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沒有哪個家長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歡迎閱讀。

關於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

  1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

每當我走進一五班教室上,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語文時,學生的發言都會帶給啓發和快樂。記得今年開學第一節語文課,我滿臉微笑地走上講臺,親切地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識字一。請打開書第一頁,仔細看圖,想一想,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我話音剛落,一位同學舉起胖乎乎的小手。我問他有什麼問題要問,他說:老師,“景物”是什麼意思?“特點”是什麼意思?我連忙大聲回答“景物就是圖上有些什麼,如動物、植物、房子、大地、小河…… 特點就是他們是什麼樣兒的形狀啊,什麼樣兒的顏色啦。”我解釋的聲音很大,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聽見,儘管這樣的回答不夠嚴密,我可是把學生踢過來的球給反踢回去。

我的學生就喜歡這樣子跟我“作對”,經常讓我措手不及。而我,反而更愛他們,更愛我們共有的課堂。由此我也反思一下:老師的設問一定要難易適度。我們提倡“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如果老師提的問題太難,學生怎麼跳都摘不到果實,那麼老師的設問就是無效的。

真開心

今天,我們上《識字2》,課文內容跟《三字經》差不多。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我範讀給學生聽,再讓學生圈生字,再讓學生反覆讀。讀完之後,我通過課件出示第一句“小朋友,正年少,尊長輩,懂禮貌”,讓同學們讀一遍,思考有不有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不理解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同學們都說理解。我說“老師有一句不理解,那就是正年少三個字,誰能幫幫老師呢?”有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說:“老師,我來幫你,正年少的意思就是正月七年級大過年的要少吃一點”。我的天啊,居然這樣子解釋,同學們都笑,我笑沒露齒,連連說:“誰有不同的理解,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好嗎?”

我的學生個個都是快樂小天使。

最後一課

看到電視裏“打工仔返鄉”的節目,內心有點痛。我們一年級五班就有很多家長在外省打工。不過也爲孩子們高興:終於可以與父母團聚。

明天是一年度最後一天課,我僅一節語文課,無論如何都不上覆習課。我要陪孩子們做一張賀卡,教他們在賀卡上寫“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祝你們新年快樂!”,再寫上“您的兒子(女兒)某某某”。要求孩子們把字寫工整,把自己的名字寫漂亮,配上想畫的圖畫。賀卡做好後,讓孩子們放進語文書裏藏着,等遠方的爸爸媽媽回到家,親手送給離別已久的父母親,以表達自己的心意。我想,從千里迢迢、一路勞頓歸來的父母親看到自己的寶貝親手做的賀卡,親筆寫的'祝福語,一定會幸福得不得,所有的疲憊都會消失殆盡。

育好人比教好書更重要。我要教育孩子們從小愛父母,親近父母,做孝順的孩子。

上課鈴響,同學們按照我的吩咐開始做賀卡。半小時後,大多數同學已經完成。合影中左前第一位男同學名叫馬宇翱鑫,他走到我面前,輕聲地說:“老師,我把賀卡送給你,謝謝你給我們溫暖給我們知識。”他說完後深深地向我鞠躬。我說:“這是你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怎麼能送給老師呢?”他的眼睛裏閃爍着淚花,難過地對我說:“我爸媽過年也不回來。”我被孩子的舉動感動得稀里嘩啦,想到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親又心疼得一沓糊塗。

  2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

日月流逝時光荏苒,轉眼間女兒已經讀國小四年級,想來日後當她長大成人,對這十年的印象也許是模糊不清的,但作爲家長我卻深深體會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也深知這段時光對她日後成長的重要性,

在信息傳播和交流如此便捷的今天,僅僅爲孩子們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已經無法滿足其成長的需要,作爲家長,我們必須多花時間陪伴他們,儘可能多的與他們進行思想溝通,對待問題,只要不是違反基本做事原則的情況,都應該儘量採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只有你先平等的把孩子當成朋友而不是被管理者,他們纔有可能把你當成夥伴而不是說教者,作文 -與孩子一起成長。

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有很多,我感覺同她一起遊戲能夠比較有效的拉近距離,而且通過遊戲的過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小時候女兒喜歡聽我講故事,我就有意把一個故事反覆講,直到她都聽膩,嚷嚷着要聽個新故事,我說:“要聽新故事可以,但你得先把原來的故事講給我聽,講不好就不能聽新的。”她說:“那還不容易?”可是真到講的時候,她才發現原來天天聽的這麼熟悉的故事,要想講清楚還真不簡單。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有效的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孩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正是寫作訓練的初期,看圖說話的作業逐漸多起來,開始孩子往往感覺無從下筆,我就讓她先不寫,而是先說,把看到的東西說出來,把想到的東西也說出來,有時孩子想到的連大人都感覺挺有意思,等她說完,幫她整理一下,然後告訴她,“其實寫作沒有什麼,只不過就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記下來罷,國小四年級作文《作文 -與孩子一起成長》。”

現在的孩子在家裏往往都是一個人缺少夥伴,這就要求家長在孩子回家以後,儘量營造有利於其學習的環境,同孩子一起學習,能夠是她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感到孤單,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學唐詩,我就和她一起背誦,然後再給她說說詩歌的意思;孩子體育課要學跳繩,我就經常和她比賽,看誰跳的快,這些都對她順利的學習知識起到幫助作用。一次週末老師要求寫一段愛護環境的小短文,孩子在家寫一下午也沒能完成,看到她愁眉苦臉的樣子,我就對她說:“先不要寫,休息一下,我們去爬山吧。”女兒一聽,歡呼雀躍,我們一家三口帶些水,就去附近的金雞嶺。爬山途中我讓她注意觀察,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都記在腦子裏,晚上回家以後,女兒順利的完成作業。

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是一個比較傷腦筋的問題,現在的孩子思想成熟的比較早,不能採取強迫的方法去要求他們學習,這樣極易令其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厭學的情緒,我想,只有家長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同時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善於誘導,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初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我就給她買來她喜歡看的童話故事類和科幻類的書,而且規定只能休息的時候看,把讀書當成一種休閒娛樂方式,而不是當成一項作業去完成。

雖然每天陪孩子學習有些辛苦,但自己於這個過程中一樣收穫頗豐,在給孩子講解唐詩的時候,讓我有同上學時候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真正體會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給孩子聽寫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一直在用錯別字;在給孩子做思考題的時候,讓我不禁想起30年前慈祥的老師給我講同樣的問題……

  3我和孩子共成長作文

孩子剛滿15歲,才經歷會考,回顧和孩子在一起的這些時光,感覺到自己也在一步步地成長着。

孩子是個男孩。和女孩子不同,有着極強的主見。人說三歲看大。記得那時孩子才三歲左右,我想給他買個帽子,在街道走着,遇到攤販。帽子挑好,價錢也談攏,可就是讓他試時發生問題,他死活不試,還在口裏唸叨着,我有哩,家裏還有兩個呢。賣帽子的很驚奇,說沒見過這樣的小孩,別人都是哭着鬧着纏着讓大人買,你的小孩卻不讓人給他買,真少見,他哭鬧着時正好是下班時間,人們紛紛圍觀窘的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國小畢業上國中選擇學校,就曾和我們發生爭執,最後只好以他爲主。在九年級時,孩子的班級不好,影響學業。爲孩子,我們決定給他調班,去班風和師資都不錯的八班,一切都妥,可就是他不去,說我們是走後門,他做爲班長走不出教室的門。並說他一定好好學,結果會考成績很不理想,他自己也很懊惱。

相對其他孩子來說,兒子有些膽小,這樣他在學校將老師的話奉若神明。上課時他能將精力集中起來,做到全神貫注。下課則比較急躁。家庭作業往往半小時就搞定,但字跡很潦草。有次寒假他一直貪玩,直到報名前一天才急,開學報名那天早上可能有5:30左右,我們還沉浸在夢鄉里,忽然聽到有人叫我,原來是8歲的孩子站在牀邊要給我們背數學概念和公式,當時那個又氣又恨,我拿着書眼睛花的看不清字。而他則是邊哭邊背完的。

孩子大點,有段時間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相當嚴重。在九年級最後一學期,表現特別明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常常惹得我們很生氣,有時將他爸爸氣的暴跳如雷,發誓說他不管,讓孩子自生自滅吧。但一覺醒來,想想孩子是自己的,氣就消,於是乎,該幹嗎幹嗎,叫起牀,做早餐仍不耽誤。偶爾我在他的作文裏看到,他也在進行着深深的反思。感覺到我們的辛苦,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他也很痛苦。這又讓我們很感動,但同時內疚着自己的行爲。家長和孩子就這樣磨合着。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也挺不易的,一步步慢慢成長着。學習不讓操心,着裝很樸素,吃飯不挑食,愛好也健康,很好管理。每天放學,不管父母誰不在,都要一一過問,言語中透着關心。也常常讓我們晚上不要等他,困早點休息。你病,他將水遞到你的手中,重活你只要叫他,從來不憐惜一身的牛勁,這時我就會感慨:飯沒白吃;兒沒白養呀。就會念着孩子的好。

做爲家長,我們必須給孩子做出榜樣。我們有許多缺點,在很多方面考慮不周,孩子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提出,那就是將他認爲不對通過作文寫出來。我們成爲他作文中活生生的素材。有以爸爸粗心燒壞水壺爲原型的《粗心的爸爸》,還有勸告我們健康娛樂的《媽媽,我想對你說》。讓我們讀後臉紅不已,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學不少東西。在孩子上國小的時候,爲那看似簡單對我們卻深奧無比的拼音,我們跟着復讀機學,拿出《新華字典》查筆劃。孩子是聰明的,往往比我們學的快,他就充當我們的老師,讓我們坐在掛圖前給我們教。這樣我分清前鼻音、後鼻音;分清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在他學數學時,我們爲增加他的口算能力,和他玩撲克,專打二十四點,這是一種智力遊戲,四張牌,不管用加減乘除什麼方法,你要算出答案是二十四。開始孩子經常輸,最後是我們甘拜下風。他的數學成績一直在班裏名列前茅。我們則溫故而知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在八年級以後,漸漸地理科方面我們有些吃力,偶爾翻翻課本,有些知識還需要孩子請教。交流的重點放在文科方面,父子倆有着共同的愛好,他們下針鋒相對,打撲克互不相讓,談歷史品政治。看着父子倆脣槍舌劍的,一個喜歡劉邦,一個喜歡項羽,爲着偶像各不相讓,我的心裏充滿喜悅。

就這樣,孩子做爲孩子成長着,我們做爲家長也和孩子一同成長着,共同耕耘,共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