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描寫端午節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5篇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

5月5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後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着泄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爲這裏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後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

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爲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說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裏就會有希望了。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裏,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於,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2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唱起這首童謠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喜歡端午節。端午節有很多名字,端陽節,龍舟節,解糉節,五黃節等,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划龍舟,吃糉子,掛艾草……我最愛吃外婆包的蛋黃餡的糉子,很香很美味,每年都要叫外婆包給我吃。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有好幾種,其中紀念兩千多年前憤投汨羅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廣爲流傳。據說屈原死後,人們爲了不讓魚把他的屍體吃掉,紛紛把竹葉包着的飯糰扔到河裏,慢慢的變成吃飯糰,這個飯糰就叫糉子,端午吃糉子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讓人遺憾的是屈原的屍體沒有找到。在查端午習俗時看到西北人有“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這個說法,我想沒那麼嚴重吧。

每年端午節吃糉子的時候我都把餡留到最後吃,在我心裏餡最好吃,可是大人對我說好吃的就應該快點吃掉。可是我想要把最好的留到最後。

我過了那麼多個端午節了,但是我只看過一次賽龍舟,是去年爸爸媽媽帶我和妹妹去的,人很多,他們三個在岸邊看,我走到河邊看見許多條龍舟,龍舟上有十多歲的小夥子和二三十歲的叔叔,正在賣力划着,嘴裏喊口號,劃得很有序,鼓聲和喧鬧交錯着,那個場面真是熱火朝天啊!天氣很熱,看了一會我們就回去了。

我喜歡可以吃糉子,看龍舟的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沒月有處五、十五,二十五三個五日,“端”是開始將每月第一個五日稱爲端五。端午節也可以稱爲“浴蘭節”和“地臘節”。

從古至今,一般端午節人們多要包糉子,並摘許多的葛藤掛在門口的兩旁。今天,奶奶買了許多糉子回來,說今天的午餐就吃糉子了!

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條糉子,這糉子是三角體的,外面是用幾片葦葉包成的,外形十分精緻,還用幾條繩子綁了起來,爲了不讓葦葉掉下來。聞着看噴噴糯米味,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糉子,趕緊用筷子夾了一塊,啊,味道還真不賴!

但是,在吃糉子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在公元278年前的愛國的偉大詩人——屈原。楚國在秦國在舉進攻中慘敗,秦國一舉攻進成都,大肆燒殺和搶奪,頃見大勢已去,便於五月五日抱着一塊石頭投入汩羅江。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從四面八方趕到汩羅江邊,紛紛駕舟尋救,但還是未能找到他們心目中的愛國詩人——屈原,人民爲了使讓他們尊敬的屈原的遺體不被惡吞食,人們就自發地做好糉子投入灑中供魚兒食用。

這還是我第一次這麼正式地過端午節哩!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4

端午節到了,老媽照例買回來幾個糉子,笑着說:“我們要吃糉子了。”

老媽去煮糉子了,又問我:“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嗎?”我脫口而出:“我當然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是因爲屈原被他的楚國皇帝趕到了秦國,他在秦國聽說了楚國滅亡的消息,便悲痛欲絕,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自殺了。楚國的百姓知道後,怕魚兒咬他,便包了糉子丟入江中。從此,百姓們就養成了吃糉子的習俗。”老媽聽了我的講述,連連點贊,“不錯!不錯!”。

老媽端出煮好的糉子,我的手剛碰到糉葉,就趕緊縮了回來,只覺得手火辣辣的疼。老媽笑話我:“糉子剛出鍋時,是很燙的,不能隨便碰。”說着,老媽抓住包糉子的線頭,一拉,線掉了下來,再抓住糉葉一角,一抖,糉子就在碗裏翻起了跟斗,糉子出來了!我開始拆第二個,這回,我吸取了教訓,學老媽的樣子,一個白胖胖的糉子到了我的碗裏。我開始風捲殘雲般吃起了糉子,邊吃邊問老媽,“糉子怎麼做出來的?”老媽跟我講,包糉子,先要找好材料,糯米,紅棗,糉葉,細繩,用糉葉包好糯米紅棗,細繩紮好,糉子就完成了。老媽說得那麼簡單,我纔不信呢!包糉子是一種技術,肯定也要多多練習才能熟能生巧的。

糉子真好吃啊!我們中國人有這樣一個傳統美食,哪能不自豪!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5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

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糉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是爲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糉子呀!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6

七年級吃糕;八年級吃糉子;九年級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7

今天是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

我給你們先說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吧!

端午節,又稱五五節,因爲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日,是三個重要的我國重要的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我國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德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猶豫的情景下投汩羅江自盡。

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汩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內尋找屈原,並且將米丟入汩羅江中,一平息汩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並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爲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着。

然後,我再說說我怎麼過的吧!

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糉子,賽龍舟。

我家有一位名副其實的包糉子能手——我的媽媽,媽媽說,包糉子用蘆葦葉包最好吃,媽媽先拿了山片蘆葦葉包捲了一個筒,然後放了點米,又放了一顆棗,接着又放米,又放了幾顆棗,包滿了以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完成了,然後又包了幾十個。最後放在高壓鍋裏煮40分鐘後,放出來後等四個小時入味後吃,香甜可口。

在端午節那天晚上,我們院裏的許多小朋友都出來玩,他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玩蛇板、有的騎賽車,熱鬧極了,就這樣我度過了一個愉快而難忘的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8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今天,堂姐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

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堂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堂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堂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堂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堂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裏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想着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着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9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祭神,我們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賽龍舟。而在我的心中,端午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吃糉子了。

小時候,我住在鄉下的奶奶家,在我的記憶裏,奶奶包糉子是最拿手的,左鄰右舍都比不上她的手藝。每逢端午節前夕,奶奶總要帶着我到離家不遠的竹林裏去摘竹葉,一到竹林,看着青翠欲滴的竹葉,我特別興奮,忙前忙後地摘竹葉。

摘好竹葉回到家裏,奶奶要把竹葉洗滌乾淨、晾乾;接着準備糯米、花生等包糉子的原料;包糉子是奶奶的拿手好戲,三下五除二,一個錐形的糉子就出爐了,裏面的餡更是花樣百出,最吸引人的就是蒸糉子了,那番香味飄出來,把我們這些“小饞貓”饞得直流口水,使勁的用鼻子聞着那股糉香味。

端午節這天,我一邊吃糉子,一邊聽奶奶講一些關於端午節如今,我回到了城裏,每當端午節,我都會想起家鄉的糉子,想起了還住在鄉下的奶奶和那些小朋友,真希望今年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回鄉下與奶奶一起過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

端午節的回憶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裏,我那裏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那裏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

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爲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爲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糉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糉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裏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糉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糉。因爲她們那裏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糉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糉子,就去超市裏買了幾個糉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糉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糉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糉子,做爲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1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2

端午,中國人都知道。其實他還有其它稱呼如:端陽,重五……

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總是一早起來,站在院裏活動身骨,然後在耳邊掛上一脈不知名植物,那個植物有一種攝人清香,睡意不知不覺都被捲走,腦中只有一股清風在環繞。

那時候還小,不知道那植物有什麼用處,但是聽爺爺奶奶說過,那是一種可以避邪草藥,端午那天是必不可少。

你也千萬別不信。我羰午那天出門,看到家家戶戶上掛着都是那種植物,在門窗上,在小屋中,整個小城迷漫着這種清香氣味,令人心曠神怡。

中午時候,我們孩子們可高興了,因爲我們可以吃鴨蛋了。

你別認爲鴨蛋沒什麼,你得記住,那一天是端午。

沒錯,端午鴨蛋是很特別。

這些鴨蛋是以我上文說藥草煮出來,那藥香再加上鴨蛋本身香味,別提多誘人了,而且,鴨蛋也因爲藥草浸泡,全變成了青黃色,看着都讓人眼讒。

兒時手比較小,想多拿鴨蛋卻拿不了幾個,所以總是用毛線織成一個絡子,然後用一個個裝在裏面,掛在胸前,這當然不好看!但當時卻是我們孩子心愛飾物,鴨蛋掛久了,我們一高興,便掏出絡子裏鴨蛋,吃了。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除了敲去空頭,其它都不碰破。吃光裏面蛋黃蛋白後,便用清水洗淨。晚上一到,便鑽進竹林中,抓幾隻螢火蟲,放在蛋殼中,在上面蓋一層薄羅,封好。螢火蟲便在裏面一閃閃地亮,很是燦爛!

現在長大了,竹林也消失了,大概不會再有兒時端午吧!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3

榴花開,箬葉飄香,菜場裏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擺好自家包的糉子。看着這些小巧玲瓏的糉子,我想起兩年前的端午節。

那天,姥姥早早地準備好箬葉、糯米和絲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我自告奮勇地說:“我也來包糉子吧!”說着就跑到姥姥身邊坐下,學着她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輕輕翻轉,把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一些米粒從裏面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點也不聽話,又從另一邊跑出來,我只好再拿一片箬葉裹住它,就這樣裹來裹去的,我的糉子成了“糉子王”。最後,我用絲線把它緊緊綁住。拎着這個超級肥大的“糉子王”,我滿腹不解:“這棱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糉子,是什麼人發明的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沒撈到他的屍體,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裏祭奠他。後來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爲了不讓魚蝦啄食。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包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帶香囊……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哦,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美麗的傳說。今天可要多包幾個糉子呀!”我說。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想,年邁的姥姥一定包好了糉子在門口盼着我們的到來。我已長大,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調皮地包“糉子王”,但那年的端午節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唱起這首歌,便想起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傳說,這一天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爲了紀念他,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據說,那是的老百姓十分愛戴屈原,爲了不讓河裏的魚蝦把屈原的遺體吃掉,就把裹的糉子投入河中。這也就是糉子的由來了。

每逢端午,人們把房子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滋生。又是還把雄黃酒帶在身上,這樣外出遇到蛇就不怕了。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練習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還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的花環、配飾,美麗芬芳,婦女們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些神祕。作爲每個炎黃子孫,我們都應該繼承傳統,愛護傳統節日,因爲只是一種文化,需要我們來保護它!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5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節目衆多,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糉子……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媽媽給我煮起了香噴噴的糉子。糉子的形狀各式各樣,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菱形的,那是按形狀來分的。按餡兒分,有肉糉,有豆糉,還有棗糉……

說起糉子,還有個動情的故事。傳說詩人屈原很熱愛楚國,當楚國被秦國滅亡後,他悲痛欲絕,投江自盡。百姓們知道了,就紛紛划着小船,到江裏打撈屈原的屍體,又怕魚兒吃他的屍體,就包了糉子投進江裏,以免魚兒傷害。

“看賽龍舟了,看賽龍舟了!”小朋友叫喊着,我歡快地擠到江河邊。龍舟五顏六色,栩栩如生。在太陽下,龍舟上片片銀鱗,閃閃發光。每隻龍舟像一條條巨龍臥立江面等候命令。“砰!”一聲令下,龍舟的健兒們奮力擺動船槳,整齊一致。“巨龍”飛也似地衝向終點。河岸邊掌聲不斷,劃漿聲、吶喊聲、歡呼聲、號子聲、鑼鼓聲,匯成一首熱鬧歡快,激動人心的交響曲。

端午節熱鬧非凡,刺激精彩,我喜歡這樣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