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1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哈姆雷特》正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名字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並沒有給老國王復仇,儘管他最後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好處上是爲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正因他一向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鬥爭的武器。人文主義着反對以神爲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完美的期望。他說:"人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行動多麼像天使!瞭解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感情。

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奧菲利亞說:"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衆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爲糊塗的羣衆所喜愛的"。但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爲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鬱:"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繫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職責"。這樣爲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

而當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後,他立即行動。但爲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下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之後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後,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鬥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職責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衆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十分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感情、友情、親子關聯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繫,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刻畫哈姆雷特時,莎士比亞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鉅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啓示,非常值得一看!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2

《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它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通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複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着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裏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着,被仇恨矇蔽着,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裏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裏,哈姆雷特因爲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爲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3

寒假裏,我讀了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傳世傑作《哈姆雷特》,它被譽爲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這是一個以復仇爲主題的悲劇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丹麥王子,可是他的叔父非常陰險,爲了篡奪王位,竟手足相殘,不僅殺死了他的父親,還霸佔了他的母親。他父親的靈魂向他控訴,把自己被害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於是哈姆雷特開始裝瘋賣傻,同時尋找機會,瞭解真相。他將父親靈魂控訴的故事編成了戲,特意演給叔父看,果然發現叔父在演出過程中驚慌失色,證實了他的猜疑,於是他決心找機會報仇。有一次,他錯殺了大臣波洛涅斯。叔父於是唆使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雙方在決鬥中都中了毒劍,哈姆雷特在臨死前趁機刺死了叔父,母親也飲毒酒死去,四人同歸於盡。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悲喜交加:悲的是哈姆雷特中了叔父的詭計,最終中毒死去;喜的是他臨死前終於刺死了叔父,報仇雪恨。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叔父的陰險貪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叔父既陰險、又貪婪。爲了篡奪王位,竟用毒藥暗殺了親兄弟。後來,又把哈姆雷特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進行陷害:先用詭計想讓英王殺害哈姆雷特;後又挑撥離間,讓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並在劍上塗上毒藥,在酒裏下毒。最後,叔父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劍下,罪有應得。

主人公哈姆雷特機智勇敢,臨危不懼,敢於抗爭。他先裝瘋賣傻,麻痹叔父對他的警惕。然後,利用請叔父看戲的機會,證實了父親靈魂的控訴。知道真相後,他勇敢地決定復仇。在去英國的船上,他發現並改寫了叔父寫給英王的信,挫敗了叔父的陰謀。在決鬥中,他雖然中了劇毒,仍然趁機刺死了叔父,得以報仇雪恨。

《哈姆雷特》語言精練,情節生動,內容精彩,筆調幽默辛辣,是戲劇文學的經典作品。叔父的陰險貪婪、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對權力和財富的貪婪慾望,會扭曲人的靈魂,導致謀財害命、互相殘殺等悲劇,值得人們引以爲戒。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4

作爲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是其中最爲經典的一部。他可謂是將世上所有的悲慘都聚集在了這位可憐的王子身上。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爲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爲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設友公社文章閱讀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脫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爲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纔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爲莎士比亞,因爲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衛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劇作品,被許多莎評家視爲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說《奧賽羅》是關於感情的悲劇,《李爾王》是關於親情的悲劇,《麥克白》是關於野心的悲劇,那麼《哈姆雷特》則是這三者的綜合,並且在這感情、親情與野心的悲劇中最終體現人的性格悲劇。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毀滅”去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以自己的“毀滅”深深的把當時醜陋的現實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毀滅”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毀滅”留下了那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

哈姆雷特是個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曾有人這樣說過:其實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只是爲了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對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正是透過對一切矛盾衝突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在莎翁所有的作品裏,《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述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十分經典的關於死亡的臺詞:“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爲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取了死,“死即睡眠,它但是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貌,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完美的還是殘酷的。

命運、性格、抉擇,這些該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讀者”,擁有無比藝術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臺上影響着一代代的人們,折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6

《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首,也是莎翁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着整個西方文靜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收穫。據瞭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是自我的獨特見解。我對於這種說法充滿了好奇,所以,新書剛一到手,我就一頭鑽進了它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讀大學時,忽然接到父王離奇死亡的消息。在回國奔喪時遇見了皇叔克勞狄斯即位與母后改嫁叔父等一連串變故,這使哈姆雷特充滿疑惑和不滿。緊之後他又親眼見到了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告知他爸爸是被克勞狄斯毒害,並需要哈姆雷特爲其報仇。之後,哈姆雷特用裝瘋掩護自我並經過英國劇團的演出證實了自我的確定。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之手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在得知心愛的奧菲莉亞自殺後,他不能不理解了奧菲莉亞的哥哥雷歐提斯的挑戰。決鬥中,哈姆雷特的媽媽因誤飲了爲哈姆雷特籌備的毒酒而死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被毒劍刺傷,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去世了克勞狄斯,替爸爸報了仇。

故事開始時,哈姆雷特對世界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感情範圍也是有着無盡的憧憬。然而,如此一個熱情善良的青年,卻無奈地被運勢一次次地打擊,在現實與仇恨之間痛苦掙扎。唸書時,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吸引了,彷彿身臨其境,與哈姆雷特一齊笑、一齊哭、一齊恨……當他要與雷歐提斯決鬥時,我的心揪了起來:雷歐提斯可是絕世劍客呀!當看到哈姆雷特被毒劍刺傷,我的心裏一緊,但看到哈姆雷特最後報了父仇,心裏才舒服了一些。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的主角,“存活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就是主人公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雖然不少讀者批評這本書劇情設置非常不合理,如何可能所有人都去世了呢?也有一些人覺得本書充滿了陰謀和仇恨,不合適青少年閱讀。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令我收穫頗豐,從哈姆雷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品質:在困境中,要勇往直前,絕不回頭;在奸詐小人面前,要用自我的智慧和才能去打敗他們;在逆境裏,要掌握逆流而上,終會成功!

《哈姆雷特》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莎翁著作,它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作品啊!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7

人喝醉了酒無非是進入一種狀態兩種情緒:一種狀態是癲狂,兩種情緒則是狂喜與狂悲。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和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兩人的形象直接讓我想到了人的醉態。首先,兩人都夠瘋狂(一種狀態)——至少在旁人眼中是這樣子的。他們迷失在了自己的思維世界裏。

堂吉訶德完全陷入騎士小說中沉迷於榮耀、名譽和騎士風範不能自拔,哈姆萊特則是在復仇、愛情中搖擺不定,同時質疑人類的生存,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這些東西恰恰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意義上的正常人不會去思考的或者說避免去想的東西,而他們的這種“反動”就成了我們眼中的瘋狂與醉態;至於兩人的情緒,堂吉訶德的情緒倒很難扯到狂悲狂喜上去;哈姆萊特則很明顯是一種悲傷的狀態(他的情緒讓整部作品的感情色彩同樣帶上一種暗色)。這樣的“醉態”帶來強烈的戲劇化效果,同時也讓兩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經典。

我個人十分喜歡喝醉了酒的人。醉了酒的人愛說“胡話”,胡話大都會是真話,說真話讓人喜歡。哈姆萊特不說假話,他是一個十分真實的人(從不裝腔作勢地演戲)。但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不一定是一個在每個人眼中都很可愛的人。他掙扎,他苦惱,他在自己的世界裏迷狂,這些都可能讓人反感。但是我愛他的真實,他在做抉擇的時候,我愛他的猶豫;他在對待愛情的時候,我愛他的反覆無常;他在思考生與死的時候,我愛他的思想。

說到“酒”和“人性”兩個關鍵詞,似乎已經繞不開尼采的哲學了,而在哈姆萊特的性格當中很明顯地帶着尼采所謂的酒神精神。這一點在他的愛情中體現得尤爲明顯。他對奧菲利亞的愛同樣是癲狂的:時而狂歡,時而痛苦。在第三幕第一場中他盡情地對奧菲利亞說出詛咒的`話語——雖然這些詛咒並不完全甚至並不是對奧菲利亞發出的;而在第二場看戲的時候,他又躺在了奧菲利亞的腳邊;當親眼看到奧菲利亞下葬的時候,他又“裝載不下”沉重的悲傷了。他的行爲完全隨着自己情緒的綿延而改變,他的思考也是如此,不加束縛,完全放縱開來。這正是尼采所謂的酒神精神——“情緒的總激發與總釋放”。

那句著名的論斷:“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說的實在是好。我從不認爲哈姆萊特身上的是一種懦弱和優柔寡斷,哈姆萊特是個“失敗的復仇者”。且不論他最後復仇的成功,更不說福丁布拉斯在他的復仇之後的繼承,首先,他絕對是個偉大的思考者。柯爾律治說他是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我卻覺得作爲一個思想者,哈姆萊特已經夠大了,足以掩蓋他行動上的發育不良。況且一個人行動上的延宕也好寡斷也好,如若是由這種偉大的思想所激發的,那又有什麼可指摘的呢?

哈姆萊特本人的思想在整部劇本的跨度中有着很大的改變。起初他顯得憂傷,對世俗的厭惡感讓他痛苦;而對生與死的終極問題的領悟又讓他厭惡“行動”本身——行動本身無法改變這樣的終極結果;到最後他直接說出了“無論我們怎樣辛辛苦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這樣完全帶上宿命論色彩的話。是復仇的過程帶給了他思考,帶給了他改變。

下面的話也許有一些跑題。初次細讀哈姆萊特的時候十分難以接受整個本子中充斥着的陰暗色調——儘管之前已經領教過Macbeth那種漆黑一片的感覺,然而三遍之後忽然對哈姆萊特的癲狂產生出了由衷的敬佩,繼而開始迷戀。正像前面說的那樣,我愛他的真實,而他不會說謊,因此我愛他的全部。罷了罷了,一個特別欣賞癲狂的醉酒者同時又對宿命論頗有興致的人,也許沒有資格來說哈姆萊特吧。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8

第一次閱讀《哈姆雷特》這部世界文學鉅著,約估摸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父親學外語出身、很喜歡外國文學名著,又對我管教極嚴,規定了閱讀書目,當時就選擇了這本書。現在重新拾卷,想到《王子復仇記》書籍本身講述的就是王子爲父報仇的歷程,而身爲讀者的自己又是在父親的啓發下接觸此書的,於是,在翻開書本時,不禁爲這種奇妙的偶然而產生一種近乎“百感交集”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是在中世紀的北歐國家丹麥,故事的主人公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劇中人物也以丹麥王室和大臣及其家庭成員爲主,講述了王子哈姆雷特爲父報仇的艱辛歷程。

作品的開篇地點是厄爾錫諾的城堡露臺,借士兵和哈姆雷特摯友霍拉旭之口講出了舉國戒備的原因——先王與挪威王依決鬥獲勝而獲得土地,挪威王之子急於爲父報仇、招兵買馬,引發丹挪兩國爭端以致戰爭陰雲密佈,爲丹麥先王鬼魂出現的原因——“前世孽障未盡”做了交代,鬼魂也隨之出現,遊走在城堡露臺。與孤獨的先王形成對比的是,先王的弟弟克勞狄斯在繼承王位後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王后葛特露,舉國歡慶新王大婚的盛景掩蓋了先王逝世的悲痛。新婚之夜的宴會上,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鬱鬱寡歡,爲母親的迅速改嫁而不滿,“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還哭得像個淚人似的……她就改嫁給了我的叔父……”幽怨的情感溢於言辭之中。新王面對哈姆雷特的愁容,說出了“你是王位的直接繼承者……我要給你尊榮與恩寵…”之類的話來安慰他,但無濟於事。新王懷着對篡位的深深不安對哈姆雷特給予王位傳承的許諾,妄圖以此贏取哈姆雷特的忠誠,但實際對王子有着極大的擔憂。而哈姆雷特對自己叔父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對於功績、德行遠不如父親並佔有自己母親的叔父,王子本人是及其蔑視和鄙夷的,這些情感中似乎也包含着對叔父取得王位合法性的某種懷疑。

在得知父親鬼魂出現的消息後,哈姆雷特迫不及待的前往露臺查證。果然遇見了鬼魂,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鬼魂的開了口:“必須替我報仇。”鬼魂向哈姆雷特講述了先王遭到自己兄弟陰謀謀害、奪取王位和霸佔愛人的可怕真相,悲劇就此埋下禍根。哈姆雷特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復仇之路由此開始。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9

文字總是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讀完莎士比亞筆下的著作《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開始,我是很排斥讀悲劇的,我認爲悲劇的情感力量雖然強大,但遠不如喜劇帶給我的感情豐富,但直到我看到魯迅的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句話和《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十分的貼切。

《哈姆雷特》雖然講的是丹麥王國的國王和王子的故事,但其實深層次來說,它體現了那個年代新舊兩股勢力的衝突,而哈姆雷特作爲新時代的有文化的人文主義者,他在王宮中無時不刻都是在孤軍奮戰,而最後哈姆雷特與國王的決鬥雙雙犧牲不僅僅是哈姆雷特這個故事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一場悲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情,友情,親情都無一例外遠離了哈姆雷特,而這些也伴隨着哈姆雷特的母親,愛人,朋友的死亡而極大地增添了悲劇色彩,在我閱讀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哈姆雷特很慘,但其實仔細思考而來,這也代表了哈姆雷特在反抗舊的邪惡勢力所經歷的苦難十分深重,他的對抗,讓他本擁有的真善美的東西都消亡了。

哈姆雷特在書中思想深沉而跳脫,時常一人獨自沉思到無法自拔,他的內心想法如泉涌,而他卻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纔會輸注述諸語言,他滿腔的才華無處施展,有時遲遲無法下決定,太過優柔寡斷,這和我們傳統的英雄並不一樣,在印象中英雄應該是高大無畏,完美無瑕的,可是哈姆雷特,他在面對鬼魂的時候有恐懼,在得知真相後有害怕,在復仇路上也有錯誤和猶豫,但是恰恰是莎翁筆下的這個極具豐富的哈姆雷特,才讓整個故事變得合理和值得品味。哈姆雷特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在面對惡勢力的堅毅,在敵強我弱時的無畏,還有極其縝密的思考,都成爲了他英雄的主基調。可以說,哈姆雷特的英雄主義之下還潛藏着懦弱,但正因此,哈姆雷特成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更像“人”的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雖然是在表達每個人對作品的見解不同,但我認爲,這句話也可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觀察自己,感知我們存在的人性,優點,還有缺點。

《哈姆雷特》這本鉅作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人物單獨拎出來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它是一部永不衰落的著作,我希望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地閱讀中瞭解到,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和寓意。

哈姆雷特讀後心得怎麼寫10篇10

莎士比亞所作《哈姆萊特》它是由五幕杯具組成的。在這位戲劇大師的幾部杯具中間《哈姆萊特》是最撲朔迷離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爲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等基本情節。十分吸引我卻又十分悲慘。

這次我想聊聊劇中的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本劇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讀完這本書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爲本事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

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

熟種種柔情連她自我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齊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我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爲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我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爲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嘆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我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最終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最終我想聊的這個人物與前兩個人物相比他出場次數並不多卻對情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外國還是中國鬼魂往往是一個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爲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墳裏不得安寧只得向活人顯靈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義得以伸張爲止。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鬼魂以致他一出場便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之後把他如何被人謀害的經過口齒清晰的描述給哈姆萊特聽他談到他所受的痛苦並不是消極的哭訴而是進取地要求復仇這就是老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從幾個人物中我瞭解了許多懂了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