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注: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簡單“拿來”

“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就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舉措、資源引進、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討論。專家們指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已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從規模發展進入到質量內涵建設並重的階段。

教育關注: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簡單“拿來”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只有71個。20年後的今天,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2371家。目前,各級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總數約爲56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約46萬人。

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日前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發展報告(2014年)》顯示,《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正在發力;中外合作辦學的工作重點正在實現“三個轉變”,即從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變,從模仿複製向合作創新轉變,從學生流動向能力提升、聚焦優質轉變。這是中外合作辦學不同於10年前的新趨勢。

但相關專家也表示,在辦學項目落地過程中仍會面臨各種問題。基於此,堅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合作共贏的標準就非常重要,只有在立足本國的基礎上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建設一支具有國際標準和才能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合作處副處長周勤健認爲,要以開放促改革,通過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從而倒逼高效教育改革,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長足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中,除了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非常重要。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祕書長羅青表示,中外合作辦學需要學科創新,而非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在文化上能夠堅持中西融合的同時堅守中國文化自覺,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培養成爲擁有多學科思維的國際化人才。

除了有堅定的文化自覺,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邸愛英教授還特別強調: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國際化人才除了要具備一般人才的核心能力外,還應該有全球性的思維,有學習新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開放性能力,能夠有對全球性工作的適應性和靈活度,並瞭解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國際性事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