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未必如有神作文700字

小時候常聽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時似懂非懂,只是隱隱約約地感到,書讀得多,文章就一定寫得好。因此,這幾年,我一味地讀呀讀,先讀完了家中父親的藏書,後把學校圖書館的門檻也踏破了,屈指一算,也有好幾千本,可是,自己的寫作水平未見大的提高,我懷疑,大概是自己書讀得還不夠多,政治老師不是說量變纔會帶來質變嗎。

讀書破萬卷,下筆未必如有神作文700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英國人亞克敦的讀書軼聞,才恍然大悟。原來讀書破萬卷,下筆未必如有神。我原以爲只要多讀書,何愁不妙筆生花,倚馬可待呢?然而,就說亞克敦吧,他多書之多,可謂無與倫比。但他卻連一篇“像樣的文章”也寫不出:亞克敦的前車之鑑否定了我的既定思維。

誠然,一些成就斐然的大師,鮮有不讀萬卷書的。馬克思寫《資本論》,事前查閱了1400多種資料;司馬遷撰寫《史記》,遍讀宮中藏書;連被後人譽爲“詩聖”的杜甫,也正如他所言“讀書破萬卷”,可是如果論讀書之多,亞克敦乃首屈一指,浩浩七萬卷,堆起來如小山,運起來累死壯牛,但他卻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雖然喝了一江春水,卻連一泓清泉也噴不到地面上。何以如此呢?追本溯源,亞克敦雖然讀書多到七萬卷,但囫圇吞棗,蜻蜒點水,沒有真正讀“破”一卷,所以不能下筆如有神。

相反,有一些著名作家,出名前由於條件的限制,只讀過少量的書,如高爾基、沈從文、黃生、宋濂等等,卻能寫出力透紙背的鴻篇鉅製,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把身邊僅有的書讀“破”了,韋編三絕,領悟其精髓,雖少勝多。由此可見,下筆如有神,不在於追求讀書“萬卷”的數量,而在於讀“破”的質量。

亞克敦的一生已是悲劇,若步其後塵就更加可悲。看看當今的我們,恪守讀書破萬卷之教條,從未領會其“破”字之精髓。課桌上的作文書一本又一本:有課堂作文,有考場作文;有優秀作文,有示範作文;有記敘文,有議論文等等。今日讀這本,明日讀那本,結果本本似曾讀過,但每本的精髓卻又茫然不知。三年下來,作文水平鮮有提高者。

讀書如此,其他方面也有同樣的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