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會考閱讀題及答案

《醉翁亭記》作者以精練、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己與遊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樂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達了在官場失意之後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那麼《醉翁亭記》在會考閱讀題怎麼考覈?下面跟yjbys小編一起來複習吧!

醉翁亭記會考閱讀題及答案

1.作者是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卒諡文忠。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用原文回答。

寫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寫春天景色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 寫夏天景色的句子:佳木秀而繁陰。

寫秋天景色的句子:風霜高潔。 寫冬天景色的句子:水落而石出。

描寫遊山盛況,表現太守勵精圖治的句子: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寫衆賓歸後的景象的句子: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出自本文的成語:峯迴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醉;水落石出;觥籌交錯。

“醉翁”的由來是什麼?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概括本文的主旨。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文中作者描繪琅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表達作者複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3.第一段中,與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哪兩句話?有人認爲,從全文看,“醉翁之意”並不僅僅“在乎山水之間”,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說理由。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這篇文章不僅在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許多的思想感情。“醉翁之意”是在“後天下之樂而樂”上,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和樂,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在與民同樂之中,作者樂百姓之樂流露在字裏行間。

4.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哪些風景?你的感受如何?(從內容方面爲第二自然段寫一段評註。)

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色,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5.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爲什麼不是他消沉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

因爲本文描摹山水,抒寫遊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理滁州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6.作者用樂貫穿全篇,請問總計寫了哪幾種樂?從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

作者寫了五種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與民同樂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讓百姓生活快樂而自我陶醉而醉。(不勝酒力;與民同樂;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7.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有何深意?試簡略分析一下。

這是文章的主旨句。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太守在公務之餘帶着賓客,在山水美景中宴飲,曲折地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

8.歐陽修面對艱難的國運,在逆境中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千古名文,由此你對作者有怎樣的評價?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①他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觀的.成績,而且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可令人讚歎。 ②我從中學會了,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9.《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後的作品。請你說說它們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相同點是什麼?有人說它們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豔絢麗的奇葩。請結合文章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加以理解。(選取一點即可)

①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②結構技巧:《嶽》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後精闢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着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後;“樂”字或明或暗,前呼後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或  主題深度:《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爲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10.“言在筆先,意在筆後”,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景體會到了太守獨特的遊樂情懷。你認爲作者在此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圍繞“熱愛山水,寄情山水,隨遇而安,與民間樂,排遺抑鬱”其中任何一點回答即可。

示例①:表現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及隨遇而安,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11.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衆賓客的遊樂,還寫了滁人的遊樂。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爲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裏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12.《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一樣,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懷之作。請根據提示,在空白處填上與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點相關的詞語。

《岳陽樓記》迴盪着憂樂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記》洋溢着與民同樂的和諧之音。

《小石潭記》瀰漫着悄愴幽邃的淒寒之風。《桃花源記》飄逸着寧靜祥和的理想之風。

13.你認爲文中太守的生活態度是什麼?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太守的生活態度是積極樂觀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怨天尤人,不去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心繫百姓,與民同樂。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14.“醉能同其樂”這句話把“醉”與“樂”聯繫起來,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把“醉”與“樂”聯繫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與民同樂。

15.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遊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16.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答:由遠到近。

17.“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 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18.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20.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21.本文主旨是“與民同樂”,寫“滁人遊”與本文的主旨有什麼聯繫?

“滁人”如此興高采烈地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是分不開的。

22.第三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

(1)滁人遊(2)太守宴(3)衆賓歡(4)太守醉

23.“太守醉”中的“醉”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喝酒醉了”,另一層意思是陶醉於山水之中了,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24.第③段寫了哪些人?請用一個字概括他們共同的心情。

寫了滁人(遊人)、太守、衆賓。他們共同的心情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