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通用36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通用36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

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爲《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爲《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爲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的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這本書我讀起來很輕鬆、愉快。比文言文更容易理解的白話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絃的場景描寫。這對我們的作文和語言表達能力有着很大的幫助,然而,在輕鬆幽默的言語之下,又何嘗不是對封建社會腐敗黑暗的現實進行諷刺呢?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正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

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想是,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的家長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爲了讓下代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而或漏液排隊、或用金錢、或用手中權力爭相報名牌幼兒園、國小。諸多考生因爲會考大學聯考繁多的作業與興趣班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爲了

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爲“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不擇手段。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一旦當成爲了功名利祿的工具,讀書也就毫無價值了,再大的名校出來又能帶給社會什麼。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爲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朽事態。

至今仍十分具有警世好處。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纔可感而寫。

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必須看法。

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爲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

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此刻的中國。

此刻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此刻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爲本的國家;此刻的中國更是爲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爲實現“中國夢”而發奮,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

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髒腐朽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爲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爲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重複的機構,剩餘的機構只會浪費錢和造成腐朽。

有人總是擔心這樣會不會造成社會的動盪,事實上社會的穩定在於還政於民,基層穩定了,還有動盪麼?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與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是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與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5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裏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餘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後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爲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會考大學聯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裏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願,也並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於黃色樹林裏,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爲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着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闆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6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的書,作者吳敬梓。吳敬梓以其幽默 辛辣 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失去了父親,從此,與母親相依爲命,靠着母親爲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和自己爲鄰居秦老漢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熱愛讀書的他,終因家裏貧窮,而不能上學,於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法偷偷地跑去學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裏鮮豔的荷花正盛開着,好學的王冕心裏有了一種突發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啊!於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把荷花畫了千百遍,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裏買畫,連知縣都欣賞他畫的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於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人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五十歲才中狀元的范進由於高興過度發了瘋……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爲財富所動,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再次的告訴我長大後不能被金錢、名利所動,要爲社會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7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對《儒林外史》感興趣是從課文《范進中舉》開始的。落魄時哈腰點頭,中舉後瘋癲失魄,爲昏庸無能。范進其人。

八股取士造成知識分子思想死板腐化,不懂變通,曲解古經,爲官後不恤民情,底層生活困頓貧乏。《儒林外史》真是描寫了好一幅明清風俗圖!

有言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抵是“寒窗十年苦”苦慘了,文人學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商賈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於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爲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之風。深刻人心的士農工商概念漸漸動搖。

吳敬梓對於這些人大抵都還是不喜的,評道:“資性蠢愚,心術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功名金銀終歸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縹緲虛無轉瞬即逝。可笑可嘆,竟有無數儒生於此泥足深陷不可自拔。

文人經商求利本無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牟利也要有底線,有道義,如孟子言“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君子之風蕩然無存、市儈之氣氾濫成災便是萬萬不可。

奢靡放縱的宋爲富,賄賂權貴,欺壓百姓的'方鄉紳,不學無術、裝模作樣的景蘭江、支劍鋒,吝嗇至極,毫無半點文人之氣的胡二爺便是萬萬不可有的儒林敗筆。

吳敬梓筆力深厚,一杆筆好比金錯刀,字字珠璣句句見骨,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把唯利是圖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刻畫的惟妙惟肖。但願如今無人如此,知曉那水中月撈不着,鏡中花摘不得的道理。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8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小說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僞,作爲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雖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蕭雲仙。其中,我最欣賞王冕,因爲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爲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之後,有人請他去做官,但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毅然拒絕了。他時常用梅來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質,正如他在《墨梅》一詩中所寫:“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想:王冕那種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確實,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從小體諒父母,體諒家庭的難處。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要學會堅強。在大富大貴面前,王冕選擇了隱居,而不是去享受,這一點不又是我們該學習的嗎?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恥的人,我們不應躲開,而要敢於指責;面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我們應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愛心。正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9

讀完《儒林外史》,看罷無數明清時期的文人墨客,只覺得基本個個都是反例,個個都體現了孔子的一句“學而不思則罔”。

這首先體現在他們讀書之前缺少思考。在《儒林外史》中倘若隨意問一位進士,十年寒窗爲何苦?想必他定會像看世上最呆傻的人望着你,那毋庸置疑的眼神似在重複馬二先生的話:“考科舉難道不是天經地義,是唯一正路嗎?”帶着這樣空白的思想,必然見到官家之富貴,便一心向此,滿腦功名利祿,只會讀八股而棄禮儀了。

學時之不思更是尋常,在建科舉考試中,所取的教材,所規範的範圍,皆是依照很死板的範圍而選取的`,片面的忠愚,令人僵化。而儒仕們只想着過關科舉,便只是單純地肯,而造成思想之固化。就且不說統治者的摧害,也是因學子們的不思,而全部接受了這摧害了。

《儒林外史》中的學士,對八股文之外的雜說也是不思的。如周進在面試考覈童生們時,一童生請求面試詩詞歌賦,卻被學道大罵務名而不務實,荒廢正務,粗心浮氣而趕出去了。再如范進、張鄉紳、湯知縣在吃飯時,張靜齋堂而皇之地把劉基劉伯溫說成洪武年的進士,把宋時趙普之事與之混談,而酒桌上一個知縣、一個進士,竟然毫無知覺,大可見經科舉選出來的人才,都是不思死學的學士。

以上種種,都是儒林腐朽之原因了。也再一次告訴我們,學而思是多麼重要,若是爲了會考、大學聯考而讀死書,將來也未必有所爲。

所以,我們青年人應從現在起,應養成理性思考品質,要有批判精神,不要再犯明清時那些儒林之錯了!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0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裏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生。

嚴監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僕人衆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裏一斤肉都捨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捨不得抓藥,還經常剋扣僕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捨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裏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爲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爲稱爲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並不等於吝嗇。

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1

時間過的真快啊,新的一年又到來了。人們都放寒假了,在寒假中人們都會做許許多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是我也不會例外。

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慢慢的增多,我也讀了許多好書。在這個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又字號:秦淮寓客,晚年又稱文木先生等等。孤高耿介的吳敬梓嘔心瀝血十年左右完成了傳世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內容主要講人世間真實的`事情,窮極文人情態,鍼砭時弊,諷喻世人描繪除了形形色色的文士的性格與命運。作者對一些人的迂腐,進行尖刻的諷刺,同時也有着一些同情心,這本書主要寫了四種不同類的四種人:迂腐、名士、賢士、奇人。這四類人涉及了社會不同的各個階層,體現不同類人的故事,體現了一副以社會風俗爲主題的畫卷。作者對一些沒有真正知識的人,而又當官的人認爲是名士,名士有些都是醜惡的、虛僞的,做了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而賢人和奇人畢竟是很少的,而這兩種不同類的人的命運往往都是悲慘的。吳敬梓不僅把景物寫的很細膩、活躍,還把景物環境和人物的心態結合,這樣就能使用景物更加襯托出人物的主要心理活動。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態相結合,這些都結合在了這本書中,成爲了精華。人世間的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事,就是這本書的重心,真實的記敘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這些不同的種種事態。

許多的好書可以是許多的人受到啓發,從今以後我要讀更多的好書,補充豐富我的知識。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2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他的一生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生活一直備受煎熬,但也因此縮短了他和廣大人民的生活距離。吳敬梓把他體驗的世情,經歷的冷暖,看到的嘴臉,統統傾注在《儒林外史》的創作中,完成了這部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傑作,它代表着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

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書的開頭寫了兩個歷盡心酸的老童生,頭撞貢院號板的周進和中舉發瘋的范進,令人讀後捧腹大笑,骨子裏卻隱藏着悲劇內容。作者身爲士人,洞察其中奧祕,暴露其醜態格外深刻,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儒林外史》中對於諷刺藝術的'應用,表現地可謂是爐火純青。或用強烈的對比展示人物行爲前後的矛盾,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所表現的市儈嘴臉;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畫人物活動的細節,藉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內心世界,像嚴監生慳吝成性,臨死前伸着手指不斷氣;或借人物言行,皮裏陽秋,以喜劇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從而達到嘲諷的效果,像嚴監生自稱“爲人率真”,“從不曉得佔別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卻被小廝當場戳穿等等。作者嬉笑怒罵,極盡諷刺之能事。 吳敬梓是以客觀的態度來進行諷刺的,殊少個人恩怨式的謾罵,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因此諷刺才顯得尤爲真實、深刻。《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在喜劇的背後,作者把犀利的筆鋒深入人物最深的精神層面中,從而揭露這些悲劇性的社會原因,啓發讀者,尤其是讀書人對人生價值、對生活、對社會的深刻思考。笑中帶淚,是這部小說諷刺藝術的精華所在。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3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後,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後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託病辭去徵辟以後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醜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藉助於對科舉的內心體驗,因此他才極爲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是作爲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後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個鮮明特徵思想大於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他爲了報答母親,發奮、用功的唸書。之後,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麼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維生,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能夠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裏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之後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後,並沒有放下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裏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4

現在常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說明了現在的人對金錢還是狂熱的,只是沒有以前的瘋狂罷了。

在《儒林外史》中,諷刺最多的,也就是人對錢的各種誇張,各種瘋癲。有王氏死時,兩位舅奶奶趁勢將珠寶首飾掠奪個空,有被宋鹽商的知縣,還有愛財如命的嚴監生。一句句話的背後都藏着那人物最醜陋的內心。

錢,是什麼?是一種交易的東西,從古至今,這東西樣子變來變去,銅錢,元寶,金子銀子,紙幣。到最後,他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可缺少。在古時,錢幾乎可以說成是萬能的。在俗世奇人中,有錢的人連官都要怵三分。在水滸傳中,高太尉和陸虞侯的錢都可以將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被逼無奈上梁山。沒了錢,杜少卿的'假朋友離之而去,紅樓夢四大家族都可以墮落……所以錢在古代不就是萬能的嗎?。

雖然到了現在,改革開放了,從封建變爲共和。錢沒有以前那麼萬能了,但是多多少少的影子總還在,有錢的人,私立學校儘管上,有錢了,比別人更有機會去外國,就像我國小的幾個同學,很多都去外國深造了。有錢家就大,保險多,車酷……所以貧富是一個不能改變的問題。

那又是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狀呢?爲什麼人人錢都不一樣呢?三個原因:運氣原因,家庭原因還有自身原因。運氣人人肯定不同,中彩排大獎的,這不可避免。家庭,官二代,但這也不是多數,以前多,現在慢慢少了,官二代很多因爲有家庭這個良好的平臺,纔會讓這萬能的錢越來越多。最後一個,自身原因。別人運氣比你好,家庭資源比你豐富,那麼只能死了這條線,靠自己。

所以自身原因是最重要的,運氣的話,你中了獎,不靠自己,錢也會花光的。官二代如果不靠自己,家裏的錢也很快會花光的。只有你自己努力,才能使這萬能的錢生錢。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5

暑假裏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代吳敬梓所作,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佳作,魯迅認爲它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 書中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僞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刻畫了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人——王冕、范進。

在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他七歲時父親去世了 ,他用放牛賺的'錢託人買畫畫用的工具和顏料,在荷花池邊自己學習畫荷花。漸漸地他的畫技越來越好,十二歲時王冕出名了,好多人來請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絕了。在他母親去世後,他遵循母親的遺言,不肯出去當官,最終歸隱山林。

我最欣賞王冕不與貪官同流合污的氣節,我喜歡正直的人,因爲如果現在的律師、警察、法官不正直、顛倒黑白的話,那這個世界就會混亂。如果商人不正直,賣假貨、虛擡價……那我們就買不到貨真價實的物品了。

還有一個叫范進的讀書人,他從二十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在三十多年裏,他參加了二十次的科舉考試,終於考上了舉人,結果卻歡喜得瘋了。面對考試,考生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壞的打算,可是范進卻一心想當官,並且這種慾望持續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舉,因爲太興奮以至於瘋了。

我認爲科舉考試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它給了平民一條升官發財的路,壞處是如果一輩子都沒考上的話,那就白白浪費了一生。古代的科舉考試就如同現在的大學聯考,不同的是,在階級分明的古代社會裏,科舉考試是寒門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開放的現代社會裏,大學聯考並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選擇,我們還可以經商、搞發明或者學習一些技藝,無論你從事怎樣的工作,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王冕、范進所處的時代,社會制度很落後,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現在社會制度在進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現在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6

暑假裏,我讀了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在書中,他爲我們展示了各種人物,他們身份不一致,社會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飯的嚴貢生,有被科舉考試逼瘋的范進,也有不與封建社會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華橫溢的王冕、會寫詩詞的裁縫荊元等。

我最敬佩書中的沈瓊枝。她是一位教書人的女兒,是一個有見識、做事大膽的人。在她被騙做鹽商小妾時,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靜,把他家裏的金銀器皿、珠寶首飾等打成包裹,買通丫環,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賣文爲生。其實在封建時代,婦女在社會上是很難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瓊枝堅信做人貴在自強自立,她不貪戀鹽商的奢華生活,大膽出逃,靠自己的雙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強自立才能自尊自愛,如果依附於他人而生活,看似佔了便宜,無憂無慮,卻是前景堪憂。當今社會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嬰”,他們坦然享受着家庭的優越生活,一旦“大廈傾”,他們將何去何從。比如劉思琦,這姑娘的行爲真令人無語。2017年,她作爲“青春的痛點”城市主人公,參加芒果TV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計》的錄製,她的故事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直呼“編劇編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卻是真實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歲小女生差不多,很開朗很愛笑也挺喜歡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卻是個“小惡魔”。怎麼說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來概括,要家人餵飯、穿褲子、卷褲腳等,且花錢任性無度。

此類靠吃祖宗飯的人,未來如何靠自己的雙手在社會上立足?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家庭條件較好,但這自強自立的精神一定要傳承下來,它會引導你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現在的社會拒絕“巨嬰”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強,則國強”,需要的是自強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爲將來成爲獨立自主的社會人而努力。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7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爲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着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爲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爲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爲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爲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爲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8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一本書,我頗爲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一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一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因此喜愛這一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一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一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愛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一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一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19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儒林外史》。我問媽媽什麼是儒林外史啊?媽媽說,儒林主要是指古時候的讀書人,《儒林外史》這本書,主要就是描述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在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我似懂非懂中聽到故事中竟然有一位我很熟悉的人名“王冕”。原來,這本書裏還有我在課本里學到過的大畫家王冕的故事呢。

王冕七歲時父親過世,他的媽媽給人縫補衣服掙些小錢來維持家裏生活供他讀書。他十歲的一天,媽媽把他叫到跟前說:“家裏只靠我縫補衣服掙得錢已經難以供你讀書了,給你在隔壁秦家尋了一個放牛的活兒,每月可以得幾錢銀子,還有現成的飯吃,明天你就過去吧。”王冕聽了以後,非常懂事的同意了。從此他就天天早出晚歸,替秦家放牛。平時牛兒吃草他就在湖邊看看用自己掙來的錢買的書。有一天,他放牛時碰巧遇見一場陣雨,大雨過後天空透出一片日光把湖面照的通紅,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景色非常美。王冕看了心想:“要是誰能把這美景畫入畫中就好了,可惜身邊沒有畫家。”又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情,我何不自己畫他幾枝?”從此以後他放牛掙來的錢就不買書了,換成胭脂鉛粉之類,開始學畫荷花。初時畫的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着一張紙,就像是湖裏長的;又像才從湖裏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後來,有人見他畫的.好,紛紛拿錢來買。他掙了錢買些好東好西,孝敬母親。一傳兩,兩傳三,在整個諸暨縣城都出了名。到了十七八歲,他就不在秦家放牛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的不愁吃穿,不到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了。

讀到這兒,我想,學習精通一樣手藝或者一門學問,除了興趣以外關鍵還要學會堅持,只有持之以恆的練習,本領才能越來越好。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0

前些時候讀完,今天又看到題目,“外史”還是很有說法的(當然,是自己想的說法)。

儒林外史,一直被當做諷刺小說,諷刺腐朽的科舉制,諷刺當時同朽的文人,或者說“儒家的人”。儒家在歷史上輝煌過,但也不斷被黑。我的觀點是董仲舒之後,真正的儒家在主流上基本消失,至於明清的理學,算不得儒家正統,而這些人也算不得什麼儒家弟子,最多算讀儒家片言碎語的人。本書中所寫的,正是一羣看着別人解讀儒家經典的書,拾人牙慧而欣欣然不知所以的人,書中也多次明示暗示了這一點。

看這本書前半部分,能看到各種人性上的醜惡,而這種醜惡放在所謂的`讀書人身上更顯其可惡。各種面上的冠冕堂皇,滿口仁義道德,轉頭各種無恥下流,讓人不忍直視。這些人是讀過了各種所謂的“聖賢書”,也得承認他們的一些行爲還是有儒家經典的影子在的,但也只止步於影子了。沒有深厚的影響,各種做派、各種講究,就變成了僞裝,變成了華麗的藉口,各種無恥也由此而生。這些人只是看過幾本書的普通人,有些時候甚至遠不如普通人的道德修養。

當然,這本書裏也不是一片灰暗,自從看到杜少卿這個人之後,心情多少有所好轉。此人算是個實實在在的人。自己知道禮義廉恥,也能罔顧別人的非議而行自己的仁義之道。雖然家業被敗落了,但依然活得灑脫。他有缺點,但這個缺點是由於他做不到,並不可恨。在一片喧囂之中,能有這一縷輕音,也算不錯了。

這本書裏還有一些具體的細節,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官員選拔方式、婚假風俗等等,也是個不錯的收穫。

不知道吳敬梓寫書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考慮:這些人雖學儒家,但終究沒有儒家應有的氣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只能把這些叫做“外史”。他心中還是有着儒家正確的是非觀的。我希望是。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1

《儒林外史》開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後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態。三年一科,有些人窮其一生都在準備科舉考試,只爲一朝得道,飛黃騰達。古典諷刺小說裏,吳敬梓的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了。白描寫實的`手法,讓一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魯迅先生說它的藝術風格是〝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真是十分之洽當。

范進中舉這篇課文裏面,五十多歲的范進依然堅持科考,終於中了舉人,高興瘋了。范進從此揚眉吐氣,一衆鄰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戶頓時一改往昔鄙夷,處處簇擁,前倨後恭,當真是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們彼時只說范進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卻不見這背後又是何種慾望在驅使。私以爲課本里沒有的,范進後來夾起大蝦元子來迫不及待的一幕更爲精彩,只這一個舉動,數十年苦讀,滿口子曰詩云仁義道德,說到底不過是爲了功名利祿。而一朝得勢,心裏便不再有什麼仁義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滿自己永無止境的慾望。

匡超人更是書中一個個性鮮明的形象,他從淳樸少年到僞君子真小人的轉變,讀來總讓人唏噓。大孝出場,年少家貧,心地善良,手腳勤快,奉養父母,體貼入微。相較於范進服喪期間破犖戒還多有狡辯,竟是天壤之別。然而恩師被誣,他結交了一幫對功名富貴一心向往卻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觀便開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帶人口,買囑槍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只有金錢利益,蛻變成了一個薄情寡義。虛僞狡詐的小人。而這背後,是勢利的社會風氣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國文士社會傳統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讀書只爲名利,那又怎會有人專心去做學問。追求物質並沒有什麼不對,可一旦頭腦貧瘠,思想淺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渦,失了本心。總歸人可以窮,志卻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沒。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2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詐狡猾的騙局。

婁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門,父親在朝廷中有十分顯赫的地位,錢財俸祿,三輩子也吃不完,所以,兩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們喜歡結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爲慷慨大方和喜愛交友,讓他們陷入了“朋友”設計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兩位公子的“好友”張鐵臂來到了婁府,兩位公子覺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渾身血淋淋的,手中還拿着一個包袱,血從裏面不斷的滲出來,樣子很是嚇人,兩公子問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訪,有失遠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裏面裝着什麼貴重物品?”張鐵臂說:“一言難盡啊!我平生有一個最恨的仇人和一個最愛的恩人,我殺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裏的當然是他的首級,今日,我是來向你索要五六百兩銀子報答我的恩人!”兩位一聽,毛骨悚然,顫抖抖地去櫃子掏出銀子,交與張鐵臂,張鐵臂把那裝着“人頭”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兩公子不敢打開包袱,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包袱漸漸發出臭氣,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開,沒想裏面哪裏有什麼人頭,只是一個沾滿豬血正在腐爛發臭的大豬頭,這下兩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來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張鐵臂早已跑到縣外把一半的銀子分給了兩位公子的另一個“好友”權勿用,他們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內心深處。交得一個好的朋友,會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話說:“人不識字是半苦,人不識人是全苦”,從《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豬頭案裏,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意思,正因爲婁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識人,所以被張鐵臂騙去了錢財。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3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爲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本人的巧奪天工,作者本人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

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因此喜愛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本人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本人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本人不喜愛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

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本人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4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於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據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世事,於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傑、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生,在書結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裏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於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爲,會發現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爲都將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爲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後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迴,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迴,我們現在感嘆依賴於微博、朋友圈裏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後結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5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網 ,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爲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爲“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6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出在哪工作的一部小說,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爲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有許多的感受,對封建社會有了一個新的相識。

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須要他平日膽怯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醒悟過來。“他四周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戶表現得最爲典型:從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忽然變成了”風光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爲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

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乾脆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究竟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望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突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解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爲兩根燈草不願嚥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歡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爲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綻開,又隨着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爲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苛刻。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僞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行救藥。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7

《儒林外史》以描寫明朝書生的故事,來描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也藉此來諷刺清朝時期的科舉制。

吳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於名門貴族,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但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是他接觸了勞動人民,看到社會的黑暗,所以寫出了《儒林外史》。

書中有寫許多書生,如寫周進、范進爲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鬍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儘管生活極爲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又如范進,中舉前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抱着一隻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幸虧岳父胡屠戶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爲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爲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纔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着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僞畢露”。

此書描寫了許多人物,當中,馬二先生喜歡與他人談論文章,卻不知李清照;范進中了舉人,卻不知蘇軾爲何人,如此悲哀!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8

聽說有好幾個我喜歡的明星一起拍了《儒林外史》的電視劇,爲了能知道這劇到底講啥,我從昨天開始看《儒林外史》,今天把兩個著名的片段都看了,一個是《范進中舉》,另一個是 《臨死前的嚴監生》。

范進麼,沒啥說的,五十多歲才走運,當了官之後還給人出餿主意,把他列爲反面人物真是一點都不冤。

嚴監生這邊,卻讓我覺得十幾年前學的課文簡直是在他。

文章確實是原文,但是選擇這個片段的編書人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否則爲什麼要斷章取義,專門截取這一段來突出嚴監生的'“吝嗇”呢?

嚴監生的哥哥霸道又小氣,一頭豬也要霸佔,無本的利息錢也要收來, 於是惹了兩個官司來,自己卻又躲起來,官吏只好去嚴監生家要人。

嚴監生沒法子,只得聽從妻子的兩個哥哥給的主意,自己出錢解決了這兩個官司。後來嚴監生的大老婆發喪,嚴監生哥哥這邊竟無一人來弔唁。

嚴監生對老婆很好,即使老婆過世了,也還是很照顧兩位大舅子,連扶正小妾都要兩位大舅子的首肯。

之後便是嚴監生之死了。

嚴監生一直受哥哥的欺壓,但是自己爲人從不失禮,也沒有苛待過別人,治理產業又是盡心盡力,一直到他病危之前,我並沒有看出他哪裏“吝嗇”了?而這種“吝嗇”又真的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地嘲笑麼?之前有個偵探小說家說,一件事情如果聽起來很不合常理,那它一定是有問題的(比如微博上爆出的新聞常在幾天後突然反轉)。雖然現在我發現這個作者本身也有問題,但是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關於伸出兩個指頭的含義,百度百科上有另外一種解釋,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姑且放在這裏。

看了已經快十分之一之後,百度了一下已經拍完的電視劇,發現劇情跟原著很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完全不相干,只是借用了名字而已。不過也許我會爲了看我喜歡的幾個明星而追看吧。

劇中主人公是范進,設定的籍貫是安徽全椒,這其實是吳敬梓的籍貫,書裏的范進是廣東人,劇裏倒變成安徽老鄉了。

話說書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都在廣東,書裏也常用廣東方言,但是百度百科的吳敬梓生平裏提到他主要是在江淮一帶活動,可他怎麼會對廣東如此熟悉呢? 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29

說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聽說過,但不知道它的內容。其實它是有清代的吳敬梓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

它主要講述了 元末明初的一段 斷 考場官場趣事,用了幽默詼諧的筆觸進行諷刺,鞭棘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

不僅如此,作爲一部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接敘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動的語言直接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這樣做也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作者在全書中塑造了許多讀書人的形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無疑是那些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書生。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因爲考中喜極而瘋的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 ; 雖爲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儒林中人爲了地位,爲了財富而廢寢忘食地讀書。

讀完全書,雖然作者在其中列舉了許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這些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的愚蠢的讀書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舉 衆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 如 莊紹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紹卿最爲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爲官。這些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 所以我覺得 “文行出處”尤其“德行” 也 是全書關注的中心,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託了作者的人格思想 ,借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匡扶德行。在我看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持反對意見是非常明顯的 , 但他反對的也 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 只是過分的追求這些外物會造成精神上的負擔,讓人奔潰。他在批判這些的同時,其實也頌揚了人的德行,它作爲“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爲“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爲“沒品行”的人。

讀完之後才發現《儒林外史》猶如一首“悽清婉轉”的長歌,其內涵深微的感傷情味 ……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0

這本書被視爲我國諷刺文學的經典之作,因爲這本書是用一則則平實又深刻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科舉制度對中華民族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着多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在對知識的追求上,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傷害。十八世紀,吳敬梓在南京完成這部傑作,留下他對懦弱學子的感嘆。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學苦讀的王冕、愛財勝命的嚴大育、騙吃騙喝的張鐵臂、坐吃山空的權勿用、還有知情達理的戲子鮑文卿……作家吳敬梓將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彷彿就發生在我身邊一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戲子鮑文卿,他幫助了一位知縣,保住了知縣的烏紗帽,知縣感謝他,讓他在身旁坐下,但鮑文卿不肯,知縣請他吃飯,鮑文卿還卻直搖頭,直到管家陪他吃飯,他才歡歡喜喜地說笑起來。一位戲子都這麼知禮守義,我們真應該學習他這種精神。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權勿用、牛浦郎、張鐵臂等人的不知廉恥。

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考試弊端百出,既可以請人考試,又可以行賄,還可以冒名頂替。當安東昇爲安慶知府他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惡形惡狀,無所不爲,甚至還有一個童生,藉口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的出現,給了天下所有讀書人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因爲它不分貧賤富貴,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憑藉真才實學進入仕途,爲國效力。但隨着歲月流逝卻慢慢變了質。至使到了清朝這樣的環境下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而在這種環境下演生出一批批各種使詐耍滑的官員,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

《儒林外史》給我了許多思考,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1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於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生。

兩年前的一節語文課上,老師手捧着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着課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裏,我們聽着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生,時而交頭接耳談論,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裏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過“吝嗇”二字。

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瞭解。再去品味嚴監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爲何會出現這樣一番場景了。

嚴監生在臨終之際,伸着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爲錢,不爲地,就只是爲了那區區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嚥了氣。這一個行爲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穀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裏了。這種行爲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爲“吝嗇”,似乎更合理。

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畫面,爲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麼嚥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源於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爲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爲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衆的腳步必然是錯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慾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

書中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開篇的王冕,他也天資聰穎,不願交朋友,當然也反對世俗,最後逃往山中,隱姓埋名,認爲那兒纔是所屬他的人生觀點,與嚴監生大相徑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書,回想其細節,悟出些許道理,繼續爲人生的路添塊小石子。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2

因爲之前學過《范進中舉》,小說裏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令我印象深刻。今年暑假,完整地看了一遍《儒林外史》,那時的封建社會,在讀書人眼裏,“舉業”高於一切,於是大家便全身心投入到八股文裏去,爲的是博取一個功名。

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小說在一開始就講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盡磨難,通過勤奮苦讀造就他的博學多才,但是他卻終生不願意入仕途。通過小說後面的各位書生的經歷,諸如周進、范進之類,與王冕的一生相比,就會顯示出強烈的反差。比如小說中的周進,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經六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路過貢院,觸景生情,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感酸楚。當一羣商人要爲他花錢捐一個監生的時候,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還有後來周進提攜范進,也是二人遭遇相似,產生共鳴的結果,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便是如此。我不禁爲他們所處的.時代感到悲哀,也爲這些讀書人感到惋惜!

比起他們,當今社會的我們如果想要有所作爲,實現夢想,成功的途徑是非常多的,而並不一定只有讀書做官一條路可走,比如張謇選擇了實業救國,魯迅棄醫從文,近現代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到可惜的人物是匡超人,他原本是一個孝老愛親、勤奮好學的人,卻掉進了世俗追逐功名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後來還幫着潘三幹壞事,潘三被抓之後,他又立刻和潘三斷絕了聯繫,生怕連累了自己,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他不但不學好,還愛吹牛,經常不懂裝懂,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書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士子,有的庸俗可笑,有的卑鄙醜惡,有的可憐可嘆……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我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仍然感嘆不已。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3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但他們的癡情並不是爲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爲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爲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爲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

作書中充斥着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爲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與”,並稱其爲“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爲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爲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4

我終於明白沒媽媽不行,有媽媽在身邊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爸爸說:“我很快就要回去和你一起過中秋節了。突然,“嘭”的一聲響,哥哥用力過猛把氣球吹破了。他們每天很早就起來,在你還在做着甜美的夢時,已經有一位滿頭大汗的清潔工人從你家門口路過。當你走在去學校的路上和一位清潔工人擦肩而過的時候。你卻不知道他就是今天早晨把你家門口打掃的乾乾淨淨的清潔工人。掃地是一件很累的事,而且清潔工人們一天要掃很多地方。你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一位清潔工人的臉都不是很白,因爲他們每天都很灰塵打交道。灰塵落在臉上,自然他們的臉就比較黑了。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纔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5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峯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通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爲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通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爲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爲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

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爲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爲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讀後感作文 36

今年寒假老師佈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說,我讀了兩三片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爲第一名。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戶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僞。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讀後感篇"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的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