位讀者。

紀念馬克思就要學習馬克思。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都要學習他的著作,學習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從他身上學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這次改革被稱爲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這一切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馬克思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世界的貢獻更是舉足輕重,他的偉大將載入人類史冊,永垂不朽。

  馬克思讀後感2

看了這《馬克思傳》之後,通過作者樸實的文字,間單的描述,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就不完全那樣認爲了。我開始認爲我們將馬克思的威嚴莊重的一面擴大化了,甚至將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堅持自己的理論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對一些生活瑣事不太關注,只能說他不拘小節。他的確有作爲偉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學探究精神,可事實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遙不可及的聖人。

拿馬克思自己的話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會有不修邊幅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歡下、抽菸、喝酒,也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與恩格斯之間不俗的友情……親情、友情、愛情、事業,他都不缺,他都擁有。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人類解放事業,並積極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他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親情的眷戀,無一不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偉大不在於他是爲自己,而是爲整個人類事業孜孜不倦的工作。這本書使我對馬克思的整個人生經歷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認知,對他的一些生活細節、生活習慣也瞭解的更多,這對於我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有很大的幫助。

1818年5月5日這一天馬克思來到了人間,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卡爾。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摩澤爾河畔一個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爾城,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成果,所以憎惡封建壓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裏的人們心裏深深地紮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和寬鬆的家庭氛圍影響,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慢慢地,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以後就看清了社會現實,看清了富有與貧窮的巨大差別,看清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貧苦的勞動人民,幼小的心靈就能盛裝人間的苦難。

他立志要爲全人類謀取幸福。他認爲能爲全人類謀求幸福,纔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爲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屢次被驅逐出境,流離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壯志。馬克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們眼中,馬克思是國際工人的靈魂,是無數貧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燈。

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學、歷史、哲學上及至自然科學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兩個半球的無產階級運動,被稱爲世界社會運動的導師。

下面我將從馬克思對工作的不懈追求,與恩格斯深厚友誼和與其妻子的愛情婚姻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

馬克思曾經講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是在1943年開始的,爲了完成這一劃時代的鉅著,他耗費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這是個驚人的時間長度。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歲月裏,不是在平靜的書房和優越的條件下度過的,而是經歷無數艱難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說的"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衊的人。

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後地誹謗他,詛咒他。"馬克思僑居倫敦的許多年裏,經濟上常常貧困到沒錢買麪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當衣物和傢俱來維持生活,連他夫人的陪嫁銀器也忍痛送進了當鋪。

他在1859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道:"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製造金錢的機器。"爲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的那種求知熱情和勤奮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寫作,強忍着病痛奮鬥終身,實在令人敬佩!

馬克思的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是非常之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必須用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學識的增長才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人生總是會遇到挫折困難,不順心,但是相信生活會教會我們很多,只要我們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用一顆執着的心去面對,那麼,一切都將不成問題。

馬克思懷着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不斷追求自己的事業。馬克思在十七歲中學畢業考試時,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作文中就表達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認爲給最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纔是最幸福的。並認爲青年人的擇業目標應該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被公認爲古往今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典範,恩格斯的馬克思的"第二個我",他們一心追求同一個夢想,懷揣同一個理念,不斷奮鬥着,努力着,合作着。他們兩人通過頻繁的通信來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幾封,他們談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二人可以說是無話不談。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馬克思給我們帶來的偉大貢獻,可是如果沒有恩格斯的幫助,馬克思的創作還能繼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爲有了恩格斯無私的幫助和二人對理論思想的探討,才使得馬克思走向成功。

其實在很多方面恩格斯並不比馬克思差,他頭腦活躍、才思敏捷、知識廣博,他在語言方面的造詣很高,而且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