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靜的作文8篇

靜可以讓人沉思,讓人體味出生命的真諦。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靜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靜的作文8篇

  篇一:成事需靜

山間明月,若沒有寂靜的夜空哪能得一聲鳥的清脆啼叫;林中小道,若沒有清靜的樹叢哪能得一股叮咚清泉響徹山中;高山寺廟若沒有脫俗的寂靜哪能得一聲悠長的鐘鳴。靜是世界的禪意,是仙境的經典,成事需靜,靜無止境。

忙碌生活總是充滿熱氣,丟了手錶急切地到處尋找卻找不到,總是要等到一切安靜,沿着表聲鞋動的樂曲才尋得到。學習要求我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思靜”,只有放下浮躁才能獲一生安定。

靜,陶冶身心,贏得人生。有一名客,從事於段祺瑞政府之下,人生中贏得種種棋局,在錯綜複雜的棋盤上馳騁,有人問他贏得萬人獲彩的祕訣,他卻道:“下棋前我總是通覽一次《道德經》,便沉醉在棋局中,無畏輸贏。”吳清源得一顆莊子心,染一習莊子氣,用靜心凝神把輸贏顯於棋局之外,用靜在白子黑子之間詮釋下棋的真諦,成爲一代令人敬仰的棋手,人生亦如棋路,佈滿了惱人的黑白子,繁雜的棋路,只需靜,便能衝破重重迷霧,找到光明的道路,這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了。

靜,培育文學大師,豐富文化世界。瑞典大師托馬斯幾年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0歲老人半身癱瘓,卻在鋼琴書法中用靜舒緩身心,正是因爲靜,他的一首詩經歷了十年歲月的打磨。正是因爲靜,他的文學作品獲得諾貝爾獎,贏得詩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的成果;正是因爲靜,他說他用幾年換一首詩值得,他在靜中取樂,在靜中創造出更多的優秀詩歌,這種內心的寧靜正是發展中的中國忙碌的中國人所缺乏的。我們需要靜中生活,能得到更多的質樸之物。

靜,孕育古今中華兒女多年,是發展的必不可少之物。朱熹在靜中格物致知;陶淵明在靜中悠然見南山;曹雪芹在靜中書寫詩意紅樓。他們無不在史冊中留下名字,他們的故事流傳千秋萬代。中華兒女呵,靜是奇美之物,怎能留在歷史中,得不到發揚傳承呢?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發展,要去遠方,守住自己的心,需靜方能到達。

丟了東西不着急,靜心便能找到,成績波動不焦慮,靜心便宜是進步。享受生活中的靜,用靜塑造性格。成事需靜,人生荒野,唯靜最高。

  篇二:靜是什麼

何謂靜?靜,是別人在對你說三道四時你只做的那一笑。靜,是你在午後陽光下定心閱讀時老臺鍾悠閒的“嘀嗒”聲。靜,是你在凌晨五點身着睡衣在陽臺窗口感受到的大地低沉而平靜的呼吸聲。

靜這個字出現的最多的要算在醫院和圖書館了。養病和閱讀都是靜心的過程,而在這些場合大聲喧譁確實令人不悅,也讓人心神不寧。公共場合尊重他人,注意言行舉止,便是靜的表現。而面對他人的不雅舉止,自己的那一份淡定與剋制,更表現出一種儒雅與沉穩的靜。文明禮貌唯有靜才能將其表現得自然又莊重。

微博向來讓人靜不下來,而最近鬧得最火的莫過於韓寒與方舟子的博弈。隨着事態升級,媒體關注,兩人將戰場由網絡搬至法庭。回想起來,網絡中的各種“你來我往”早已屢見不鮮,明星微博戰成爲了一種潮流。惡語相擊的同時卻又美其名曰“揭露真相”、“挖掘真相”、“澄清真相”。而我看到的真相卻是,一名賽車手與一位生物學家爲文學版權爭論不休。在他們身上,我看不到靜的影子。經濟學家郎鹹平教授雖言辭犀利,但對於他的非議他幾乎不作迴應,因爲當真相浮出水面時,誰對誰錯便一目瞭然。爭,只是心虛的表現,而靜,才能真正體現出淡定與城府,唯有靜心之人才能以穩重贏得尊重。

“不要打吶,蒼蠅正搓它的手,搓它的腳呢。”這是朱光潛在《談靜》一文最後引用小林一茶的一句話。孩子般的表達,沒有善惡、美醜的評判,只看得到一種對生命的細緻觀察與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這裏的靜如同佛教中說的那樣充滿了禪意。生活在城市喧囂中的人們,能否有一天可以脫離網絡的束縛,資訊的侵擾,排開一切是非對錯,找回那塵封的純真童心,在午後的陽光中坐下,只爲享受那一刻的閒適與清靜。想必這便是靜的一大境界了吧。

靜不在遠方,就在舉止談笑間,就在淡定的吐息間,就在蒼蠅搓手搓腳間。

閉上佈滿血絲的雙眼,放鬆緊繃的神經,雜念與負擔便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灰飛煙滅……

於是這樣,整個世界便都靜了下來。

  篇三:淡靜處世

一雞鳴而四海皆白,心有壯志者皆可吟詠。而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卻只有淡靜之人才可品味其中妙玄。淡靜處世,才能休會更好的人生。

淡靜,使紛亂的歷史上多了一絲清明。

昔古往今,大智近妖而淡泊如水者,唯諸葛孔明也。入,則“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平平淡靜願過完一生,臥龍本願臥龍鄉。出,則“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扶蜀之大廈於將傾,功績千秋,但他仍碎念“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告誡自己,他做到了,終生淡靜不求名利,死而後已,孔明終得明一方。淡泊,造就了孔明,留給我們一個瘦弱而偉岸的背影。

淡靜,給萬色詩壇留下一個不一樣的背影。

出仕與出世是古之詩人學者久困於心的兩個問題。鳶飛戾天者,汲汲於功名,患得患失,使自己倍受煎熬。但陶淵明卻保持淡靜平和之心,毅然辭官。他悠閒——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他恬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安於天命——樂夫天命復奚疑?正是他的淡然,超脫他於世俗之外,在詩界成爲了遺世獨立的隱士,留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背影供我們讚歎。

淡靜,也給動物一個安定美好的生活。蟹六跪而二螯,何等強大,能在水中橫行,但它用心躁也,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及觀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何也?用心一也。一,即爲淡靜專注。蟹什麼時候最紅?並非烤好盛於盤中時,而是在水下驕橫浮躁,橫行霸道時。人亦復如是,爲什麼不淡靜處世,集中全心,像蚯蚓那樣引導一個美好生活呢?

生活中也需要淡靜,手錶丟失了,只有淡靜才能找到,浮躁不安地尋找反而是南轅北轍。

做任何事都要淡靜。孔子曾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品詞聽歌需平靜的心,只有淡靜之人才能詠出“雨撐霜葉,撣落一地過往,影?西風,?亂幾絲離殤。雲遮秋葉,遮住十載月光;月墜星天,墜入一泊思愴”的遼遠之句。

淡靜處世,更得美好人生。

  篇四:心靈的寧靜

當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們以金錢爲信仰,喧嚷叫囂着物慾主義時,當越來越多在官海沉浮的人爲功名利祿而爭得頭破血流時,當一場場作秀、表演充斥着我們的熒屏時,我們正離寧靜愈來愈遠。的確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正如莫言所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但我更願意在這個市聲喧譁的時代裏,心向寧靜,找尋心靈的一方淨土。

心向寧靜,不僅是生活上的一種態度,而更應該是靈魂的一種境界。懂得寧靜的人,多半是能與自己和諧相處的人,而這種人也正是周國平所言的“善良、豐富、高貴”之人。許多人如今正陷入叔本華所說之鐘擺式循環往復的痛苦,即得不到是痛苦,得到了亦是痛苦,這種人多半正是因爲心靈不夠充實,不夠豐富,從而追求一種物質上的滿足,然而這種慾望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他們能夠稍稍停下來,讓心靈寧靜片刻,也許就能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過多的物質,而是豐富、高貴而寧靜的心靈。

“我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百歲高齡卻仍有一顆孩童般的心的楊絳正是這樣一個人,她不願在充滿功利性的舞臺上過多的油飾自己,只願在一間小小的房子裏擡頭仰望藍天。她曾拒絕別人爲她舉辦的90歲大壽的宴會,相反躲進了大學裏避開一切邀請。心向寧靜之人不僅僅是楊絳,還有願在地壇思考生與死的史鐵生、全國讀書最多的演員陳道明、在七平米鐵屋中度過27年的曼德拉……他們心向寧靜,不去觸碰市井繁雜,最終都成了一段段佳話。他們在心靈的土地耕耘種作,將汗水凝結成智慧的羣星,閃耀在歷史的夜空中。

縱使市聲喧譁,我亦心向寧靜。一些人不懂得寧靜的道理,以爲最大的喧譁聲就是最大的真理。於是讀書作文章的人少了,沉浸在網絡中的人多了;願意與自己相處的人少了,迷醉於燈紅酒綠的人多了……寫作人表演着寫作,文化人表演着文化,藝術家們不願追求真正的藝術,只是拿金錢來衡量作品的優劣。“我們都是空心人,我們都是稻草人,我們的身體裏充滿稻草,我們無依無靠。”艾略特的話應使我們的心靈受到衝擊,讓我們沉下心來默默的思考。

“這個時代會好嗎?”梁漱溟的跨世紀之問,依然是對這個時代最有力的疑問。但我相信,只要心向寧靜,縱使市聲再喧譁,我們都能保持心靈的寧靜,也必然會迎來更好的時代。到那時,我們便也能真正做到詩意的棲居了。

  篇五:靜的魅力

從前有位農場主巡視穀倉,遺失了一隻名錶,因遍尋不得,便決定找農場的孩子懸賞500美元尋表。衆小孩在懸賞之下都賣力尋找,直到夕陽下山也買沒找到,只有一個小孩扔不死心地找着。到了晚上,穀倉十分安靜,聽到了手錶指針走的聲音,終於找到了那隻名貴的表。所以,我們要在靜中,尋找到人生真諦,感受靜的魅力。

感受靜的魅力,就是領略靜的趣味。能領略靜的趣味的人決不至於岑寂,也決不至於煩悶。靜是一種絕美的境界,其中的趣味也十分豐富。你可以挾一本朱自清的散文,到清風吹拂的湖邊,面對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水,讀着散文,充分感受靜得趣味。那時的你已經超然於人世間,在靜謐之中,充分領略了靜得魅力。“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從靜中可以領略萬物的趣味,可以感受靜得魅力,這樣的人絕不會寂寞,因爲時刻都有趣味相伴。

感受靜的魅力,就是理解靜的無聲。“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想象一下,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多麼的靜,一個老人在大學紛飛的一天,釣着“寒江雪”,一幅無聲的畫面,卻能引起我們無限地遐想。所以,要理解靜得無聲,才能感受到的魅力,有人說靜和無聲是相同的,我覺得靜不一定要無聲,有可能是發自內心的沉寂,但,無聲的靜讓人覺得更加神祕。所以“大隱隱於市”就是這個道理,它能靜下來,但缺少神祕,理解靜得無聲可以讓我們從內心到外表都靜下來,彷彿一幅山水畫一般,看起來靈動,卻寂靜無聲。理解了靜的魅力,就是吸收靜的魅力。

感受靜的魅力,就是吸收靜的沉穩。水緩緩流淌,山巍峨不動,所以誰靈動的,山是沉穩的。山也是象徵着靜。它能立在那千年不動,能任其開採都不動搖,這就是所謂的沉穩。所以它擁有偉岸堅毅的品格。我們要吸收靜的沉穩,因爲靜中包含的沉穩並不是外露的靜,而是從內向外散發的靜,它不需寡言,不需佇立不動,只要內心是靜得,是沉穩的,那便是心如止水,那樣,你做任何事都會以一個絕對平穩的心態去做,成功地機率便會大大上升。吸收了靜得沉穩,這樣才能充分感受靜得魅力。

當然,靜與閒不同,許多閒人並不都能感受到靜得魅力,而能感受靜得魅力的人,也不一定要閒。它只不過是種心態,由內而外的散發。

在我們社會日益喧囂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去感受靜的魅力,這樣生活才能遠離那些喧囂,遠離那些世俗的煩雜,才能真正體味生活的真諦。

  篇六:我喜歡這安靜的日子

窗外燈紅酒綠,人們行色匆匆;窗內獨品茗茶,笑看衆生百態。我享受這安靜、祥和的生活。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我的日子卻是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周國平如是說道。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這個社會發展的縮影——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多麼浮躁,多麼喧囂!但是,生命並不只由利益構成,人也不是印鈔機,我們都有享受靜謐、安寧的權利。聆聽窗外雛鳥嗷嗷待哺的鳴叫,觀賞秋天的嫩筍破土而出的情景,嗅着丁香初綻時散發的陣陣幽香,你會發現,爲利益奔波,完全是對生命的浪費,生命的本質便是如此自然,如此美好,如此安靜。

“這是一個衆聲喧囂的時代,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我們爲何出發。”紀伯倫的呢喃彷彿仍縈繞耳畔。不知從何時起,一棟拔地而起的摩登大廈割裂了我們頭頂蔚藍的天空,一排一排屢禁不止的污水排放口污染了我們清澈的小溪,一輛一輛川流不息的車輛發出刺耳的鳴笛聲打破了我們的`生活,喧囂了我們安靜祥和的世界。現代人是幸福的,因爲我們享受到了科技的便利和娛樂;現代人又是悲哀的,因爲我們只能從父輩的口中聽到那流淌的山間小溪,想像着那沒有一絲污蝕的美麗天空。但是如果在霓虹與星空之間選擇,我必然會放棄霓虹而仰望星空,因爲,生命的真相只有一個,那便是安靜。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找到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且停亭,“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亭。”沒有人是天生的勞碌命,在爲了家庭,爲了事業奔波的途中,我們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安靜。我們安靜地來到這世上,就註定與安靜相伴終生。“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爭都不屑,我愛大自然,我其次愛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沸騰的水終有冷卻的一天,停下奔跑的腳步,駐足觀看路旁的秀麗的風光。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篇七:靜之禪

靜水流深,不顯不露,靜,以外觀的姿態隱藏着內在的力量,蘊藉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禪意。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於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爲外物所役而細品沉思。自印度蓮花大師始,不少僧人在喜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飢餐蕁麻,渴飲雪水,形容枯槁而終於“靜”中思得佛門真諦,成就一代高僧。面壁,或思過,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單純的身靜,心中依然萬念錯雜,自然不可得道。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將心態、精神放鬆。而到了更高層的鏡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於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爲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於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爲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於是便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羽化登仙,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着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爲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於是纔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個默默無聞,甚至無名的掃地僧;助魏公子竊符救趙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門的一個守關者;智慧象徵的諸葛亮,出廬的也只是躬耕於南陽的農夫……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爲了蓄積之後的爆發!

於是不難理解稽康在面對前呼後擁,大講排場來拜見他的鐘會時,仍舊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爐火和鏗鏘的錘聲中默默忙碌的舉動。聖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並非不可言傳,只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這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篇八:靜,我的最愛

生命的形式很多,有人狂放於外,有人喜靜,善於在靜中思考。我喜歡靜,因爲靜中蘊含着生命的博大精深,在靜中你可以暢遊於生命之洋。

靜可以讓人沉思,讓人體味出生命的真諦。很多哲學家都是在靜中思考出人生的意義,可以說靜是哲學思想的搖籃。神聖的《宗教論》就是在靜中誕生的,那偉大的哲學家是一位徹底的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愛情,沒有友情,在他發泄之後,他就歸於心靜,在無際的靜的海洋中,他思考出了人的起源,人的意義,人性的真善美、假惡醜。在世人將要將他忘卻的時候,他的《宗教論》出版了,這本書震動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目光紛紛注視到那位“厭世者”的身上,識別出他的價值的權貴們紛紛來到他的處所,而他卻將他們拒於門外:“只有在靜中,只有在無際的孤獨中,我才能思考。”這是他留與世人的話。

靜可以讓人擺脫心魔的困擾,讓你的心歸於平靜。歲月不待人,物換星移,曾經的幾度飛花,幾度春飛,曾經的櫻桃再紅,曾經的芭蕉再綠。很多人都在抱怨人生的變幻無常,生命的短暫,在無際的愁海中無法掙脫。其實,只要你平靜下來,在靜中你一定會醒悟,你一定會擁有蘇軾的境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抱明月而長終。

在靜中,最猛烈的力量纔會爆發出來。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那個中國猶如吹不起半點漣漪的死水的年代,社會真的好“靜”,幾乎聽不見國人呼吸的聲音。可是就在那時,最迅猛的力量爆發了。中國共產黨以強大的力量驅走了黑暗,帶給人們光明與希望,新中國就在這種力量的帶動下誕生了。在靜中,中國並沒有滅亡,而是以新的形象展現於世界的舞臺,其實靜中也蘊含着希望啊!

貝多芬在靜中創造音樂之國,在靜中,他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峯,也成就了他的一生英名;海倫在靜中書寫了他人生最美的篇章,讓她的靈魂之光閃耀在世界的頂端。

靜給人以啓迪,給人以舒適,給人以希望,給生命以光輝。我怎能不喜歡靜呢?

靜,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