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級建造師實戰經驗:混凝土質量問題

2017年一級建造師考生開始備考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一級建造師實戰經驗:混凝土質量問題,就跟隨小編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一級建造師實戰經驗:混凝土質量問題

混凝土施工質量通病較多,整體質量控制難度較大,根據現有規範,混凝土常規質量問題防治依據來自,《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 GB50204-2015第8.1.2條相關要求及《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範》(GB50666-2011)第8.9條混凝土缺陷修整的具體要求,解決混凝土質量6大問題!

  一、露筋(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形成原因:

(1)澆灌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處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

澆灌混凝土,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查;澆灌高度超過2m,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充分溼潤半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搗時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採用刀片或振動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查直修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凌角。

處理方法:

表面露筋:刷洗乾淨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充滿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較深: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乾淨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二、爛根

現象:混凝土柱、牆、基礎澆築後,在距地面50~100mm高度內出現粗糙、鬆散,有明顯顏色變化,內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漿,無石子分佈其中,強度低,影響結構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經不起外力衝擊和磨損。

原因:因爲開始澆灌混凝土時,混凝土中的砂漿被沿途的模板和鋼筋粘附了,落下去的混凝土缺少砂漿,就產生“爛根”。

混凝土“爛根”第一個原因是因爲開始澆灌混凝土時,混凝土中的砂漿被沿途的模板和鋼筋粘附了,落下去的混凝土缺少砂漿,產生“爛根”;第二個原因是振搗時機把握不當,早了沒有足夠的混凝土漿料下底(補償不了上述的漿料損失),遲了,振搗棒打不到底,振搗不到位,產生爛根;一般要有混凝土料600~800的高度時開始振搗效果最好;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模板下口漏漿,這是爛根最常見的原因。

預防措施:可以在模板支撐完畢後,用砂漿在模板和地面的結合部位抹一個坎,堵住縫隙,制止漏漿。這樣處理後,一般就不會發生“爛根”現象。

在澆灌混凝土前,用與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砂漿先澆灌大約50毫米厚的砂漿,讓模板和鋼筋先附着一些砂漿,再澆灌混凝土。這樣就不會“爛根”了。

處理方法:將爛根處鬆散混凝土和石子鑿除,沖洗乾淨後支模板,用高一等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搗實。

  三、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蜂窩(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凸凹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1、麻面

形成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乾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溼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板隔離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乾淨,不得粘有乾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澆水充分溼潤,模板縫隙,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選用長效的模板隔離劑: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爲止。

處理方法: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溼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2、蜂窩

形成原因:

(1)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2)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3)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3)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造成水泥漿流失。

防治措施: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時設串筒或溜槽;澆灌分層下料,分層搗固,防止漏振;模板縫堵塞嚴密,澆灌中,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

處理方法:

小蜂窩:洗 刷乾淨後,用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洗刷乾淨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澆灌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3、表面不平整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澆築後,表面僅用鐵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鬆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溼凝土未達到一下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要求操作,灌築混凝土後,根據水平控制標專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板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並防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灌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工達到1.2mm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四、缺棱掉角(結構或構件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棱角有缺陷)

形成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溼潤或溼潤不夠;混凝土澆築後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棱角被粘掉。

(2)施工時氣低溼且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解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棱角被掉。

(4)模板未塗刷隔離劑,或隔離劑塗刷不均

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澆築混凝土前充分溼潤,混凝土澆築後認真江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具有1.2Mpa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棱角,避多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棱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材料保護好,以免碰損。

處理方法:

缺棱掉角,可將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溼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充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抗實補好,認真養護。

  五、凹凸錯臺(是指模板拆除後,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縫處出現超過規範要求的錯臺現象)、外形走樣(是指混凝土澆注完成後,混凝土外型與設計輪廓線不相吻合。)

錯臺產生的原因:(1)模板接縫不好,平整度要求不高而形成的錯臺;(2)模板外支撐不穩固,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出現局部跑模、模板變形等原因形成的錯臺;(3)模板接縫不好,澆築過程中出現露漿等形成錯臺。

一般外形走樣產生的原因:(1)模板外支撐不牢固,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出現局部模板變形引起的外形走樣;(2)模板支撐基礎不牢固,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模板整體移位而造成外形走樣;(3)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振搗器靠模板太近,造成過振致使模板變形。

  六、模板清理不到位致混凝土夾雜

處理辦法:留置清槽口,清槽口留置位置選擇在距柱邊緣1000mm的主樑樑底,尺寸200*100mm,在主樑每一跨留置1個清槽口,模板清理時使用吹風機將次樑內雜物出入標高較低的主樑,然後將主樑內的雜物集中吹至清槽口位置,由清槽口排出至模板外,每個施工段內留置清掃口不少於5 個。

結束語

現場質量管理,特別是混凝土質量管理,應從前期方案(鋼筋方案、模板方案、混凝土方案)策劃、技術交底、原材料質量控制、過程驗收及質量控制、養護、質量缺陷方案先行及落實等全方位進行管理,不應忽視前期策劃和過程管理,依靠後期修補來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