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什麼決定細節?

近日,應邀爲國家電網供電公司的領導幹部進行培訓,講座的題目是《細節決定成敗,什麼決定細節?》與其說是一次講座,其實更是一種“競標”,因爲對於國網供電公司而言,他們是想通過“講座比稿”來決定後面的國網班組文化建設的項目交給誰。

細節決定成敗,什麼決定細節?

我們看到的《細節決定成敗》等大量書籍,都從聲稱“魔鬼藏在細節中”,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了細節,卻沒有發現細節中的魔鬼!沒有“魔鬼”這一靈魂,所謂的“細節”只是一個海市蜃樓的空殼。

按照“錯層”的思路想來,只有錯開表層,才能發現本質。細節肯定是外在表現,那麼,到底是什麼細節?又是什麼決定細節呢?

“細節決定成敗”已經成爲一句流行語,我在這裏不想批駁這句話,另外提出像什麼“戰略決定成敗”的口號。其實,“細節決定成敗”不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絕對命題,這句話只不過是充分強調了細節的重要性而已。成敗之事,很多時候不是某一個因素能決定的。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決定成敗。如果一定要說成敗都是由“某某”決定的,發而過於吹毛求疵了。

在這裏,讓我們先承認細節的重要性,但是,我想問的是:如果說“細節決定成敗”,那麼,什麼決定細節?即使提出“細節決定成敗”的汪中球先生本人,似乎對此也沒有深究。但是,這是一個不可不究的問題。

因爲決定細節的決不是細心、嚴謹、認真等人爲因素,對細節的重視與否不是由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從根本上講,細節是一種貴族精神。

只有追求並堅持貴族精神的人,纔會在細節上下功夫。德國人注重細節、日本人注重細節,是因爲他們很早就解決了溫飽問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細節的琢磨上。

中國並不是一個天生粗枝大葉的民族,即使上千年之前出土的很多玉器、青銅器等古董,那種精湛的工藝和繁複的細節依然令我們讚歎。但是,無一例外,這些都是在王宮貴族的墓葬重出土的。普通老百姓使用的器具還是非常粗糙。今天的收藏界中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官窯”。官窯出產的瓷器一般來講都是非常精美的,因爲官窯的產品都是供給王宮貴族統治階級的,所以,可以不惜金錢和材料,只追求精美。

從這個意義上講,細節不是來自性格,而是來自經濟條件背後的貴族精神。一個人生活在溫飽邊緣的人是不會在乎細節的。在乎細節的都是有錢有閒的貴族。哪怕是沒落的貴族,但是細節精神卻已經滲進骨子裏。

就像“那五”。《那五》是鄧友梅先生的一篇小說,表現的是沒落清朝貴族那五“倒驢不倒架”的故事。那五沒落之後,“窮了仍然有窮的講究。窩頭個兒大了不吃,鹹菜切粗了難嚥。偶爾吃頓炸醬麪,他得把肉餡分去一半,按仿膳的作法單炒一小碟肉末夾燒餅吃。雲奶奶用體己錢把衣裳給他贖出來之後,他又恢復了一天三換裝的排場。換一回叫雲奶奶洗一回,洗一回還要燙一回。稍有點不平整,就皺着眉說:"像牛嘴裏嚼過似的,叫人怎麼穿哪?”

這就是細節和貴族精神。老百姓是不會在乎窩頭大小、鹹菜粗細、衣服平整與否的——有口飯吃就不錯了。

現在很多機關與企業都開始注重細節,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細節不是來自細心,而是來自溫飽之後的貴族精神。細心的結果是少出錯誤,而很難提前注意並預先設計好所有的細節。

讓我在此處“長篇”引用一些文字,因爲這些關於上海地鐵的文字是《細節決定成敗》等書籍所津津樂道的:

上海的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知道其中有那麼多的細節被二號線忽略了。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似乎至今仍未實現收支平衡。現將我所知的'二號線忽略的細節羅列於下,給大家一個參考。

1。三級臺階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齊平的,要進入地鐵口,必須要踏上三級臺階,然後再往下進入地鐵站。不要小看這三級臺階,在下雨天它可阻擋雨水倒灌,從而減輕地鐵的防洪壓力。事實上一號線內的那些防汛設施幾乎從來沒有動用過,與之相較地鐵二號線曾發生過雨天被淹的慘劇。

2。轉彎。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出口都會轉一個彎,不會直接通到室外,而二號線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一個轉彎大大減少了地鐵站臺和外部的熱量交換,從而減輕了空調的壓力,使得一號線的電費大大小於二號線。

3。地面裝飾線一號線的站臺最外邊採用金屬裝飾,裏面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條邊,在裏面鋪設同一色彩地磚。這樣的裝飾,給予乘客心理上暗示,從而使所有的人都會下意識地站在地磚所在的範圍內,和地鐵保持了大約50釐米的距離,保證了乘客的安全。而二號線地面全部用同色的地磚鋪成,稍不注意就會過於靠近軌道,使得地鐵公司不得不安排專門的人員來提醒乘客。

4。站臺寬度一號線的站臺比較寬,上下車比較方便,而二號線的站臺比較窄,尤其其一二層之間的樓梯比較窄。在高峯時間,顯得非常擁擠。較窄的站臺,也使乘客無法看清楚對面的本站站牌,容易坐過站。這使得二號線重新裝飾了所有的柱子,使每一個站臺的柱子都不相同,以方便乘客辨認。但同時二號線也喪失了在柱子上做廣告的收入。

5。小缺口地鐵一號線在設計的時候留有站臺門,地鐵到達的時候,地鐵門和站臺門會對準,同時打開。沒有地鐵的時候站臺門關閉。這進一步保存了站臺的熱量,節省電費。同時也保證了旅客的安全,使得旅客根本不可能跳下站臺。然而在實際運營的時候,並沒有安裝站臺門,但仍然可以在站臺上看到門的導軌,導軌在每一個正對門的地方都留有一個缺口。

6。其他地鐵一號線每一個站臺的樓梯、柱子的位置基本上是相同的,這大大減少了設計時候的繪圖費用。從德國進口的車子的照明程度的到了精確的測量,當車廂壁上沒有懸掛任何東西的時候,其亮度是相當舒適的。而目前由於大量張貼了廣告,使得車廂內的照明偏暗。小小一個地鐵就又如此多的細節需要掌握,那麼學習和引入一種制度呢?又有多少細節需要掌握,又有多少人真正努力去研究和思考這些細節呢?

不難看出,上文中提到的所有細節都不是細心、認真、嚴謹就可以做到的。因爲這些細節都需要提前考慮到,只有出於人性化、以人爲本的思考,才能想到這些“細節”。換句話說,這已經不再是“細節”的問題了,而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精神在細節方面的表現而已。遺憾的是,很多人只是肯定了這一細節本身,沒有去追溯這些細節的來由。

思考問題,見“樹”固然重要,但是見“林”也值得花點心思。用“錯位”思維去思考“細節”問題,更容易看到細節背後的本質。

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地鐵爲什麼存在很多問題?就是因爲我們覺得地鐵能跑就行了,把交通當成問題的根本,沒有考慮到人才是目的。

這是一種典型的“溫飽思維”——能吃飽就不錯了。另一方面,我們從來沒有修築地鐵的經驗,誰能在第一次嘗試之前就能預料所有的問題?

所以這不是表面的細節問題。

其實,很多例子都能說明:細節不是細心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發展程度的問題。只有遠離溫飽走向小康,只有從“發展中”走向“發達”,只有大家都以人的價值爲目的,細節纔可以充分被注意到。因爲所有細節,從根本上都是一種人性化思維的體現。

當然,有些細節需要細心,例如繡花、校對。但是,真正想把“細節”提升到“決定成敗”的層面上,只憑細心就遠遠不夠了。

最後,說的極端一點,對“細節”做一個錯位解讀:細節的反義詞不是粗心,而是貧窮。貧窮的狀態只能產生溫飽主義思維,只有真正尊重人的需求,把每個人都從貧困和溫飽的狀態下將放出來,真正實現所謂的“共同富裕”,把每一人都當成貴族去尊總,這種人性化的狀態纔會真正產生細節。

下面兩幅圖片,一幅是中國如家等快捷酒店的浴室,另一幅是美國拉斯維加斯豪華五星賓館的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