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風味小吃的作文合集9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味小吃的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風味小吃的作文合集9篇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1

“舌尖上的美味讓人難以拒絕,而家鄉的美味讓我們時時貪戀,念念不忘。”

——題記

自從我上學以後,便很少回到家鄉,然而無論走到哪裏我都會有意無意地去尋找一份記憶中貪戀的味道。

一次跟着朋友去水鄉的小鎮旅遊。那時正下着小雨,天空霧濛濛的,街上行人很少,家家上空都飄着嫋嫋的青煙。打着從街邊小店買的油紙傘,本打算當紀念品,奈何現在卻用上了。我一邊聽着雨滴打在青石板上的清脆的聲音,一邊在稀鬆的人羣中瞪眼尋着什麼。

“李記肉丸”,呵呵,終於找到了,只是不知道有沒有那個我曾經熟悉的味道。走進小店,許是因爲下雨且在傍晚,店裏竟沒有一個客人,掌櫃看起來是個忠厚的人,坐在櫃檯後託着腮幫打算盤,看見我們進來,站起身說:“你們如果想要避雨,那有空位。如果想吃丸子,恐怕還要等會。”我們跟掌櫃要了碗肉丸子湯,便隨便找了個位子坐下。

剛坐下,便聽到後邊的屋子傳來陣陣敲打的聲音。掌櫃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解釋說:“你們應該不是本地人,這是後廚的師傅們在做丸子,客人想看便去看看吧。”說罷便笑着將我們指引進了後廚。我將一張衛生紙墊在門檻上坐了下來。看到一旁的師傅將打好的肉泥,握成小團,熟練的丟進油鍋,不由得勾起了我當年的回憶。

是啊,曾幾何時,我也像這樣坐在門檻上,看着一旁的老師傅。看着他熟練的從大石桶中拿出已經打的勁道的肉泥,用手握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糰子,然後丟進油鍋中。炸好後從油鍋中撈出來。看見一旁流口水的我,便笑咪咪的抓了幾個遞過來。可惜,上次回老家時才得知做丸子的老師傅去世了,做丸子的那間房子,也因追求所謂的發展而拆了。

一陣撲鼻的香味,打斷了我的思路。哦,是我要的丸子湯好了。端過來,坐在之前的位置上吃了起來。這時門口傳來“老闆,給我來碗肉丸湯”“老闆,也給我來碗肉丸湯”——吃着吃着,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家鄉,那熟悉的味道,那熟悉的場景——

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爲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沂水縣柴山鄉,我時常懷念故鄉,那裏有風景奇異的山巒,更令我不能忘懷的,是家鄉的幾種特色小吃。在這幾種特色小吃中"辣"爲永恆的主題。

走在沂水的大街上,從各家飯館裏飄出來的是一縷縷香味,不由你不駐足。

涼皮子在一年四季裏都很暢銷。夏天的涼皮清涼爽口,辣椒放得少,到了肚子裏,全身都感覺麻辣辣的,涼絲絲的。冬天的涼皮,調料越發的辣,人們吃着涼皮,全身感覺熱烘烘的,不管天多冷,只要吃份涼皮,保管你渾身發暖。有時一碗下肚,人們還得要兩碗、三碗、就連湯都喝了,直吃到汗流浹背,嘴裏不斷髮出吸磂聲爲止。

家鄉的豆腐腦,平鐵勺舀出幾層放在碗中,像玉一樣的白而細膩,家鄉的豆腐腦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彈性特別好。一勺子舀起來,整個豆腐腦腦晃晃悠悠,顫顫巍巍,似掉非掉,讓人看着擔心,而店家卻彷彿故意,炫耀自家的豆腐腦質量好似的,猛地將久勺子在空中一拋豆腐腦便順勢在空中一個翻轉,穩穩地蕩在碗中。家鄉的豆腐腦看着挺結實,但吃起來細膩光滑而柔軟,輕輕地咬一口,豆腐腦游龍般在嘴裏滑溜溜地竄着,上下牙齒好不容易逮着它咬一口,還有一股韌勁。再加上店家精心製作的調料,吃完豆腐腦那縷縷幽香總會在齒邊迴盪,讓人經久不忘。

如今,我住在百里之外,每當回想起家鄉街頭的情景,回味起家鄉小吃的誘人的香味,一股思念之情就不斷涌上心頭。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3

在家裏閒的無聊,想到了做菜,老爸就把做羅宋湯這個偉大的任務交給了我。我原來也做過一次,不過那好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是時候溫習一下手法了,可不能讓老爸小覷我啊!

老爸已經弄好了牛肉,現在,我要做的就是切生薑。老爸交給了我一把菜刀,讓我先把姜的皮弄掉。我覺得很奇怪,爲什麼不拿刨子刨,而要用菜刀切呢?管他呢,不過,我看着老爸一手拿生薑,一手拿一把大菜刀,真的好恐怖啊。我根本就不行啊,萬一切到手了就慘了!萬一拿大菜刀失手就慘了啊…….於是,我像老爸要求拿一把小刀切,老爸雖然很無語,但是還是給了我一把小刀。哦對啊,還沒問老爸怎麼搞呢,老爸叫我用刀把生薑的皮切下來就好了,於是,我拿起生薑,手持小刀,很殘忍的把生薑的皮一塊一塊地切下來,好不容易搞定了,可憐的生薑被我切的坑坑窪窪的,突然,刀一滑,從生薑皮上“滑”了下來,一下子切到刀板上,生薑被刀的“巨大反衝力”一下子飛躍空中,在空中劃過了一條優美的弧線後,“降落”在了廚房櫃子的下面。我趕忙撿起生薑,繼續切,這次可要小心些啊,我切完後,老爸要我洗一洗,然後切成塊,我很輕鬆的完成了這種“低難度”任務,老爸把生薑放在高壓鍋裏,還放入了切好的牛肉,接了半鍋的水,然後告訴我,要先燉牛肉,然後下午再切土豆什麼的。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我首要的任務就是削皮。削土豆皮、胡蘿蔔皮。我爸爸拿了一個筐子,讓我把皮削到筐子裏面。土豆的皮不是很好削,因爲土豆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的地方實在削不到,只好“挖”皮。過了不久,兩個土豆都被我搞定了,土豆被我挖的到處是洞,不過很乾淨。我按照老爸的吩咐洗了洗,然後放在了一個乾淨的盤子裏。現在,我要開始削胡蘿蔔皮了,爸爸已經幫我切掉了胡蘿蔔的兩頭,所以胡蘿蔔皮很好削,胡蘿蔔是直直的,我三下五除二的就削好了,兩個胡蘿蔔也被我弄好了,我洗好後,也放在了一旁。下一步,我就開始切了,我先切土豆,爸爸幫我把土豆一切爲二,然後叫我切成土豆片,不能太薄,稍微厚一點,這次,我切蔬菜用的是水果刀,唉,只要小心點,應該沒什麼事。果然,水果刀就是好用,土豆很輕鬆的被我“大卸八塊”,我彷彿找到了一點大廚的感覺,“咔咔咔”,土豆就被切成了薄厚適中的土豆片。要是用小刀,我可能一個下午都在切土豆了。我把土豆切好了,爸爸叫我把土豆片放入煮牛肉的那個高壓鍋裏面,我抓起土豆,害怕放入土豆後湯濺出來燙到我,把土豆一放,就趕快跳開。下面,我要切西紅柿,我爸爸幫我把頭挖掉了,把每個西紅柿分成兩半,老爸告訴我,這次切西紅柿不要切成“西紅柿片”了,要稍微大一些,要一塊一塊的,簡單!西紅柿好切啊,不過,現實似乎不是那樣的,西紅柿的中間的那個汁很容易流出來,我切西紅柿還是費了一番的功夫,切完後,我也像剛纔那樣把西紅柿放入鍋中。哎呦,好像胡蘿蔔還沒切呢,爸爸也把胡蘿蔔一切二了,讓我切,爸爸說,切胡蘿蔔要切成片,不過要斜着切,要稍微薄一些,爸爸給我示範了一下,我一看就會了,讓爸爸把刀給我切,爸爸說要薄一些,我就努力的切的薄一些,可是,切到後來,我爸爸說我切得太薄了,要稍稍厚一些,我趕快改正,快切完時,爸爸說不能直接放進鍋裏,要炒一炒,就讓我把胡蘿蔔片放在一個盤子裏。該切洋蔥了,哇,洋蔥莫非就是那個大家說的切的會流眼淚的那個?不過,洋蔥好像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辛辣呀?爸爸說切洋蔥很滑,容易切到手,於是,爸爸就單獨切完了洋蔥。把洋蔥片和胡蘿蔔片放在一起,然後拿出一個平底鍋,倒了些油,然後等過了一會,讓我把洋蔥片和胡蘿蔔片倒在鍋裏,讓我炒一炒,爸爸說胡蘿蔔和洋蔥有辛辣味,炒一炒就沒有了。倒進去後。我拿着鏟子,翻來覆去的炒動着,一開始,我很小心的炒,後來發現沒什麼事,就大膽的炒了起來。炒了幾分鐘後,爸爸叫我把火關掉,然後讓我舉着鍋,把炒的東西倒在高壓鍋中,那個平底鍋可真重,我用鏟子把黏在鍋上的胡蘿蔔和洋蔥撥下來,可我快舉不動了,老爸連忙過來幫忙,要是再晚一些,整個平底鍋都要浸沒在高壓鍋裏了。老爸既然忘記切捲心菜了,老爸把卷心菜一切爲二後,我來切,這個捲心菜切完後,零零碎碎的葉子很多,我把這些菜葉還有切的菜放在籃子裏,然後洗乾淨後放入高壓鍋內。

最後,我倒了半瓶番茄醬,然後撒了兩勺鹽後,攪拌一下,然後等高壓鍋再煮半個小時,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真想嚐嚐自己做的羅宋湯是什麼滋味啊!自己勞動很有意思,我以後要嘗試做更多的菜!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4

我生在西施故里,在浦一陽一江的哺養下,在浣紗溪邊茁一壯成長。我的家鄉雖然沒有新昌的大佛寺,但是這有鬥巖的諸暨大佛;雖然沒有黃山的奇峯異石,但是這裏有楓橋小天竺;雖然沒有紹興輕紡織城,但是這裏有全國聞名的大唐襪業城;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金華火腿,但是有著名的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豆腐。人的嘴巴絕對是創新的高手,能把一塊簡簡單單的豆腐吃得花樣百出,叫得出名堂並能上菜譜的有一長串,有小蔥豆腐、涼伴豆腐、麻辣豆腐、青菜豆腐、鹹菜豆腐、蘑菇豆腐、魚頭豆腐等等,這些豆腐的做法都簡單明瞭,僅從字面上理解,馬大一嫂們一個個都能做得色香味一律“國標”,所以大江南北也就味道同一,可謂家常,但不成特色。唯有西施豆腐講究用料,做法獨特,且產地單一,所以就有些卓而不羣。做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豬血、澱粉、雞湯、時件(雞腸雞肫之類)爲基本原料。製作時,把豆腐、豬血切成丁,連同雞湯、時件、調料一起倒入鍋中,用水煮沸後,取澱粉若干,邊倒邊攪,邊攪邊倒,不得稍停,至鍋內撲撲有聲粘成稠狀,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氣四溢中做成了。然後一碗碗從鍋裏舀出,取一調羹將之一口口送至嘴邊,伴隨着吹噓吹涼聲,略加囫圇咀嚼,便有一股股鮮一嫩滑一溜泌入五臟六肺,於是嘖嘖聲四起,味道就吃出來了。

在我的家鄉,凡招待外來客人,必有西施豆腐這一道菜。在飯店裏,服務小一姐將一盤用透明玻璃盆子盛裝的西施豆腐端上來,報一下菜名"西施豆腐,請慢用",客人們就立即停止嘴裏的咀嚼,瞪大眼睛疑惑地問一名"啥豆腐",主人就重複一句"西施豆腐,這裏的特色菜",客人們就一邊吃西施豆腐,一邊聽西施故事,於是食也有了,色也有了,一桌子的飯就吃得很是"秀色可餐"。西施豆腐就這樣從餐桌上流傳開去出了名,由下里巴人登上了大雅之堂,從農家餐桌步入了星級賓館。現在想起來,真要感謝第一個將這種平常的豆腐稱之爲西施豆腐的那個人,這絕對是一種策劃一種創意,其價值遠超了西施豆腐本身。

我的家鄉很普通,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也沒有北京四合院的古裏古氣,更沒有深圳如此繁華的經濟.可我依舊一愛一着我的家鄉,也更一愛一這西施豆腐……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安慶有着許許多多的地方特產。例如:馬陵瓜子、煲仔飯、頂雪貢糕、宿松雪棗……但是,若是要論我最喜歡吃的還是要數“炒米”。

我家鄉的炒米很有地方特色。它粒粒金黃,顆顆飽滿,口味香脆,清淡濃香,是安慶城裏城外春節必備的食品。以前人們過年時上門拜年,首先得到的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炒米,外加三個炆香茶葉雞蛋。這叫“吃茶,得元寶”。

炒米的製作工藝說起來也不難:選用上等糯米,先用開水浸泡,待穀子(米粒核心部位)發軟能掐動,便用竹籮或簸箕撈起來,用大量冷水衝,洗清米粒外圍,防止互相粘連。等水分瀝乾,便可下鍋炒作。炒作的步驟最好用大鐵鍋,把竹子枝丫紮成掃帚的形狀便於米粒翻動。鍋裏放入菜油,待油熱就下米,不停翻動,衆多米粒在鍋中競相跳動蹦高,宛如一場精彩的比賽,令人目不暇接而且香氣撲鼻。爲了遵守“比賽秩序”每次下鍋米量大約二至三兩(鍋的大小而定)。製作步驟關鍵在於兩點:其一,開水浸泡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要太短,15分鐘即可。其二,鍋下的火力要恰到好處。

近些年,人們生活富裕,炒米已經成爲日常小吃。在古城安慶到處可見小攤販賣炒米,現在有的商販根據炒米進行“創新”出現了“炸米”。炸米不炒改用油炸熟。炸米操作簡單,口味可以結合個人愛好添加些調料深受大衆歡迎。

炒米粒粒金黃,顆顆飽滿,口味香脆,清淡濃香。這就是我家鄉的炒米,你喜歡吃嗎?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6

在一個初冬的早晨,我和媽媽一起去新華書店看書。一路上,微風輕輕的吹着,我不時地用手相互搓着取暖,突然間聞到一股清香撲鼻的香味,我順着香味往前走,咦!這是在幹什麼呀?圍着這麼多人?我急忙擠進人羣,原來是一家賣頂頂糕的攤位,熱騰騰的蒸氣、香甜的氣味使我垂涎欲滴,我忙問:“阿姨,這頂頂糕怎麼賣呀”?只見賣頂頂糕的阿姨手不停的忙乎着,頭也不擡地大聲回答道:"五角錢兩個,一元錢五個,又甜又香,吃了熱乎乎”。

我忙從荷包裏掏出一元錢遞給阿姨說:"阿姨,我要一元錢的”。

只見阿姨用一把小鐵鏟把一勺磨的極細的米粉裝進一個特製的木模子裏,這邊剛放好,那邊一頂,不一會兒就好了。阿姨用一個白色的小塑料袋裝好遞給我,捧着熱乎乎的頂頂糕,我忙退出人羣,站在一邊囫圇吞棗似的吃了四個,還剩最後一個,我可得慢慢地品嚐,細細的觀察,頂頂糕白白的、圓圓的、甜甜的.,我輕輕的咬了一口,這時我才發現它的內涵非常豐富,裏面還夾着有紅糖、芝麻、桂花呢,難怪送進嘴裏綿綿的香中帶甜,讓人回味無窮!

頂頂糕到底是什麼材料做的,是什麼原理讓它熟的呢?懷着好奇的心理,我直奔二樓生活櫃,找了一本"風味小吃"的書翻閱起來,哦!原來頂頂糕是一種用大米粉、糯米粉、紅糖爲原料的小吃,把這種磨得極細的米粉倒入一種特製的小模子內,加上一點紅糖,桂花糖放入滾燙的水瓶口,利用那濃濃的蒸汽,只需一會兒,一塊小白糕就熟了,然後用木棒頂出糕塊即可,其特點是鬆軟帶糯,味香甜正,最受老人和孩子的喜愛。

小小的頂頂糕看似簡單,其實也還挺有學問的,他聚集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幹。所以,我們只有多學知識,不斷創新,纔會讓人們享受更多的風味小吃。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7

在我風景優雅得家鄉—廉江市,那裏得風味小吃數也數不盡:裹蒸糉、蘿蔔糕、鉢仔糕、簸箕炊、煎堆……但我最喜歡吃得是牛雜串。

牛雜串在廉江也算鼎鼎有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小吃了。店主先將煮熟了得牛腸、牛筋、牛腩等做成一小塊,然後用長約20釐米得鐵線串起來,食客把一串串牛雜放進正煮得翻滾得醬汁裏煮來吃,泡泡不停地泡出來,像是突泉一樣泡泡一串串地冒出來,把我得口水饞得直往下流。聞一聞,香噴噴得氣味讓你口水垂涎三尺。吃時別忘了還要蘸上一點辣椒醬,那纔夠爽,纔夠刺激。

牛雜最關鍵得是那煲滾燙濃香得醬汁,裏面除了麪醬之外,八角、茴香、花椒、陳皮等各種香料是必不可少得。吃下去纔會有一番獨特得美味。如果在牛雜串上蘸一點辣椒醬你就會感覺一股香噴噴、香辣刺激得氣直攻上去,辣得你會邊吃邊喘氣,可好吃了。

記得小時候,我和媽媽去逛街,空氣中瀰漫着牛雜得香氣,它已經把我得心掏空了。媽媽似乎看出了我得心思,和我去吃牛雜串。我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那滾燙得牛雜“害”得我舌頭打着卷,媽媽嘲笑道:“看看我們家得小饞貓,多狼狽啊。”我狼吞虎嚥,一串接着一串吃,直到嘴脣通紅,涕淚交加爲至,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氣,現在想起小時候,總會覺得有點傻。

家鄉風味小吃真是“一極棒”,如果你來到我得家鄉,我會請你去飽餐一頓牛雜串,牛雜串就像一位小精靈,蹦蹦跳跳地走進我得美食坊。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8

誰家宰了豬,剩下脖頸周圍和豬頭上的肉,肥不肥,精不精的,不好新鮮加工來吃,於是把它製成麩子肉。

先把這些肉洗淨切成二指寬、一寸厚的肉片,摻上適量的食鹽,再用米粉一拌——可以先將米炒熟炒香再磨粉,這樣做出的麩子肉更誘人些。拌好後把肉放進一個陶罈裏,套上陶蓋,蓋周圍有一圈沿子,可以倒上清水,把陶蓋與陶罈的接口處密封好,這樣醃上一二個月,打開蓋子,裏面的麩子肉不溼不燥的,可以食用了。麩子肉有兩種吃法:清蒸或火煎。以前沒有高壓鍋,煮飯時煮到水開,揭開鍋蓋倒出些水後,把事先用碗盛好的麩子肉放進飯鍋裏,隨着小火慢慢蒸,直到碗底有了淺淺的一層油,於是把碗拿出來,這時飯早就蒸熟了,盛了飯,就着麩子肉吃,很是省時;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菜鍋燒熱燒紅,把麩子肉一塊一塊的貼到鍋裏煎,直煎得粉變黃,肉冒油,兩面都煎好後,直接就夾到碗裏拌飯吃。麩子肉主要是爲了長時間保存,不過經這樣一加工,肉裏就有了一股特有的醃製的酸香,吃起來別有風味。另一個優點就是,不管是清蒸還是火煎,肥肉吃起來都是油而不膩。麩子肉巴掌大一塊,擺在碗裏很是顯眼,如果你端了有麩子肉的飯碗到人多的地方去轉悠,會引來很多羨慕的目光,引來很多人咽口水,背後會有人咒你好"顯勢".有麩子肉吃該是很幸運的,有一句遊春人贊你的話爲證:春遊獅子扭幾扭,餐餐吃的麩子肉。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9

說起重慶,大家一定會想起重慶火鍋。重慶的大街小巷遍佈火鍋店,就就連街邊也佈滿了麻辣燙和串串香的小攤。無論春夏秋冬,火鍋店裏都坐無缺席。食客個個被辣得滿臉通紅,還邊吃邊說道:“好吃!霸道!爽!”今天,就讓我帶你去見識見識重慶火鍋的魅力吧!

重慶火鍋有三個特點:麻、辣、燙。

當你拿起筷子,從鍋裏夾菜的時候,一不留神,菜裏就會捲進幾顆花椒。如果你沒發現,菜裏就會捲進幾顆花椒。如果你沒發現,把菜放在嘴裏開始嚼的話……沒碰到算你運氣好,如果碰到了呢……首先,你會感到嘴裏酥酥的,很舒服;接下來,你的脣開始顫抖,像在彈棉花;最後,你一定會忍不住大喊:“好麻,好麻!”你不信?那你就來挑戰一下吧!

如果你從來沒吃過重慶火鍋,當那鍋湯端出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傻眼——湯呈深紅色,湯麪上漂浮着無數顆火辣辣的辣椒!有人怕辣,就會向服務員要一碗白開水,把菜洗了又洗,菜吃起來還是很辣;剛洗了一次,白開水就變成了橘紅色。如果不洗就吃,你一定會不停地喝飲料,然後伸出舌頭,大叫:“辣死我了!辣死我了!”就算是重慶本地人吃火鍋的時候也會“呼哧呼哧”地哈氣解辣呢。

火鍋、火鍋,顧名思義,當然是把鍋直接放在火上燒嘍!火點燃後沒一會兒,鍋裏的紅湯就像小魚吐泡那樣,開始不斷地吐出一個火紅的泡泡。湯很快就沸騰了,一股股蒸氣直往上衝。你夾起來的菜不能直接吃,必須放在麻油碗裏泡一泡,如果夾起來就放進嘴裏,嘴巴肯定會燙起泡,現在你知道爲什麼冬天吃火鍋也會吃得汗流滿面了吧?都是燙的呀!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饞涎欲滴,想嚐嚐這美味,那麼,歡迎你到重慶來,一飽口福。回家時,別忘了像你的親朋好友介紹一下哦。

教師評語:讀了你的文章,就如吃到重慶火鍋一般,真爽!既有鮮豔的色彩,又有麻辣的香氣,真是讓人垂涎欲滴,是篇不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