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橋爲題的作文四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橋爲題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橋爲題的作文四篇

橋爲題的作文 篇1

我家門口有一座很寬很長的大橋,它座落在家鄉的南明河上。河水波光粼粼,襯着這座橋也顯得別具情味,岸旁的柳樹常輕拂平靜的河面,撥出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頗有種小橋流水的風味。我很喜歡這座橋,它蘊含了不少我童年的回憶。

橋樑上總是懸掛着各式彩燈,色彩斑斕,一閃一閃的。這美輪美奐的霓虹燈是那麼光彩奪目,特別是在夜幕中,這光彩更加耀眼,像光暈一樣,迷離而美麗

橋上那燈光渲染了漆黑寂靜的夜空,那裏的夜幕與別處是不同的,那兒的天空亮堂而富有色彩,我想真正的彩虹應該就是這樣的吧,所以兒時的我天真地給它取名叫做“彩虹橋”。

小時候,外婆常常推着嬰兒車,帶着我在橋上漫步。很多時候外婆總是帶着我,欣賞河裏自由自在游來游去的魚兒,觀察水面輕掠過的白鷺,岸邊雀躍着的麻雀兒……我對橋的感情日漸深厚,以及身旁親愛的外婆,橋上的一切都是那麼親切而惹人喜愛。記得外婆常常喜歡帶着我倚在橋欄上哼唱着那首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我們哼唱的歌聲一直銘記在我的心中,它似乎包含着外婆對我真切的愛。我也把這座充溢着親情的橋稱爲“外婆橋”。

外婆橋是一座存儲着我與外婆之間回憶的地方,它好似蘊含着各種滋味。記得有一次,我和外婆再一次漫步在橋上,我失手把最心愛的玩偶掉到了橋下的河岸上,外婆看到我失望難過的眼神,不惜費九牛二虎之力下到河邊,冒着危險,彎着腰,伸着手撈起落到河岸邊雜草從的玩偶。我依稀記得,外婆蹲在欄杆旁邊,她那微胖矮小的身軀似乎蘊含着強大的力量,我至今記得當外婆抓住玩偶遞給我時神情激動萬分,她緊抱着我,欣喜的笑着,嘴裏還不停的叮囑道:“以後你可千萬小心些,別再弄掉了”。而我也緊緊抱着她,眼睛有些溼潤,但不知爲何,心中抑制不住喜悅,控制不住的.跟着外婆傻笑。

我愛家門口的那座橋,它是外婆和我的回憶基地,它充溢着一種滿滿的親情,溢着外婆的愛和那種甜甜的氣息。

橋爲題的作文 篇2

在這江南小鎮,就在這清晰的詩意之中,一隻木櫓悠閒地攪動着,精巧的烏篷船緩緩穿過半月形的橋洞,在水面上留下一條深沉的軌跡,天光雲影淡淡地隱入水痕,留下一片夢幻的微薰。

就在這微薰中,一座座石橋述說着歷史的滄桑,橋身上隱約可見的雕龍刻鳳便是最好的見證,千百年的風霜雪雨磨盡了它的華麗,墨綠的苔影已不允許它重溫那份湮遠,它整日與河水相依,靜靜地注視着來來往往的船隻,包容着穿過它的一切,包括那一溜走散的炊煙。

浣女旖旎,羣鴨漫散。

密佈的河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家家枕河,戶戶傍水,應運而生了一座座古橋,它架設着千百年的歷史滄桑,連同那狹窄的青石小路,跨越了歲月的風霜,凝立成寂寞而又喧囂的雕塑。千百年的喧囂對於它應是復於平靜後的永恆。再看江南那靈毓的評彈、崑曲,不也似從磚石間嫋嫋升起的霧氣……

當歷史褪卻了那層鏽蝕的表皮,這些滄桑的見證者將被完完整整的保留在依舊寧靜的水鄉小鎮,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萌發。

哦,在一抹飛檐,半盞窗櫺間再豎起一架石橋吧。

橋爲題的作文 篇3

今天,我們來到了橋世界,這裏有許多橋:同心橋、鐵索橋、獨木橋、好漢橋。。。。。。真是橋的樂園啊! 我們首先玩了同心橋。我和爸爸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分列河道兩旁,踩着腳下的鋼板,一步一步往前挪。爲了步伐一致,爸爸喊起了口令:“一二,一二。。。。。。”一邁右腳往前挪,二邁左腳跟上去。我們目不轉睛地望着腳下,生怕一不小心掉下河去。我心驚膽戰地走着,彷彿過了很久很久,終於安全地走完了全程。我和爸爸相互擊掌,高聲叫道:“耶!成功!” 接着,我又玩了鐵環橋。我腳踩木板,手緊緊抓住上面的鐵環前行。腳下的木板搖晃得厲害,我的心也“撲通撲通”緊張地跳着。走到橋中間,哎呀,不好,夠不着鐵環了!這可怎麼辦呀?我着急地大叫:“老爸,快來幫我一下!”爸爸聞聲趕來,伸長手臂,把鐵環往我這撥了一下。我踮起腳尖,身子往前探,用盡全身力氣,終於夠着了鐵環,順利走過了鐵環橋,這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忽然,我聽到“撲通”一聲,回頭一看,一個小男孩玩獨木橋時不小心掉進了河裏,大呼:“救命呀!救命呀!”他爸爸連鞋都沒來得及脫,急忙跳進河裏,一把撈起兒子,兩人都成了落湯雞。我想:幸好我十分小心,玩也得注意安全呀! 後來,我們還玩了好漢橋、鐵索橋、滾筒橋。。。。。。我還玩了射箭,我學着飛將軍李廣射虎的樣子,紮下馬步,拈弓搭箭,不僅姿勢優美(有照爲證),而且百發百中,獲得滿堂喝彩。 橋世界真有趣,下次我還要來玩!

橋爲題的作文 篇4

古之文人高士皆愛竹,其高風亮節,乃四君子之一,故畫墨竹瘦節蛟蛇,詠墨竹溢美之詞,在各朝各代均俯拾皆是,好一番璀璨星光,但得我心者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堪稱畫竹一絕的板橋是也。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尤擅畫竹神。

《鄭橋橋集》中題畫竹有云:“蓋竹之體,瘦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千霄,有似君子豪氣凌雲,不爲俗屈。”

板橋畫竹,與前朝文人不同,不特爲竹寫神,重爲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這裏的“神”,是竹內在氣質。生,指竹的外部形象,更爲形(生)可與神相交融,便移情予物,託物寓意。

移情予物,託物寓意,是一種境界。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板橋的這段畫竹體會之話,道出繪畫、藝術創作的規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並詮釋了何爲一種境界,亦言出人生的深遠。

清秋的江館,看竹,和着煙光瀰漫,露氣仍未散,隱約地透出日影,在疏枝密葉間浮動,此爲“眼中之竹”最自然的形態,未予任何加工,現實中的畫面與雙眼地第一次碰面,屬表淺,客觀的物像,於是胸中才勃勃遂有畫意。這般表象不就是人生裏無所知的輕狂日子麼,往往只因一面印象傾倒全部,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和無涯的時間裏傻傻的毫無保留的灑脫付出,直至一天開始談疲憊,直至一天開始不從心。

到了“胸中之竹”則鏡由心生,江館清秋美麗的意境被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給了畫家思想感情,此階段的竹的形象已擺脫了表象以及生活中固有的雉型,已然移情予物,是一件藝術品成型的前奏,有朦朧意境縈繞,卻總覺得差了些許。藝術的過程真的能直射出人生,我們跌撞走過了幾多翠綠青蔥,暴雨風霜洗瀝了幾多坎坷荊棘,曾經種種好像所剩無幾,現實模糊了,早不是當初那個模樣,而我眼前又似乎慢慢明白複雜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原來好多人與事,物與景都該有的放矢,未來的方向,漸清晰。

最後“手中之竹”使一個量變成爲質,讓“胸中之竹”凝定下來,化爲自己的東西,當而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是意向物化形成具體作品,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已然託物寓意,境界呼之欲出,人生也變得深遠了,雖走在這蒼茫大地上不停打磨,轉瞬,四季過了,我們依舊努力地向前,把握或隱沒或艱難的夢想,踏出一條平坦的路,領悟出生命的某些價值,且好好珍惜、擁有。

板橋的竹,畫出、詠出了墨竹之魂;板橋的竹,畫出、詠出了人生之味。

所以,我獨愛之,心很是平靜,平靜得可以聽見腳邊靜默的清泉流淌過我二十餘年的歲月的餘音;平靜得可以看見水下漫遊的魚兒盪漾出我二十餘年歲月的漣漪,平靜得可以感受空中細小的塵埃拂過我二十餘年歲月的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