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省會考作文題分析

2016年會考已經告一段落了,作文作爲語文科目中分值比例最重的一題,備受大家關注。下面是YJBYS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2016年河南省會考作文題分析,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2016年河南省會考作文題分析

  真題回放

任選一題作文。(50分)

(1) 題目:我的青春裏有

要求:①先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內容,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後作文;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 讀下面材料,然後作文。

畫家費盡心力創作了一幅畫,在即將完成時,不小心將一滴墨滴在畫上,他沮喪極了,想要放棄這幅畫。冷靜下來後,他反覆變換角度看那個墨漬,隨後,在墨漬上塗了幾筆,墨漬變成了一隻飛鳥,與整幅畫完美融合。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麼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試題分析

  (一)半命題作文

題目中的“我”已經限定必須寫自我的真實故事或經歷,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文體傾向於記敘文,不能杜撰他人的青春經歷,無論是名人的,還是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身邊人;“青春”是指人生的青少年階段,不要幻想成年以後,也不要沉浸在兒時的記憶中。

“青春”是個大的範圍,在寫作時要從小處和細處着手,寫出文章的細節來。心中有了這個標準,補題時就可以填寫“友情”“親情”“關愛”“憧憬”“探索”“偶像”“新天地”等,只要言之成理,立意正確,都可以生髮成一篇文章。

對於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它如鮮花一樣美麗、黃金一樣珍貴,是理想、信念、奮發向上的精神和無窮創造力所譜寫的最美妙的交響樂章,包含着耕耘、探索、拼搏。所以寫作時要做到中心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二)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首先要抓住材料關鍵句,把握材料主旨,同時要學會多角度分析,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內容來寫。無疑,這則材料的關鍵詞是“冷靜”“反覆變換角度”。據此我們可以提煉出“人要從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棄的精神”的觀點;提煉出“打破常規,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觀點;還可以提煉出“遇到困難要學會靈活變通”的觀點;等等。然後從自己積累的素材中精選事例來證明觀點。

還可以寫成一篇記敘文,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難,“山窮水盡”之時通過冷靜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迎來“柳暗花明”,從而彰顯“ 遇到困難,樂觀(冷靜)面對”的主題。

  滿分作文

  失誤面前,莫輕言放棄

河南考生

“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面對失誤和挫折,消極放棄必於事無補,何不靈活變通,迎來又一方柳暗花明?

“風雨過後,眼前會是鷗翔魚遊的天水一色。”既已選擇了爲理想奔忙,便不要輕易放棄。哪怕做出細微改變,都將展現出全新的風貌。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多次被直木獎提名卻抱憾落選,外界甚至笑稱他是“被直木獎厭棄的男人”。面對撲面而來的質疑,他並未停止在推理世界中游走的腳步。他轉換推理思維,以不同角色的'視角潛心揣摩故事情節,使劇情發展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他的獨到體驗終於在《嫌疑人X的獻身》一書中發揮到極致,助他斬獲直木獎殊榮。

“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成雲的空濛山色。”縱使山路曲折,碎石遍地,都不足以成爲我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唯有堅持不懈、善於變通,方能在不利的環境中,尋得有利出路。然而,歷史的這一頁卻留下些許遺憾。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之際,竟高呼一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便自刎烏江。殊不知深切愛戴他的鄉民們正在江流對岸殷切盼望其歸來。倘若項羽沒有放棄求生之路,或許有重整旗鼓、再展雄風的一天。不善變通的他,難以坦然面對失敗,最終也只能留下悲兮壯兮的哀辭。

“既然選擇了前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歌德深諳其理,56年中,他潛心寫作,終成《浮士德》之佳作;李時珍深諳其理,數十載間,他親身考察,終令《本草綱目》問世;吳清源深諳其理,在百年光陰裏,他“閒敲”子,終獲“昭和棋聖”之美名。他們不是未曾失誤,他們的尋夢之路亦荊棘叢生,但他們懂得改變和調整,懂得變挫折爲動力,從而在人生之路上愈走愈遠。

漫步人生旅途,失誤或挫折無疑是極大的考驗。與其哀怨嘆惋,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不如靈活變通,將看似糟糕的局面轉變爲全新的創造,持之以恆地追尋自己的夢想。

  點評:

觀點鮮明,提煉準確。文章抓住了材料的主旨,用反問的口氣引出在失誤和挫折面前要學會變通的論點,不蔓不枝,觀點鮮明。

敘議結合,語言生動。考生列舉事例後及時地進行抒情議論點題,不僅做到了讓材料和論點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列舉歌德、李時珍、吳清源等人的事例時,更是採用了排比句式,娓娓道來中,讀者更加認同了其觀點。

正反對比,論證嚴密。舉例論證中,考生引用東野圭吾和楚霸王項羽的故事,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讓人信服,使文章論證更爲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