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作文

科學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科學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作文

聽課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位教師上完《晝夜交替現象》一課之後,我問學生:這節課中,你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大部分學生說是模擬實驗,也有學生說是自己上臺展示。我追問:老師講過什麼還記得嗎?好多學生居然說不記得了。這讓我大吃一驚,引起我的深思:是教師講得不好嗎?還是學生開小差了?在一節公開的教研課當中,這兩個原因都不能成立。那麼是否教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多,學生就獲得越多呢?在科學課堂上恐怕不是這樣簡單的正比例關係吧。爲了獲得更多的信息,我做了多次的調查,同樣問了學生類似的問題,結果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我發現對學生產生深刻印象的大多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親自參與的實驗和有趣的活動。這個現象提醒我們,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會給學生留下哪些東西?或者說學生在學習科學課之後應該留下什麼,應引起我們足夠的思考。

以前我曾經詢問自己教過的一位九年級學生,讓她談談在國小時學過《自然》課之後,還記得什麼內容。這位學生思考一下之後說:《自然》書上學過的內容大多已經忘記了,有時候碰到實際情況時會回想起來,但當時很喜歡到實驗室上課,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師帶領他們到野外考察這件事情。我還有一位學生,從國小的《自然》課中學到岩石的知識,參加了收集岩石和礦物的活動,以後一直保持着對岩石和礦物的興趣,直到讀大學時還喜歡收集岩石和礦物。儘管這些是個別的事例,不也提醒我們,怎樣的事情是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怎樣的事情可以讓學生持續發展的,怎樣的事情會影響學生一生的。

回想我自己在國小時學過的《自然常識》內容,能夠在腦海裏留下印象的,只剩下兩件事情,一件是老師曾經說過“凡是書上的黑體字的內容一定要背出,否則考試不及格”,因此拼命背誦,直至今日還記得一句“空氣流動形成風”;還有一件是老師做了唯一的一次演示實驗:老師把木槿花的枝條插入紅墨水瓶,下課的時候看到枝條已經變紅色。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我們極大的驚奇,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當我教《自然》課之後,再次翻開兒時的《自然常識》課本時,竟然發現學過這麼多的內容!現在居然一點也沒有回憶起來。我不禁感嘆:難道我們在國小時學過的內容全部沒用的嗎?國小的'科學教育究竟給孩子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的呢?

許多事例證明,小時候的學習,如果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那麼將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及其重大的影響,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所說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的意思。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印象。課堂教學的目標不要僅僅定位於知識的傳授,其立意應定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我們要關注教學內容與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間的關係。從每一節課中,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關注學生求知慾的開發;在教學方法上要關注科學內容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而不能僅僅滿足於把科學知識講授清楚,關注教學方法的得當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沒有興趣的學習,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去年曾經收到一位學生寫來的一封令人震驚的信,信中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省裏的老師,我們想把現在的科學老師殺了,因爲他從不做實驗,把我們學習的興趣教沒了。多麼觸目驚心的語言,多麼沉痛的吶喊!

在一些公開的觀摩研討教學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教師十分關注教學技術層面的注意力比較多,如環節如何巧妙緊湊、實驗效果如何清晰、課件如何精美、發言如何精彩,而對科學教育的本真思考較少,這是我們的公開課和教研活動所十分欠缺的。我們必須思考當學生忘掉了許多知識之後,能留下來影響學生髮展的是什麼?當剝離了課堂教學中技術層面的東西之後,我們應該留給孩子們什麼?假如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思考到學生以後的發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實施國小科學教育?

表面上看起來,科學知識的積累好像並沒有體現。實際上,科學知識在學生不斷的學習中,無時無刻地發揮着影響。科學知識有機地融入於學生生活,發揮着潛在的影響。除了顯性的科學知識除外,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曾經跟一位理科出身的教育局長探討理科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這位局長的親身體會是:中國小的理科教育,給他留下的最深刻的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對思考事情、做決策有很大的幫助。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教師,在實施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更高的教學目標,更加把握好長遠的學生髮展目標。

當然,科學教育不僅僅在課堂中,課外是一個重要的天地,希望我們不僅關注課堂,而且還要關注課外;不僅關注現在,還要關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