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味的作文(通用3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鄉味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鄉味的作文(通用35篇)

鄉味的作文 篇1

“啪啪啪”,一連串的爆竹聲越來越密,越來越響!漆黑的夜空上綻放出一朵朵絢麗的“花朵”。新年的鐘聲越來越近,貼對聯,掛燈籠,家家戶戶張燈結綵,餐桌上擺滿了大魚大肉,屋子裏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和歡樂的氣氛。

我們家也不例外。能幹的爺爺奶奶還做起了我們衢州的特色小吃——蒸米糕。今天,我可是親眼看到了做米糕的整個過程哦!

奶奶先把米粉、芝麻粉、白糖放在一起攪拌均勻,然後倒在一個木製蒸籠裏,再用勺子把米粉刮平整,我偷偷地用手指蘸了一點米粉嚐了嚐。哇!香甜香甜的,一下子甜到心裏了。接着,奶奶蓋上蓋子,將米糕放到大鍋裏蒸,沒過多久,鍋裏就飄出來一股股芝麻的清香,那香味直鑽我的鼻孔,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吮吸着。

這時奶奶把蒸籠擡出來,移開蓋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米糕倒出來。蒸好的米糕軟綿綿、香噴噴、熱乎乎的。咦?這米糕怎麼變色了,剛纔放進去的還是白花花的,怎麼蒸出來變黑米糕了呢?奶奶說:“蒸好的米糕變了色,是因爲夾在中間的黑芝麻顯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做米糕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最有趣的一個過程——切糕。爺爺和奶奶手持菜刀,以非常快的速度把米糕切成一條條,一片片。只看見菜刀閃過的光影,只聽見菜刀在米糕上“篤篤篤”地跳舞。我真爲爺爺奶奶們擔心,生怕鋒利的菜刀不小心切到他們的手。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你爲什麼切得這麼快,不能切慢點嗎?”“因爲剛蒸出來的糕非常軟,如果切慢了,糕就變硬了,不好切。”奶奶說道。

不出幾分鐘,一鍋蒸糕就切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塊米糕放進嘴裏,剛蒸出來的米糕熱乎乎的,又軟又糯又香甜,非常好吃。等米糕涼了,就是大家吃到的鬆、酥、香、脆美味的米糕了,這四味交雜在一起,就組成了一股獨特的味道,這味道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就是家鄉的年味。

鄉味的作文 篇2

想起家鄉,滿腦子就是各色地美食。那種讓人意猶未盡的味道,存在嘴裏,縈繞在鼻尖,深刻地印在心裏。

晨起,總會與父母到十八拐小巷裏去吃一碗餛飩,坐在木製的紅漆長椅上,聽着那千迴百轉的溫州彈詞,我的頭卻不住地向屏風後的廚房望去,翹首以盼着美味。“來嘞”,隨着一聲吆喝,不見餛飩影,只聞餛飩香,讓人不禁胃口大增。鋪在餛飩上面的是蛋花,蝦皮,胡蘿蔔絲,榨菜絲和紫菜,這五大傳統配料,色彩各異,做足色香。餛飩皮薄,褪去外皮就是勁道的瘦肉,配有蝦仁,這是味香。吃完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只覺神清氣爽。一天的美好生活就從這裏開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樓下總是洋溢着鍋貼的香氣,坐在門口,隨着晚風吹拂,點一盤鍋貼,是何其享受的事啊。鍋貼皮脆,咬開後是韭菜和肉的混合香味,吃上一個,可真是脣齒留香,色味俱佳。鍋貼着醋,酸香脆爽,爸爸要一瓶啤酒,這是深夜之最佳拍檔也!

每逢喜事,鄰里鄉親總會送來一個紅袋子,那裏面方方正正的定是九層糕。捻起一小點,放入嘴裏,無需去嚼,糕點已在嘴裏化開。留有的是那糯米粉的清香。九層糕雖軟,可其製作過程卻是“粗暴”的。大手一揮,將把控好的水灑在糯米粉中,用手反覆揉搓,形成一不幹不散的米粉絮。將豆子放在石磨,用手推動石磨,把豆磨碎均勻。一切準備就緒,只見奶奶撒一層豆粉,放一層糯米粉,再撒豆粉……直到九層,有黃豆粉、綠豆粉、紅豆粉,再加白白地糯米粉,於是色彩多樣的九層糕,就基本成型,再將糕放入蒸籠中蒸熟,在那煙霧繚繞之中,九層糕已露出真身,引誘着我們這些小饞貓去品嚐。這糕寓意着“年年高”“步步高昇”“高中榜首”。

不管人在哪兒,身在何處,時刻都會思念着,牽掛着家鄉。然而,我的家鄉卻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記,唯有溫州美食不可辜負!

品其家鄉味,記住鄉愁。

鄉味的作文 篇3

低眉淺嗅,鄉味至醇。

在鄉間,年年總有那麼一場戲。年年今日,總要回鄉,只爲尋找那一抹浸潤於鄉戲中的鄉味。

這日,農人總早早荷着鋤頭,哼着小調穿過田埂,回到村頭。那塊空地上,已立起飄揚的彩旗,搭起寬大的戲臺。屋裏頭,戲團裏的青衣着上羽衣,輕捻畫筆勾勒上眉眼,戴上一瀉如墨的假髮,對着鏡面莞爾一笑,靜待着於夜幕之下舞盡風華。

戲臺下,長凳銜接成線,老舊的木腿吱呀地喚。凳面上,紅漆已斑駁,輕觸,便隨風而落。還未到點,只有幾個老嫗端着飯碗,稀稀拉拉地坐在下面。村頭上,越來越多的農人結伴去觀戲,閒聊之中,既輕鬆又溢着一絲莊重。

時間在喧鬧聲中不知不覺地流逝,如血的殘陽悄然退卻,帷幕在聚光燈下緩緩拉起。

楚帳中,她身穿一襲紅衣,婀娜姿態,掩映於紅袖騰舞、燭光灼灼之中。

“大王——且讓臣妾再爲大王歌舞一首。”

月影婆娑,燈光葳蕤,美人回眸一笑,顯露最後的嫵媚與留戀,隨即將劍架在白皙的脖頸旁,狠心一滑。她孱弱地倒在霸王懷裏,暗紅的星星點點染紅霸王的戎裝……三千青絲盡數散落在腰際,而手裏緊握一把紅帶斷劍。

臺下,人們的表情隨着劇情變化着,懂得、不懂得,全已融進千年的歷史,隨着青衣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而爆發如雷的掌聲。初秋的暑意融入濃濃的戲情,高漲的激情把夜空也渲染成亮色。

曲終人散之際,已到了半夜。吆喝聲、狗叫聲、開門聲、關門聲,整個村莊又出現了短暫的沸騰。接下來的幾天,辛勞一年的人們的臉上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喜悅。

誠然,年戲之中有對藝術的享受,但我認爲,其中最令人回味的應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冀,是農人心間純樸至醇的鄉味。

“大王——“二字如一襲清風吹拂着,精神與靈魂,都在其中昇華。

聽,風的拂動,葉的擺動,雲的笑聲,我不由得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韻律。

低眉淺嗅。這旋律之中,至醇的,還是那抹鄉味。

鄉味的作文 篇4

我的老家在仁義,仁義是一個千年古鎮。每年的四月七年級和十月七年級都有兩次傳統的集會。

我從來沒有趕過,因爲我生下來就在縣城,回老家的次數也很少,只是聽爸爸在茶餘飯後講起過。每次的集會有三天,集會上是要唱戲的,戲臺就搭在政府院內,三天七場戲。集市在街道上,我也曾經在仁義街上走過一兩次。說是街道並不寬,有城裏的兩個巷子那麼寬。稀稀疏疏的沒幾個行人。兩邊有兩排老式的瓦房。爸爸說那是公社時期的供銷社和人民公社大食堂。說起來最讓爸爸興奮的是仁義棗糕。

他說小時候每次集會上,都有個買棗糕的老頭,嗓門特別響。棗糕也特別好吃,他們那些小孩會問大人要上三五毛錢,買上手掌大的一塊,邊趕集邊吃。說起棗糕,姥姥也會做,我也吃過,而並不像爸爸說的那樣怎麼怎麼好吃,也許他們小時候那個年代是餓昏了,看見什麼都好吃。可爸爸說起時眼中都放着異彩。

有幸今年四月七年級寫禮,正好趕上仁義的集會。本來就狹窄的街道兩旁被那些做小買賣的商人擺得滿滿的,中間是那些周村趕集的老鄉,有走過來的,也有走過去的。整個街道顯得熙熙攘攘。

“棗——糕——”聲如洪鐘叫喊蓋過了整個熱鬧的街市。這就是爸爸“傳說”中的仁義棗糕吧。好吧,今天說什麼也要嚐嚐仁義的棗糕,證實一下爸爸的“謊言”。我便拉着爸爸的手循聲擠過去。賣棗糕的就是爸爸說的一個老頭,可爸爸說那是他兒子,光禿的腦袋頂上勒着一條疊着窄窄的白毛巾。周圍圍了許多人,他邊收錢,邊切棗糕,嘴裏還邊喊着。我拿着十元錢擠到跟前,買了也就巴掌大的一塊,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啊,真像爸爸說的那樣好吃。比起姥姥做的就更不用說了。軟乎乎的,咬到嘴裏黏黏的,甜甜的,一種醇香的味道。我讓爸爸也吃了一口。爸爸說:“就是這個味,和原來的一樣,沒變。”爸爸滿足地啃了一口,我邊走邊吃,一會兒便吃完了。

那種味道至今讓我回味無窮。仁義棗糕就是好吃,有機會回到仁義趕上集會,我還要買上大大的一塊。

鄉味的作文 篇5

家鄉是一壺清茶,茶香幽幽,很淡卻也令人難忘。

上海,這個滿是高樓大廈,現代化的城市美麗多姿,卻也比不上四川——我的故鄉那巍巍雄山,潺潺流溪的自然風光。

那年我在四川。四川的山上,漫漫花田,一眼望去,千紅萬紫,好似一幅畫,而我站在畫中央,雙手抱着一束火紅的杜鵑花,在陽光的照射下,我的臉通紅通紅。我嗅着手中的杜鵑,淡淡花香飄來,陶醉了我的心。那味道只有家鄉有,那味道是屬於大自然的,是屬於那種只有天然環境,不染一絲纖塵,不沾一點石灰,沒有高樓大廈的地方。在上海,是沒有的。

我的家鄉,有千萬種味道,有花香,也有茶香。這是一個採茶的好季節,初春三月,我和外婆上山採茶。我揹着小籮筐,跟在外婆後面,踏着鬆軟的大地,哼着小曲兒,別提有多興奮了。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好像一片琉璃翠玉海,又像是一壺上好的瓊枝玉液灑落在這裏。漫山遍野都是一股淡香。

外婆和幾位大嬸一邊採茶一邊攀聊起來。“今年的茶真是香啊,好久沒見過這麼好的茶嘍!”這話說得一點不錯,這茶豐盈綠潤,由於是早晨,茶葉上還沾着晨露,那露珠圓滑晶瑩,那茶葉潤澤透巧,別提多美啦。我雖揹着籮筐,卻什麼事也不幹,只有閒情雅趣去觀賞這幅“茶女圖”:採茶的人一般都是女性,她們頭上裹着白花花的頭巾,時不時弓下腰撫摸着綠潤的茶葉,感覺這茶不錯,便輕採下來,悠悠然地放入籮筐中,有的採茶女還聞聞茶的味道,清香入鼻,便摘下,若未成熟,就轉向另一棵茶樹,繼續採摘。茶香幽幽,夾雜着茶女們的歡聲笑語,勾勒出初春最美的景色。

採茶結束,我和外婆要回家了,各位大嬸也要走了,她們和外婆分享着那一大堆茶葉,採得少的,添點茶葉,多的,去掉點,給少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真摯的笑。是時,她們身上的香味似乎與茶香交融,使得這味道更濃,讓人貪戀這味道,欲罷不能。

上海的味道,魚蝦豚蟹,玫瑰月季,而家鄉的味道,只有淡淡花味,幽幽茶香。

鄉味的作文 篇6

年復一年,來來往往的黃風訴說着光陰的故事。記憶中,老家一片片建築,一條條街道,早已面目全非,但外婆的團圓子,清清香香的味道卻依舊清晰。

團圓子其實就是元宵。外婆從不把它叫做元宵,團圓這個有趣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是哪位高人起的,也許是表示“團團圓圓”之意吧!

還是扎着羊角辮的我,天天蹦得像只開心的小白兔。元宵節終於來臨了,頭天晚上我像只小毛毛蟲似的跟在外婆身後,期待團圓子,期待外婆做的團圓子。外婆拿出法寶來了:一瓶瓶芝麻糊,一罐罐桂花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調味品,一一擺放在桌子上。開始了嘍!我高興地亂蹦亂跳。撒上一點桂花粉,拌上一點芝麻糊,再澆上濃郁的香甜蜜汁,團圓子餡兒就做好了。推開嘎吱作響的門,外婆把團圓子餡兒晾在桌子上,身後的我,口水一直流個不停,那不停的吞嚥聲,引得外婆直髮笑:“這個小饞貓,真是一刻也等不住了。”我仰着頭嘟着嘴問外婆:“我要吃嘛,爲什麼把它晾在這兒呢?”外婆摸着我的頭說:“這是團圓子的餡兒,要晾一晚纔有味呢!”我還是很好奇,但外婆已經給我下了“睡覺令”,我只得像只小羊羔一樣乖乖去睡覺了。

元宵節清晨的第一縷炊煙升起來了,屋頂上瀰漫的香甜水汽和迷濛的淡淡薄霧被小院裏忙碌的外婆吵醒了。外婆起了個大早,把浸滿月色、星光的團圓子餡兒給捏成小球,然後拿來一口大鍋,裏面鋪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糯米粉,把餡兒球沿着邊上放進去,再搖晃着鍋。我也趕來幫忙,提着水壺加清水,等它有核桃那麼大時,團圓子便做好了。外婆煮着團圓子,我迫不及待地拿着筷子敲打着桌子邊,大聲喊:“團圓子,團圓子……”外婆笑嘻嘻地把團圓子端出來,我激動地趕快塞一個到嘴裏,軟軟的皮,甜甜的汁,那香濃的氣息便像柔和的溫泉把我整個人包裹起來了,似夢幻,似童話,似春陽。外婆慈祥地看着我笑,摸着我的頭說:“慢點吃……”

漸漸地,我長大了,再也吃不到外婆的團圓子了。今天想來,那如詩一般的味道依然縈繞在嘴邊。我爲外婆超高的手藝讚歎不已的同時,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思念……

鄉味的作文 篇7

淅淅瀝瀝的陰雨溼潤了整個徽城,雲霧氤氳,香氣淡然,寥若晨星的路人,悄然間將我的思緒拉回故鄉,不免想起那道家鄉的美食。

在徽城,燴麪是一道傳統美食。因味極其鮮美,面極筋道,家家飯桌上必不可少。小時候,燴麪總是孩子們魂牽夢縈的對象,而我也不例外。那時候家境並不是多麼富裕,再加上父母的繁忙,燴麪製作工序的繁瑣,很久才能吃到一次。因此,我總是格外珍惜。先用筷子將面和湯攪拌均勻,滴幾滴辣椒油在上面,輕輕夾起一根麪條,吹上一口,剎那間,香氣溢滿你的鼻腔,清香,濃郁,消除世間一切貧苦;再慢慢咬上一口,讓汁水和麪料在你口腔瀰漫開來,調皮的在每一個細胞上輕搖曼舞。細細的咀嚼,用心感受燴麪在口中逐漸融化的每一個過程,待一口下肚,頓時覺的滿足和幸福。最後,再喝一大碗濃湯,回味無窮。

燴麪香滿我的童年回憶。

逐漸大了,燴麪似乎不那麼稀少了,幾乎時時都能喝上一大碗熱燙的燴麪湯。每至傍晚時分,村民們端着燴麪,趁着暮色,在村頭的土桌前享受美味,歡聲笑語伴着香面濃湯,顯現出一片祥和與美滿。我總留戀那時聚衆吃燴麪的場景,即使心情再不好,端着一碗麪融入於集體中,那熱鬧的氛圍總會消散我心中的憂愁。傍晚的暮色,總是伴着裊裊炊煙和揮散不去的濃濃面香,香郁的濃湯裏溢滿了獨屬於鄉村人的質樸與團結。

燴麪,香滿了鄉村暮色。

再後來,我學會了獨立,也離開那生活了十幾年的小鎮。外面的世界大了,絢彩繽紛的生活使我新奇更興奮;但時間久了,卻有些空寂和茫然,每每徘徊於燈火璀璨的繁華街道,竟不知心該歸向何處。澄澈碧藍的天空中,一排人字形大雁向南方飛去,漸行漸遠,那嘹亮的叫聲似歸鄉的喜悅,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清風拂面,柔暖中夾雜着一絲熟悉的香味,勾起了我記憶深處的情思。那一刻驚喜了,是燴麪香!這一發現使我有些微感動,於是循着風兒姑娘去尋找香味的源頭。

再入眼,我已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小飯館站定,雙眼在亭堂裏穿梭,尋找那令我牽腸掛肚的至寶。轉眼間,看到了亭堂正中的那一碗色澤誘人的燴麪。剎那間,鄉思再次牽動,淚珠打溼了顫抖的雙手,浸潤了空寂冰冷的心。

獨自端着點的燴麪坐在無人的角落,看着突然下起的纏綿的小雨,飄升的煙霧,晦暗的天空,吃着美味的麪條,任思緒在腦海中涌動。面入口的瞬間,有了家鄉的味道,衝散了淤積心中的苦悶。那一刻,尋回了心底的空缺,找回了獨屬於我的故鄉的回憶。

一口一口,細嚼慢嚥,就着淡淡的鄉愁,我將一碗麪悉數吃下。雨霧朦朧中,有一座錯落有致、水墨畫般的幽靜村莊,村子裏,是一張張質樸的笑臉……

燴麪,成爲我遠走他鄉時的心靈慰籍。

燴麪,鄉味纏綿,喚醒回思。

鄉味的作文 篇8

當千年古銀杏翡翠般的樹葉上正醞釀着晨曦的朝露,小城的主動脈——老街,便開始流淌着如潮般的人流。喧鬧而噪雜的人羣中,談論最多的當屬這座小城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早茶。摩肩接踵地擠進了“皮包水”這家老店,撲面而來的熱氣瞬間便模糊了眼前的一切,只聽見茶倌的吆喝聲、老人的閒談聲、孩子的嘻鬧聲、早茶師傅剁乾絲的刀板聲……一片忙忙碌碌的聲音,一團熱熱鬧鬧的人氣。陽光散落在人羣中,一張張圍桌而坐的面龐,等待美食的焦急,老友相逢的喜悅,大快朵頤的暢爽,皆在一碟碟、一籠籠美食佳餚面前展露得淋漓盡致,真是一派質樸本真的鄉情鄉味啊!

“先生,你點的乾絲。奶奶,你點的餛飩。”茶倌正熱情地招呼着客人,來不及拭去額頭佈滿的汗珠,忙的不變樂乎。細細打量,一張不太精緻、甚至帶着些許青春痘的臉上洋溢着笑容,溫暖而親切,那定是在平凡之中,他帶着一顆火熱的內心對前方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吧!看着桌前品味早茶的男女老少,望着店裏麻利奔走的茶倌,品嚐着鮮嫩爽滑的大煮乾絲和美味可口的蟹黃湯包,日光傾城裏,家鄉人民質樸熱情、其樂融融的幸福滋味輕輕釦響了美好時光的門扉。

白雲岫出,落日餘輝。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傍晚的茶樓成爲了家鄉人民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年長的',年青的,撿定張木桌坐下。或閉目養神,回憶過往的美好時光;或舉杯小酌,分享一天的採擷芳菲。時光在此刻慢慢流淌,悠閒而安然。

不時,有老人起身捋袖,咿咿呀呀地唱起淮劇,旁邊的樂手拉起二胡、彈起揚琴爲他伴奏。悠然韻足,像極了此刻的時光。一曲終了,餘音繞樑,滿茶樓都是喝彩聲。臨雕欄而坐的我亦爲之感染,情不自禁想起了馬可波羅說過的話,“泰州這座小城不大,但塵世間的幸福極多”。是啊!這哪裏只是品茶茗香,這分明是家鄉人民悠閒淡然的美好品味的沉澱啊!偷得浮生半日閒,清悠茶香伴着鄉人寧靜閒適的生活品味已悄然定格爲靜美時光的剪影。

古老的鳳城河靜靜地流淌,華燈若霓裳翩躚了墨色蓊鬱。月華初上,霓虹綻彩,映襯着夜遊的人們興致盎然的臉。登上披華帶彩的望海樓,泰州,這座韻味十足的水城夜景盡收眼底。墨黛般的鳳城河上,綴滿五光十色燈掛的遊船悠悠地漂盪着,河畔欄杆在彩色燈帶的點綴下,勾勒出鳳城河的妖嬈多姿。站在雕樑畫棟的望海樓頂,我手執攝像機,記錄下這座小城的美好光景。月色澄澈,鳳城河水攜着今日家鄉古老的文化蘊味靜靜流向明天的詩味與遠方。

梅花吐香露蕊。這一季,花開鳳城。家鄉,將帶着質樸熱鬧的濃濃情味,悠閒從容的致臻品味,美好厚重的文化韻味,沉澱出屬於我們泰州的鄉土真味!

鄉味的作文 篇9

銀川——一座我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我熟悉這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種味道,它們組成了我對故鄉的全部回憶。但說起最愛的呀,那還得是令我垂涎三尺的各種美食。伴着這躍動在舌尖上的回憶,一股子香味撲面而來……

放學回家,我便趴在廚房門口,眼睛瞪着,鼻子聞着,嘴也吧唧着。在盼什麼呢?原來在盼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臊子面呀!每當這時,舅媽便一手持鍋勺,騰出來的另一隻手摸着我的頭,笑着說:“放心,少不了你這隻小饞貓的份!”可被那陣陣鮮香氣味牢牢勾住味蕾的我,心裏只惦記着面。

入座後,我早已急不可待,跺着腳,口中高喊“舅媽,快些呀,快些呀!”,當那一碗心心念唸的羊肉臊子面端上桌時,我便如餓狼撲食,將滿滿一大碗冒着熱氣的面攬到自己面前。雖已迫不及待想滿足舌頭的慾望,但還是不能破壞儀式感。

一看,紅彤彤的辣油在湯上浮了一層,白花花的麪條被染上了一層亮紅,燈光的原因,微微泛着光澤,如盤臥的巨龍伏在碗底,在湯中若隱若現亦有種“猶抱琵瑟半遮面”的美感。胡蘿蔔丁、冬瓜粒、土豆塊、青菜葉以及“重量級人物”——羊肉粒,統統在水面起起浮浮,因爲只經過清水抄煮,食材原本的資色得以保留,淡橙摻着翠綠,米白雜着棕紅,絢麗的色彩帶給人視覺上的衝擊,爲一碗麪做了點輟添上了點晴之筆,這種種風情”不經令人胃口大開,口水已是“飛流直下三尺”。

再聞,微微吸下鼻子,一股辣子的辛辣與羊肉的鮮香纏綿,各種菜品帶起的清新微甜打底,濃郁的香氣一下涌進鼻腔,刺激着我的神經與味蕾,一剎那,將我整個人包裹其中,不禁如癡如醉。

後品,筷子入碗,鉗住那條“巨龍”,入口後不等咀嚼,麻辣中伴着羊肉的醇香已充滿了口腔,慢慢品嚐,感受勁道彈牙的麪條、鮮嫩細滑羊肉,入口軟糯或香脆可口的蔬菜在齒間徘徊。不說其它,那塊塊煮地恰到好處的羊肉,除去本身的肉香,還吸收了微微的椒麻辛辣與清甜,流連於齒間,富有嚼勁卻不柴,細嫩卻不腥。面對這些在味蕾上爆炸的美味,不經意間一碗臊子面便入了我的肚腹,我意猶未盡地舔舔嘴脣,高呼:“再來一碗!”

一碗脣齒留香的羊肉臊子面寄託了我對故鄉的熱愛與依戀,是刻在記憶深處中難以忘懷的鄉味。

鄉味的作文 篇10

紅日高懸,濃了戲音,回首自纖纖;集市龍頭,鄉情味深,悠悠情幾許。

龍擡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預示着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我老家下溪村每年這天也都舉辦的集市,用舞龍、腰鼓隊、唱戲等民俗文化活動,來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節日的氣氛已將鄉間泥土青草的淡香掩住了,戲臺後的花旦抹好了胭脂、舞龍的人隊已擡起了龍身、鼓手們已執起雙棰,就邊孩子們的手裏也拿着買好的冰糖葫蘆和麥芽糖開吃了起來,可最具有鄉味的還是“司錢龍”與祭前祖。

夜還未醒,天還未亮。家家戶戶都已提一把水壺到河邊汲水了。漆藍色的天幕籠罩着深藍色的河水,爺爺提着一隻極大的水壺來到河邊,悠悠的河水在夜幕間盪漾,爺爺旁下腰,像一棵老垂柳般低矮,又將左腿向左微微延伸,直到使身體可以俯下頭汲水。而後,清水便流暢的被灌入水壺,汲水後,隨意跟着水跡回家可算完畢。

長久的汲水時間使周圍的黑暗開始逝去,天空尚開始迎接光明。祭祖的最佳時辰便是紅日上升之時,因此,時光也隨着等待而變得寧靜下來。

清風吹徹着我的思緒,祭祖的蠟燭早已備好。五色龍鳳祥雲在盤旋,底部爲通草花與寶相蓮,上方更有吉祥天女散落亂墜的天花,一派瑞彩輝煌。紙錢也上備好,金燦燦的金粉鑲在上面,閃透着光芒,似乎在敘述些什麼,又如同一條條金色的細絲,變幻流轉,似乎又像是星光一樣,在着迷離變幻的光線中,邊空氣都在緩慢地流動。太陽此時纔出版出身,周圍立即染上了亮光,漆上了一抹油光,金耀。幾縷紅霞開始在漫長的天空中流動,日出東方,天地好似交融起來,望不到邊。大人們便開始忙碌祭祖。先將那金耀的元寶麻利的放入那類似於土般古老的木雕盆,點上火柴,放入木雕盆中,元寶便被震動了幾下,移動了些位置,發出輕微的響聲,剛開始微弱的火苗便似黑夜期待黎明、花落等待花開般開始期盼般燃燒,逐漸火苗像是一頭暴燥的小牛衝破了牢籠,四處胡鬧、四處頂撞完全不能自己,將周圍的元寶也點燃,隨着大人們手中的木棍不斷的攪合,使整個木盆看起來像五月灼灼欲燃的石榴花,燃燒的激情。香燭也已點上,那灼灼的燭焰像似喚醒了吉祥天女,喚動了龍鳳舞動,喚起了人們。家人們按祖輩順序,雙手合成似和尚唸經時般彎下腰,拜三拜,眼裏滿是虔誠、心裏滿是情感。元寶還在不停的燃燒,由金紙到灰邊又到黑角。一個個皆是如此,化做柳絮般漫天飛揚着,又不斷落下。蠟燭火灼灼地燃出燭液,一滴一滴,紫煙索繞着,滿個堂院裏充滿了鄉情,懷着對先祖的懷念、對過往的懷念。募地,許多人見着這翻場景,記憶如潮水般涌上。小時,還與他們一起;犬時,萬古不變,只是,人已故,噙滿了淚水的眼裏滿是透露着鄉情鄉味。

長街長,龍鳳舞,花旦笑嫣。

鄉味的作文 篇11

再過不久便要離開家鄉了,在此之前,怎能不品嚐一下家鄉的特色小吃!

在貴陽,出名的小吃並不多,“豆腐果”就是其中之一,好吃的東西並不一定在大飯店內,傳統工藝纔是最深得人心的。而街邊的小吃攤正是傳統的體現,往攤上的小凳子一坐,喊一聲:“三個豆腐果”。攤主婆婆便會端上一盤盛着三個外表金黃、滋滋冒油的“黃金果”。這僅僅是炸豆腐嗎?自然不是,奇妙的往往藏在最深處,咬開外脆內軟的豆腐,裏面流出了辣椒醬與折耳根。再咬一口,外表的香脆,豆腐的柔嫩,辣椒的香辣,折耳根的新鮮全部在口中融於一體,讓我的每個味蕾都在跳動,令人留連忘返。

第二號就要數“絲娃娃”了,見到菜名,一般人會聯想到葷菜的一種,更有甚者會想到是娃娃魚做法的一種,其實不然。桌上放有大小不一的碗,碗內裝着各式各樣的配菜,面前的小碟中則是裝着薄薄的麪皮。吃“絲娃娃”很重要的一點,那便是親手搭配。夾起兩三樣喜愛的配菜放於麪皮上,再把麪皮捲成像包裹的娃娃一樣,用勺子把佐料舀進“絲娃娃”裏,你會問這與春捲有什麼不同?其不同在於所搭配的種類。絲娃娃有幾十種搭配,每一種都別具風味,酸甜的泡蘿蔔絲與清爽的海蜇皮乃是一味;清甜的黃瓜絲與香脆的花生米又是一味……真是奇味無窮,變化無窮。

第三號乃是大衆食品——砂鍋飯。每當夜幕降臨,一些老食客便會在剛擺出桌椅的大排當裏坐下,不點別的,就點一碗砂鍋飯。打開鍋蓋,熱氣騰騰的水蒸汽迷糊了雙眼。待蒸汽散去,一張覆蓋一切的炒雞蛋呈現在眼前;揭開雞蛋,見得廬山真面目——幾塊臘肉有規則地排列在飯上,綠豆芽在其下作爲襯托;很適合配飯的香菜與鹹菜撒在飯四周。更妙的是飯靠近砂鍋的地方全部變成了鍋巴,金燦燦的很能勾起人的食慾。幾樣味道一齊入口,讓人脣留齒香,絕不會拒絕第二口。

這些讓人心動不已,垂涎三尺的風味美食,正是現在的人們提煉了祖輩們的精華不斷改進而成。這些包含了先人經驗與現代技術的美食,見證了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它們纔是家鄉真正的“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12

漸漸發現,一個人靜靜待着,會處在一個無味的世界裏,使勁呼吸,周圍還是陌生的空氣。除了下雨時飄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觸動我的嗅覺神經,時間便在這無味的空氣中緩緩消逝。

前幾日,當老家的親戚提着大包小包自產的蔬菜和水果,風塵僕僕出現在家裏時,我的嗅覺神經瞬間活躍起來。褐皮梨散發的甜膩香味,溢滿紙箱的西紅柿酸甜味,直躥鼻孔的豆角清香,還有土豆裹着紅泥土的香氣,一陣一陣向我襲來。頃刻間,我彷彿置身於田野,到處是瓜果飄香,蝴蝶飛舞。

我開始懷念起了在故鄉的日子。房頭的小麻雀嘰嘰喳喳,唱響清晨第一支悅耳動聽的歌。我睜開惺忪的雙眼,窗外的晨霧已悄悄捎來經雨水滋潤過的翠葉、野花和青草充滿活力的清新味道。迎着晨曦,奶奶點燃竈窩裏放好的乾柴,開始做早飯。雖然村裏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電飯煲了,可奶奶依然喜歡用傳統方法——甑(音zeng)子蒸。奶奶說,甑子蒸出來的飯吃着纔有米飯的清香和甘甜,讓人回味無窮,一輩子也忘不了。每當這時,廚房裏總是氤氳着白米飯的醇香。院裏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來,不用出大門就能吃到新鮮蔬菜。韭菜、小白菜、豌豆尖、蔥、辣椒,沒有施過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純淨的雨水自然生長。想吃什麼,到院裏摘,清水一洗,鍋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餚。飯菜的濃香與煙囪裏飄出的縷縷炊煙飄蕩着、飛舞着、旋轉着,奔向遠方,像在召喚親人回家團聚。

吃過早飯,我扛着水瓢,跟隨奶奶到離家不遠的菜地裏澆水、拔草,既能與可愛的瓜果蔬菜親密接觸,又能盡情揮灑勤勞的汗水。渴了,就喝田邊甘醇的溪水;累了,田埂上一坐,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你只需閉上眼睛,便能與這山水融爲一體。

午後,搬個凳子到柿子樹下乘涼,聽奶奶講我小時候的趣事。院牆邊,老母雞帶着小雞在嬉戲,小白狗耷拉着腦袋依偎在奶奶腳旁。熱流暗涌,樹影婆娑,恍惚間,我似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笑得一臉燦爛的我陶醉在老鷹抓小雞的遊戲裏。空氣中飄浮着糖果一樣的甜蜜味道.一如我的童年。

當夜幕降臨,蟋蟀、田蛙紛紛唱起歌來,附和着此起彼伏的狗吠聲,連月亮的心也被攪亂了,月牙兒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大半個臉,照得村莊更加明亮。當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墜入夢鄉時,各種植物在白天吸收養分,夜裏就加速生長,空氣裏滿是草木汁液散發的鮮美味道。

是故鄉的水土養育了我,故鄉有愛,有家的味道。故鄉纔是我魂牽夢繞的真正家園。

鄉味的作文 篇13

近來讀周先生《社戲》,驀覺鄉味在腦畔氤氳,原來我的家鄉也有諸如此類的活動,那約莫是一種遊行。

現在回憶起來,也是五六年前的事了。

大約是在臘月初的時候,八九點鐘,忽然西北邊一聲鑼響,接着鼓也響了起來,“咚咚哐哐”。嗩吶也響起來。村裏人一個一個都往外趕,有的手中提着鞭炮,點燃後拋在路上,便“劈哩叭啦”地響起。年尚未至,喜氣卻夾雜在濃郁的火藥味中漫溢開來。

我也匆匆跑出來,手中拿着還未吃盡的早飯。奶奶在後頭追着,我卻全然不顧,雙眼直勾勾地盯着大路的拐角。

終於,鑼鼓聲愈來愈響,腳步聲也愈來愈近,慢慢地,一個紅衣的吹嗩吶的人出現了,人羣歡騰起來,先是一個敲鑼打鼓的小方陣,菩薩出來了,土地也出來了,後面還跟着一隊搖花船的。但這些卻都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我最在意的是那一隊踩高蹺的神話人物。

他們是排在最後的。我跟上去,這時候隊伍裏已經有很多人,大多是孩子,再就是帶孩子的人。我跟在一隻踩高蹺的“八戒”旁邊,在村子裏的鄉路上走,木蹺叩擊地面發出的“踢踏”聲在耳畔響着,混着人家門口奉着的香火味兒,流入不盡的記憶的長河。“八戒”的妝畫得很不錯,還帶了一對“豬耳”和一隻“豬鼻子”,那耳朵逼真得很,粗長的豬毛清晰可見。他人很好,還不時回過頭,俯下身來對我們這些小朋友笑。我欲伸手去摸他腳下的木蹺,奶奶止住我,她是怕我把人家碰倒。

遊行隊伍的目的地是莊上的一個大戶,我們到那兒的時候果食皆已備好,多是糖圓一類,這大約也是象徵着豐收吧。不管何意,我卻把這,看作是鄉味。

菩薩、土地放好,搖花船、踩高蹺的人歇了,一隊舞龍的人不知從何來,又是一陣震天撼地的鑼鼓聲響,“龍”開始翻騰,盤旋,如行在雲霧間。

這場遊行到晌午便結束了,但我們卻都意猶未盡。然而,這活動不知是哪一年開始便逐漸消失了,但卻並沒有人在意,我亦不曾在意過,彷彿是理所應當,大勢所趨。只有在多年後的今天,讀着周先生筆下饒有趣味的《社戲》,才喚醒我記憶中那沉睡多年的,混着火藥的刺鼻,香火的禪意,糖圓的清甜的鄉味。

今天,多少傳統,多少文化,多少人記憶中的鄉味,被時代掩藏,重回老家,我又在牆堵垣壁,屋瓦磚石中努力拼湊記憶中破碎的鄉味。

鄉味的作文 篇14

媽媽在國外工作,好多年沒有回到家鄉了,總說很想念家鄉的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是什麼呢?這次媽媽回來過年,我總是纏着她,要她告訴我哦!

這天一早,媽媽神祕地對我說:“兒子,走!帶你去一個地方-----西林街,朋友推薦的。”我早就聽說武夷山市區西林街小吃聲名遠播,想起來就讓人垂漣欲滴,今天終於可以跟着媽媽去領略那舌尖上的美味了。

我們一走進街道入口處,就看見道路兩旁洋溢着喜氣洋洋的年的味道,每家店的門前都掛着大紅色的燈籠,有的還拉着長長的條幅,寫着自家的特色小吃名稱:水吉扁肉、建甌光餅、和平豆腐……這裏的小吃聞名海內外,吸引了許多外國遊人,街上到處是皮膚各色的人羣,黑、白、黃,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街道的兩側,全都是香氣撲鼻的小吃,小吃攤旁的座位早就坐滿了人,許多人都站在小吃攤旁津津有味地吃着,還邊吃邊讚賞着。我與媽媽走了一會兒,我正想着怎麼好好款待我們的肚子後,就被媽媽拉着大步流星地“闖”進一家扁肉店,我想:媽媽怎麼了?就吃這個?那裏有許多的炸雞店、比薩店、烤翅店,帶我來這裏?吃扁肉的人有許多,排隊的隊伍像一條長龍盤旋在街上,大家都看着一個個扁肉在鍋裏忽上忽下,隨着湯水翻滾,香味往我的鼻子裏鑽,我與媽媽一人點了一份扁肉,然後站在那裏等候着…….我們的扁肉終於端來了,一個個像一顆顆珍珠一樣,圓圓的,鼓鼓的。它在清湯上漂浮着顯得有些清湯寡水,但加上了一些調料後就顯得色彩繽紛了。媽媽用湯瓢舀起一個扁肉往嘴裏送,咬了一口說:“這就對了,就是小時候你外婆包給我們吃的那種味道啊!”我拿起勺子,舀起一個扁肉,放到嘴裏品嚐着,它皮很薄,肉卻十分的脆韌,也很有嚼勁。平時沒覺得,今天和媽媽在一起吃味道真是不一樣!那扁肉的味道真的是人間美味,扁肉這類小吃在許多地方都有,今天我在心裏認爲武夷山的扁肉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味道是妙不可言的。我還真佩服媽媽的判斷力,這裏的扁肉果然與衆不同!

吃完扁肉後我們又去吃了炸豆腐,炸豆腐散發着迷人的香味,讓人垂漣欲滴。它呈立方體狀,顏色也十分豐富。綠的是蔥,紅的是番茄醬,黃的是蘿蔔粒。它的味道讓人很難忘,有點酸又有點甜,豆腐有些地方還很Q很嫩。然後我們又去吃了牛肉丸,吃完牛肉丸時肚子已經很飽了。還有煎餅,紫溪粉,光餅……望着這許多好吃的美味,看着媽媽美美的吃相,我彷彿明白了媽媽說的: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啊!

我愛武夷山的景色,愛武夷山的小吃,更愛我這家鄉的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15

鞭炮的繁響在四周出現,在一片萬象更新的除夕,揭開蓋子,扣碗誘人的肉香溢出來。這不僅是滿滿的年味,更是家鄉的味道。

每次隨爸爸回河南老家過年,都要做上幾大盤扣碗,我當時對扣碗一竅不通,只知道很香,很美味,甜糯糯的,全然沒有肉的油膩。許久未回家,也再也嘗不到魂牽夢繞的家鄉的味道了,這樣過年都覺得少了些什麼,今年春節,那香味又一次出現在了年夜飯上。

除夕的早晨,我被歡慶的鞭炮聲叫醒,走出房門,卻看見爸爸坐在沙發上,背靠着沙發不停地喘氣,我轉移視線,明白了原因——幾個大袋子臥在牆角,裏面似乎裝滿了菜,原來是爸爸去超市買菜了,爸爸高興地對我說:“等一會兒爸爸要去做扣碗。爸爸一個人忙不過來,你來給爸爸幫忙!”

“扣碗?那不是過年才吃的嗎?”我疑惑地問,爸爸點點頭和我一起把袋子提進廚房,打開袋子一看,還不只有菜呢,鯽魚、蘿蔔豬肉……廚房裏放滿了食材,哪裏還是廚房,分別是一個菜市場當鋪!

爸爸洗了洗手,把袖子捲上去,一副幹勁十足的樣子,他先把雞魚和豬肉處理好,依次放入三個大碗中,又倒進麪粉、雞蛋、十三香等一些材料,帶上手套,用手攪魚,肉在碗中不停發出響聲,讓我對最後的樣子充滿了期待。

正當我沉浸在自己無邊無際的幻想之中,爸爸突然倒吸一口冷氣,把埋在魚肉中的手慢慢拔出,有一根魚刺紮在爸爸的手上,鮮血從裏面滲出來,爸爸卻一點也不慌張,包個創口貼,準備繼續幹活。

爸爸準備好了一切,熱鍋燒油,把肉一塊一塊放進鍋裏,肉噼裏啪啦地響着。外邊鞭炮聲響個不停,把炸好的雞魚豬肉拿出來,放涼後再放入蒸鍋中,搬上了年夜飯的餐桌上。

皎潔的月光照進屋裏,外面的鞭炮聲更響了,桌上一盤盤扣碗散發着家鄉的味道,令幾位親戚讚歎不已,這將總會讓我懷念起家鄉來……

鄉味的作文 篇16

鄉村的清晨,清煙稀薄的飄在灰濛濛的天空上,鳥兒青煙中穿梭,用歌聲來分享自己的快樂,空氣中充滿了地道的家鄉味。

早上,鄰里被家禽喚醒,每逢節日,我和家人都會在街上吃早飯,買過年時要用的菜就和鞭炮。父母總是認爲回家過年是最有年味的。

的確如此,上街時有許許多多五顏六色的帳篷,地上還有隔夜人們狂歡後的鞭炮渣。有很多小朋友穿上了過年時的新衣,向大人長輩索要壓歲錢。去買摔炮,記得有一天我買了一整盒摔炮,零零散散的分給了幾個鄰家的小孩兒,然後我一手抓住整包炮用全部的力將它摔到地上,彷彿將去年一整年的所有不愉快全部都發泄出來。

上街時的快樂肯定在於家鄉的早餐。坐在長的木板凳上,十幾個人共用一張大木桌,老闆端着熱騰騰的豆腐腦和胡辣湯。豆腐腦上飄着醬色的調料汁胡辣湯是褐色濃郁的湯底,裏面有翠綠色的蔥花和大紅的辣椒,味道鹹淡適中,是很地道的家鄉味。這在城市中是往往吃不到的。

賣菜的老人在街頭吆喝着,他們臉上滿是歲月滄桑的痕跡,他們總以飽滿的笑容迴應每一個路過的人,他們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不富裕的生活。母親走到一位老伯的攤上。老伯用微微生鏽的桿秤稱了稱豆芽,然後用手指了指稱上的數字。母親見他不講話,給了他五塊,他也沒說話,我和母親大概猜到他不會講話,是個啞巴,就用手勢比出“五”,然後老伯笑笑的點了點頭。我想這也是地道的家鄉味。

懷念過年回鄉時的喜悅,那裏有人情、鄉情和熱情。地道的家鄉味在空氣中久久不能消散。

鄉味的作文 篇17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時間飛逝,新年的鐘聲越來越近,家鄉中國年的味兒也越來越濃!

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陷入了忙碌之中。我們把一個個“福”字倒過來張貼,意味着我們一家的福到了。大人們在家裏忙得不可開交,將全家上下徹徹底底地大掃除一番,用雞毛撣子撣一撣高處的積塵;用拖把來回地擦拭牀底下的灰塵;還用抹布把傢俱擦得乾乾淨淨……

這一天的廚房裏,大家更是一起煮、切、燒、吃,別提有多快樂了。老人們還會拿幾塊黏糊糊的糖,放到竈王爺的嘴巴里面,好讓他去天庭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吃過年夜飯,接着拜年、發紅包、看春晚,家家戶戶歡聲笑語不斷!

臨近午夜十二點,聽到鐘聲“五!四!三!二!一!新年到啦!”這時漂亮的煙花持續升起,如同天空中耀眼璀璨的一顆顆明星劃過天際,飛入每個人的心坎兒裏,滿滿的幸福,滿滿的愛意!

在歡快之餘,大人們清理桌上的殘羹剩飯,孩子們換上漂亮的新衣裳,將壓歲錢放入口袋裏面,擼起袖子幫父母洗碗。大家說說笑笑,忘記了生活的煩惱,快樂地迎接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新的憧憬,新的開始!

鄉味的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是山城;我的家鄉,是橋都;我的家鄉,是霧都;我的家鄉,是重慶。重慶,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美食了。

重慶美食,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火鍋。

重慶火鍋,吃起來麻辣爽口,辣椒在鍋中翻騰,麻辣鮮香的味道在舌尖跳動,還有個口訣:“七燙八提,黃金三秒”口訣講的是:燙七下,一燙三秒,提起一秒。將食物放入鍋中,喜歡麻辣,重口味者,在鍋中油花處,或是在鍋邊燙食,喜歡微辣者,在鍋中沸騰處燙食,我第一次吃火鍋,知道這口訣後,開始燙時。夾起一片毛肚,放入鍋中,燙三秒提一下,但手一滑,就掉到鍋裏了,一下子剋制不住叫了一聲。第二次我燙時,時間數錯了,待毛肚已完全卷得像一個“毛球”時才發覺。第三次讓爸爸來試,幾下就好了,我的腦袋像被人用錘子敲打了一下,有點不敢相信這麼簡單。又練了很久,才終於學會了,我夾起一片自己燙好的毛肚,放在嘴邊,香辣的味道直衝肺腑,在嘴中嚼,辣的味道讓我忍受不住,但還是想吃。

說完方法,再來說說它的樣子。以前的老火鍋,是用銅鍋,用兩個鐵製板子把鍋分成九個格子,各自分別放不同的東西,前葷後素、左禽右獸,用鵝卵石壓着鐵板,葷菜三元一盤,素菜一元一盤,一盤有兩個碟子大小。還有的火鍋有清湯、紅湯兩種,把鍋分爲兩部分,一邊清湯,一邊紅湯叫做“鴛鴦鍋”

然後看看名稱,居然有“豬圈火鍋!”起名也如火鍋,如重慶人一樣隨意,豪放。我問爸爸火鍋是怎麼來的,爸爸說:“是因爲重慶山高路窄,古時在重慶有很多船伕,他們幫人們做體力活,人們在碼頭交易豬牛肉,就把不要的豬內臟給船伕們,再由於重慶溼氣重,需要辣椒除溼,船伕們就發明了火鍋,把豬內臟放進火鍋中煮,配上調料,十分美味,於是火鍋得以傳開。”

鄉味的作文 篇19

記得小時候,奶奶從菜場上買菜回來總會給我帶來一塊蓬鬆,潔白如雪的米發糕,那味道,甜中帶酸,一口咬下去,黏黏軟軟的,像棉花糖,像一朵潔白的雲,還像冬天裏晶瑩的雪花,那酸甜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

沒想到我的媽媽會從網上給我買diy自制米發糕,準備大顯身手,我在一旁仔細的看着,生怕漏了哪一個環節。

第一步——取300g的米發糕預拌粉,加入320ml的水,把它們攪拌均勻。攪拌均勻後倒入有蓋子的容器中,放在30°——40°的溫度下,發酵12——15個小時,因爲現在的天氣比較冷,媽媽便用羊毛圍巾把預拌粉包起來,放進了微波爐裏面進行保溫,第二天的時候,媽媽覺得溫度不夠,又把它挪到了鍋邊。

第二步——漫長的15個小時終於過去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親手去體驗一下,我們拿出已經發酵好的預拌粉,我驚奇地發現,這個預拌粉不像昨天攪拌的時候那麼光滑了,從上面看有很多的小泡泡,從側面看,有很多很多的小洞洞。只見媽媽又拿出了包裝裏已經配好的調料粉,再加了大概200g的綿白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攪拌大作戰”。我攪啊攪啊攪啊,直到沒有再聽到白糖的“沙沙”聲,表明了白糖已經完全融入到了粉裏面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準備進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第三步——我們在鍋裏倒入水,鋪上蒸盤,將蛋撻的磨具一個個擺在蒸盤上,再將攪拌均勻之後的粉液倒入蛋撻磨具內,媽媽因爲喜歡吃枸杞,在上面撒了些枸杞,我因爲喜歡黑芝麻的香味,便在上面撒了一些黑芝麻,蓋上蓋子,開始了15分鐘的旺火“蒸”制,就這樣,米發糕的全部過程已經結束了。

我看着鍋裏的嫋嫋白煙升起,小小的房間裏充滿了暖暖的香甜味道,透過鍋蓋往下去,米發糕一點點的膨起,漸漸地咧開了小口,接着我彷彿能聽見他們開懷大笑的聲音,那米發糕像一朵朵潔白的棉花,點綴在上面的枸杞子就像幼兒園那時頭上的那朵小紅花一樣。

我急不可耐的打開鍋蓋,抓起一個,就往嘴裏塞,啊!真膨!真鬆!真美味啊!雖然我用了十幾個小時等待這美味的米發糕,但結果還是讓我驚喜不已,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牽着我的手,一口一口的餵我吃,是多麼的溫馨啊!

我明白了——這就是讓我念念不忘的家鄉的味道啊!

鄉味的作文 篇20

我家鄉在龍門,這裏的風味小吃有很多,有腸粉、坑羅雞;其中糯米酒蒸雞蛋我的最喜歡的美食。

糯米酒蒸雞蛋不但味兒好,看向也好。碧碧綠綠的小蔥撒在雞蛋表面,黃黃嫩嫩的雞蛋鋪滿了整個大盆,白白的雞腸、黑黑的雞腎、褐色的雞肝埋在盤中,飄香的香菜在雞蛋中游玩,滿盤飄着糯米酒的清香、醇美、鮮甜。光看樣子,真令人垂涎三尺。

糯米酒蒸雞蛋做法十分簡單:將糯米洗淨,再把它釀上一段時間、十年或百年,讓它變成酒,釀造越久就越香;再用“太太樂”雞精醃一醃雞腸、雞肝、雞腎然後把雞蛋敲一敲,打到碗裏用攪蛋器把它攪勻,最後把糯米酒倒下去,放入醃好的雞腸、雞肝、雞腎,還有配好的姜、蒜、香菜,再蒸一蒸就搞定了,還要撒上一此蔥花,喜歡吃四川風味的人還可以放些辣油窄菜。

吃糥米酒蒸雞蛋還挺有意思的。吃的時侯,用勺子弄一勺慢慢移到鼻子邊,細細的聞一聞,然後吃到嘴邊,頭轉來轉去,讓它在我的口中“溜冰”。有時候,我也喜歡把雞蛋弄碎,然後像放水一倒入雞蛋,一下子到了我的肚子。還有些雞腸、雞肝、雞腎這些東西我喜歡放在嘴邊細細的吮吸着它們的味道,再咬一咬將它們的味道全吸走,然後就嚥下去。

有一次,我由於吃糯米酒蒸雞蛋過多了,頓時,身體輕飄飄的之後就睡着了。我給他取了別名——“醉夢仙”

鄉味的作文 篇21

我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

舊曆的年底,北國是註定被冰雪裹挾的。白茫茫的一片大地,馳騁着尖銳呼號的狂風。掀颳着厚窗子作響。在這樣無情的清冷與寂寥中,窗上的紅窗花,傳遞出的熾熱,也就成爲了珍貴的“冬日暖陽”。

窗花準是在年三十兒的下午誕生的,孩子們幫着把悶菜端進鍋,菜板蓋簾收進廚房,便拿着早已齊備的畫筆、剪刀,跟上奶奶,圍在桌邊兒看一大幅紅宣紙被奶奶裁成周正的幾半。蓄積了一年的期待,孩子們挽起衣袖,比着模子勾線。

悶菜的香味瀰漫,惹得學手藝的孩子們直咽口水,卻還是不服輸似的,強忍着味蕾蠢蠢欲動的誘惑,抿起嘴更趕緊地摹。“小饞貓兒。”奶奶看着我們,癡癡地笑。

鏤空用的是刻刀,我忍着耐性,一點一點的鏤刻,只把手攥的生疼。擡頭休憩,正望見奶奶,背依着夕陽,不疾不徐,用細剪子一點點推移,指尖遊弋,在每個紅色的鏤空裏,傾注着愛與心血,落日的餘暉爲她鍍上一道金邊,當年的記憶大多早已朦朧了,只有這幅畫面清晰的記着。

最終大功告成,展開窗花的那一刻,孩子們歡呼着,親手貼上提早選好的窗子,又退遠幾步左右端詳。飯食開鍋,將濛濛的白霧暈染開來,與窗子上的赤紅融合在一起,磨合出滿屋子濃濃的喜氣……

關於東北家鄉的記憶停在了幼時。後來桌邊那羣饞嘴的小孩兒長大了,走遠了。

小桌旁,動靜不如往常大,有些靜悄悄,奶奶在剪窗花,剪幾刀,停幾下,擡頭愣愣看着別處,直到紙張的撕裂聲把她驚醒,窗上從此缺了幾件稚拙的作品。讓人無法釋懷的兒時的家鄉味,除了記憶與夢,又能到哪兒去見上一面呢?

歲月在風裏,瀟瀟如秋木。古樸的家鄉味,在時間的作用下,蕭蕭至遲暮。我們是否應該在時代的洪流中站穩腳跟,安分、安穩,無論如何的利益或是牽扯,都不背棄那份本真的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不要讓鏤刻出的家鄉味,散了。

鄉味的作文 篇22

江山如畫,更戀小橋流水人家。家鄉,雖然熟悉又陌生,卻常讓人魂牽夢縈,雖遙遠又咫尺,卻總讓人無限眷戀。

鵝公是我的家鄉,一個生我養我的好地方。這裏的山很清,清得讓你伸手就能摸到蓮花山的雲;這裏的水很秀,秀得讓你可以在岸口的小溪旁清晰得看見臉上的小桃花。山清水秀的鵝公孕育了一羣率性好客的鵝公人。

鵝公人招待好友親朋,必不可少的就是讓我心心念唸的捶魚了。

捶魚是鵝公衆多美食中最富特色的食品。是當地居民設宴時必須要上“十大碗”之一。當地還流傳,不會煮捶魚的廚師就不算大廚師,不會煮捶魚的人也不是地地道道的鵝公人。盛名非同一般。據說捶魚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的錘鍊和人文的傳承讓它擁有着鮮、嫩、清、滑、脆的動容口感!

鵝公人做捶魚,都是用剛剛從河裏撈起來的活魚,去鱗剔骨後,將魚肉切成拇指大小的長條,並在魚條中間用刀開一刀深度約50%的口子,再往上面加上自制的番薯粉和不同的配料,拿起用櫸木特製的捶子,不斷的捶打,讓魚肉和各種香味密切的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番薯粉是起粘合、吸收和爽滑作用的。捶打過程中魚的每一滴汁液都將被它吸收起來,一塊一塊的,讓你在吃的時候倍感鮮滑爽口。

鵝公人過年捶魚的場面,就像一場打擊樂演唱會。中間放一個大大的簸箕,四周圍滿人,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小的砧板,人們左手拈着撒上了薯粉和配料的魚塊,右手拿着小木錘子慢慢的捶了起來,咚次噠次、咚次噠次的此起彼伏着。各種歡聲笑語,有奔放的、有含蓄的、有高亢的、有溫婉的。這富有濃郁鄉情的場面,其他地方是難得一見的。

捶魚的烹飪也是很講究的。一般用於水煮的多一些,水儘量是用自家的井水,又或者是從遠方山上引流下來的山泉水爲上。清水煮後,一片片稍稍膨脹起來的捶魚薄如餃皮、色澤乳白、晶瑩剔透。入口既嫩又滑,香味綿長,回味無窮。再稍微的加少許的蔥和姜,鮮、嫩、清、滑、脆頓顯其中。

捶魚除了是一道宴席和家佳節必備菜餚,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客家菜。捶魚做菜,烹飪方便,無論是煮是炒,口感都一樣柔和,食時若魚鮮,但又不聞魚腥;若面香,但又毫無麥青之氣。稱得上是葷素兼備,鮮香爽口的美食佳餚。同時它還有明目醒腦、滋補美容的功效,是養生的美食佳品。

富有特色的捶魚,其實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種傳承,它的誕生其實是爲了方便食物的儲存,是客家人勤儉節約良好家風的表現。捶魚作爲客家傳統名菜,以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和鮮美的風味,越來越受到民衆的青睞,尤其在鵝公,在外的遊子回鄉探故,必尋捶魚,頓頓要嘗,出門還要帶,一片濃濃的鄉情,筆墨難表!

捶魚於我,便是家的代表。每當我想家的時候,我都要去嚐嚐捶魚的味道;家鄉味道,是人最無法忘懷的記憶,即使離家再久,一碗熟悉的味道,也能輕易觸味蕾的記憶。當我聞到這種味道,我就會想起那魂牽夢繞的山山水水,那久違的鄉音,那記憶中童年的趣事……

這就是我們鵝公的捶魚,我暖暖的家鄉味!

鄉味的作文 篇23

中華民族是一個美食之邦,不同地域的美食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武漢熱乾麪,筋道爽滑;北京烤鴨,香嫩酥脆;重慶火鍋,麻而不木,辣而不燒……誰不貪戀自己家鄉的味道呢?

我的家鄉——古都西安,就有許多美食:口感潤滑的涼皮、色味俱全的麻食、香醇味美的羊肉泡饃……我最喜歡的美食就數肉夾饃了!

只要你嘗過家鄉的肉夾饃,準讓你回味無窮,滷肉肥而不膩飄香四溢,單看它那油滑滑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讓你垂涎三尺了,何況是,用白吉餅夾着,大口大口朝嘴裏塞呢!

我吃過潼關肉夾饃,飛鴻肉夾饃,樊記肉夾饃,但還是抵不過外婆特製的滷肉夾饃!

每年寒暑假,我都會看望外婆,纏着她給我做肉夾饃。外婆自然抵不過我的“百般糾纏”,早早地便去市場買來肥瘦均勻的豬肉,用滷汁熬煮,待豬肉浸滿滷香味後,便開始製作白吉餅,別看白吉餅只是一個麪餅,它的製作也頗有講究。

做餅時,外婆會把麪糰拉成長條,用力拍打,麪糰打在桌面上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用刀劃出幾條紋道,抹上油,分成一小團一小團,用面棍推成厚薄均勻的餅,放入炕上,用火烤,小時候我常常跟在外婆後面,看她有條不紊地製作。有時外婆沒有注意到我,我便悄悄去偷吃切好的滷肉末兒,等我大飽口福時,切好的滷肉已所剩無幾。外婆沒揭穿我,但自那以後,外婆每次都會多切出來一盤肉,好似特意爲我準備的。

今年冬天,雖然也吃了不少家鄉的風味,但沒能回家鄉吃到外婆特製的夾饃真是遺憾,我想那是我一輩子都難忘的最獨特的家鄉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24

陽光灑向大地,繞過一座座黑瓦房,走進一片籬笆小院,陣陣清風拂過臉頰。

到了外婆家,依然是那兩棵大鐵樹夾道歡迎,依然是那熟悉的走廊。我三下兩下爬上石階,大喊一聲:“外婆,我來啦!”

外婆樂呵呵地打開房門,憐愛地摸着我的頭。弟弟蹦蹦跳跳地跑了上來,外婆開心把我們領進屋,隨後媽媽也走了進來,跟外婆噓寒問暖。弟弟照舊玩起了他的小玩具,我們都還沒有吃東西呢,外婆摟着我說:“寶貝,餓了吧。”我一邊摸摸已經餓扁的肚子,一邊撒着嬌跟外婆說:“我想吃您燒的炒粉幹。”

外婆徑直走進廚房,開始準備食材。我在一旁看着外婆那嫺熟的動作。先抓起一大把粉幹,見到一旁眼巴巴看着的我,親切地說:“來吧、來吧!孩子,我教你炒粉幹吧。”

第一步,我們要將粉幹放在冷水裏面浸泡一會,讓它軟化。接着,在鍋裏倒入熱油,放入三層肉和蔥薑蒜爆炒出香味。外婆抓起放在水槽裏的粉幹,放入鍋中。這時外婆讓我上手嘗試下,我緊握鏟子,嘴裏碎碎念着,手上不斷地翻炒着,不然粉幹會粘鍋的。不一會兒,粉幹就變得軟趴趴的了,用筷子一上一下不斷地顛勺,第一步算是大功告成了。外婆把炒好的粉幹放到另外一個鍋裏面。

第二步,準備輔料。外婆拿出我喜歡的香菇、紅蘿蔔、臘肉、雞蛋,還有鰻魚乾,這就是我們溫州人所說的點心料。在一旁觀看的我呀,饞得口水直流。最後呢,外婆還不忘放了一些自家曬的蝦乾。

外婆先是爲我盛上滿滿一大碗的炒粉幹,那味道油而不膩,令人垂涎三尺。我細細地品嚐着外婆炒的粉幹。外面,夕陽慢慢落下,家家戶戶都傳來了炒菜的香味。但是,外婆那炒粉幹,依然是我最爲留戀的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25

夜,晶藍的浪濤中,海風拂面。思緒卻常在一個月光傾斜的瞬間飄回家鄉。那片鱗次櫛比的青瓦中,一抹縈繞心頭的豆香沁人心脾。

早已被歲月打磨的石磨盤,顆顆飽滿的黃豆,在每個人專注細緻的臉上,我彷彿又看到豆香四溢,飄逸在空中的各個角落。雖然至身已在家鄉大連,但內心的鄉情與對這城市記憶的味道始終都揮之不去。

小時候到姥姥家,總喜歡早飯喝豆漿,便催姥姥到附近的豆漿鋪去買。天剛剛蒙亮時,一彎殘月依稀可見,一排排路燈照在姥姥那不高大的身軀上顯的各外渺小。當姥姥回來時,天已是愈亮。我每次睜開朦朧的睡眼,都能嗅到那桌上保含溫度的豆漿氣息,那濃郁而飽滿的豆奶味混合着芬芳馥郁的植物清香,喚醒我每一個味蕾,軟糯的香氣蔓延,輕品,是家鄉的味道,溫曖蔓蘊開來。

是童年時的珍愛與溫暖讓家鄉的味道更濃。

還記得一次父親學會磨豆漿的一個午後,陽光從樹頂紛然傾灑,投射出斑駁的日影。他在小院中擺好桌子與小杯子再從家中搬來一個小凳,旁邊擺放着父親從鄰居們家拿的好幾粒黃豆。任磨柄在時光中一圈圈旋轉,他一手持水往磨眼裏注水,一手不斷地將黃豆加進磨盤,經過半小時後,桌上便擺着好幾杯熱氣騰騰的豆漿,我剛想拿起一杯豆漿喝個爽快,卻被旁邊父親粗糙而有力的大手阻止,只見他小心翼翼的將豆漿從桌上拿起,躬着腰緩緩地遞給鄰居們,臉上露出慈祥地微笑,並對着每一位鄰居說:“有點燙,各位慢點喝。”鄰居們接到後紛紛表示感謝並露出他們那酡紅如醉的笑容。看到這父親的臉上充滿得意與自豪。從今往後我漸漸地懂得:美味要大家共同分享,傳遞,只有這樣豆漿的韻味才能更獨具匠心。

是鄰里間的合作,共享讓家鄉的韻味更加豐厚,飽滿。

那次考試失利,重返家鄉時,在巷子盡頭被一抹豆香吸引。“買一杯豆漿啊,小姑娘。”一位身着白色襯衫,戴着長桶帽的阿姨微笑着對我說。我依言,在一時光的剪影中,熟悉的味道輕撫了我閃動的靈眸。且喝了一杯放糖的豆漿,像露水緩緩滑至葉間,落入泥土蕩起層層幽香,那香味沁滿了奶香令人回味無窮。內心的不快與不安隨風釋懷,但美食給予的感動與鼓勵終不會在記憶中荒蕪。

是無助時的感動與鼓勵讓家鄉的味道更加甜美。

合上時光之書,仍是那杯永存溫暖,香甜的豆漿。歲歲年年,聊以寄情。讓我期待點亮明天的第一縷陽光,在家鄉的味道中,緩緩前行。

鄉味的作文 篇26

4月佳期,槐花飄香,故鄉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瀰漫着槐花香,盪漾着故鄉的獨特香味。

不論身處何處,無論處於何時,家鄉的味道總是讓我魂牽夢繞。

身處春天,家鄉的味道是人們農忙時勞動的味道:一塊塊整齊的黑土地上,農民們正低着頭,彎腰將手中一株株幼小的秧苗插入稻田中,一株株秧苗在風中搖曳着身姿,它們紮根於這塊厚重的黑土地上,等待着豐收。在孕育着希望的春天裏,故鄉是勞動的味道,這味道蘊含着豐收與希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夏天的故鄉是清香味,滿地的荷花似亭亭玉女,盛開於池塘中央,荷香嫋嫋,沁人心脾,但只因這荷香中參雜着許許炊煙味,使荷香更加有味了,家家的煙囪上升起徐徐炊煙,那是許多遊子心中故鄉的味道。炊煙升起,煮飯燒菜,在外頑皮的小孩,在田地裏幹活的農民,一看到炊煙便知該吃飯了,便紛紛向家裏趕去。自古以來,裊裊炊煙寄託了許多遊子的相思之情,荷香夾雜着炊煙味,這是故鄉的相思之味。

秋季的故鄉味不必多說,想來也就知道,這便是豐收的味道。春天綠油油的秧苗早已褪去青澀的外表,轉而換上了金燦燦的外衣,過去是農民們拿着鐮刀在田裏收割稻子,現在有收割機,不出幾天稻子被收割完成,農民們捧着這金燦燦且又飽滿的稻粒,臉上盪漾出一種滿足的笑容,秋天的故鄉最唯美,秋天故鄉的味道也是最好聞。

一旦過了深秋,冬天,也就接踵而至。雪花將大地裝扮得銀裝素裹,冬天意味着團聚,在外奔波一年的遊子們紛紛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着團圓飯,隨着爆竹的響聲,一家人共同舉杯喝下這重逢的故鄉酒。奔波的遊子也放下重擔,陪父母子女聊聊天,與他們分享着外面世界的新鮮事。

冬天故鄉的味道是團聚的,卻也是分離的,新年一過,遊子們又要提着大包小包去外面打拼,留下老人與子女,所以故鄉是他們情感的棲息地。

領略了四季故鄉的味道,“故鄉”真小,小的只裝下兩個字,但故鄉的味道卻是濃厚的,它在那些悠久的小鎮中,也在每一位遊子的心中。

我只願能躺在故鄉田野的草地上,細嗅故鄉的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27

我的家鄉昌邑,是一座濱海小城。這裏,有風景如畫的溼地,也有繁華熱鬧的街市;既有鱗次櫛比的高樓,也有物產豐美的水庫……可是,說真的,對於我這樣一個純粹的“小吃貨”來講,最無法抗拒的,還是家鄉的美食美味。在我看來,最能代表“家鄉味”的美食,非“酥魚鹹菜”莫屬了。

酥魚鹹菜最初的做法早就被人們淡忘了,至於現在做法,那可真是一家一個樣兒,家家都有獨門的“祕籍”。我常年住在姥姥家,秋冬兩季,姥姥總會禁不住我的要求,多做幾次給我打牙祭。姥姥做酥魚鹹菜的過程非常講究:首先,姥姥會從醃菜缸裏,把自己醃製的芥菜疙瘩撈出幾個,切成大約一釐米厚的薄片,再撈出些芥菜纓一起泡在水中,直到泡得不太鹹了爲止。然後,把去除內臟的新鮮鯽魚過油,放在一邊備用。接下來,姥姥會把藕和海帶一一切好,把白菜幫掰成一片一片的,還會準備好一樣只有我們家做酥魚鹹菜時纔會用到的食材——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最後,一切準備就緒,姥姥就會去門口折幾根香椿樹枝,把它們放進壓力鍋最底層,再把鹹菜、鯽魚、藕、海帶之類,一層一層夾着白菜和五花肉疊放進去,最上層用白菜幫蓋好,倒入醬油、料酒、醋等調料,壓好鍋蓋,用文火慢慢煮。幾個小時後,大功告成,香氣撲鼻的酥魚鹹菜就做好了。嘗一口,不論是魚肉還是豬肉都是入口即化,酥而不膩;各色的蔬菜也是香氣誘人,極易消化。別的不用說,光是那股撲鼻而來的香氣,就能讓人垂涎三尺了。

鄉味的作文 篇28

第一週的星期五下午,隨着第一節的下課鈴聲,我們班盼望許久的“品嚐家鄉的味道”的活動終於開始了!課桌上擺放着同學們自己家鄉的特色特產,教室裏一下子就充滿了各地“家鄉”的味道,讓人直流水。

相信大家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是百思不得其解吧!你們一定會問:“品嚐家鄉的味道?是大家在一起吃零食嗎?我告訴你:不,它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吃零食,而是一次品嚐中國各地的特色的“美”。

當老師宣佈:“同學們,品嚐家鄉的味道活動,現在開始!”當時,全班頓時沸騰起來,擁擠到擺滿特產的桌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大大品嚐起來。同學們互相分享着各自家鄉的特產,跑來跑去,熱鬧極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徐媚淇同學從她家鄉帶來的特產:糖蔥薄餅。那別提有多美味了。咬上一,既有薄餅的香味,又有糖蔥的甜味,並且甜而不膩。糖蔥薄餅,是由一層圓形的薄餅皮包住裏面的長條狀的糖蔥,形狀跟名字很相符的,糖蔥是長條狀,中間有挺多通孔,像是多個糖孔並排粘在一起,顏色雪白,所以叫糖蔥。最後用薄餅把糖蔥包起來就可以吃了。

由於非常美味,所以有很多同學都過來嘗,不一會兒,糖蔥薄餅就被“一掃而光”了。

到現在回到家裏,我還在想着糖蔥薄餅,簡直是美味,無與倫比……

大家都說,食物只有在大家一起分享時才最有它的味道,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鄉味的作文 篇29

食物,不只是裹腹之物,而是人們對自己的故鄉所進行的某種懷念。歲月的痕跡在那遠去的菜香中逐漸靜止了,只有細細地去品味它,才能看到兒時的影子。在這種美妙的境界裏,千帆也過,歲月也罷。

書中所有的食物,梁實秋都揉進了星星點點的思念之情。因爲只有有了歲月的沉澱,才懂得何爲懷舊,何爲思鄉。畢竟,自己家鄉的食物,無論時隔多少年,依舊是自己最愛吃的。但是,兩代人的飲食習慣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比如說前輩大多喜歡青菜炒肉加米飯,而對我們來說,最大的盛宴莫過於漢堡包疊加冰紅茶、牛肉乾。嗚呼!若把飲食風格的不同而把世界分成許多不同的國家,那麼做飯的方法不就是各國的國粹?國粹一旦丟失,整個國家的靈魂也就是香消玉殞了。而我們這一代,極有可能變這個悲哀的想法爲現實。

小時候經常吃外婆做的粘豆包,一打開鍋蓋,伴隨着白色的水蒸氣噴出的是豆包特有的香,夾雜着淡淡的荷葉味,努力的吸着這白色的煙霧,香氣纏繞心頭,久久才逐漸散去。信手拈來一個豆包,輕輕咬下,韌韌的面,拌雜着香噴噴的紅豆,美味至極。只可惜外婆現在體弱多病,早已無力做作。只留下那香噴噴的記憶在我心頭,久經不散。

我時常幻想着,在某個午後,街道上傳來四十年代小販的叫賣聲:

酪啊酪……

一個鄉下人帶着自制的酪,緩緩地走來。

鄉味的作文 篇30

記憶中的家鄉,似一位沉穩的老人,平和、慈祥,總讓人從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泛出一種對她深切的依戀。而我的家鄉山東高唐最讓人無法忘記的是她的一種特色小吃——老豆腐。

一旦觸及味蕾的引線,與之有關的香香的味兒就會漫天飛舞。

喜歡喝老豆腐,似乎是高唐人天生的嗜好。清早,到附近賣老豆腐的小店坐下,叫上一碗豆腐腦,搭配着剛出鍋的、酥脆的燒餅和香美的滷蛋,成爲了高唐人早晨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每當我坐在攤前,品着香氣撲鼻的老豆腐,聽着身邊的吃客們互相打着招呼,悠閒地嘮着家常,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總在心頭洋溢,滑爽的豆腐腦兒和香噴噴的湯汁便在味蕾上綻放開來,那家鄉味兒也就濃濃地縈繞身邊了。

老豆腐的製作過程雖不復雜,但很講究。

首先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經陽光長時間照射的水中浸泡,待碾碎的黃豆漲足後,用石磨磨成漿。之後,經煞沫、濾渣後入鍋熬成豆汁。退溫後裝入桶內,點入石膏,封口二十分鐘後,鮮嫩的老豆腐就製成了。掀開桶蓋的那一刻,霧氣繚繞,給桶內的老豆腐裹上了一層神祕面罩,再定睛一瞧,白白嫩嫩的豆腐,靜靜地臥在桶內,似小嬰兒般白嫩的臉蛋,那麼純潔無瑕,那麼柔軟,讓人總忍不住想用手指戳一戳,那質地,軟軟的,勁道十足。

製作好的豆腐用平板兒勺撇上幾勺,盛上多半碗,再澆上似玳瑁琥珀般的滷汁,紅中透白,紅白相間,香氣撲鼻,味蕾也隨之在此刻綻放。舀起半勺豆腐加半勺滷汁,放入口中,入口即化的豆香與滷香交相輝映,有肉味兒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嗆。這時再咬一口那外酥裏嫩的燒餅,那個香啊,真是不可言表,令人百吃不厭。

在濟南上學的我,每次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喝老豆腐。在外曾經喝過許多地方的老豆腐,可那些都不如記憶中家鄉老豆腐好吃。也許,在高唐吃出的是一種別樣的家鄉味兒吧。

想必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僅能烙進人的記憶裏,也能滲入人的情感,甚至成爲貫穿人一生的印記,綻放在味蕾上的老豆腐,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情緒,那就是家鄉味兒……

鄉味的作文 篇31

家的味道,溫暖的味道;家的味道,嚴格的味道;家的味道,愛的味道;那麼,家鄉的味道呢?

昨天,我家與三爸家坐車從桐梓縣城迴風水老家掃墓。

一下車,陣陣油菜花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油菜花遍地都是,簇擁在我家老屋的周圍,老屋前面的“獅子山”、“馬鞍山”活靈活現。那“獅子山”像一隻剛睡醒的獅子,伸了伸懶腰,張開大口打噴嚏,喚醒了沉睡的村莊;那“馬鞍山”就像一匹得勝歸來埋頭吃草的戰馬,那淡定的神情,讓我想起了什麼……

繞過彎彎曲曲的田坎,來到我家老屋前。大門死死的關着,樑上一角早已倒塌,從那一角望進去,裏面還長着雜草呢。想起爸爸經常講他們小時候在老屋讀書的情景,我真不相信,他們真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讀出去的嗎?

離開老屋,來到祖宗墓前,有一座墓碑上刻有我們的名字,聽爸爸說,這是曾祖父、曾祖母合葬的共墳,墓碑是幾年前才立的,碑文是我爸爸書寫的,怪不得這些字看起來很熟悉。

掃完墓,我們就急急忙忙的跑到田野去玩。我們來到菜花叢中,這朵花正向我微笑,那幾朵又湊過來,彷彿對我說:“你回來了,建美,多玩一會兒吧。”樹上的鳥兒嘰嘰喳喳的,好像在議論什麼,大樹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向我招手,傳來一聲聲問候。

“你是建美吧?”我轉身一看,喔,原來是大伯孃。我回答道:“是啊。”大伯孃說:“這次來玩幾天再走吧。”“不了,我的作業還沒做呢。”

老家的許多人聽說我們回來了,在山上種玉米的,放下鋤頭回來了,在家做事業,走出家門和我們聊上幾句,有的聽說我們馬上要走,就匆忙跑回家,我不知他們做什麼,站在一旁傻笑。不一會,他們有的拿着臘肉來了,有的拿着米豆、辣椒趕來,說:“你們這一走,何時再來……”硬把東西塞給我們。“旺旺!”耶,原來是一隻可愛的小狗,它咬住我的褲腳,好像在說:“你別走,別走,多玩一會兒吧。”“咩咩!”兩隻小羊羔,不知什麼時候跑來的,在我們身邊竄來竄去,黑黑的,肥肥的,小小的耳朵,它們倆用乞求的目光望着我們,我蹲下來,摸着它們的頭說:“乖乖,我要走了,別說你們捨不得我走,我也捨不得你們。”啊!原來,家鄉的味道,是熱情的味道。

三爸說帶我們去他小時侯放牛的山上,曲曲折折的山上,實在難走。終於,來到了草坪上,四面都是石林,那是他們小時候玩“家家”的地方。沿着草坪走進“家”,在“家”裏有“沙發”,有“浴室”,還有“水塘”、“石玉盆”……奇山怪石,好像藝術大師雕刻的作品。不對,藝術大師哪能雕得出這麼神奇的山水,這是上天賜予家鄉的禮物。弟弟本來不喜歡照相,可他在這裏照了幾十張呢!啊!原來,家鄉的味道,是奇特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熱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美麗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奇特的味道。我的家鄉,是永遠也品嚐不完的血脈親情的味道。

鄉味的作文 篇32

今年的暑假,我是和爺爺一起在無錫陪太奶奶一起度過的。無錫雖然不是我們的故鄉,但由於老家有很多親戚在這裏工作生活,太奶奶就很喜歡在這裏居住養老。爺爺也經常帶着家人到無錫陪伴太奶奶。在無錫的日子裏,因爲經常和一些親戚聚會,我瞭解到不少家鄉的風土人情,還幸運的喝到了家鄉味兒的滿月酒。

那是八月的一個早晨。剛起牀爺爺就對我說,今天三爺爺要請我們去吃若謹小妹妹的滿月酒。印象中,這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吃滿月酒,心裏特別高興和期待。

上午九點多,我正悠哉悠哉地寫着作業,爺爺跟我說:“大姑爺爺開車過來接我們了,現在出發去飯店。所有在無錫的親戚都會去。”我一聽急忙收好東西到樓下坐車。

走進酒店,發現裏面竟然擺滿了七張桌子。我心想,無錫的親戚也沒有那麼多吧!可當人來齊了,我才發現光親戚就整整坐滿了六張桌子。我不僅感嘆道:“雖然隔三差五都會有親友聚餐,但沒想到無錫的親戚有麼多。”仔細看了一下,光表兄弟表姐妹就有十來個,還有舅爺爺、舅奶奶,姑爺爺、姑奶奶、叔叔嬸嬸、姑姑姑父,還有親家爺爺、親家奶奶,更有表爺爺、表奶奶好幾對。爺爺對我說:“這幾個表爺爺都是咱們河南老家一個村裏的,當年跟着你三爺爺一起來無錫打拼。如今都事業有成,在無錫安了家。”

滿月酒是按照老家的規矩操辦的。大家先是圍着小若謹一番恭賀祝福,送禮塞包,熱鬧折騰,硬是把睡得正香的小BB給弄醒了。然後正式開席,大家邊吃邊喝邊聊,好不熱鬧。大人們還串桌子互相敬酒。我看到很多人給爺爺敬酒。爺爺也拿着酒瓶,端着酒杯挨桌給大家敬酒。我怕爺爺喝多了,便跑過去提醒。看到爺爺坐回自己的位置,我便和一衆兄弟姐妹們在飯店裏四處玩耍。

因爲下午三點鐘我還要趕回家裏上網課。所以等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爺爺帶着我就和大家告別。三爺爺塞給我一個跟蛋糕盒大小差不多的漂亮禮盒。我打開一看,裏面全是我愛吃的零食,特別開心!扭頭就找三爺多要了一個禮盒,準備回深圳時帶給我的妹妹。

我永遠都忘不了這頓家鄉味兒的滿月酒!

鄉味的作文 篇33

端午節,也是我們很多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風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而在我們家鄉過端午節主要是吃糉子,看賽龍舟。提到吃糉子那是沒得說,我們這的糉子可是超好吃的喲!吃一口讓你終身難忘。這糉子通常紮成五角塔狀、四角扁狀,這四個角成菱形的。糉子也分大棕小糉。糉子要用糯米來做,多用豬肉、綠豆、墨魚、蝦米等做餡。包糉子還有特有的包糉葉,那葉子好像只有我的家鄉纔有哦!

糉子怎麼做我就不多說了,因爲這是祕密。我來說說糉子是怎麼樣好吃的,怎麼的讓你回味無窮。葉子的清香滲進糉子裏,打開糉子,香味頓時瀰漫到了整個屋子,還沒吃到嘴裏就已經爲它陶醉了。吃到了嘴裏,就有一種鮮嫩滑膩中香氣撲鼻的感覺。那真是無法形容,讓你不禁的說道:“好吃,好吃,這糉子真好吃!之類的話。

如果你吃了糉子還不過癮,那就讓我帶你去看賽龍舟吧!那是每年端午節都舉辦的。地點是“江奔公園“。去到了那裏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人山人海的景象。因爲有很多人也喜歡看賽龍舟。有很多小販在那裏擺攤賣冰淇淋、珍珠奶茶之類的冷飲,也有賣包裝食品的。爲的是能夠讓人在等候的時候去買東西吃,也方便,最重要的是還能賺錢。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划來了,划來了。”,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江邊遠處的白點,那白點慢慢的向我們這裏“移”來。不久,3我們看得清——那是十幾條龍船。上面的人齊心協力的划着。每條龍船都有一個打鼓的,聽人們說是指揮划船的人的,讓他們跟着拍劃,因爲這樣才能劃得整齊。在人們的加油聲中,分出了勝負,先到達終點的是那條“白龍”。緊跟上“白龍”的是一條“紅龍”,再來的是:“黃龍,這”三條龍“就是賽龍舟的三強了。就這樣端午節在歡聲笑語中渡過了。

鄉味的作文 篇34

如今,社會發展迅速,我們一家也和許多鄉下人一樣都住在城裏來了。可是我向往的還是田園生活,只有那裏,纔有醉人的鄉味兒。

放假後,我會回老家去住一段時間。一到那裏,我就能痛痛快快地玩了,多好!

首先,去自家的田間走一走吧。來到稻田邊,呈現在眼前的是新綠一片,稻葉被風兒一吹,好像一羣羣紳士在向我齊齊地躬身致意。不時飛來幾隻白鶴,像跳躍的音符,落入田間,你就再也找不到它了。田邊有不少漂亮的小野花,有的像活潑的小男孩兒,毫無顧忌地笑開了;有的則像害羞的小姑娘,遲遲疑疑老不肯開放。如果你輕輕折斷花莖,把花兒插在頭上,一點都不比買的髮卡遜色呢!

然後,去緊鄰稻田的池塘那兒看一看吧。如果是夏天,那蓮葉與荷花,早就冒出來了。蓮葉大的有如臉盆,小的卻只有杯口那麼大。荷花在蓮葉中綻放開來,亭亭玉立。有時還會有蜻蜓飛來,停落在荷葉邊上,多麼富有詩意。當池塘中的蓮蓬成熟時,我們就會脫掉鞋子,跳入池塘中去採摘。自然,出來時,一定是滿身污泥;回家去,又一定會免不了一頓責罵。我們趕緊捧出蓮蓬,“將功贖罪”,大人們看見蓮蓬,也許,我們就能幸運了。

最後,去山上走一走。這時,山上的野彌猴桃成熟了。摘不到時,我們就撿掉到地上的吃。掉到地上的雖然不好看,但是吃在嘴裏,非常香甜呢!不想吃了?那就繼續往前走吧。前面有誘人的樹莓,鮮美的桑葚……還有清甜的溪水呢!

回家吃晚飯之後,我們先不急着洗澡,而是出去散散步。在路上遇到熟人,他一定會熱情地叫你進去歇歇腳。這時,我們這些孩子就會黏在這兒瘋玩起來。大人們呢,則聚在一起,總有拉不完的家常。

回家後第一件事當然是洗澡。洗澡了,又先不急着睡覺,而是在自家門前擺上桌子椅子,還有竹製的涼牀,拿把蒲扇,再泡上一壺好茶,一家人坐在一起乘涼。

然後,我們纔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

啊!這樣的田園生活,多麼令人嚮往。那裏,曾是我的樂園。我將把那裏的童年生活深深地珍藏在記憶之中。

鄉味的作文 篇35

每到春節,火車站人山人海,火車上人擁人擠。人人的心都被“家”牽着、拽着,急迫地往家趕。對於常年奔波在外地的人來說,春節就是最幸福的節日了,因爲春節可以和家人團聚在一起。

我的家鄉在過春節的前幾天,人們會打掃屋子、貼對聯、貼窗花、貼門神。在過節期間還會舉辦廟會、走親戚等。逛廟會最有意思啦,有各種節目表演,有踩高蹺、跑龍船,還有各種各樣的地方特色小吃,好吃極了。

今年春節大年三十晚上,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呢。年夜飯可豐富了,但是餃子卻是最不可缺少的了。媽媽做的餃子可好看了,煮熟了像個金元寶,又亮又圓。“這象徵着年年有元寶,年年不缺錢”,爸爸打趣地說到。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幾乎各家各戶都要燃放鞭炮。據大人們講,春節燃放鞭炮是祖輩傳下來的,是爲了驅除一切邪氣、晦氣呢,這樣在新的一年才能夠工作順利,萬事如意。呵呵。我纔不信這樣的傳說!但不管怎麼說,大年七年級早上燃放鞭炮這一習俗現在仍然得以流傳。

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了潼關老家走親戚,我和親戚家的小夥伴們在一片空地上用樹枝和棉花幹架起來,然後買了一些小零食,到了晚上我們圍在一起玩起了篝火晚會,有的吃東西,有的摔小甩炮。

中國年應該是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才算完畢。最熱鬧也應該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這三天了。這三天好多地方都在舉辦廟會,扭秧歌、唱大戲、走高蹺,非常熱鬧,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市工人文化宮逛廟會,看熱鬧。晚上,我們又去了公園,公園裏面也是張燈結綵,各種各樣彩燈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天鵝燈、魚兒燈、蓮花燈、花瓶燈。還有大街兩邊的樹上和花草上也掛滿了各種顏色的串燈,把整個城市“妝扮”成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十分豔麗、壯觀!

這就是我所看到感受到的中國年、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