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文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祭文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祭文作文

  清明節祭文作文1

在不經意間翻開手機日曆時,才發現今年的清明節和往年與衆不同,不同的是這天剛剛也是父親去世後的第一個生日,於是心裏油然而生出一種哀思和隱隱的痛楚————“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慾孝而親不在”。屈指算來,自離開家到外面求學、再到後來工作,已經十七個清明節沒隨家人上墳、祭奠了……

記得小時候每逢清明前夕,父親總要買些火紙、香、蠟、鞭炮之類的祭奠物。一般到了清明節前的週末左右,一家大小在父母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去給祖宗燒紙祭奠。龐大的隊伍中有的提着籃子;有的揹着揹簍;還有的跟隨其後,大夥兒相互謙讓着行徑在初春的阡陌小徑上。

到了墳地大家齊動手,擺好貢品和祭奠物,父親用零散的火紙將一堆寫好的紙錢點燃,嘴裏總要邊燒邊虔誠的祈禱祖宗保佑後輩平安、健康、快樂之類的話。接下來就是祭奠之類的儀式……

父親用質樸的行動,傳承給子女“百善孝爲先”的古訓的同時,也表達了父親無限的關懷後輩……

今年的清明節和往年有什麼不同呢?也許最大的不同是祭奠的隊伍裏少了一人,被祭奠的隊伍裏卻多了一座墳。相信即使父親您在天國也會常想起我們,正如我們常想起您一樣……

今年的清明節也許我也和以往一樣沒時間回家,所以也就沒時間給您老上柱香,燒點紙。還希望我善良的父親能理解、原諒。放假了、有時間了我會帶上我們一家來看您老的……

父親啊,如果你在遙遠的天國果真能保佑我們全家的話,請您保佑我的媽媽吧,願她早日康復,健康長壽。您走了,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位最親的人。我們這個大家庭不能再沒了主心骨了。

父親啊!這輩子做您的兒子我還沒做夠哦。您爲我們姊妹操了一輩子心,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都成家了,您也該放心走好了。

  清明節祭文作文2

前一次的回鄉,本是去赴推脫不掉的客邀的,準備折回來前一天,外祖母卻突然故世了,訂好的車票只好退掉。清早晨趕過去,天色很陰沉,冷峭得可以。先晚落了些生雪,到清早還有些沒有消化的,餘在田裏草間,使得灰黃中間就有些白。在村口看到姨媽拿着長柄鐮出來,說是去林中鉤柏枝的。這個習俗我一直想不明白,新人結婚時,要用上這柏枝,其時是用蘸了紅的花生夾在柏葉上。而老人故世也用它,這其中的道理,我許久都想不明白。其實,老家的許多風習的“箇中道理”,我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但向來也沒有要深究的意思。我和母親於是沒有就進村,先陪姨媽一起去,她也正說有些怕,看天地盡黯淡,倒是將暮的顏色。

外祖母所住的村子只有幾戶人家,小村老例,但凡有紅白喜事,幫忙的人手不夠,是要到鄰村請人的。到時已經很有幾個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在做事了,不認識的該就是鄰村請來的罷,而那幾個雖說是“認識”的,其實叫不出名姓,因爲有許多年不見面了。

最先的事情是被指點着在外祖母的牀前拜了三下,陰暗的屋子裏也不能久待,人們的臉面都有些凝重。看幾個做事的人很忙碌,就想去幫着做些事,問了兩個人,回說是正缺人手,可以先去幫忙搭棚,就是準備停靈的地處。這小村原先有一個小祠堂,前幾年倒了,後來沒有再建,現在只能在那老地基上搭個棚。挖了兩個坑,以備載竹竿用,又理平了地面,另幾個鄰村幫忙的人也就來了,說是交給他們好了。一個個的發煙道了謝,再去問先前指點的那個人,這回是派到樓上去搬桌凳,於是就去。

這木料的樓梯還沒有換過,卻不像早先的樣子,踩着有些顫巍巍的,記憶中的這樓梯可是沉穩而結實,兒時上上下下不知走過幾多回。樓板走着也咯吱作響,陰暗中看樓門已然破敗,幾道白光從大縫中穿過,四下灰塵積厚、蛛網滿布,這光景又讓我的心地有些莫名的淒涼。我所記得的樓上可不是這番模樣,先前可是要好多了。然而,倘真要我回想起來,我又說不出那時是怎樣的好了。只是記憶裏有一幕場景很清楚,也是這樣一個冷極的冬日的夜裏,其時外祖母家正辦喜事,因爲下雪,晚上我們都留住下來,然而睡的牀卻不夠,於是到這樓上來打地鋪,姨媽大姨媽一家,自然還有表哥表姐們。屋外是正下着紛紛揚揚的雪,裏面卻很暖適,毫沒有一些寒意。憶念裏那臨時掛的電燈確乎分外耀亮,我們都沒有睡意,嘻嘻鬧鬧的到很深夜,至於都不知道是怎樣終於都睡去的。

其實這屋子曾經是外祖母家的老屋,雖說是老屋,其實年月也並不算老,只是樣式是老式的。現在是早經轉賣給一戶鄰家了,這鄰家說起來也是帶些親的,這一次的外婆的喪事的'茶飯之類的物事,大半都是在這屋裏辦行。外祖母無子,十多年前隨着姨媽一起到城裏,我於是也有十多年沒有再到過這小村。然而住了一些年,去年卻執意要回來,但老屋已然賣掉,最後是將一間原先做廚房的小屋修繕一番來住。

現在正是嚴冬,遍處都是枯黃顏色,蕭瑟得很。從老屋走出來,轉左不多遠是一株棗樹,再前面一點,也還是一株棗樹。原先其實有五六株的,現在只剩了兩株,看旁近的三四個灰黑的根樁還在,知道是被砍掉了,但我不知道爲什麼它們會被砍掉。棗樹是外祖母家的,那時就不小了,結的果也很多,兒時到外祖母家摘棗子是一大樂事,每年的快到那個時間,早先就要盼望好久。現在的這兩株葉子是早經落盡,單剩下乾子,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只顯得蕭條、零落。

沿路再走下去,是大片的田地,順着一條蜿蜒的小路,不很久就是一條小江,站在石板橋上,看冷清流水,想記着幼時往事。那時這小江也不像現在一般的淤堵,兩邊也不像現在這般的荊棘叢生,水雖然不很深,卻是我們夏時每晚必去的樂地。其時每每是同表姐們放牛回來,太陽雖已下山,熱氣並沒有消,而這小江裏便是消暑的好去處。然而太久了也不行,外祖母是要說的,但我們總是要等到大人叫才肯回去。

再要走,就是山了,到那裏,我的記憶才告終結,因爲兒時很少去那邊山上,比較多的倒是在山下的小江的閘門下面抓魚,但只是靠近,其實是跟山無關的。既然記憶到此結束,我也沒有再順着走的必要,那麼,轉回去罷,午飯時間也快到了。

第一天的事情是入殮,我們那裏似乎是叫做“封靈”的,這些的名目,我實在也弄不大清楚。但在先很有些準備工作要做,擦洗身子,給穿“壽衣”之類,其間還很有些細微的講究。其實最難的便是這些,三個女兒,竟沒有哪個敢去擦身子,但不做卻不行,後來還是姨媽過去,站在幫忙的人後面閉着眼睛擦了幾下,其餘的便都由幾個幫忙的代勞。

其餘的都是拜、哭、放鞭炮、奏“哀樂”、殺雞、奉酒之類,順序與步驟都是一個“禮生”在指揮。其實這些我也有些瞭然,因爲幾年前祖父過世,大哥不在,就由我“代長孫位”,來行這不知有多少的拜禮。這樣儀式上事務最多的倒是“禮生”,因爲他不單要指揮者儀式的進程與步驟,自己還要帶着哭腔半念半唱的說唱許久。當然這些都是慣有的老套,並沒有什麼新意的,然而每到這時候,人們都似乎有些竦息起來。其次便是“主拜”的人,我前幾年就擔當過這職務,也不單是叩拜多,其他的動作也很不少,這樣的場合又不能亂動,有時候“禮生”一下沒有指點,就不知所措,心裏是很有些着慌的。

一套儀式下來,一個小時不到,人們即刻從這儀式中出來,全然回覆了往時情狀,幫忙的照例去幫忙,做飯的還是去做飯,四村八寨拼湊起來的吹奏隊自去打牌消遣,當事的還要商議第三天下葬的一些事宜。只是有兩個女人在爭論剛剛“禮生”說唱的內容,一個說外祖母的年紀其實並沒有那“禮生”所說的那麼多,一個說應該有,但爭論的結果,是誰也不能確證。我是覺得她們有些無聊的,一個人已經死了,這“陽壽”的或多少一兩歲還有意義麼?

想想覺得真有些可悲哀,一個人死後,餘留下來的也就這麼些“話柄”,一半是無聊,譬如那些爭論“陽壽”的多少一兩歲的;一半是評論,這些自然是懷着好意的人們,回憶些能證明其好的生前有過的交往,以這些或多或少的交往,來證明“確是個好人”。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說的是一個將死之人到最後大抵會“吐善言”,這該是不錯的罷。但對於已死之人,只要不是“罪大惡極”,人們大抵也是願意給他一些善評的。“斯人已逝”,一切雲散,人又何必吝於將幾句好話說給死人呢。然而“斯人”也就在這幾句好話中“雲散”了,什麼也不能帶走。不論是親人的悲哭,旁人的善言,或無聊人的閒話,於他們都是無謂的。我們這裏的習俗是第三日“上山”,似乎也有的地方是第二日,這些個中緣由我也不很清楚。出殯時間是第三日的下午,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因爲村裏距墓地不很遠,出發時還不能走直路,得特意繞個彎子,這些的箇中緣由,我也不很清楚。但吃過中午飯卻下起了小雨,爲防雨會愈大而礙事,主事的決議早一些開始跪拜的儀式,一套儀式未完,雨卻停了,於是出殯時間仍須等到不早不遲的時候。四下裏天色很慘然,滿天宇又看不見雲,只是灰濛濛的一大塊,似乎沒有盡頭,而嗚嗚的老北風讓這寒凍的天氣更其嚴冷了。原本張開的花圈爲了不被吹破,現在只能收起。舉着禾草火把的人當先,他一面還負責敲鑼,其後是幾個一路打爆竹的。擡棺的人們在中間,撫棺的是姨媽,後面是鼓樂隊以及拿花圈和不拿花圈的親友們,無親非友的人們就只在出發的地點站看。田間無路,水卻不少,走起來很不方便,然而兩句嗚呼,一陣哀樂,幾聲嚎哭,墓地也就近了。

  清明節祭文作文3

清明節給人的印象總是溼漉漉的,不管是煙雨瀰漫的山野中,還是陡峭難行的小路上,總有一些冒着風雨上山祭祀、掃墓的人,他們有的一個人跚跚獨行,有的三五成羣,還有的扶老攜幼......

又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我們的先輩,他們的事蹟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也令人振奮!

清明節給人的印象總是溼漉漉的,不管是煙雨瀰漫的山野中,還是陡峭難行的小路上,總有一些冒着風雨上山祭祀、掃墓的人,他們有的一個人跚跚獨行,有的三五成羣,還有的扶老攜幼......真是一幅悽慘而悲傷的畫面!清明節又有掃墳節、鬼節、冥節之稱,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人們除了給先人祭祀,也有一些少先隊員用鮮花和真情爲那些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祭奠着他們的心靈,我雖沒能去祭祀他們,可是我在心裏也衷心的祝福他們,我想告訴他們:“你們那寶貴的生命沒有白費,史冊會記下你們響亮的名字;祖國會永遠記住你們的豐功偉績;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壯志豪情!”想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唱起那動人心絃的歌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啊!烈士們,你們用血肉之軀,喚醒了中國人們的憤怒與鬥志。你們用灼熱的鮮血,喚起了中華人民的反抗。面對日本人的嚴刑拷打,你們不動聲色,面對日本人的金錢與權力的誘惑,你們毫不動心,即使只剩下一滴血,你們也要與鬼子鬥爭到底!你們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我振奮,你們英勇堅強的毅力值得我學習。

烈士是偉大的,他們發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們堅強不懈、不畏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