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一:我喜歡的風味小吃

風味小吃的作文

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爲天”,個個省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味小吃。所以中國的風味小吃多得數不勝數。而我最喜歡的風味小吃是幹炒牛河。幹炒牛河是我們廣東其中一種特產。

幹炒牛河的意思不過就是炒河粉。炒完後,顏色呈棕色。可以根據個人喜歡,加紅蘿蔔絲、白豆芽、綠蔥。這樣,幹炒牛河就“色彩繽紛”了

幹炒牛河的做法簡單,首先準備材料,我個人比較喜歡吃蘿蔔,因爲吃起來很脆、很爽、很鮮甜。還有蔥、河粉、牛肉、油、醬油。牛肉一定要選好的,不然會很韌。接着可以開始炒了。先把蘿蔔炒熟了。記得有一次,我把蘿蔔和蔥放在一起炒了,結果媽媽說“別那麼快放蔥,蔥炒地久會變黃的。”所以千萬別那麼快放蔥。蘿蔔炒熟了,就加點油,把河粉和牛肉放進去一起炒,炒到牛肉快熟的時候,適量地加點醬油。然後再把蘿蔔絲拿出來,因爲要保持那爽甜的味道。快上盤時,再放蔥下去炒一會兒,香噴噴的幹炒牛河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那就要再加點熟的菜心,放在盤子的邊上,圍成一個圈。那樣賣相多好看啊。

我喜歡吃的時候,先吃河粉再吃其他的。

因爲幹炒牛河大部分的顏色都是棕色的,不知道是不是咖啡的緣故,我覺得棕色比較濃郁,所以我給他取了一個別名——“濃郁粉”。

你愛上幹炒牛河了嗎?快快自己行動煮一煮吧。

篇二:家鄉的風味小吃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裏,在海鮮城裏,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裏躺着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後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電城嘗美食,特地點了脆皮炸蠔。盤裏的蠔粘着一層糊,金黃色裏隱隱約約地閃着油星。我忙用筷子趁熱夾起一個咬一口。哇!真好吃啊!脆脆的、香氣撲鼻、裏面的蠔軟軟的。“別急,”爸爸說,“看好了!”只見他從旁邊的籃子裏挑了快生青菜葉,再用筷子炸蠔夾起放在菜葉上,接着熟練地把炸蠔包緊,在我眼前搖一搖,表示可以吃了。我也學着樣子做了一遍,再大咬一口。更好吃了!這樣一來,吃得再多也不會膩了。

可是,這麼好吃的脆皮炸蠔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懷着好奇心溜進了飯店廚房,一位師傅正在做這道菜。只見他把生蠔洗淨抹乾水,加鹽、味精、胡椒粉醃幾分鐘。然後把生粉、麪粉加清水調成漿,下入生蠔掛上糊。最後,燒鍋下油,油熱後放入掛上漿的生蠔炸至金黃。

剛撈起滾燙的脆皮炸蠔便讓服務生端走了。

怎麼樣?聽了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你一定直流口水,那就快來茂名嚐嚐脆皮炸蠔吧。

篇三:家鄉的風味小吃

一說起瓜丁,我就會垂涎欲滴,它可是我們家鄉響噹噹的名片,是潮汕地區最有名的一道小吃。

瓜丁清香可口,甜而不膩,有排毒去火的藥效,是居家旅行的必備佳品。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瓜丁的製作過程吧。

首先,要挑出上好的冬瓜,把冬瓜皮削掉,把冬瓜肉切成小長方體,再把切好的冬瓜丁放進熱水裏洗個熱水澡後出水瀝乾,再把冬瓜丁裝在竹筐裏,在清涼的泉水裏浸泡上三天三夜,再瀝乾,接着就是敷糖水了,把上等的甘蔗糖和薄荷葉熬成水狀,把瀝乾的冬瓜丁倒進糖水裏,均勻地着糖,最後放在竹匾上晾乾,就大功告成了。成品後的瓜丁白中泛青,晶瑩剔透,像一個個精美的翡翠,令人愛不釋手,拿上一塊,輕輕一咬,清脆爽口,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

由於家鄉的瓜丁是原生態的綠色食品,所以深得海內外朋友們的喜愛,現在的瓜丁,不但暢銷全國各地,而且走出了國門,一塊小小的瓜丁,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熱情,一塊小小的瓜丁,傳遞着濃濃的鄉音鄉情。

我愛你,家鄉的瓜丁。

 篇四:風味小吃

常聽人們說小籠包美味可口,我卻從沒嘗過,也不知是啥味道。這天下午,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小籠包子店讓我開開眼界,飽飽口福。那天終於如願以償了.

小籠包一個個白生生,皮薄薄的,裏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寶塔頂上一陣陣香氣隨風四溢,形狀也和包子差不多,難怪叫小籠包。小籠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籠裏面有十個,每個都是圓鼓鼓的像一個個小雪球似的,只不過上面有一個凹凸不平的地方,還沒上來我就被這香氣薰得如癡如醉了。真恨不得把整個蒸好的小籠包一口吞掉。 一籠小籠包上來了,我坐在椅子上,剛蒸完的小籠包發出了一絲淡淡的香氣息。一聞到這種香氣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剛夾起一個 “小胖墩”塞進嘴裏,它就開始反 抗。 我這時肚子正餓得咕咕叫,恨不得將嘴巴變大,把四籠小籠包一口吞下去。於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小籠包,因爲輕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軍萬馬往我嘴裏奔跑。我把它沾一點醋,輕進我的嘴裏,肉餡又鬆又軟,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鬆了下來,鮮美無比 媽媽說:“吃小籠包應該先醮點醋,輕輕咬一個洞,把裏面鮮美的湯汁吸乾,再吃皮和肉。小籠包的美味精華就在湯汁裏。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吃,湯汁鮮、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極了。果然,小籠包一會兒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鮮鮮的,濃濃的,鹹鹹的,讓你吃了還想吃。於是我又纏着媽媽去買一客,當阿姨笑盈盈端來後,我又怎能放過呢?吃了一個又一個,在吃得滿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稱讚道:“美!真是美味之極。”一眨眼,又被我消滅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餘興未了。 怎麼樣,心動了?西東不如行動,去吃吃你們家鄉的小籠包吧

 篇五:風味小吃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裏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麼這麼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後,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並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裏帶羶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幹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買了三串,然後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頻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後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那是孜然的味道)。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直吃得飽咯裏都帶羊羶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爲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說:那算什麼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麼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後,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裏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麼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僞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以後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誼會?”

篇六:家鄉風味小吃

我的家鄉風味小吃衆多,最爲突出的就數香糕與豆腐串了。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原名白象公記牌香糕,是樂清市北白象鎮公記南北貨商號所創,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它以糯米粉爲主料,芝麻、綿白糖、桂花作輔料,經蒸制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酥軟。

小時侯,我就對它垂涎三尺。我總是扯着媽媽的衣角,讓她帶我去買香糕,那裏的工人有時還會把香糕的整個加工過程介紹給我們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的:只要先把糯米碾成粉,用水和好,不軟不硬。然後在揉好的糯米粉裏摻入芝麻,接着,把特製的平底大砂鍋用水蘸均勻。不看不知道,裏面竟佈滿了一個個“方窩”。

最後,把糯米粉鋪上鍋,嵌上桂花,整個過程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也可算是一項繁瑣的工程了。

蒸好後,稍稍晾會兒,把砂鍋倒扣在案板上,底上稍灑些水,一點點把砂鍋拿起來。眼看大功告成,在香糕表面抹一層香油封住,這樣,吃的時候裏面還熱乎乎。

白象香糕的味道是極香甜的,只覺得那糯米粉要把嘴粘住,那香甜可口之氣沁人心脾!!

豆腐串

說起豆腐串。其實!豆腐串和茶葉蛋是放在一起的,也委屈了茶葉蛋成配角嘍!也許你會問一個問題:茶葉蛋和豆腐串放一起煮起來成什麼樣子啊?不過,也就是兩者獨特的味道相結合,才稱的'上是美味啊!我敢打包票,吃了這裏的豆腐串,保準把你攙得吃了還想吃。

國小時候,我有時會到豆腐串老店去吃豆腐串。我喜歡看着他們煮豆腐串,弄懂他們是怎麼把豆腐串煮得如此美味。首先,把滿乘着水的大鍋燒沸,等到水裏吐出大氣泡的時候,往裏面灌入大量的辣油、味精,繼續燒,使它們的味道充分與水混在一起。這時,把早在一旁等待的幹豆腐倒入辣湯裏,過會兒,把茶葉蛋也放進去,兩種味道就相融了。煮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可以更加得入味)。客人一來,就用大湯勺舀起,給幾根竹棒,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媽媽總是說小孩子吃辣的不好,因此,我只能偶爾去吃。豆腐串色、香、味樣樣俱全,香、麻、辣、鮮等味味獨道。拿起一串來,又燙又辣,我總是舌頭舔嘴脣,嘴脣砸舌頭。

這裏的豆腐串遠近聞名,真不愧爲家鄉風味一絕啊!

朋友,歡迎你來我家鄉做客,一品我家鄉的風味小吃。

 篇七:風味小吃

每當我在街上聞到烤紅薯那香噴噴的味道時,便會想起我七歲那年自己製作的烤紅薯。

那年,我在老家那兒閒得沒事,便突發靈感,拿了一個紅薯,悄悄跑出家門外,在門前選好一塊泥地,然後用鐵鍬劃好坑的大小,然後挖出一個深約1分米的坑,接着從草垛上扯下幾根乾柴,鋪在坑內,點燃,便立刻把紅薯往坑內扔,誰知紅薯剛扔進去就把火滅了。後來,我吸取了前一次教訓,點燃乾柴,然後繼續添加乾柴,用這個空隙,我把紅薯用鐵絲穿起來,這時火也旺了,我便耐心地做起“燒烤”來。不到30分鐘,一個皮焦肉嫩、令人垂延欲滴的烤紅薯就在我的手上妙筆生輝了。我把烤好的紅薯拿去向媽媽“請功”,媽媽用筷子粘了一塊,放在嘴裏,細細的品味着,看到媽媽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我的心裏也高興起來了。

啊!我愛吃烤紅薯,我更愛吃我自己做的烤紅薯!

 篇八:玉溪風味小吃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哥去吃玉溪風味小吃。雖然不像婚宴上那樣大魚大肉,但是它仍有一番獨特的風味。到了一個叫胡九小吃的地方我們點了一些特色風味,有涼米線、酸辣粉、牛肉雞湯米線、玫瑰涼糕和冰稀飯。小吃被一一的端上來了。

只見冰稀飯裏的米粒晶瑩剔透好像瑪瑙一般,並且周圍都被淋上了紅糖汁,還有像鑽石一樣的碎冰把稀飯和紅糖汁攪拌均勻,舀一勺放進嘴裏。嗯···甜絲絲的,滑滑的。不時還有冰粒和銀耳會連同稀飯一起送入嘴裏。

涼米線的佐料多的數也數不清,不只是韭菜、小蔥、大蒜、雜醬,還有花生、芝麻。媽媽說:“因爲他們放了自己的獨家醬料,所以吃涼米線的人才會這麼多。”酸辣粉又酸又辣,味道還不錯。牛肉雞湯米線比起來算很普通的了,是雞湯煮的,裏面的米線就像一些嫩白色的蟲子,在湯裏游泳,放上蔥、姜、蒜,加上一勺牛肉就成了。

玫瑰涼糕是我最喜歡吃的小吃了。涼糕表面撒滿了芝麻,還有幾顆枸杞飄在紅糖水裏。白白的涼糕有兩層,在夾層的中間有一些紫紅紫紅的玫瑰豆沙醬。聞一聞,嗯···還帶有一股糯米、玫瑰和豆沙的清香。夾一塊放入嘴中,冰冰涼涼的,再嚼一嚼,糯糯的,既像是在嚼玫瑰豆沙味的口香糖又像是在嚼快要化了的麥芽糖。媽媽說:“吃的時候要蘸一點紅糖水,這樣味道纔會更好。”

還有白中帶紅的銀耳大棗、像果凍一樣的木瓜水、黃白相間的洋芋燜飯、圓溜溜的豆末湯圓······都具有獨特的玉溪風味,怎麼樣足以讓你垂延三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