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SAT再延遲出分:契約精神盡失如何取信海外名校

在廣州恆大淘寶隊公然違背契約,身着被更換了胸前廣告的球服登頂亞冠的一刻,我似乎聽到了幾年前中國學生集體獲得SAT高分時的歡呼。那一刻,我聽到了長期處於惡性競爭和惶恐之後的釋然,也隱約聽到了推崇契約精神的海外院校乃至海外社會所敲響的警鐘。

出國留學SAT再延遲出分:契約精神盡失如何取信海外名校

果不其然,今早的朋友圈裏又被一條已經了無新意的“新聞”所刷屏- 11月的SAT考試成績再度被College Board推遲出分。繼2010年ETS取消10月份中國大陸的GRE(課程)考試成績以來,類似事件已經呈幾何速度紛紛涌現:

從2010年取消GRE成績事件後,過去兩年我國學生的各類型留學(課程)考試成績接連被延遲或取消,我國學生因爲不誠信行爲在美被起訴、定罪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前不久,筆者隨父母遊歷美國時,無論在車站、劇院還是餐廳,美國人看到我的已過耳順之年的父母時都會主動問起:這兩位超過65歲了嗎?在得到我的肯定答覆後,對方二話不說,直接給半價或者老年人折扣,沒有一個人問我父母要任何證件,更不存在讓我證明“我媽是我媽”了。這一切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崇尚契約精神的國度裏,人與人之間竟會如此地互相信任。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5年前的2010年,美國教育諮詢公司Zinch發佈了一篇調查報告,顯示90%的中國學生向美國大學所提交的申請材料存在諸如成績造假、中介機構代寫申請文章等不誠信行爲。當時在“業內人士”認爲該報告對中國留學市場的亂象“估計保守”時,該報告卻在美國掀起了驚天巨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報章對此紛紛大幅報道,從此揭開了美國各類型學校及考試機構和中國學生的一種複雜情結:一方面,在經歷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後的美國,需要中國學生的大面積涌入而緩解財政壓力;另一方面,美國高校也在誓死捍衛着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是誠信。

  在5年的時間裏,中國學生的SAT報考人數接近翻番

隨着美國總體經濟的回暖和中國在美留學生數量的日益增多,美國各院校對中國學生的“渴望”逐年遞減,這也在近兩年美國考試機構和院校對中國學生的投機取巧和舞弊行爲越來越嚴厲的態度上得到了側面的映證。

這種嚴厲態度的背後是由不信任而產生的草木皆兵。今年7月,美國海外升學指導協會(OACAC)發佈報告稱:中國學生可能認爲投機取巧和作弊是他們獲得SAT高分的唯一途徑。這自然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數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裏,美國及西方各院校對中國學生的申請會抱着一些懷疑的態度行事。而重塑破碎的信任,是中國家長及學生們當下要爭取的關鍵一步。

要獲得海外院校的信任,關鍵是語言要過關。前幾年炒得沸沸揚揚的常青藤盟校中國學生在大學四年的退學率達到了25%,據報道主要就是因爲語言問題。這些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動輒就是SAT拿個2300分或者託福(課程)拿到115分的高分,大學的申請文書竟會採用莎士比亞文體,相比起他們在大學課堂裏的沉默寡言和在論文創作上的默默無聞,實在是讓美國院校從詫異走向懷疑,最後走向不信任。其實不要說常青藤這些名校了,就連名不見經傳的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副校長也在2012年憤而辭職,原因是學校招收了大量連最基本的英語(精品課)溝通能力都沒有的中國學生。讀者不妨想一想,假如中國的大學裏充斥着一批HSK(漢語水平測試)高分的,但卻連用中文問個路都結巴的外國學生,我們如何相信他們的高分,又如何相信他們參加的用漢語進行的各類型課外活動的真實性?由此不難推測,海外大學對於中國學生的信任危機,主要是語言的問題。

除了語言之外,我們在申請的過程中要格外重視自己的信任值,簡單來說就是要多做容易被大學信任和認可的事情。比方說一位數學優異的同學,則不妨在高中階段赴美參與一項被美國數學協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認可的數學夏令營;再比如一位在理工類方面見長的學生,可以儘早規劃報考諸如研究科學機構(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等權威機構主辦的針對中學生的項目;而在文史類學科有建樹的同學,則可以參加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主辦的領導力夏季項目等。這些項目其實主要是對美國學生開放的,給外國學生的名額不多,海外院校對於這些經歷是非常信任和重視的。當然,這其實和語言能力非常相關,因爲大部分的美國精品暑期項目,都需要用託福成績申請,有的還需要寫自我陳述,跟正兒八經申請大學的工作量差不多了。所以,語言能力所帶來的信任,早在留學規劃階段就顯現出來了。

最後,筆者建議家長和同學們切記真誠二字。作爲一位曾長期輔導學生留學申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從多數中國學生的申請材料中看到了兩個字– 浮誇。動輒堆砌十幾個自己做過的課外活動,每個都是leader,再一番看標化成績,發現這位學生SAT考過三次,試想這如何真實?這當然和語言能力也有關係,有很多學生在自己的申請材料中(不少是由中介機構代寫的),動不動就使用excellent、exquisite、unchallengeable之類的詞,唯恐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成就。殊不知在英語中,這樣的詞所表達的情感是十分強烈的,對於在校籃球隊打球這樣的經歷,就用這些詞來堆砌,在招生官眼裏是何滋味?很多學生由於語言能力受限,真的不知道這些詞的輕重,寫出來的東西自然缺了那麼點兒真誠。所以,真誠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真切的表達,而這個也離不開語言能力。

  修補遺失的信任,需要時間,更需要真誠,而這一切,都需要語言能力的堅實後盾。

恆大的事件不會持續發酵,而我們的國際化道路是越走越寬的。在契約精神缺失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警醒自己,重新回到教育的本質上來,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宏大。修補遺失的信任,需要時間,更需要真誠,而這一切,都需要語言能力的堅實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