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精選2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精選26篇)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

《憫農》給我的啓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我讀起這首古詩,便會想起雪白雪白的米飯和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到了故鄉,我在外婆家收割稻穀,親身體會到了農民伯伯們辛苦而又充滿歡樂的勞動生活。

每天早晨天剛矇矇亮,全村的大人和能幫得上的`小孩們都起牀了。他們匆匆趕往朝霞映照下金燦燦的稻田,風風火火地大幹了起來。頓時,鐮刀割刀谷的“刷刷”聲,腳踏式脫蹈機的“嗡嗡”聲,大人們偶爾的談笑聲,孩子們清脆的歌聲,鳥兒“嘰嘰喳喳”的鳴叫聲便匯成了動人的交響樂。我陶醉在這美景和樂曲中。

雖然涼風徐徐,但是忙碌的農民們很快就大汗淋漓了。他們顧不得拭汗,依然不知疲倦地幹着。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小的孩子們在田裏拾稻穗。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併成了他們的朋友。

太陽爬上頭頂熱辣辣地嚴烤着稻田,人們的身上全溼了,大人們叫小孩回去,他們卻仍然堅持勞動。一擔一擔黃澄澄的稻穀被挑往曬穀場,扁擔都被壓彎了。那“吱悠吱悠”的響聲也彷彿在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咧!

農民伯伯在烈日暴曬之下,揮汗鋤禾,感嘆糧食來之不易,告訴人們要珍惜糧食。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

時至正午,火熱毒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烈日之下,茂盛的大樹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地上綠油油的小草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地彎着腰。平日裏活潑好動的狗也趴在濃密的樹蔭下不停地吐舌頭散熱,而樹上的知了不再高聲歌唱,發出了低沉的嘶鳴。

田野裏,一位瘦小的老伯弓着背、淌着汗,吃力地揮動着手中的鋤頭。他滿臉皺紋,看來年事已高;衣裳也很破舊,家境並不富裕。只見老伯的額頭上佈滿了晶瑩的汗珠,汗水順着臉頰一滴一滴流進了泥土中,滋潤着禾苗。他只是用手抹去了頭上的汗水,自言自語道:“這天氣真是苦了我們了!但要是能換來個好收成,大豐收了,我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老伯說着笑起來了,仍舊用力地鋤草。過了許久,汗流浹背的老伯看到雜草越來越少,輕輕抖掉鋤頭上沾着的.泥土和草莖,唱起了歡樂的民歌,幸福地笑着,又立刻忙碌起來……

望到這一幕,我感慨萬分,思如泉涌。我深深體會到要珍愛糧食,這可是辛勤、艱苦的農民用氣力與血汗,以及一顆熱愛勞動的心換來的啊!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3

今天看了三首唐朝沈李的《憫農》歌曲。“天下沒有閒置的土地,但農民仍然餓死”和“但每粒都很難”是衆所周知的。但是,在我看來,只有第三首歌體現了作者的心聲。

這首詩的內容是:

“在田埂上犁地,手長得餓了。一個在窗下編織梭子的女人,手上沒有衣服。

我希望趙巖舒成爲一個女性形象。一個微笑不值錢,一個天然的家卻是一個民族的肥肉。"

這首詩的意思是,耕田種地的人都在捱餓。那些在窗戶下編織的人身上沒有任何像樣的衣服。我希望沒有德行、沒有才能、只會做姿態的顏、趙,也能成爲像那樣德才兼備的人。雖然沒有那麼真正的美麗,但是這樣的人可以讓國家富強。

沈李生活在唐朝中期,當時朝鮮缺少人才,需要有知識的人。他寫這首詩是因爲他內心深處的.感受。

通過這首詩,我知道我們應該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珍惜食物。還有,看一個人不僅僅看他的長相,還要看他的才華。這個世界需要的不是一個空花瓶,而是一個德才兼備的有識之士。我們不應該是隻注重外表的人,而應該是注重才能的人。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4

我在夢中看到了一個時光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朝時光機走去。突然,一陣白光閃過,時光機將我帶到了唐朝。

唐朝的人都看不見我,我可以自由的行走。這是一個炎熱的中午,我走到一塊田地裏,看見一位農民伯伯正在辛苦的勞作。

他頭戴一頂草帽,脖子上掛着一條毛巾,身穿一件破舊的汗衫,下面是一條大短褲,腳上是一雙沾滿泥土的布鞋。手裏握着一把鋤頭,用力地揮舞着,頭上已滿是豆大的汗珠。

他幹了一會兒,停下來擡頭看了看太陽。用濃濃的方言說了句:“太陽都升到頭頂了!我得加快速度了。”他長嘆了一口氣,用手擦了擦汗,使勁兒的甩了幾下,又繼續埋頭苦幹了。

不知又幹了多久,他的`腰已經變得僵硬了。他伸出手,輕輕地捶了捶背,這一切動作都顯得那樣的有氣無力。他拿出毛巾,擦去頭上的汗,擰了下毛巾,汗水便立刻流到地裏,瞬間消失不見了。

幹着幹着,終於鋤完了。農民伯伯撿完雜草,又細心地把秧苗扶好。看着鋤好的稻田,他露出了燦爛的微笑。禾苗也搖擺着身子,似乎在向農民伯伯道謝。

就在這時,我從夢中醒了過來。細細品味,原來我們的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5

夏日炎炎,我心中存有鬱悶,從而來到田間散步解悶。烈日當空,照得我是汗流浹背,便坐在一棵大樹下乘涼,放眼向田野望去,一望無際的田野猶如金黃的海洋,三尺高的麥子已脫下了碧綠的外套,換上了金黃耀眼的襯衫。只能看見幾位農民在田間高高地舉着鋤頭一下一下地鋤地裏的雜草,火紅、毒辣的太陽把田野燒烤地乾裂,而發出“呯呯”的.響聲。幾位大伯大叔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田間辛勤地勞動着,爲的是來年能有一個好收成。

看着他們頭戴草帽,肩搭毛巾,臉被太陽烤的通紅,大豆似的汗水直往下滴,滴滴汗水都落在了龜裂的麥田地裏。在這裏感覺不到任何的涼爽,只是覺得好似蒸籠。

黃昏時候,紅色的餘暉悄悄地灑在天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不免有些感慨。看着盤子裏的菜,看着碗裏的飯,有誰知道它們來之不易,又有誰能夠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和勞累。唉!我情着婉惜又羞愧的心情吟起了這樣一首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6

暑假裏,老師佈置我們閱讀古詩70首,其中一篇《憫農》讓我深受啓發。

這首古詩是唐朝詩人李紳寫的,這首詩大家都很熟,全詩是這樣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的內容主要講的是:農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地勞動,汗水滴在泥土裏,有誰知道,我們盤中的飯,每一粒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辛勞。

讀完詩,看完註釋,我不禁羞愧起來,想起我以前吃飯總要剩下好多的飯菜,而且會掉很多米粒,媽媽常說我吃飯象在種米,吃不掉的'飯菜都被媽媽當做垃圾扔掉了,想想農民伯伯那麼辛苦地種糧食,我的行爲有點可恥,不僅浪費了糧食也浪費了錢,我好慚愧啊!我決心從現在做起,一頓飯能吃多少就裝多少,不再浪費糧食,不再浪費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同學們,你們也加入到節約的隊伍中來吧,我想假如世界上每個人都珍惜每一粒糧食,那麼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貧困人們,就不會再忍受飢餓,也會減少許多的犯罪現象,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7

一個赤日炎炎的夏天,博學多才的大詩人李紳回鄉去看望多年未見的好友。

他路過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時,看見一位六十多歲,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破舊的汗衫,腰間還彆着一個煙口袋,脖子上還搭着一條灰黑毛巾的農夫。只見他頭髮稀疏,額頭上有着梯田般的皺紋,臉色黝黑泛紅,嘴脣乾裂,此時正在聚精會神的鏟地。

六月的天,烈日當空,路邊平時色澤鮮豔的野花也沒有了往日的笑容,悄悄的把頭藏在了花葉下面,往日直立挺拔的玉米也沒了往日的歡樂,都低着頭無精打采無處躲藏,就連平時鬱鬱蔥蔥的.小草,今天都趴在了地上。

農夫用那鉗子般的手緊緊握着鋤頭,眼睛盯着秧苗,慢慢弓着身子,用力的鋤着小草,汗水如小溪般在胸前流淌,一會兒他就拿起毛巾胡亂在臉上擦了幾下。沒過多久,農夫坐在低頭(地頭)歇了一會兒,拿出旱菸深深抽了幾口,又“咕咚……咕咚……”喝了兩碗水,雙眼無神地望着天空自言自語道:“種在地上,收在天上啊,這鬼天氣可讓俺農民咋活哩!”。

大詩人看到這裏心情格外沉重,到朋友家就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千古名句(名篇)《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8

在一個炎熱的中午,大地都被曬得裂開了幾道口子,就像幾張大大的嘴巴祈求上天下一場大雨。

從一個屋子裏走出了一個農民,他穿着破破爛爛的衣服。衣服上補了一層又一層的補丁,身上搭着一塊髒兮兮的毛巾。腳上拖着一雙破舊的草鞋,鞋子上還破了好幾個窟窿。頭上帶着一個草帽。

這個農民拿着鋤頭,來到了田地旁邊無奈的看看田地,用鋤頭開始除草。幹了一會,農民就把毛巾拿起來擦着自己身上的汗。不一會兒,毛巾就變得溼漉漉的。農民一邊捶背一邊嘆氣,好像在說這麼熱的天,田地的`收成也不會好。

有一名富農走過來,慢吞吞的對農民說:“這麼熱的天,別幹了,回家吃飯吧!”農民悲傷地說:“不行啊,我還沒幹完呢!”富民說:“那好吧!”富民就離開了。

農民繼續幹。又從遠處走來了個人。這次來的是地主。地主走近農民霸氣地說:“今天該交錢了。”農民可憐地說:“行行好吧,今年的收成不好,您先回去吧!”地主怒氣地說:“那抓緊點湊錢!”地主就回去了。天色很晚了,農民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家了。在吃飯的時候,兒子剩在碗裏幾粒米就準備離開飯桌。農民趕緊地說:“兒子,你也知道我在外面很辛苦,所以一定要珍惜糧食。”兒子說:“我明白了。”於是,兒子趕緊吃掉剩下的米粒。

通過這件事,我感覺生活中我也像故事中那個孩子那樣經常浪費糧食,卻不懂得珍惜。所以我以後會改掉這個壞習慣。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9

讀着李紳寫的《憫農》這首詩歌,我彷彿看到了農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情景。我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

以前,我只知道糧食是用錢買來的,並不知道是農民伯伯做出來的。從來不知道愛惜糧食。

我在家吃不下飯的時候就,把飯倒進垃圾桶裏;在學校吃早飯的時候,我不喜歡吃的包子、麪包、糉子,就給同桌,讓他幫我解決掉,有時就趁人不注意扔了;中午在學校裏吃飯,我看見不好吃的菜就不吃,最後還是一玩滿滿的飯,就被倒進豬食筒了……經常這樣浪費糧食,一點兒也不心疼。

讀了這首詩,我知到了糧食來之不易。農民伯伯夏天頂着正午的太陽在田地裏鋤地,汗水一滴滴的'落進土中,他們吃力了也不顧休息,但願夏天的時間可以多一點。有誰知道盤裏的美味佳餚,每一粒都飽含着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現在我知道以前浪費糧食,非常對不起農民伯伯。決定自己不能浪費糧食。

有一天,我數學考了一個滿分,媽媽非常高興,走過來說:“倩啊!今天你考得好,要不要我到你去肯德基?”我說:“家裏不是還有飯嗎?”“那剩飯不要了。”媽媽說。“不行!”我堅決地說:“糧食也是勞動人民的汗水換來的!”媽媽說我完全變了,開始不挑食,也不浪費糧食了。

後來幾天,我姐回來了,我們去飯店吃飯,我一看見有人剩菜剩飯,我就診想好好批評他幾句。

然後我就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是一個老農在烈日炎炎之下,在田裏除草,汗珠一串一串滴進禾苗下面的土裏,這首詩深刻的道出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可又有誰知道這盤中餐一粒一粒都是農民千辛萬苦話來的呢?

當我們把剩下的飯菜倒掉時,是否想到那些在炎炎烈日下勤勞勞動,在綿綿細雨中不忘耕耘的勞動者呢?當你厭惡他們那黑黝黝的皮膚和長滿老繭的手時,是否知道我們吃得喝都是他們汗水的結晶。

現在我們生活富起來了,不愁吃,不愁穿,但也不能鋪張浪費。雖然我們吃得飽、穿得暖,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可能還有一些因飢餓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死亡的人。還記得在一次語文課上,學習《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給我們看了幾組貧困山區孩子的照片,當時我就哭了,我實在不敢相信我們的很多同齡人還生活在那樣貧困落後的環境中,他們衣衫襤褸,啃着黑石塊一樣的饅頭,住在露着天的房子裏,年齡還那麼小,就到磚廠打工掙錢……而我們,卻還在無休止的`浪費。

作爲國小生,我們不是財富的創造者,而是純粹的消費者,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小養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好習慣,反對鋪張浪費的不良行爲,節約糧食,愛惜資源,從現在做起從自我起,從愛惜每一粒糧食開始。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1

烈日炎炎,又是個酷熱的夏天。太陽無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氣中沒有一絲水份,就連偶爾吹來的微風也是熱烘烘的。天上的鳥兒不見了,它們早已逃進了樹林;路邊的小狗也有氣無力地耷拉着舌頭;就連平日裏最愛浮出水面吐泡泡的.小魚兒,也躲到了石頭縫裏。這樣的天氣可真是酷暑難熬呀!李紳正走在回家探親的路上。他邁着沉重的步伐,一邊走一邊還撐着傘還不時用手拭擦自己臉上的汗水。走了一兩里路後,李紳忽然停了下來,此時他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他拿起了竹筒,向嘴裏灌了幾口水後又繼續前行了。

又走了幾步,李紳遠遠地看見了一羣人勞作的情景。他走近一看,原來是農民們在烈日下除草。農民們個個彎着背,弓着腰,拿着鋤頭。他們工作地滿頭大汗,汗水浸溼了衣衫。“他們不是用泉水灌溉田地,而是用汗水啊!”李紳心中發出了感慨。這時,李紳被一個瘦弱的身影吸引了注意力。那個已過十歲的孩子,他吃力地“抱”起鋤頭慢吞吞地除草。看到這一切李紳心頭涌出千思萬緒。

李紳想起自己吃飯時總不會把糧吃完。“一大碗用農民汗水換來的糧食是多麼值地珍惜啊!而我我卻從不珍惜它們李紳想起自己吃飯時總不會把糧吃完。”此時李紳萬分慚愧。一絲靈感浮現出來,李紳急忙奔回家中,來到書房拿起毛筆蘸了墨汁龍飛鳳舞地寫出了這首《憫農》。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2

中午十一點,太陽烤着大地,地裏的禾苗強打起精神,大樹也在不停的呻吟着。

農民伯伯找起鋤頭,邁着沉重的步伐,終於來到了地裏,農民伯伯的脖子上披着一條毛巾,頭戴頂破草帽,多年的辛勤勞動將他那白色的汗衫染得面目全非,腳上穿着草編鞋,斜挎了一個小壺水。

只見農民伯伯雙手緊握鋤頭將那些“搶”走禾苗營養的“強盜”-----草鋤掉。不一會農民伯伯就滿頭大汗,農民伯伯不得不停下來,只見他右手拿着毛巾放在額頭上,不停的檫汗。

農民伯伯幹了一個小時了,只好放下鋤頭,拿起草帽扇扇風,又拿起被汗水染黑的`毛巾不斷檫着汗,他徑直走到樹蔭下歇涼。

然後伯伯拿起了水壺,擰開蓋子,水被震得晃動起來,農民伯伯喝了一口水說:“真涼解渴,好多了!我得繼續幹活了”。

農民伯伯不小心將一棵幼苗碰倒了,他心如刀絞,彎下那已無知覺的腰桿,把幼苗扶正,用手輕輕地把土拍平。伯伯又開始幹活了,他的全身已溼透了,成了個“落湯雞”。他叫苦不迭地喊到:“這個封建社會真是要命啊!什麼時候纔可以幹完這快地啊!真是熱死我了!”

伯伯一口氣把手中的水喝完了,伯伯不耐煩地將水壺扔到地上。又過了一個小時,伯伯擡起頭望望太陽自言自語道:“這會兒少說得有十三點了吧!我得回去了,下午再幹。”

這種情景誰看誰都不忍心啊!以後大家一定要節約糧食,節約用水!

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歌頌了農民伯伯的辛苦,偉大中的平凡。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3

翻開《國小生故事精選》,我被書中一首首優美的古詩所深深吸引。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憫農》一詩。

《憫農》這首詩告訴我們農民的艱辛,同時也讚美了勞動人民勤勞的品質,告訴我們要愛惜糧食,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讀着這首古詩,我彷彿看到了農民辛勤勞動的情景:炎熱的夏天,烈日當空,他們在田地上揮汗如雨地耕種。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他們依然不知疲倦地勞動着……他們這樣辛苦爲的是什麼呢?那當然是爲了讓大家豐衣足食。

讀了這首詩,我們懂得了:我們的糧食是勞動人民辛苦的勞動得來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米粒,也是費了勞動人民不少的血汗纔好不容易得來的`。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吃的、穿的、用的也越來越好了。可是,有些孩子卻不懂得愛惜糧食:不愛吃飯,經常把白花花的米飯偷偷地倒掉;每天早餐之後,學校的潲水桶幾乎是滿滿一桶只吃了一兩口、甚至是根本沒吃過的麪包、饅頭……這是糟蹋糧食的行爲,這樣的行爲,不但白白浪費了勞動人民的血汗,而且是對勞動人民的不尊重。他們這樣做對得起勞動人民嗎?我想對這些人說:“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也不能隨便浪費糧食。要知道這些糧食是勞動人民花了多少心血種出來?沒有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我們連吃的食物都沒有的。”

讀了《憫農》後,我懂得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要愛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4

時至中午,烈日當空,太陽拼命的炙烤着大地,大地彷彿被烤化了般。路兩旁大樹,一動不動的,像是被太陽烤暈了。嬋不再扯開嗓子放聲歌唱,而是發出陣陣嘶鳴聲。小狗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潑,趴在樹蔭下躲太陽,伸着舌頭,急促的喘着粗氣。禾苗被太陽曬得焉焉一息。沒有了生機,空氣中瀰漫着乾燥的氣息,讓人透不過氣來。

在不遠處的農田裏有位老伯,他弓着腰,手上拿着鋤頭,吃力鋤着這地裏的草。臉上的`汗珠還在不停的滴着。他頭戴草帽,身上穿着一件白襯衫,現在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了。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條毛巾,腳下穿着一雙普通的草鞋!不一會,老伯的額頭上佈滿了豆粒般大的汗珠,汗水順着臉頰流了下來滴到了泥土裏,滋潤着那黃黃的禾苗。

過了一會地被鋤了一半的後,老伯的眼徹底被遮住了,老伯不得不停下來,用脖子上的圍巾抹去那臉上的淚水,老伯望着太陽,自言自語道:"哎,這大熱的天真是苦了我們農民的啊!如果這麼辛苦勞動能讓來年有個好收成也是值得的!"他捶了捶背,又開始忙碌起來。

過了許久,累的汗流浹背的老伯看見地裏的雜草少了,抖了抖鋤頭上的泥土和草莖,欣慰的笑了,鋤完後,老伯拖着他那疲憊的身體走了回家。

我望着老伯那回家的身影,不禁思緒萬千,我深深體會到了食物的來之不易,那是農民伯伯用辛苦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這樣纔是對我們農民伯伯最大的尊重。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5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課堂上,老師教動物寶寶們讀古詩——《憫農》,教大家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節約糧食,小鹿斑奇有口無心地念着詩句。

放學回家,斑奇坐下吃飯,也總是不能完全吃光,桌子上到處灑下七零八散的飯米粒,嘴巴上、身上也到處都沾着飯米粒。鹿媽媽着急地說道:“斑奇呀,你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嗎?你不能這麼浪費啊!”“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幾粒米嗎?”斑奇不以爲然地說道:“還不夠我塞牙縫的呢!”鹿媽媽搖着頭無奈地打掃着桌上的米粒。晚上,鹿媽媽想了想,決定找來米粒精靈——“多米”幫忙。她跟多米說了小鹿斑奇平時吃飯是如何浪費糧食的,多米看了看斑奇,決定教訓一下它,她對着斑奇唸了幾句咒語,回頭告訴媽媽:“如果斑奇再浪費,你們家裏的糧食就會瞬間變少。”說完她就消失了……

第二天,斑奇吃飯的`時候依舊跟以前一樣浪費,鹿媽媽教育他:“一個不愛惜糧食的人,也不會愛惜其他的一切,到頭來只能成爲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人,最終會被大家拋棄,就像你浪費的糧食一樣。”可是斑奇依舊聽不進去,吃飯跟以前一樣浪費,沒過幾天,家裏的糧食沒有了。斑奇餓得肚子“咕咕”叫,可是翻遍了家裏地角角落落,也沒找到一粒米。此時斑奇後悔極了,他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浪費糧食真的不對。他一邊哭一邊對媽媽說:“要是我把之前浪費的糧食都集中起來,說不定可以夠我吃幾天的了!對不起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浪費糧食了!”

從此以後,斑奇吃飯的時候總是會吃得一粒米都不剩,而且桌面上也總會幹乾淨淨的。他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也真正理解了《憫農》這首詩的意義。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6

當朗誦《憫農》時,我們想到了勞動的艱辛。在糧食和蔬菜充足的今天,有誰珍惜滿桌的剩菜,有誰在乎手裏的半塊饅頭?君不見飯店泔水桶裏的雞鴨魚肉,教室垃圾桶中的饅頭火燒。我彷彿看見,它們正在恥笑我們這個以節儉聞名的民族。

小時候,姥姥家有塊地,種滿了大蒜。那時候,姥姥在田裏用玉米秸稈搭了個窩棚,日夜守在地裏。我纏着姥姥,讓我陪她一起看蒜。早上,姥姥、媽媽忙着打蒜薹,我忙着將她們打下來的蒜薹運到窩棚邊,等會兒裝車去賣。露水打溼了我的衣服,泥土弄得我的手上、臉上全髒了。從蒜薹斷茬處流出的汁液濺到我的眼裏,痛得我扔了蒜薹,揉着眼睛哭了起來。唉,姥姥可真不容易,農民可真不容易!

去年暑假,我在陽臺上種了一株黃瓜。除每天澆水外,我還捉來五條蚯蚓給黃瓜鬆土。可愛的黃瓜苗長成了黃瓜秧,細細的黃瓜秧攀上了竹竿搭的架子,慢慢地開出了黃色的小花。然而,第一朵花開了,落了;第二朵花開了,又落了。這是怎麼回事?我急忙向爺爺請教。一問才知道,密閉的'陽臺上沒有蜜蜂,花朵不能授粉,肯定結不出黃瓜來。於是,我買來毛筆,在爺爺的指導下給黃瓜授粉。幾天後,終於結出了一根小黃瓜。可是,當我在奶奶家過了雙休日,回到家的時候,卻發現小小的黃瓜上爬滿了小蟲子,用手一碰,黃瓜竟落到了盆裏。唉,種黃瓜竟如此不易!由此,我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姥姥村子裏的人,想起了所有的農民,他們種糧、種菜是多麼不容易啊!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道出了我的心聲。如果沒有數以億計的農民辛勤勞作,沒有糧食和蔬菜,我們將怎樣支撐下去呢!節約每一粒糧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千萬不要等到饑荒來了才珍惜糧食啊!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大家都讀得朗朗上口,可又有多少人會明白作者李紳作此詩的用意呢?《憫農》用四個字概括,即節約糧食。

節約糧食說得好聽,可是許多人卻心口不一;節約糧食說的容易,可是許多人卻力不從心。有些人可能會說:“節約糧食?開什麼玩笑,超市裏一袋又一袋,吃完再買不就成了”。這種庸俗的答案簡直令人寒心。要知道:在一個個烈日炎炎的酷暑,農民伯伯無數次彎腰流汗,從選種到耕種,再到培育以及豐收,這一道道工序,農民伯伯年復一年地重複着,實屬不易吶!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都是爲了維持生計,除了種莊稼什麼也不會,一點出息也沒有,我們現在以學習爲重,節約糧食什麼的是國家、社會、大人的事,關我們何事呢?”這種讓我痛徹心扉的回答不堪入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人人贊之,臨近九十高齡的袁隆平爺爺一直在想盡各種辦法,來解決我們百姓的溫飽問題。秈型雜交水稻,在中國水稻種植方面起着里程碑的作用。袁爺爺功不可沒,他的事蹟家喻戶曉。

總而言之,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將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我國,我國面臨着空前的`溫飽危機。作爲青少年,節約糧食馬虎不得。首先,“光盤行動”,人人有責,不讓一粒米逃離你的虎口。其次,“定量盛裝”,根據自己所需,不讓一粒米進入不了你的胃,成爲糧食的士兵,盡忠職守。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傳誦《憫農》 ,勤儉節約每一粒米,從我們做起。節約糧食,讓我們行動吧!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8

今天坐公交車去表哥家,看到車上有東西,感覺好多。

在公交車上,有一個阿姨和她的孩子,大約3歲,坐在我旁邊。小男孩正在吃一塊麪包,聽媽媽教他背誦古詩。我聽舅媽念道:“鋤草的日子到了中午,汗水就滴進了土裏,可是每一粒都很難吃。”。每次阿姨唸完一首詩,小男孩就搖搖頭,發出灌滿牛奶的聲音,跟在後面:“鋤草日的中午……”。看小男孩這麼小,就能背唐詩,而且背得還可以。車裏的人投以讚許的'目光。我忍不住多看了他們一眼。

就這樣,車一直在慢慢向前開。小男孩大概吃飽了,手裏還剩下一大半的麪包。他手裏的麪包隨車晃動,一些麪包屑從衣服上掉了下來。舅媽看到了,皺着眉頭說:“不想吃就扔了。衣服上沾滿了你的麪包渣。”。之後,她把男孩手裏的麪包扔到汽車的垃圾桶裏,然後讓男孩給她背詩。小男孩委屈地看了媽媽一眼,噘嘴結結巴巴地說:“鋤禾日……下午流汗的時候……”似乎想不起來了,小臉通紅,眼睛可憐巴巴地看着媽媽。大媽用指責的口吻對他說:“淌進土裏的是汗水。這首詩告訴我們,糧食是農民的叔叔種的,他很累,淌着汗。記得嗎?”小男孩懂事地點了點頭。然後,他背誦道:“汗水滴進了土壤,但是中國菜,五穀雜糧。穀物……”就在工作完成的時候,它又卡住了。見大媽真的生氣了,就用手點着小男孩的頭說:“我都不記得爲什麼每粒都很硬了。這首詩的意思是告訴我們,食物來之不易,應該珍惜。你怎麼記不住腦子裏在想什麼?”。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來,聽到哭聲,車裏一陣騷動,大家都奇怪地看了他們一眼。

後來可能是阿姨覺得氣氛不對,看到大家都在看自己,一邊哄孩子,一邊躲閃大家的目光。就在她焦慮迷茫的時候,不小心看到了垃圾桶裏的麪包,立刻就明白了。看到姑姑滿臉通紅,我尷尬得不敢看她。這時,除了小男孩的哭聲,阿姨的安慰,垃圾桶裏垃圾的碰撞,車廂裏很安靜。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19

“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結辛苦。”每當我想起這一首詩,我的腦子裏總是飄蕩着一幅畫。

這幅畫上畫的是一位老農,拿着被他磨得十分光滑的鋤頭,在火辣辣的太陽下鋤草的情景。這位老農頭上戴着一頂破草帽,肩膀上搭着一條被汗水浸溼的爛毛巾,手裏拿着一把鋤頭,赤腳走在被太陽曬的像火一樣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艱難的走着,還不時用毛巾擦擦汗,用草帽當做扇子扇一扇,用眼睛看一看太陽,再看看被曬的乾裂的土地,嘆一口氣悲哀地說:“這幾天是不會下雨了。”說完,低下頭繼續埋頭幹活。老農拿起鋤頭,不停地鋤着,猛然間發現鋤掉一顆禾苗,痛苦地說:“唉!眼睛真的是花了。”急忙彎下腰,把禾苗扶起來。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腰好像直不起來了,用右手捶一捶背說:“真是老了,老了。”再看一看沒精打采的禾苗,自言自語地說:“要是能下一場雨,那該多好啊!”蔚藍的天空中有幾隻小鳥飛過來,停在一棵大樹上,看了看四周,唧唧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說:“渴死我了,怎麼沒水啊!”老農看了看被磨得光溜溜的杆頭,說:“明年這把鋤頭恐怕就磨斷了。”有一滴汗水從老農的額頭上一直流到眼睛裏,老農立刻把眼眯住,放下鋤頭,用手擦了擦眼睛說:“我真是老了。”

通過這幅圖畫,我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我以後一定要簡省節約,不能再浪費一粒糧食。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家喻戶曉,我們大家甚至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會背了,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昨日,當我再次翻起《唐詩三百首》時,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夏天烈日炎炎的中午,大家都在家裏乘涼,只剩下農民在辛勤勞動。汗水流進了乾裂的土地裏。誰知道飯碗裏的飯,是農民的心血……

記得上個星期六,媽媽帶我去飯店裏吃飯,結賬時,媽媽大聲的對服務員說“小姐,把剩餘的飯菜都打包吧。”許多人的目光都向媽媽投去。我的臉一下子熱了,忙拽住媽媽的衣服說:“小聲點兒”。說着,便耷下了腦袋。“怕什麼?我們一不偷,二不搶的,有些菜只吃了一點兒,不要多可惜!”媽媽的聲音陡然提高了許多,絲毫不顧忌周圍的`人。“真摳門。”我嘀咕了一句。媽媽的臉一下子拉長了,板着臉嚴肅地說:“學習是怎麼學的,把《憫農》背一遍。”我的眼裏噙着淚珠,委屈的背了起來……媽媽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說:“孩子,我是想讓你記住‘節約’這兩個字啊!現在,掙錢是多麼不容易呀。在媽媽小時候,能吃上白米飯就不錯了,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是啊,農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勞動,我們更應該珍惜糧食,反對浪費。養成良好的習慣。打包有什麼丟人的呢?這是人們的虛榮心在作怪。願大家在今後的日子裏都做個勤儉節約的人。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1

在我讀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那天吃午飯,剩下了很多飯都沒吃,這時,我讀的古詩大全裏出現了一首叫《憫農》的`詩,讀完之後,我也想起了那天幫外公種地。

那天,我和外公來到了菜地,就在這烈日炎炎的菜地上,我和外公舉起了鋤頭,慢慢的向土地鋤去,看外公在那賣力的幹活,而我早已經累的不行了,太陽越來越大,我只好躲到樹下乘涼。而這時,外公還在幹活,我叫外公來休息一會兒,外公走了過來,跟我一起坐了一會兒,不到一分鐘,又去工作了,他說他每天都是這樣的,要是今天少做了,明天就得多做,所以,不能休息太久。

看着外公滿頭大汗,我也休息夠了,繼續去幫外公幹活,而我幹一會兒就又去休息了,外公還在繼續鋤地,外公對我說:“你做這麼一會兒就受不了了,那我天天干,那不是要累得走不動了?”可我卻完全沒聽進去,我也無聊了,只好繼續起來幹活。

我跟着外公幹活,這裏幹完了,又幹那裏,那裏幹完了,又幹另一個地方。就在快乾完活的時候,我和外公都已經累得全身是汗,而眼看外公,還在賣力的幹活,我也只好接着幹了。終於把活幹完了,沒想到農民這麼累啊!每天都要這樣做,可想起那天吃飯還浪費食物,真是太不應該了,要是能回到那時,我一定會吃完所有米飯的。

幹了那麼久的活,我腦子裏突然浮現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時,猛烈的陽關炙烤大地,農民卻頭頂烈日,揮汗給禾苗鬆土、除草。在這我勸告人們,千萬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因爲這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不要去浪費,也不要去糟蹋。雖然有的人他是這樣說,但卻不曾這樣做,卻一天天的在浪費。

有一次,我看過這樣的一個廣告,每天每家浪費的食物已夠災區吃一年了!可知我們浪費的食物是多還是少!有些人只會浪費,覺得浪費那麼一粒兩粒的米飯不足爲事,就只那麼一粒兩粒的米飯再災區那可都是寶,爲什麼到了一些人的'手裏卻是草了呢?我覺得應該讓那些浪費食物的人去耕地,讓他種出成果來,然後再讓他去看看人們浪費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換來的勞動成果,被人浪費自己的勞動成果你會傷心嗎?將心比心,如果被農民伯伯看見這一幕,他們該多傷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種菜卻換回了浪費和糟蹋。

這樣浪費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是一種極大的可恥。節省,纔是美德。“節約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一起節約吧!不要讓浪費的行爲出現在我們之間。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3

記得那是假日的一個下午,天陰沉沉,秋風習習,給人帶來陣陣涼意,一種豐收的喜悅充滿了我的內心。

叮鈴鈴……門鈴響了,我推門一看,原來是小明來約我去圖書館,爲了友誼,我不好推辭,只好隨他而去。

到了圖書館,我特意挑選了一本《詩集》閱讀着。當我讀到《憫農》時,心情一下子緊張起來,我一遍又一遍地念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那詩句簡短,但意味深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農民勞動的艱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蘊深遠地說明了勞動的艱辛,說明了糧食來之不易。這首詩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羣體的生活和命運。

讀了這首詩,我彷彿看到了在烈日下,一個黝黑的農夫,汗流浹背、不辭辛勞地鋤着禾苗。他忘記了烈日的暴曬,一心只盼着禾苗快點長大,給他帶來秋天的收穫,帶來幸福的希望!

這首詩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受益無窮。讓我深深的明白:“擺在餐桌上的食物是來之不易的`,都是農民用血汗換來的。我們要愛惜糧食,不能鋪張浪費;要尊重農民的付出,尊重農民的勞動果實。”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我媽媽和老師教我學的一首古詩。

四歲時,我對古詩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吃飯時總會在餐桌上撒下些許飯粒,媽媽常說我的嘴是“漏斗嘴”,家裏人哈哈大笑,我偶爾也會傻笑。

七歲了,我在一年級的課文裏讀到了《憫農》,經過老師繪聲繪聲的分析講解,親眼所見讓我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勞作的辛苦,知道顆顆粒粒都飽含着農民的`血汗。

我懂得了要珍惜糧食,對浪費糧食的行爲產生了反感。有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位叔叔抱着一位大約四五歲小女孩走過燒烤店,女孩吵着要吃烤鴨腿,叔叔毫不猶豫從口袋裏拿出錢包付了五元錢。小女孩剛吃一口,就皺着皺頭說:“不好吃!”“不好吃就扔了吧!”叔叔也很乾脆地說了一句話。小女孩隨手把鴨腿一扔,叔叔急忙擡起腳狠勁地把鴨腿踢入路旁的水溝裏,親了親小女孩紅撲撲的臉蛋,“走啦!”說完話揚長而去。

此時此刻,我真想上前勸說叔叔:不要浪費那個鴨腿!可是看到那位叔叔不屑一顧的神情,他還在乎一個鴨腿嗎?還在乎那五元錢嗎?我想到《金色的魚鉤》中餓死在草地上的紅軍老班長,想到了在大年夜餓死在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想到中國西部的孩子們忍飢挨餓的情景,想到海地這個國家的窮人用黃泥和麪粉做餅乾……滿嘴流油的人怎能理解飢腸轆轆的人對糧食渴望的焦灼心情?我的眼圈紅了。

前天晚上,我上網得知:中國人一年浪費的糧食相當於2億位貧困同胞的口糧。我要呼籲:讓我們共同珍惜糧食,伸出援手助貧困地區的人們一臂之力吧!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5

《從我出生到現在,我讀過許多著名的詩文,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李紳寫的《憫農》,《憫農》讀後感。這首詩描寫了農民伯伯耕種的艱辛,反映了糧食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同時,也飽含了作者對農民羣衆的深愛之情!我們應該深知現在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他們的辛勤與汗水換來的.。試想,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些默默耕耘的勞動者的辛勤付出,那麼我們人類將依靠什麼生活?這個世界的飢餓情景將是怎樣的悲慘?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農民伯伯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在田間耕作,辛苦的爲我們種糧食,可仍然有許多同學不能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艱辛,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嬌貴生活。

特別是個別同學喜歡吃的東西就多拿多要,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毫不吝嗇地扔掉,看着他們那不屑一顧的表情,分明是在無情的踐踏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極度奢侈。一點也沒有想到農民伯伯在田地裏頂着烈日,揮汗如雨地種地的艱辛。這是爲什麼?難道農民伯伯不知道享受安逸的生活嗎?不!他們是在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爲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現在我們都過着幸福的生活,如果不節約糧食,珍惜生活,那是多麼的可恥!因爲他對不起辛勤勞動的農民伯伯,對不起他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印度有句諺語:“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我們應該從日常小事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養成勤儉的好習慣,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實際行動來回報農民的辛勤勞動,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

《憫農》給我的啓示作文 26

中國是詩的國度,是詩的故鄉。從小時候到現在,我讀了不少經典詩文,比如《詠柳》、《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清明》等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古詩文的美妙,知道了不少歷史,認識了好的揚名中外的詩人,更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了這首詩,我眼前彷彿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伯伯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着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裏的情景。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着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爲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節約。我小時候吃飯時經常把米粒撒到桌子或地上,爸爸媽媽對我說:“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而我總想:不就是幾粒米嗎!浪費就浪費了,我們家又不是買不起。隨着我慢慢長大,我知道了這不是買得起買不起的問題,而是要學會“愛惜”。我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