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師《管理知識》重要考點

運用因果連鎖理論、系統安全理論等事故致因理論和方法,辨識和分析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隱患和問題,根據事故預防的基本原則,制定相應的事故預防措施。

安全工程師《管理知識》重要考點

一、安全生產管理髮展歷史

安全生產管理隨着安全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國內安全管理的發展

我國安全管理的起步是建國以後的事,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了不同的管理體系。

50~60年代,建立了勞動保護管理體系;

70年代,在勞動保護管理體系下,強調了事故管理系統;

80年代,出現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的概念;

90年代,現代安全科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步發展和完善。

進入21世紀,提出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是風險管理,內容包括危險源辨識 、風險評價、危險預警與監測管理、事故預防與風險控制管理及應急管理等。

二、安全生產管理原理和原則

安全生產管理原理:從生產管理的共性出發,對生產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實質內容進行科學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產管理規律。

安全生產管理原則:在安全生產管理原理的基礎上,指導安全生產活動的通用原則。

原理和原則的內涵是一致的,一般來說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義;原則更具體,對行動更有指導性。

(一)系統原理

1.含義:指運用系統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對管理活動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達到管理的優化目標,即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認識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系統原理是現代管理科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

2.運用系統原理的原則

(1)動態相關性原則

(2)整分合原則

(3)反饋原則

(4)封閉原則

1)動態相關性原則

含義:構成管理系統的各個要素是運動和發展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

對安全管理來說,動態相關性原則的應用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1)企業內部各要素處於動態之中並且相互影響和制約,使得事故有發生的可能。系統要素的動態相關性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

(2)必須掌握與安全有關的所有對象要素之間的動態相關特徵,充分利用相關因素的作用。例如:掌握人與設備之間、人與作業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資金與設施設備改造之間、安全信息與使用者之間等的動態相關性,是實現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

2)整分合原則

含義:現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綜合,這就是整分合原則。 (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四全管理”;齊抓共管責任制等)、

整分合原則在安全管理中的意義:

(1)整,就是企業領導在制定整體目標、進行宏觀決策時,必須把安全納入,作爲整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考慮;

(2)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須做到明確分工,層層落實,要建立健全安全組織體系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使每個人員都明確目標和責任;

(3)合,就是要強化安全管理部門的職能,樹立其權威,以保證強有力的協調控制,實現有效綜合。

3)反饋原則

含義:成功的高效的管理,離不開靈敏、準確、迅速的反饋。(安全檢查與隱患整改)

反饋是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被控制過程對控制機構的反作用。

反饋大量存在於各種系統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管理系統達到預期目標的主要條件。

4)封閉原則

含義:在任何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迴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這就是封閉原則。(PDCA循環管理方法:計劃→實施→檢查→處理)

該原則的基本精神是企業系統內各種管理機構之間,各種管理制度、方法之間,必須具有相互制約的關係,管理纔能有效。

在應用封閉原則時,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建立健全各種機構並使之各司其職,相互制約。企業的機構從職能上可以分爲決策指揮中心、執行機構、監督機構和反饋機構。

第二,完善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企業要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各種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特別要按照封閉原則,針對決策指揮、執行、監督、反饋等各環節制定規章制度,構成一個封閉的法規網。

第三,把握封閉的相對性。從空間上看,封閉系統不是孤立系統,它與環境之間存在着輸入輸出的關係,有着物質、能量、資金、人員、信息等的交換;從時間上看,事物是不斷髮展的,依靠預測作出的決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需要,不斷以新的封閉代替舊的封閉,以求得動態的發展。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義

(1)含義:就是在企業管理活動中必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體現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有兩層含義:

1)一切管理活動均是以人爲本展開的。人既是管理的主體(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體(被管理者),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管理層次上,離開人,就無所謂管理。人是管理活動的主要對象和重要資源。

(二)人本原理

2)在管理活動中,資金、物質、時間、信息等和管理系統的諸環節(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作爲管理對象的諸要素都是需要人去掌管、運作、推動和實施的。

搞好企業安全管理,避免工傷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充分保護企業職工的安全與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體現。

2、運用人本原理的原則

(1)動力原則

含義:推動管理活動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須有能夠激發人的工作能力的動力。

①物質動力,即以適當的物質利益刺激人的行爲動機,達到激發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②精神動力,即運用理想、信念、鼓勵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爲動機,達到激發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③信息動力,即通過信息的獲取與交流產生奮起直追或領先他人的行爲動機,達到激發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2)能級原則

能級的物理學概念:指的是原子中的電子分別具有一定的能量,並按能量大小分佈在相應的軌道上繞原子核運轉。這些軌道所對應的能量數值是不連續並按大小分級排列的,稱爲“能級”。

現代管理學中的能級概念:組織中的單位和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並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順序排列,即形成現代管理中的能級。

能級原則:在管理系統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級,即根據各單位和個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務,做到才職相稱,才能發揮不同能級的能量,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核心:量才使用、人盡其才

能級原則(合理頂角的管理三角形)

(3)激勵原則

含義:利用某種外部誘因的刺激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科學的手段,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使其充分發揮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避免過度刺激)

內在動力:企業員工自身的奮鬥精神;

外在壓力:外部施加於員工的某種力量,如加薪、降級、表揚、批評、信息等;

工作吸引力:那些能夠使人產生興趣和愛好的某種力量。

(三)預防原理

1、含義:安全管理工作應當以預防爲主,即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爲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出現,從而使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2、原則

1)偶然損失原則

2)因果關係原則

3)3E原則

4)本質安全化原則

1)偶然損失原則

含義:事故所產生的後果(人員傷亡、健康損害、物質損失等),以及後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隨機的,是難以預測的。反覆發生的同類事故,並不一定產生相同的後果。

以爆炸事故爲例,爆炸時傷亡人數,傷亡部位與程度,被破壞的設備種類、程度,爆炸後有無併發火災等都是由偶然性決定的`,一概無法預測。

無論事故是否造成了損失,爲了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惟一的辦法是防止事故再次發生。這個原則強調,在安全管理實踐中,一定要重視各類事故,包括未遂事故,只有連未遂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

2)因果關係原則

事故是許多因素互爲因果連續發生的最終結果。只要誘發原因存在,早晚必然發生事故。

從事故的因果關係中認識必然性,發現事故發生的規律性,砍斷事故因素的環鏈,變不安全條件爲安全條件,把事故消滅在早期起因階段。

3)3E原則

(1)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爲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4個主要原因。

技術的原因:如作業環境不良(照明、溫度等),設備、工具有缺陷並缺乏保養等。

教育的原因:如缺乏安全生產的知識和經驗,技術、技能不熟練等。

身體和態度的原因:如生理狀態或健康狀態不佳;怠慢、反抗、不滿等情緒,消極或亢奮的工作態度等。

管理的原因:如企業主要領導人對安全不重視,人事配備不完善,操作規程不合適,安全規程缺乏或執行不力等。

(2)3E含義:工程技術(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

技術對策: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消除生產設施設備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業環境條件,完善防護與報警裝置,實現生產條件的安全和衛生。

教育對策:提供各種層次的、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教育和訓練,使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產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

法制對策:利用法律、規程、標準以及規章制度等必要的強制性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爲,從而達到消除不重視安全、違章作業等現象的目的。

4)本質安全化原則

含義:來源於本質安全化理論,指從一開始和從本質上實現了安全化,就可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預防事故發生的目的。

本質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預防原理的根本體現,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實際上目前還很難做到,但是我們應該堅持這一原則。

本質安全化原則不僅侷限於設備、設施,還可以擴展到建設項目等。

  (四)強制原理

1、含義:採取強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願和行動,使個人的活動、行爲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約束.從而實現有效的安全管理。

所謂強制,就是無需做很多的思想工作來統一認識、講清道理,被管理者必須絕對服從,不必經被管理者同意便可採取控制行動。

2、運用強制原理的原則

1)安全第一原則。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進行生產和其他活動的時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當生產和其他工作與安全發生矛盾時,要以安全爲主,生產和其他工作要服從安全。

(強制撤離危險區域、強制性安全投入、強制性安全論證等)

2)監督原則(重點)

含義:在安全工作中,爲了使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得到落實,必須明確安全生產監督職責,對企業生產中的守法和執法情況進行監督。安全監督的三個層次:

國家監督(或監察):指國家授權專門的行政機關,以國家名義並運用國家權力對各級經濟、生產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執行安全 法規的情況進行的監督和檢查。

企業監督:由企業經營者直接領導、指揮企業安技部門,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各部門的安全狀況和法規、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的監督和檢查。

羣衆監督:指廣大職工羣衆通過各級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等自己的組織,對企業各級管理部門貫徹執行安全法規、改善勞動條件等情況進行的監督。

三個層次的安全監督,性質不同,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它們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監督體系。

我國目前的安全管理體制包括“國家監察、行業管理、企業負責、羣衆監督、勞動者遵章守紀”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三、事故致因理論

事故頻發傾向論

事故頻發傾向、事故遭遇傾向

事故因果連鎖論

海因裏希事故因果連鎖論、博德的事故因果連鎖、亞當斯的事故因果連鎖、北川徹三的事故因果連鎖、事故統計分析因果連鎖模型

能量意外釋放論

軌跡交叉論

綜合模型論

系統安全論

事故頻發傾向論

1919年,英國的格林伍德和伍茲通過對許多工廠的傷亡事故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工人中的某些人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生事故。

法默、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頻發傾向。

事故頻發傾向

個別人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的內在傾向。

事故頻發傾向者是工業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具有事故頻發傾向的人在進行生產操作時往往精神動搖,注意力不能經常集中在操作上,因而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外界條件。

事故頻發傾向論

事故頻發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徵:

感情衝動,容易興奮;

喜怒無常、感情多變;

極度喜悅和悲傷;

脾氣暴躁;

厭倦工作、沒有耐心;

慌慌張張、不沉着;

動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

運動神經遲鈍,動作不靈活;

理解能力低,判斷和思考能力差;

缺乏自制力;

處理問題輕率、冒失。

事故頻發傾向論

事故遭遇傾向

某些人員在某些生產作業條件下容易發生事故的傾向。

事故的發生不僅與個人先天因素有關,而且與工人的年齡、工人的工作經驗、熟練程度以及生產條件有關。

當從事規則的、重複性作業時,事故頻發傾向較爲明顯。

事故頻發傾向論

工業企業預防事故的手段

海里因希事故因果連鎖

海因裏希最初提出的連鎖過程包括如下五個因素:

遺傳及社會環境

可能造成魯莽、固執、貪婪及其它性格上的缺點的遺傳因素,妨礙教育、助長性格上的缺點發展的社會環境,是造成性格上的缺點的原因。

人的缺點

魯莽、過激、神經質、暴躁、輕率、缺乏安全操作知識等先天或後天的缺點,是產生不安全行爲或造成物的危險狀態的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爲或物的不安全狀態

諸如在起重機的吊荷不停留、不發信號就啓動機器,工作時間打鬧或拆除安全防護裝置等不安全行爲,沒有防護齒輪、扶手,照明不良等機械、物的不安全狀態,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

由於物體、物質、人或放射線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員受到傷害或能受到傷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傷害

直接由於事故而產生的人物傷害。

海里因希事故因果連鎖

海里因希事故因果連鎖

企業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爲,消除機械的或物質的不安全狀態,中斷事故連鎖的進程而避免事故的發生。

海因裏希事故因果連鎖理論強調了消除不安全行爲和不安全狀態在事故預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多年來一直得到廣大安全工作者的贊同。但是,把不安全行爲和不安全狀態的發生完全歸因於工人的缺點, 暴露了該理論的侷限性。

博德的因果連鎖

亞當斯的事故因果連鎖

核心:操作者的不安全行爲及生產作業中的不安全狀態等致危因素,是由於企業領導者及事故預防工作人員的管理失誤造成的。

北川徹三的事故因果連鎖

該模型着眼於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爲和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基本原因(管理失誤)

該模型進一步把物的問題劃分爲

起因物:導致事故發生的物(機械、物體、物質)

加害物:事故發生時直接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遭受傷害的物(機械、物體、物質)

在人的問題方面,區分行爲人和被害者

行爲人:引起事故發生的人(肇事者)

被害者:事故發生時受到傷害的人

防止能量或危險物質意外釋放的主要技術措施

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限制能量

防止能量蓄積

緩慢地釋放能量

採取防護措施

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把能量與人隔離

信息形式的屏蔽(遠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