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作文課題

口語交際 · 模仿 · 多媒體

國小作文課題

——參加縣國小作文課題實驗研究有感

寫作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寫作訓練是最關鍵。然而長期以來,國小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作文教學始終在低谷徘徊。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已成了長期困擾我們作文教學的嚴重問題。2009年秋季,縣教研室針對我縣作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組織縣鄉十所國小開展“國小作文課題實驗研究”以來,圍繞學校選擇的課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感受頗多,下面就從作文指導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重視口語交際,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語文……彼時同人之意,以爲口頭爲‘語’,書面爲‘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在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作文訓練實際上就是發展兒童的書面語言,其一般規律是:從說到寫,從述到作,從口語訓練到寫話再到命題作文。(楊再隋《國小語文教育學》)。

2008年11份在城關六小舉行的國小作文研討會上,縣教研室張紀銘主任曾就國小口語交際教學提出過很好的意見:讓學生有序的說,訓練其條理性;讓學生恰當的說,訓練其準確性;讓學生連貫的說,訓練其完整性;讓學生靈活的說,訓練其創造性;讓學生動情的說,訓練其感染性;讓學生豐富多彩的說,訓練其藝術性。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有一節非常經典的作文課就是以口語交際爲學生的作文作了成功的鋪墊。孩子們等於老師來上課,可等來的卻是一位阿姨。阿姨問於老師在不在,並作了自我介紹,然後走了。於老師於片刻之後趕來,學生提起有位阿姨來找他。於老師就問:“阿姨姓什麼?叫什麼名字?”小朋友們搖了搖頭。“她有多大歲數?個兒是高是矮?身體是胖是瘦?長相怎樣?穿什麼衣服?”於老師接着問到。小朋友們生動形象、妙語連珠的地將來人從頭到腳地描述了一番。於老師聽了十分高興,說:“哎呀,那不是教體局的王老師嗎?肯定是她!”小朋友們也特別興奮,他們覺得這半天沒有白說!於老師又問:“王老師找我有什麼事嗎?”於是孩子們又紛紛向他轉述了王老師的通知。第二節課,於老師請小朋友們將王老師的外貌和來送通知的事寫下來,並說寫好之後打個電話請王老師來,讀給她聽,看誰寫得像!結果孩子們來勁兒了,作文完成得特別好。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這種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裏,學生們不但樂於表達、勇於表達、而且學會了怎樣表達,學會了待人接物,學會了與人相處,學會了幫助別,學會了寫作文。這正是口語交際的真正價值所在。

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把口語交際與習作安排在一起的。可從作文課堂教學來看,農村國小普遍忽視“說”的訓練。而學生所寫的作文就是把自己剛剛說的話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他們還未掌握足夠的文字時,就應當不失時機地發展口頭語言,到了中、高年級,可採取先說後寫,以說促寫的辦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同步發展。

二、注重仿寫,在模仿的基礎上寫出創新的作文。

進入到21世紀後,尤其是最近幾年來,我們把“模仿”這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徹底地丟進了20世紀垃圾桶,我們的語文老師似乎已幾經遺忘了“學生還具有模仿的能力和權利”。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模仿對於兒童,正如獨立創新對於成人那樣同等重要。”任何一個人從睜眼看世界,到開始哭、笑,到呀呀學語、邁步走路,一直到上學,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模仿,模仿父母、模仿與之接觸的人、模仿老師。由此可見,模仿並不象洪水猛獸那麼可怕,正確的模仿還有助於人的成長。

寫作時的.模仿,就是照着優秀的作文仿寫,運用自己積累的寫作材料,根據作文訓練的具體要求,對範文的立意、結構或表現方法進行模仿的一種作文練習。“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古人行之有效地運用模仿學習法的總結。 葉聖陶說:“文章就是例子”。國小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名篇名作,除去古典詩詞,都是可以稱得上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許多課文具有比較有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技巧,這些文章可以直觀地告訴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反映客觀事物,表達內心感受,從中,讓學生學習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爲他們今後的構思提供材料和模式,從而打下紮實的寫作基矗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突破”、要“積累”,既從課文中挖掘出比較有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技巧,有效地學習、吸收它。如:描寫(人物描寫:語言、外貌、行爲、心理、神態等;景物描寫:動態、靜態等;環境描寫:風、雨或其他場面的渲染描寫等)、說明(數字說明、事例說明、註釋說明等)、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並列,承接,轉折,遞進等)、順序(按時間,按地點,按事情發展,順敘,倒敘等);另有開頭、結尾、過渡等等。然後讓學生讀背精妙的段落,人人準備一本摘錄本,把課文中學到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等到寫作時能靈活地運用。

仿寫的方式很多:可以全仿,既從整體上模仿範文作文的方式。如寫《我愛故鄉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寫法: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結構全文,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和描寫每一個觀察點的景物,在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達上要求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也可以點仿,既局部模仿範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內容較多,範文較廣,它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種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抒情聯想、描寫議論等。但應指出的是,不是課文中的每一個片斷都可以作爲仿寫訓練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選擇那些具有明顯特徵的片斷,進行仿寫練習。換句話說,要精心指導學生學習、分析範文,找準和把握仿寫之“點”。

經過反覆練習,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掌握了,熟練了,便能從中悟出規律,充分想象,逐漸走向自主作文這一新境界。著名畫家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仿”是首要條件,“創”是目的,結果。仿寫的最終目的是將模仿引向創新。在模仿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充分體會範文立意選材、佈局謀篇等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已有的材料與個人的感受,發揮想象,並運用已掌握的寫作知識,獨立寫作。

三、多媒體優化組合,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 (葉聖陶語)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走進生活,去品其情趣,纔會有寫作的慾望,從而逐步養成動筆的習慣。

作文課上學生最感苦惱的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硬着頭皮寫成的文字往往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走進生活,遠離生活,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呼吸社會人生的新鮮空氣和時代氣息。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而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恰恰能彌補學生課堂上的這一“生活空白”。因爲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能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這樣,便提供了學生身臨其境的實踐機會,彌補了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的缺陷。 多媒體作文進入課堂,課堂便活躍起來,學生在找到寫作材料的同時,又瞭解到課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寫真”,“風土人情”,“人與自然”,“各地攬勝”,“名山大川”等,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甚至更遠的時代或地方。

多媒體在顯示中有意定格,重播再現等功能。在講評時可以結合電腦顯示將相關片斷同步播放,供全體學生對照評析,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觀察,體會觀察事物的方法,幫助學生再現感知階段的物象,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越。尤其像要求學生寫山水遊記、狀物繪景類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題目、寫作要求及相關的提示性文字。這樣,教師按投影字幕依次講解,既節省了板書時間,又可以加深學生印象。與此同時,播放供學生進行觀察寫作的自然山水風光錄像片(可以關掉片中的配樂及解說音響,只展示給學生直觀、完整的畫面),並指導學生逐一觀察,對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學生有了生動可感的寫作材料,下筆成文也就比較容易了。初稿完成後,教師重播被觀察過的錄像,並打開配樂及解說音響,讓學生用自己的作文與片中的解說詞進行比較,找出觀察寫作中的疏漏和對客觀事物認識上的不足,再進行補充修改。由此而寫出的作文,質量往往比採用傳統作文指導方法,由學生自由寫出的作文要高出許多。

多媒體要求教師是導演,導演出一幕幕場景;是畫家,用斑斕的色彩展開生動的畫面;是導遊,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海洋中漫遊……作文教學如果能堅持不懈地運用這種形式進行訓練,對挖掘學生的作文思維潛力,形成良性循環,有深遠的意義。

上述幾點只是半年來的一點感受體會,相信隨着“國小作文課題實驗研究”不斷深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將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