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抽屜而寫作高中作文

當代什麼是真文學,什麼是真感情?就是魯迅的真感情真文學。就是魯迅身邊的真生活。那個熱愛着生活,只爲說真話爲原則而寫作的餘傑,他只爲抽屜而寫作。他無可奈何地愛着這個世界。只能用尖銳的避風筆鋒脆弱的內心書寫着,想魯迅一樣用文字告誡後人。

爲抽屜而寫作高中作文

餘傑的《火與冰》《在鐵屋中吶喊》,說出了許多人都知道卻又無可奈何,裝着不知道,像啊Q一樣的生活。無可奈何。餘傑說出來了,他用他尖銳的筆鋒告訴我們這些事情,人們誤會他離經叛道,誤會他抄襲。可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靈魂有些有肉的人,只是無奈地接受這一切。他不是啊Q,他只是,努力用文字去改變。改變這個根深蒂固的社會,儘管他也覺得這是很艱難的工作。但是他還是不放棄地堅持用文字去改變。

看完他的文字,你會發現爲什麼魯迅筆下的啊Q有那麼多的人熱愛着,那是因爲魯迅先生把他的生活都寫出來。那些人只愛看別人的故事,其實他們不懂,這些醜陋的故事就是從他們身上挖掘出來的,這是人的可悲。餘傑先生的無奈。

爲抽屜而寫作,“自絕於外界的肯定”保持心靈的獨立和自由,突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桎梏,拒絕在追名逐利中喪失自我,不迎合取悅於存在於文藝界中的強勢聲音、功利目的和頹廢傾向,而是秉着一顆赤子之心,率性而發,以“懷疑的精神、批判的立場、邊緣的狀態 ”寫作出流暢感人且沉實有力的文字。餘傑就是用這樣的文字,觸動我們的心靈。

當然,在餘傑“抽屜文學”中,也寫對師友的懷念牽掛,寫生活中的感動頓悟,寫自己的情感歷程,但總體成就不高。他涉筆的主要領域,聚焦在對社會的關注,以及對歷史的詮釋兩個方面,並且這也是構成餘傑散文魅力的主要方面。在這些篇章中,時常閃耀着真知灼見的光芒,迸發出思想犀銳的火花,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這份抒情,這份感動,帶着你在他的世界中遨遊,讓你感動,讓你落淚。是的,只有他,餘傑,才能讓你有這份感動。

學術繁榮的時代,往往是思想匱乏的時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在這個繁華的世界裏,缺少的,就是這份閱讀了。這個北大怪才,要多少的勇氣,要多少的經歷,要多少的感受,才能寫出這樣動人的文章,讓人清醒過來。知識分子也是人,大學問家也是人。是人便有人的弱點,是人便有人的陰暗面.我們用不着苛責誰,我們一定要警惕:千萬別把人當成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餘傑說:“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看餘傑吧,走進他的心靈。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從此不一樣。

愛文字的人都是孤獨的人,先生也不過與此。可是,他的愛情,卻那樣的美,美得像《山楂樹之戀》中的老三和靜秋,像他們那樣純樸。這份愛,讓人覺得,他比歌德更懂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像他的愛情一樣美麗。他,只有唯一一本愛情小說---《香草山》。這,算不上一本小說,或許,只是,一塊鏡子。像他說的,你願意用他來照亮你的靈魂嗎?

他的《香草山》香草山在哪裏?香草山與伊甸園一樣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愛在哪裏?愛與泉水和泥土一樣,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餘傑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一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也不僅是一段純粹的精神體驗,而且是我們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的朝聖之旅。在《香草山》中,先生完成了一個巨大的蛻變: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讓自己發光。

《香草山》出版的時候裏面說到:進入北大以來,餘傑從一個“期期艾艾”的孩子,經受“說,還是不說”的尷尬年代,勇敢向自由、理想的天空展示着自己那雙雖然沉重但時刻想飛的翅膀,摸索在愛與痛的邊緣:“我尋求到了‘爲何寫作’、‘寫作什麼’以及‘怎樣寫作’的答案。我要讓我的所有文字都成爲‘愛’的註釋。即使是憤怒、譴責、批判,也要在愛、同情和悲鳴的籠罩之下”。32歲的青年詩人張楠在她的詩作中寫道:“面對現實的殘酷和未來的不可知/我將更加選擇頑強。”這也許正是餘傑的所面臨的現實和餘傑所要表達的一種願望。我想,也只有像先生這樣的人,才能夠實現這樣的願望。只有他那樣熱愛生活用愛去生活的人,他一生都交給了文字。所以,他應該得到愛的,真正的愛。

別再去猶豫了,拿起手中的書,和先生一起走進他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