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路徑分析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當今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之一,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併成爲農產品生產、加工、交易和流通企業有力的競爭工具之一。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分享最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路徑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最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路徑分析

  一、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一)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當今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之一,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併成爲農產品生產、加工、交易和流通企業有力的競爭工具之一。隨着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從最初的生產到最終用戶的管理行爲日趨複雜,對農產品安全與質量的要求日益嚴格。在這種形式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單位應從組織生產、滿足日益變化的個性化需求、降低物流運作成本、嚴格農產品安全與質量出發,由農產品生產者到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管理來協調解決這些問題。

農產品供應鏈是由農民(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交易商、農產品採購加工企業、農產品分銷、零售商和物流配送者以及最終消費者等“從田間到餐桌”、上下游企業構成的供應鏈網絡體系。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農產品與食品生產銷售等組織爲了降低食品和農產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質量安全和物流服務水平而進行的一體化運作模式。農產品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十分突出;同時,生鮮農產品又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小,具有消費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點。由於農產品的諸多特性,農產品供應鏈具有資產專用性高、市場不確定性較大、市場力量不均衡、對物流的要求高等特點。

  (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實踐現狀

儘管農產品供應鏈成爲理論研究的熱點,但是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實踐發展相對滯後,影響了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影響了供應鏈參與者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爲:

1.對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市場導向觀念認識不足,難以形成計劃、生產、運輸、交易銷售、服務和監管爲一體的食用農產品供應鏈。大部分農戶、經銷商一盤散沙,農戶生產或養殖的產品直接交由經銷商收購,或者直接去農貿市場銷售,沒有計劃性,對市場變化反應慢。生產組織分散,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削弱了供應鏈組織的競爭優勢。

2.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組織中缺乏真正有領導能力的核心企業。在現實的管理實踐中,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多是加工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然而這些企業受自身規模的影響,或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在供應鏈中所起的領導作用不明顯,這削弱了食用農產品供應鏈作爲戰略聯盟的整體競爭優勢。社會化資源整合能力的不足等使得供應鏈管理中參與各方處於斷裂或較少關聯的自流狀態下,形不成供應鏈的一體化組織協同運作。

3.市場競爭的無序導致供應鏈人爲割裂,供應鏈一體化程度低。首先,食用農產品市場法律法規建設的薄弱和區域性壁壘導致市場分佈的人爲割裂;其次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體系、交易方式、服務手段建設的落後,很難使全國農產品供應鏈形成統一高效的一體化網絡。

4.農產品供應鏈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缺乏統一的食用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平臺;冷鏈物流建設落後;食用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等等。

5.不重視供應鏈管理中極爲關鍵的信息化平臺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對稱,從而引起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決策成本、採購成本、運輸成本、包裝成本、生產加工成本、市場成本無形中被加大和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

農產品供應鏈鏈條長,流通環節多,各結點之間信息流通不暢,不僅影響了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供應鏈參與者的經濟效益,而且嚴重製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物聯網”成爲目前國內的研究熱點,也爲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帶來了契機,使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管理成爲可能。“物聯網”是指將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納米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及系統,通過接入網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一個智能網絡。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也代表了未來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必將爲農產品生產、流通的信息化發展帶來極其深刻的影響,進而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具體應用

  (一)完善農產品交易及質量監控,嚴把食品安全源頭

多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到廣大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如何對食品進行有效跟蹤和追溯是一個極爲迫切解決的全球性課題。爲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從源頭開始抓好農產品安全監管工作,建立一套質量追蹤、追查、追溯的機制和制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旦農產品出現問題,特別是出現危及消費者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問題時,可追究直接責任人和監管部門的違規責任。通過建立從產地到市場的全程質量控制系統和追溯制度,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檢測、包裝盒標識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管理,提高廣大生產者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物聯網將有效地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從產品生產(甚至是原材料生產)開始,就在產品中嵌入EPC標籤,記錄產品生產、流通的整個過程。消費者在購物時,只要根據賣家所提供的產品EPC標籤,就可以查詢到農產品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到食品,再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以及相關的信息,從而決定是否購買,徹底解決了商品信息僅來自賣家介紹的問題,使消費者通過物聯網能主動了解產品信息。

  (二)改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構築“三網合一”新平臺

“三網合一”指的是互聯網、物聯網及農產品物流信息網,通過對這三個網絡的建設和整合,構築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新平臺。在“三網合一”的供應鏈管理平臺上,各個網絡所承擔的功能不一樣,它們各自所託的資源也不盡相同。首先,互聯網,它所依託的是一種全新的技術資源,通過它在全球範圍內的複製性建設,可構築在信息高速流轉時代的技術平臺。其次,農產品供應鏈主要包括五個環節,即原料供應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交易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通過物聯網,企業可以實現對每一種農產品的實時監控,對交易物流體系進行管理,不僅可對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通過程進行監督和信息共享,還可對農產品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預警,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最後,充分運用農產品物流信息網強化追溯、預警和信息發佈,逐步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起一個“以生產技術檔案爲管理平臺、以產品追溯條碼爲信息傳遞工具、以產品追溯標籤爲表現形式、以查詢系統爲市場服務手段”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信息可查詢,質量安全可追溯,問題產品可召回。這既是企業針對新的市場形勢的一種策略,同時也是農產品物流管理在高科技技術背景下的一次觀念更新和對長遠發展目標的鎖定。

  (三)發展現代交易和物流新技術,提高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三網合一”的現代農產品交易和物流技術必將得到應用和發展,以網絡爲基礎的新興物流技術是實現農產品物流通暢、跟蹤其質量水平以及事後追蹤的關鍵。如,一些企業發展了基於質量安全的食品供應鏈高新技術追溯系統,如農場主使用電子耳標識和相關數據收集卡來追蹤食品或農產品的免疫記錄、健康記錄和飼養記錄等。還有電子籤票揀貨技術、GIS技術、自動識別技術、GPS技術等新興物流技術的發展,對於跟蹤、保障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目前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漸構築起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網絡管理系統。因此,必須加快農產品供應鏈“三網合一”建設,以支持多層次、多目標的供應鏈集成化管理,以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成本,縮短供應鏈運作的時間,在供應鏈上建立一個高效的供應鏈集成系統,以確保農產品能不斷的由供應商流向最終用戶,提高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整體管理水平。

  三、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和運行路徑

農產品供應鏈由於其對象是具有生命特徵的,決定了其在供應鏈的運作方面具有顯著特點。首先是農產品有着固有的生長週期、季節性的特點,並且產地分散,資金投入要先於收穫期一定的時間,而我國農民資金有限,資金投入需求旺盛,就出現了資金缺口;其次,農產品的產出受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大,供應鏈風險高;再次,農產品收穫期集中,進行深度加工時間比較短,售賣週期長,形成大量庫存,佔用資金週期長,資金週轉速度慢;價格波動大,而農民把握市場動態能力有限。因而,發展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有助於解決部分農產品相關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也爲農業發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是指在保持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戶、加工商、交易商等各個參與成員之間的法律和經濟獨立的基礎上,遵循供應鏈上成員所簽署的合作協議,利用成員之間共享利益與信息,共擔風險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方式。它可以優化和再配置供應鏈整體上的資金流,進行整個供應鏈的融資管理,也提供了一個供應鏈上新的投資管理和財務管理的角度。

目前,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有三種,既動產質押模式、應收賬款模式及應付賬款模式。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有其鮮明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的授信模式,而是圍繞整個供應鏈,將供應商、製造商、交易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爲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將農業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融資模式。其業務運行機理主要是:

首先,構建農產品供應鏈。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分散生產的農民與大市場聯繫起來,使公司和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的共同體,以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擴大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以訂單農業形式幫助專業合作社與相鄰城市批發市場、果蔬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及本地大型企業建立供銷合作關係,擴大本地農產品供應量,進一步推進“農超對接”,擴大本地農產品基地直接採購量,減少中間環節,並降低超市銷售農產品的毛利率,以穩定價格。

其次,形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鑑於農產品交易平臺在整個供應鏈中所處的核心企業地位,再加上其指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臺作爲供應鏈支持系統,能上與各農戶及時交流信息,下與分銷商和賣場以及消費者交換信息和有效溝通,進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業的需求。所以,在實際操作中,農產品交易商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或由商業銀行統一授信於農產品交易商給農戶提供融資服務,並有選擇地向加工商採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保兌倉融資、存貨質押融資以及預付賬款融資等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農產品供應鏈所有環節的融資難,並且通過對物資流、融資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控制,確保農產品產銷平衡,渠道暢通。

  四、創新物聯時代農產品供應鏈的相關建議

  (一)創新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

1.發展“農戶+合作社+產地交易市場”供應鏈組織模式

通過引導建立種養殖農戶的專業合作社,通過協會建立起農戶、政府、批發市場的溝通橋樑,能在種養殖戶增收、加強信息溝通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政府主導建立產地批發市場有益於縮短供應鏈環節,通過專業協會的作用把質量監管由末端管理向前端轉移,有效地對產地農戶進行質量監管。這種供應鏈組織模式的優勢在於:(1)增加了“合作社”這一參與者,使原有的過度分散的網狀供應模式向鏈狀供應模式集中,更方便信息分享和事後追溯;(2)產地交易市場和合作社一般由政府主導或倡導,方便監管部門參與到供應鏈環節中,對分散的參與者進行有效監管;(3)產地交易市場靠近生產者(農戶),方便生產者直接參與而獲得更多利益;產地交易市場的聲譽與生產者息息相關從而迫使農戶強化質量安全,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委託—代理問題。

2.打造“核心企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供應鏈垂直一體化模式

核心企業包括加工企業以及農超對接中的超市等商貿流通企業。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的管理,可以做到(1)建立可控的質量檢測體系,可以實現從種植養殖前的土壤檢測、種苗的供給及質量監控、農藥獸藥的使用情況的監控、種植養殖過程中的定期檢測以及收購時的質量檢測,從而實現自源頭—過程—終端銷售的系統質量檢測體系,有效保障了食用農產品的安全;(2)建立起了能夠追溯到源頭的質量安全問題可追溯系統,降低了農戶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爲的發生機率;(3)方便質量安全主管部門從源頭到終端銷售的質量安全的檢查、監管;(4)完善了激勵約束機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收益水平,進而減少了由於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爲引發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機制與運行管理創新:以信息化平臺爲基礎的過程管理、協調機制和可追溯體系

1.以“核心企業”爲中心,主導建立以長期契約爲基礎、以共同利益爲出發點,以敗德行爲後的退出及懲罰爲約束的公平合理信息公開的供應鏈網絡。核心企業應該參與管理整個供應鏈從生產到流通消費的各個節點,把質量安全與價值鏈各環節的增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同時使供應鏈的績效最大化。重視質量標準在整個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例如使用HACCP或ISO22000等系列標準對整個供應鏈進行過程管理。

2.優化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機制就是要協調控制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降低成本、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效益最大化,解決信息不對稱、信任危機、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問題,從而保持供應鏈的穩定性和保障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優化食用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機制,應該發揮核心企業的“信息中心”的作用,使市場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到供應鏈各參與方,從而做到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有計劃性,減少風險,增加效益。

3.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基於供應鏈的信息化臺,以核心企業爲基礎推廣在各個節點(例如合作社、各規模供應商)中使用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的協調運行建立在各節點企業高質量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上,應用信息技術建立一個食用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信息平臺,有利於實現各個企業的信息資源共享,促進各個企業更加快速地反映市場變動,相互之間密切地協同合作。

  (三)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管理創新:發揮第三方物流的優勢,推廣冷鏈物流

物流管理在解決農產品流通的時效性和節約成本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基於質量安全創新食用農產品的物流管理,應該着眼於:

1.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構建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流體系。農產品物流主體中,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運作能減少農產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降低其流通成本。此外,第三方物流企業可根據零售商的信息反饋,對農戶或農產品生產直接下訂單進而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增加供應鏈參與者的收益。第三方物流的方便、快捷的運輸、倉儲和物流加工網絡,可以用最快時間完成食用農產品的配送,確保供應鏈的時效性,減少因易腐性產生的質量安全問題。

2.推廣使用冷鏈物流。冷鏈物流是指在生產、貯藏、運輸與銷售直到最終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將易腐和生鮮食品始終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種物流體系。推廣使用冷鏈物流,可以有效減少運輸損耗,提高食用農產品的完好率,提高銷售前的產品質量,可有效提高供應鏈的收益。食用農產品供應鏈中使用冷鏈物流,應該從核心企業的冷鏈設施裝備的擴充與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入手。

3.充分利用供應鏈物流管理的相關理論,創新供應鏈物流管理,增加經濟效益。例如,利益“延遲策略”滿足差異化需求隨着客戶需求的多樣化,以往大量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利用物流技術將產品差異點或物流配送點儘量延遲就是延遲策略。利用“延遲”不僅可以解決需求不正確的問題,還能縮短交貨期和有效降低食品生產、銷售成本。供應鏈管理中的快速反應(QR)思想、物流管理中的標準化等均可運用於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創新中。

  (四)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創新: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和建立預警機制

1.儘快出臺扶持供應鏈金融的產業政策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國家應出臺新的產業支持政策,加快發展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提升產業競爭力,扶持一批高新科技農產品物流企業,壯大農產品供應鏈。在金融政策方面,應加快修訂擔保法、銀行法等規定和制定供應鏈與金融相銜接的法律法規,爲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風險防範奠定基本的法律基礎。銀行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合同文本,明確參與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減少糾紛,降低出現法律糾紛時的解決成本,爲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金融

一是加大對供應鏈各環節的金融支持。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意味着在供應鏈上環環相扣的每一個企業與流程需要緊密合作、互相依賴,更意味着銀行必須參與到整個農產品生產、物流、交易、資金流轉與運作的過程中去。這就要求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與管理團隊,應深入企業內部,發掘潛在需求,爲構建農產品生產、冷藏、保鮮鏈提供金融支持。二是積極支持發展冷鏈物流金融業務。爲減少農產品供應鏈因技術原因而造成的損失,改變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爲主的現狀,主要應依靠積極發展冷鏈物流業務系統。由於冷鏈物流業務系統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所以,需要銀行提供此類供應鏈金融服務,以降低農產品供應鏈技術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

3.建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緊急預警機制

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農產品供應鏈面臨宏觀與微觀環境的威脅,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可避免。基於供應鏈的網狀結構,一旦發生風險事件,風險將馬上沿供應鏈擴散和蔓延,若事後再控制與挽救,就難以避免收益的損失。因此,要先行建立一套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科學預測各種風險的存在,並量化風險可能會造成的損失程度,將風險化解在危機爆發之前,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結論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基於組織變革的管理模式,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要立足於供應鏈成員,特別是核心企業,基於質量安全的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首先要確立現代市場觀念,重視以市場爲導向的戰略理念;其次,大力推廣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四是重視政府政策在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的引導、監管作用,有效利用政府主導的信息平臺、交易平臺、技術平臺等基礎設施,真正打造一個運行快速、高效、各節點協調的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網絡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