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圈爲話題的作文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1

我是一個老年健康俱樂部的負責人,其實說是老年人健康俱樂部,還不如說是老年人燒錢俱樂部。我們就提供比如一次按摩三四萬元,其實就是跟着網上教程學了幾周;一療程包治百病的藥七八萬元,不過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兌兌罷了,要真是神藥,我們還不早搶光了!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

“我又來了,還是你們這的按摩好,舒服。別的地方按,就怕中風什麼的,在你們這兒啊,雖然貴,但能買個安心。”我瞧着,這常來的張大爺來了,趕忙迎了上去:“喲!這不是張大爺麼,您老今個怎麼有空來我們這裏按摩來了?”“我兒子不在家,沒什麼事可幹,可不到這兒來享受享受。”我立刻找來了一位“專業按摩人員”將張大爺領進了屋。

說到這位張大爺,那可一錢箱,他兒子由着他花錢,就是上次的事,他在我們這兒買了張1000萬的會員卡,那可是眼都沒得眨一下的事。還有隔壁的趙奶奶,他家存款不多,但可願意在自己身上花錢了,一次就是買個四五十萬的藥回家吃去了,還連連稱讚我們製作出來的藥是神藥給她的同伴,使我們的顧客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隨着一批又一批的新老顧客光顧我所負責的老年人健康俱樂部,我的錢包可是一天又一天地鼓了起來,從原來的四位數直線上升,現在已經超了9000萬這個數。估計呀,再這麼發展下去,我的銀行卡里的餘額,不是遲早要飛昇到億這個數量級別麼?

自從我“創業”變得有錢以來,母親就一直把我當成她的驕傲,我也每月都打個十萬二十萬的去她老人家的賬號,帶她出國旅遊,在飛機上坐頭等艙,時不時看看奢侈品專區,看看有沒有能使她的皮膚更緊緻,看起來更年輕的產品……說來也怪,近日母親總是在電話中,短信中,QQ中,微信中,甚至還發電子郵件來催我給她錢,我詢問原因,她說檢查了發現身體生了病,急需用錢,我趕忙表示要將錢打過去後,再從北京趕回老家去看望她,她卻拒絕了,說是小病而已,不必專跑一趟,浪費時間和金錢。這我就納悶了:我這些時日給她打過去的少說也有個百八十萬了,就算用了一些,也不至於用光吧!再說什麼樣的小病要花那麼多錢,感冒藥之類的需要幾十萬嗎?

雖然母親明說了是小病不要緊,但是我憶母心切,常言道:“兒行千里母擔憂。”我這明明是“兒行千里擔憂母”,關鍵這母親還不要行千里的孩子來擔憂,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我還是選擇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後,家裏一切的陳設都沒有變,只是多了幾盒藥,準確地說是幾個約有臉盆那麼大的盒子,裏面全是藥,我頓時驚呆了,立刻詢問母親這是什麼狀況。母親一臉欣喜地告訴我他在一個免費體檢中測出血內有“拱形蟲”,這些藥是治“拱形蟲”的。我一聽她對於“拱形蟲”的描述,頓時想到了一個詞——紅細胞。

我沉默良久,我知道這是遇上同行了,可我卻不忍告訴那個欣喜萬分母親的真實情況。她表示這藥是個好東西,那表情像極了張大爺。

我立刻明白我陷入了一個圈:我從別的老人那騙來錢,別的人再從我母親手上騙走錢,結局還是我一無所有。

我仰天長嘯,第一次希望改行,希望自己再也不要踏入這個圈了。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2

又是一節普通的週一歷史課,我認真地聽着課,在書上劃劃重點,也算是對於中國歷史的尊重、喜愛吧。可是在這樣一節沒有用的副課上,大多數人選擇了寫數學作業,寫法各不相同:有的藏在桌肚裏寫,有的墊在歷史書下面寫,更有甚者直接正大光明地放在了桌面上寫。可上課寫作業,這是班規所不允的。

在週一,歷史課是上午的最後一節課,也就意味着下課之時,便是“殺”去食堂之時,主要原因是自從七年級新生來後,食堂裏就像是比去年多了整整一倍人,對於我們這種老師從來不提早放的苦命人來說,搶不到好吃的便成了必然。

在“作業大軍”中的大部分人已經寫完作業收起來之時,下課鈴響了起來,我望向閨蜜小A,她寫完了作業,在拿飯卡,我便先拿出《學評》寫了起來,順手將歷史書收了下去(我和她都不是要搶好吃的人,不急着去食堂),剛寫好一行,她就準備走了,而我便合上《學評》,離開了教室。

我和她買了份餛飩,等吃完回班後,卻看見黑板上碩大的字“趙老師已經將桌上有作業的人全都拍下來了。”後面的F君說班主任拍了許多人,而且還有人的抽屜也被老師翻了。我望向自己桌上那“證據確鑿”的《學評》,腦中一片漿糊,感覺自己就像歷史老師所說的聽到敵軍入侵的咸豐一樣,吐出一大口鮮血。此時,小A得意地說:“還好我有在副課上寫完作業就收起來的良好習慣。”緊接着,整個教室估計都充滿了我絕望的吼聲:“我明明就在下課後寫了一行字啊!”然而,只有小A和F君聽到了這吼聲。

12:30了,午自習的時間到了,班主任趙老師走進班來開口就是句擲地有聲的話:“今天上午最後一節歷史課,班上很多人寫作業,我都拍照了,你們自己領違紀去。”同桌G君一臉擔憂地問我他會不會被拍了,我用絕望的眼神表示:不僅你這個上課寫作業的被拍了,我這個下課寫作業的還被拍了,他又用一副你活該的眼神看着我。

很快,時間點又到了下午放學,班主任又來了,還帶了個u盤,把她拍的照片一個個都放到了班級大屏幕上。我看見了有自己,但我堅持沒有去領那一個子虛烏有的違紀,“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我也沒有寫作業,憑什麼要被記那一個可笑的違紀?

後來,到了紀律委員登記違紀和表揚的時候,我聽見了那裏在報我的名字。因爲我沒有領違紀,可老師又拍了我的《學評》,不過最後在我的據理力爭下,那違紀還是沒有記。

這件事後來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小A寫了作業卻依舊快活自在,我沒寫作業卻險些被記違紀,最近班主任教的政治也在學規則,爲何不守規則的人快快樂樂,守規則的人卻又要去無故受氣呢?

我陷入了一個怪圈,我在守與不守規則中似乎失去了自我。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3

縱使我的腳血肉模糊,我也要用它來走遍這天涯海角!

刷新了一下我的朋友圈,望見這句話,我不禁咋舌。眼見照片上,朋友站在寬闊的馬路中央,展開雙臂,兩邊是無盡的草原,依稀可以看見遠處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雪山。朋友白皙的臉龐已曬得黝黑,透着些紅,鞋早已泥濘不堪,渾身上下也髒兮兮的,卻笑得十分燦爛。身旁是他剛認識的藏族老人,老人也開心地笑着,露出一口白牙,腳邊蹲着藏獒,目光炯炯,面容誇張,不禁引人發笑。

然而,這僅僅是朋友旅途中小小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他,早已行遍祖國大江南北,每至一處,必留下一張與當地朋友的合影留作紀念,即便日後很可能會不再聯繫,但他內心卻明白,他的朋友早已遍及天涯海角。

如此自由來去無拘無束的人,着實令我羨慕。只是早已被深埋在都市之中,怎麼也沒有辦法如此。只不過,他有他溫暖的雙手與不知疲憊的雙腳,我卻也有一顆赤誠的心和一雙明亮的眼睛。

我的朋友圈,棲息在一條狹窄逼仄的馬路中。那是一座小小的公交站臺。

那條路已有些年頭了,殘破的水泥板,隨意堆積的廢磚塊,路邊小攤排出的污水浸潤的馬路,還有漫天飛揚的灰塵。它給我的第一印象着實是不太好的。那懸浮在空中的不知名的顆粒物,迎着灼烈的陽光,讓年輕的心,充滿不安與躁動。

那是一個盛夏,蟬兒高鳴,烈日當空。我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衝進這條路,它在沉睡中悠悠轉醒,輕顫睫毛,帶動一陣塵土飛揚。望着即將關門離開的公交,我加速奔跑,卻仍是與這擦肩,還來不及嘆息,便差點燈向地上撲去。雙手穩穩扶住了我。還未來得及道謝,面前人已轉身離去。我踏上站臺,擡眸。

至此,相逢。

天是灰濛濛的,連帶着這裏的一切都是灰濛濛的。站臺的牌子已被厚厚的灰層覆蓋,白紙黑字的站臺名卻仍清晰可見。站臺上還存留些混亂的足印,我說不出那是誰的,又從哪裏來,只知那屬於過去那些朋友,那些過客。

行色,匆匆。

我喜歡上了這座小小的站臺。是因爲它的古樸老舊嗎?我搖頭。是因爲它緊鄰學校,有書香氣息嗎?想必也不是。這其中有些我說不出來的緣由,讓我在黑暗中能尋得光明,讓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他們。

譬如,在白天,總有一位胖胖的阿姨,穿着黑乎乎的圍裙,笑呵呵地從公交上走下,走進路邊的小鋪,清脆的開門聲叩響了整條路的黎明。至此,它從沉睡走向甦醒。

又譬如,每個天氣晴朗的午後,總有一位祖孫由車上下來。孫子古靈精怪,淘氣得緊,一躍而下,而爺爺卻扶着把手,顫顫巍巍地走下來,隨後抱起孫子,步履蹣跚地向前走着,只聽聞孫子銀鈴般的歡笑灑了一路。

認識了他們,讓我的生活多了許多樂趣。有時,我琢磨着女老闆娘是否該換把門鎖了,有時我也會思考,那淘氣的孩子是不是又重了,連爺爺都抱不動他了。

我還認識了一位年輕人,每天早上他雷打不動地坐在站臺上背半小時英語。隨後跟着早班車離去,我還認識一位老太太,每天清晨與傍晚晚,她都搶着滿籃子的菜,哼着黃梅戲,悠悠踏上公交,隨後不見身影。

站臺上的足跡,越積越多。皮鞋的,板鞋的,穿着運動鞋歡快蹦跳的,亦或是清脆的高跟,“篤——篤——”落下,它們在風中消散了,在雨中流逝了。但它們的樣子,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它們的主人,也都是我難以忘懷的朋友啊。儘管我們互不相識,但他們的音容笑貌,我又怎會不小心在時間中丟棄!

最熱鬧之時,當屬早晨與傍晚了吧。這裏的站臺,便已然成爲了一座港灣,停泊着發着明光的船,一批批學子走進又走出校園,他們嬉笑打鬧着,渾身都是青春的氣息。我喜歡聽他們高談闊論自己的理想,喜歡見他們眸中暖暖的笑意。然後,望着他們一個個懷揣着摘星星的夢,踏上車,飛馳而去,去漫天繁星中擷取自己的那一顆。他們離去時,我的心頓時彷彿空了一塊似的,隨即又感到寬慰。

小小的站臺,指路的燈長明。

它可曾知道,有這樣一位迷茫的少女,在它的懷中,感到的是何等的溫暖與光明?

那一位位不熟悉的陌生人,是我真正的朋友圈。他們用生活告訴我,永久的陪伴纔是安心。

那我便真正地可以說:“縱然我的雙腳無法離開,我也會用心去感受那天涯海角!”

那是我要的安心,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4

‘圈’可以束縛人的身體,禁錮人的思想,意志堅強的人想要走出去,而走出去的人卻又想進去。那麼,想要出入自由,就不要將自己的圈子變爲牢籠。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來到白虎嶺,悟空要去很遠的地方化齋,但又不放心他的師傅,就爲他們畫了一個圈,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讓他們出這個圈子。可是白骨精所幻化的老婦人,老人以及孫女使唐僧的保護欲爆棚,還有豬八戒的蠢蠢欲動,使師徒三人走出圈子,最終落得羊入虎口。既然所畫的圈子可以保護師傅,爲什麼後來悟空沒有再畫了呢?因爲悟空已經明白,雖然圈可以阻擋妖魔鬼怪,卻無法圈住師傅的仁慈心,所以也不必再畫什麼圈了。圈可以圈住人的身體,卻無法圈住人的心,所以現實生活中不要隨便畫圈,將別人禁錮,更將自己禁錮。

許多人應該都知道這句話:父母將自己的孩子放到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還有孩子是父母的心尖肉等。父母對孩子的愛形成了一個保護圈,使許多孩子慢慢變得嬌生慣養,甚至讓許多孩子厭煩,想要離開這個愛的保護圈。而那些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是孤兒,他們渴望父母的關心,更渴望父母給予愛的保護圈。

古時,有畫地爲牢之說,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牢獄。而現在,我們往往爲自己畫這樣一個圈子,自己出不來,別人進不去。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寫到的: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生活亦是如此,在我們的生活圈,交際圈中,有的人冒着“山的那邊依舊是山,而不是海”的風險,只爲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感受不一樣的世界。而有的人爲了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不惜捨棄自己的金錢,名譽及圈子。

每個人都有走出圈子和進圈子的權利。切勿畫地爲牢,像孫悟空那樣盲目畫圈,只禁錮住了師傅的身體,卻沒有禁錮住他那氾濫的仁慈心。但是,父母給予的保護圈,我們要去珍惜。

其實,有時候的進圈和出圈就要看我們自己了。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5

張三家的貓已經不再年輕了,由於地處鄉下,張三養貓本就是爲預防家中碩鼠氾濫成災的。當初張三一眼相中那貓,也便是憑着它眼神比其餘的貓鋒銳幾分,張三大喜之下,給其取名“雪目”。

雪目自涉捕鼠之業已有五六載了,貓同人一般,自從過了事業頂峯期,一旦有了老去的跡象,便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雪目年輕時也是有過一段崢嶸歲月的。那時雪目貓如其名,捕鼠三十六計樣樣精通,用三個字形容便是“快、準、狠”。那時張三也對自家貓頗爲自豪,逢人便提:“我家那雪目……”年輕時的雪目也頗有些不可一世,朋友只多不少。方圓十里的貓甘拜下風,每見它必是一副恭敬奉承之像。雪目那時頗不以爲然,彷彿理所當然的任那些不如它的貓兒們衆星捧月,興起時與挑釁者一決雌雄,不順時隨意奚落近旁的“貓小弟”。至於貓以外的生物——老鼠,那是不可能與之爲友了。狗,隔壁李四家那條老黃狗總是“年輕人,年輕人”地勸它要自謙,多交友。雪目本就不屑與那些只會看門見人搖尾乞憐,常常恃強凌弱的動物爲伍,更何況一條囉嗦的老黃狗?貓的朋友圈能有多大呢?雪目總嗤笑老黃狗的觀點。在它看來,與人打好交道就是一隻家貓最大的籌碼了。

可現在雪目已不再年輕了。

貓一旦老,首先便會眼花;眼一花,再如何多的“捕鼠兵法”也沒什麼效果。縱然農村多碩鼠,鼠大反而更奸猾,一個不留神便給其溜了開去,這很損貓的自尊。不單那走脫之鼠的同伴會嘲笑它,隔日主人發現被鼠啃了家中物,也定要剋扣它的口糧,簡直是貓生之辱。剛開始雪目很不能忍受,畢竟這樁事很對不起它的鼎鼎威名。但時日一長,它悲哀地發現,這樣的奇恥大辱已成爲習慣,連同老鼠的譏諷之言,聽着都不那麼刺耳了。

張三亦覺得怪。從前雪目見到鼠們總興致勃勃的,現如今卻每每倚牆,只象徵性地追上一追,頹喪而悶悶不樂,眼光黯淡了不少,又似在沉思。家中的鼠日益猖獗,張三是個讀書人,起初還只是詰問雪目幾句,連貓糧都不曾太過剋扣。但在有一日他發現家傳古書被老鼠咬破碩大一個洞時,他終究忍不住把雪目劈頭蓋臉訓了一頓,言辭不骯髒,卻痛徹貓心,直指其貓的祖宗八代。

雪目很委屈。在它捕鼠連連失利的消息廣傳以後,方圓十里的貓彷彿一夜間變了模樣。曾經日日做它跟班的大白和二肥早已不見蹤跡;曾經屬意於它的母貓翠花相逢打照面時甚至不用正眼瞧它;曾經與它鬥智鬥勇的挑釁者們見它便嗤笑,冷嘲熱諷不絕於耳。雪目深感自己被孤立了。若說從前它是孤高,如今便是低賤。它本不大的朋友圈縮小了,縮小到近乎於無。貓的朋友圈怎麼可能會大呢?雪目時常嘆息。張三每每訓斥它時,它偶或擡頭看一看他鼻樑上因情緒激動而抖動的金絲框眼鏡,念及從前張三微微眯起的笑眼,便覺得所謂落差不啻於此。貓如何能與人做朋友呢?雪目終究只能這樣想。

懷揣這樣憤懣的心思,雪目終於成了一隻徹頭徹尾的“老貓”。按說貓在這個年紀還稱不上老,但它卻真的接近垂暮了。老貓的下場很不好,雪目曾聽朋友圈裏八卦的貓說過,村口那隻老貓被主人拋棄了,最後不知所終。那貓還追加了一句,多半被年輕時的宿敵……雪目不敢再想下去。

卻說對面王五家新近抱回了一隻小白貓,通身無半根雜毛,不似尋常鄉下貓髒兮兮的。小貓眸光不鋒銳卻澄澈,水汪汪的一潭很是討喜,連向來迂腐的張三都禁不住誇讚兩句。而今的貓已經不需捕鼠了。王五抱回白貓的同時,亦帶回了城裏最先進的捕鼠神器,很快也普及了大半個村子。但不知爲何,雪目總是覺得,那些曾在它朋友圈之內的貓和人,卻好像並不願意,而且看似永遠不會回到它的“朋友圈”內了。

它的貓生,僅限於此了。

雪目開始思索老黃狗的話已經是它生命中第七個年頭了。它終於覺得,狗這種動物,雖然沒有貓自尊,但有時候說的.話,卻真的能救貓於水火之中。

張三如常回到家的那一日,他家那隻老貓亦如常與老鼠們形成一種奇妙的格局:它捕不動鼠,鼠在一旁吱吱嘰嘰好似嘲諷。但在看見張三的一剎那,貓忽然眼睛一亮,張三甚至有種看到年輕時雪目的錯覺。然而那貓卻一扭身撒歡似的向他奔來,儘管踉蹌,卻執着。貓卻跑至他腳畔,撒嬌般蹭了蹭他的褲管,連聲叫喚。張三不由皺起了眉——他的貓,怎麼同工作單位有些素來看不慣的小人有七分相像了?那種人,素來也是百般進不得他的朋友圈的。

張三嫌惡地甩開貓,一邊暗自思忖:這貓和人,有時怎麼會如此類似,又如此讓人不待見呢?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6

圈,圓圈,象徵着循環。開始了,就總有一刻回到起點,這就是圈的性質,也是萬物的一大規律——周而復始雖然規律不可被打破,但是,這個圈,不一定總是圓的。

作爲一個愛好騎車的人,那輛山地車是我獨自出行的必備。從家到學校,到培訓機構的路以及沿途的風景,對我早已爛熟於心,甚至我都能說出沿途每條路旁大部分商店的門牌號——對於在騎行道上飛馳的我來說,這些數字只是眼前的幻影。

我也說不清楚究竟是哪次,我沒有在中山東路和洪武路的交叉口直行——我選擇了右轉,可能只是沒有耐心等那100秒的紅燈。一念之間,我已從那早已爛熟於心的景緻中離開,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那段洪武路,自從我上國小時就不常踏足,陌生的景觀如夏日的狂風,夾雜着堅硬的冰雹,向我的心以雷霆萬鈞之勢襲來。那一瞬間,我差一點就動搖了,怕遇上一條更遠的路,浪費時間。就那一毫秒,我捏下剎車回頭,繼續踏上熟悉的路,可那一毫秒,還遠未能動搖我的信念:我自願走上了這條路,我也必須把它走完,不管發生什麼。

於是,我橫下心,掛上更高的檔,飛馳向陌生和未知的迷霧。兩旁的景物和中山東路的繁忙和擁擠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樹蔭下,筆直的騎行道上,幾個青年悠閒地蹬車,聊着什麼;車行道上,幾輛車輕輕駛過;道路兩旁,清靜的住宅樓剛剛比那水杉高出了幾個角,好似好奇的孩童探出頭來,端詳着大千世界。想着中山東路上的車來車往,兩旁高樓鱗次櫛比,週末出來購物的人們擠滿了人行道,還有每週日在此爲之眩暈的喇叭的嘈雜,我不禁在這安詳而輕鬆的慢節奏世界裏放慢速度,摘掉耳機,慢下來欣賞。對於追求速度的我,這不正常。

騎了20分鐘,我到達了目的地,一看行程,發現這條閒適而又美麗的路,也沒有比我原來那喧囂伴隨的路遠多少,最多多了幾百米,而這多的幾百米,卻讓我免於被世俗的喧譁淹沒,而是讓我放慢了步伐,體會到了我不常經歷的清閒。

那生活何嘗不是這樣的呢?當要反覆到達一個目的地時,不可能只有一條路,而你所走的路也不一定是最合理、最佳的選擇。此時,轉一個彎,換一條路,或許會讓你看到更多,讓你體會更多。一個圈,是可以被變換成其他許多圖形的,而這些圖形,周長都是相等的,爲何不換着多走幾個圖形而不是你一直走的圈呢?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7

醒來,天還沒有完全亮。我習慣性地從牀頭抓起手機,睡眼矇矓地掃了一眼,6時17分,一堆微信朋友圈新信息,多到沒有顯示數量。

每分每秒,朋友圈裏都有人發微信,從昨晚睡前的最後一瞥,到剛剛看手機前的兩分鐘。我躺着,開始刷屏。各種小道消息、八卦、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個人感悟、生活細節、瞬間情緒??還有各種羣裏的觀點爭論、時局探討、家長裏短、晚餐食譜、出遊信息、飯局通知、語音留言??

三年來,微信里加了很多新朋友。他們像時代叢林裏的鳥兒,站在各自的枝頭,或打理羽毛、或忙於捉蟲、或搭窩築巢,樂此不疲。而我,像個光陰裏沉默的遺少,只作壁上觀。

剛接觸微信朋友圈時,它確實讓我跟許多疏於聯絡的朋友重新有了交集,但我們再次熟悉了的,只是手機裏的那個人,只是他願意扮演和展示的某個微小的部分,他真正的處境和心情,遠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那些人還是喜歡拋頭露面的:吃一碗羊肉燴麪,看一場流星雨,聽一曲老歌??而我都會把心情攤在陽光下,讓大夥檢閱。任何事物都有保鮮期,一如當年的偷菜遊戲,新鮮勁一過,便開始在微信裏隱身,不再發表情感宣言,也不再沒有原則地點贊,彷彿我從來沒用過微信。

人類一思考,答案就失望。不少年輕人指望電磁波中走出女神維納斯,有空就掏出手機“搖一搖”。我覺得它形同搖獎,只怕搖鬆了後蓋,也難得一見心靈碰撞的火花,搖出一段苦痛孽緣的事例倒是聽說過。與其只愛陌生人,還不如問問身邊的同事芳齡幾許,府上何方,休閒時是逛街還是看書?我就試着問過一個女同學,你喜歡聽雨嗎?

她對我嫣然一笑。我很滿足,就像一個大鬍子詩人所說:你對我微笑卻不語,爲了這個,我已經等待好久了。

大多數人轉過心靈雞湯,它是集減壓、醒腦、點化等功能於一體的十全大補,偶爾來一碗,恰似醍醐灌頂,但喝多了,肯定消化不良。在文友QQ羣裏,隱藏着不少擅長寫感悟的民間高手,他們的作品上過主流雜誌,炮製一份微信雞湯,該不是什麼難事。在任何一碗雞湯後面,都有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對你表達他的關切和善意。如果上天賜予他和你一樣的品味,一樣的文采,一樣的周旋能力,那麼,他還爲什麼要和你交朋友呢?雞能燉湯,也可爆炒,就像正話亦能反說。你視若圭臬的經書,只是寫手謀生的盒飯。二十歲的孩子看看倒也罷,一個在社會的油鍋裏煎熬多年的老油條,再去重返雞湯罐,只能理解爲他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我常把心靈雞湯當小品,一笑而過。

朋友圈裏最常見的還有曬圖。當相框裏溫馨的家庭照,變成滿屏的“尋人啓事”,一個討人歡喜的英子易容爲遭人側目的祥林嫂,這不是逼着人去相見不如懷念麼?至於類似遊戲彈窗的微商廣告,看不懂——姐姐,今夜,我不關心容貌,只想和你的靈魂私奔。

不能不說這些朋友圈裏的怪異現象總會折射出當下的社會心理。在社會壓力和繁重學業的高壓鍋沸煮當下,一個人內心孤獨越是無處訴說和寄託,越是會在第三方虛擬構架上尋求自我滿足感。也就是說,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會越炫耀什麼的存在。無論物質需求或者情感。這也是幼稚,無主見,但又偏自戀的表現。也有些人的人際關係欠缺,希望通過“曬”獲得認同、滿足自我,積極地建立人際關係。朋友圈裏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常常散播負面情緒,滿腹牢騷,對生活和社會現象常常不滿,這源於內心焦慮,渴望獲得理解。那些每天發太多信息,時刻期待別人點贊,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希望建立穩定的社會圈子,增強自我價值感。

當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微信,將天涯變成咫尺,現在的我卻固執地希望在某個閒暇的午後,撥通一個號碼,對着話筒,送出自己的“雞毛信”:嗨,別來無恙?!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8

“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丫頭吃得可歡了!”媽媽如是在朋友圈上寫道,赫然附着自己手藝的寫真。

每每總是這樣。鍋鏟與炊具鏖戰兩小時,油煙機一刻不停地加油助威。當我的肚子都情不自禁地加入這支令人煩躁的進行曲中時,身爲都督的媽媽指揮完戰役,也只是脫下圍裙鎧甲,稍事休息,便又精神抖擻,更重要的事還在後面。

拿出手機,點開微信。進入朋友圈,端好相機鏡頭,調整焦距按快門。輕車熟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一條動態就應運而生。

她一如既往地把寫好的配文呈交給我過目。我的批紅卻讓她熱切自豪的眼神裏閃過一絲恓惶:幼稚。“就你最成熟。”她嗔道。她說這話時,像詞彙貧乏,無以雄辯,底氣不足,嬌蠻無理的小姑娘。我心裏的不耐煩又添了幾筆。

終於開始動筷,耳邊仍是她的喋喋不休。“爲了一頓飯,我一下班就開始忙。買菜、洗菜、擇菜、炒菜,全自動一步到位……土豆絲是你最愛吃的。我前兩天才在朋友圈裏看到糖醋排骨的做法。祕訣是要先炸一遍,今天就派上用場了……”廚房進行曲餘音繞樑,這邊又火力全開。她矜功自伐,不屑一顧全都傾注在她的手藝上。

“土豆絲有粘鍋,這一簇是焦的,且粗細不均;你是給湯撒鹽的時候加進排骨裏了嗎?一個這麼鹹,一個沒味道。下次自己試一下味道,行嗎?”

耳根終於清靜了。這纔是我想要的效果。飯畢,我扃牖而習,她默默擦桌、洗碗。

斷斷續續的水聲、瓷器碰撞聲隔着門聽,喃喃絮絮,挺冷清的。

車燈刺破黃昏漸漸低垂的幕布,炊煙藉着天黑前星點橘黃跳最後一支舞。駛過後門口,廚房氤氳的水汽便映入眼簾。這朦朧銳化成竈膛裏豆秸的噼啵鍋蓋下氣泡的咕嘟,又被揭開蓋子時騰起的霧虛化成不大真切的草綠色粥液。每一個臘八粥沸騰的夜晚,我們都相聚在老家滿屋信步的馥郁濃香裏。

“這碗是給你的。”外婆笨拙地用背拱開簾子。媽媽慌忙趕上一步接過。“這麼多芋頭和南瓜!”液麪上結結實實覆了一層,碗沿邊滴滴溜溜排了一圈,好像芋頭一家扶老攜幼在南瓜地裏郊遊。

“老頭子給你盛的。知道你愛吃,挑了好些出來。吃,慢慢吃,下面還有玉米,我用小勺一點點舀的。這粥從午覺起來就開始準備,熬了好一陣,芋頭糯透啦……”外婆坐在桌邊,看女兒吃得專心致志,一絲不苟,眼角的皺紋堆了起來。“唉呀,差點忘了。”媽媽掏出手機,嫺熟地拍照、配字,發到朋友圈。外婆湊去要看。她沒帶老花鏡,眯縫着眼也看不清。可她仍是微笑着安然坐了下來,因爲媽媽說:“你和爸要活到百歲呀!我還能再喝三十年家裏的臘八粥,每年拍一張照。”

我呆呆地擡起頭。待眼鏡上雪幕褪去,浮現這一對母女單純的笑臉,咀嚼她們的“幼稚”。

真正開始理解媽媽的心境,還是看了龍應臺的《十七歲》。安德烈嫌她幼稚,菲力浦說她像個孩子。她仍視作有着無邪的眼睛、嬰兒肥臉蛋的兒子們,在悄然成長之後留給她獨自目送的恍惚與無奈,像是被想要緊緊牽住護住的手掙脫後,一個人放空在車水馬龍裏,消散在華燈初上裏。這感覺,媽媽瞭解,她選擇在外婆期冀表揚時陪她一起“幼稚”,而我……

我開始拼了命地翻媽媽的朋友圈。她很久沒拍手藝的寫真集了。滿屏高大上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裏,見縫插針地塞入一些生活常識,與之前宛然兩個人的朋友圈。時間又回到三個月前,糖醋排骨、青椒土豆絲的合照赫然闖進我的視線。配文已改成了“色香味俱全才算是成功,加油。”

一剎那有種酸楚從心底泛至鼻冀。往下翻有糖醋排骨的製作教程。上面兩三條則是“吾已老矣,只能啜粥。一碟青菜,一碗清粥,足矣!”這是我不在家時她的晚餐。

明明可以草草解決的晚飯,爲了我的口味,成了持久戰。

連承載着個人隱私與喜好的朋友圈,也小心翼翼地按着我的口味裝潢。

“如果全世界對你惡言相加,我就對你說上一世情話。”也許,這話最該送給媽媽。

如果可以選,我們做朋友。你給我點贊,我給你回踩。你不必把一腔熱情盛裝好交由我踐踏;我學會小心翼翼守護你的情感,懂得不應該把對自己毫無保留的人凌駕。

以圈爲話題的作文9

親愛的讀者,我想,在你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肯定會笑笑:因爲朋友圈對於你來說已經看“夠”了。也許(如果我猜得對的話),你現在就應該正在“努力”地刷着朋友圈,只不過是被這篇突如其來的“討厭”作文給“纏”住,並且“脫不了身”了,才暫時離開它一下。(那麼,對不起,請繼續看吧!)

朋友圈對於我來說,並非有太大的意義,因爲,我只是個孩子。但是,我對朋友圈卻有着很多很多的看法。

朋友圈是一個廣衆與好友交往的網上平臺。它很大很廣,但又卻讓你有時覺得很小。我倒認爲,朋友圈:又好,又壞。(讀者,也許,你讀到這兒又想丟下文章去刷屏,但,我堅信這篇“血淚”文會讓你終身受益的。請往下讀吧!)

它好在,我覺得,可以讓世界變得很小,以至於,當你在國外時還可以享受到國內親人們的問候。比如,這月初去日本看櫻花,臨走之前,我們與外公外婆講:你們每天只要關注一下朋友圈的最新消息,更新一下朋友圈,就能知道我們今天做了什麼。所以,在日本,我們每一天只要一到有WiFi的地方,就拼命地發朋友圈,發得朋友們都快在朋友圈“投訴”了。但正因爲這樣,外公外婆能在離日本隔着一片茫茫大海的中國杭州看到我們的最新消息。他們說:“就好像每天跟着你們一起在日本賞櫻花。我們多開心啊!”

我想,朋友圈之好處:就是把人與人之間拉得更近了吧;就是把陌生的你,傳給了陌生的他吧;就是讓你所有的朋友們都能與你共享每一個酸甜苦辣的時刻吧。(讀者,也許,你現在便更有理由去刷屏了。但,記住:這篇文章會使你終身受益的。So,耐着性子,請您繼續讀吧!)說了好處,下面可就是朋友圈的壞處了哦。

壞處在於,這:很傷身體!現在大部分人,都會每天以小時計算玩手機!這讓我感到幾絲絕望(也許不止“幾絲”)。車站、電梯、甚至飯桌上,人人都在“手機”,人人都在“朋友圈”。手機儼然已經成了你身體的一個部分,而玩手機,更是成了現在人類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請注意,我是指我現在目前爲止見過的大多數中國人,以及少數的外國人)。也許,你已經發現了在前面的括號中有一個“少數的外國人”這幾個字。在這裏,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纔是真正的勝者。那天,我正在一架飛機上,飛機很小,一排就坐6人。在我身邊的兩位外國乘客以及坐在我前面的三位外國乘客都是拿着一本書在看。飛機那麼晃,他們依舊非常專注地看書。在飛機飛行的兩個小時裏,他們一直在看書,似乎對包裏的手機沒有一點興趣。那麼我們呢?我不能肯定地否認我們,但是,他們至少還會想出來:要看書呀!所以,學習吧!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

親愛的讀者,我覺得,不管朋友圈好與壞,它就是一種朋友,但它也是一種你精神上的“攔路虎”,你的精神越過了它,你就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