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深陷公式化和技術化誤區

學生寫作時說假話、誇大其詞,作文的情節千人一面,針對當今學生作文呈現“無德行”、“無生活”、“無生命”的“三無”現象,在復旦附中舉行的黃玉峯語文教學研討上,專家呼籲,語文老師需要有自主的思想,保護學生的個性和靈性的培育。

中學生作文深陷公式化和技術化誤區

“如今,中學生的寫作教學在技術主義與功利主義的路上滑得太遠了。”研討會上,上師大附中副校長餘黨緒指出,當今學生作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無德行。人人皆知撒謊、欺騙、編造事實、誇大其詞、無中生有等都是人所不齒的'品行,然而,學生卻可以在寫作時公開地、坦然地闖進這些道德禁區,竟然還能得到高分的獎賞。既如此,誰敢保證學生不會將寫作中的投機取巧運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個問題,學生的作文無生活。學生寫那種高談闊論的抽象的議論文,諸如大學聯考(微博)作文“我要握住你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大家都可以洋洋灑灑,一瀉千里。如果要求學生就現實問題表達自己的態度,發表自己的觀點,則立刻手足無措,畏首畏尾;或者空話連篇,不知所云。

再次,學生的作文缺乏個性,“無生命”,呈現千人一面、萬人一腔。思想一致,材料相似,而且思維方式雷同、表達方式單調。青少年的個性在哪裏?他們本該具有的鮮活的創造能力在哪裏?大學聯考作文和會考作文的公式化令人觸目驚心。

黃玉峯老師的學生茹晨回憶道,剛考入復旦附中,班級每位同學都收到黃老師用毛筆寫的親筆信;課堂上,黃老師經常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大學》、《論語》等古今經典著作……語文老師需要有自主的思想,思想決定了老師的高度。黃玉峯一直呼籲,要讓學生“活”得像個人,讓每個學生都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中國小教育關注的,首先應該是活生生的人。過分強調中國小培養人才的功能和效率是件很危險的事,因爲會不由自主地將活生生的學生,按照人才標準來塑造、改造、異化、扭曲,結果犧牲的是學生的個性與靈性,走到教育的反面。

語文教育在人的養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學習語文,首要是學習一種表達方式,這實際上也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理解和認同一種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進而幫助學生構建他的人格,塑造他面對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他對真善美的理解與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底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