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機管理策略

如何應對和消除高校中潛在的和已爆發的各種危機,爲高校師生創造平安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課題。 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高校危機管理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吧:

高校危機管理策略

  一、高校危機管理簡介

高校危機是指凡是發生在高校校園內或與高校成員有關的,在事先未預警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可能嚴重威脅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並可能帶來其他不良後果的事件,包括對高校成員造成不安與傷害、對高校的教學設施造成破壞以及形象聲譽帶來損害等而以高校現有的人力與資源難以立即有效解決的,這些事件均稱之爲高校危機。

  二、當前高校危機管理面臨的問題

1. 外部環境: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周邊環境日益複雜,安全隱患多

高校擴招、合併、辦學規模擴大,校內人員的數量成倍增加,校園內涌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員,人員的來源、結構、素質日益複雜,校園治安管理的難度加大。

校園周邊環境日益複雜。圍繞校園這個大的經濟體, 不少行業應運而生, 如一些網吧、歌舞廳、酒吧等比比皆是。這些場所既是複雜人員的聚集區, 容易產生打架鬥毆等事件, 也是些藏污納垢、侵害學生身心健康的窩點。由此導致各類危害校園安全的案件增多。

2. 內部管理:校園安保系統和危機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師生危機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廣大高校缺乏綜合的危機管理機構和職能,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協調機制。很多大學在校園安全的防控機構上缺乏必要的資金支出和人員配備, 學校的安保部門無力對校園安全進行全面的監管,致使社會閒雜人員混進校園,盜竊等事件頻繁發生。部分學生在外租房,某些學校學生的租房比例達到了l0%,使學校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

此外,大部分高校的危機應對教育僅限於入學時形式化的安全教育,缺乏計劃性、針對性和長效性,更忽視了危機實戰演練。很多學生對於怎樣應對衝突、外界的威脅、欺詐等問題一無所知。

3. 大學生自身素質引發的危機

據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 60%以上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另有調查資料表明, 29% 的大學生有心理異常的表現。中國社會調查所的一項調查顯示, 26.5%的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而另一項確切的統計是, 2008年, 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 達到歷史頂峯。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學業、就業、情感等多重壓力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適當的引導,很容易產生生理疾病,引發危機事件。

  三、高校危機管理建設對策探討

1. 完善高校危機管理體系,重視危機預警系統

危機管理的最理想狀態是將危機消滅在潛伏期或萌芽期。預防工作做得好,事後救助的壓力就會小;否則,既增加事後救助的難度,又可能使事態惡化導致更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加強對師生的危機意識教育。高校領導要不斷增強危機預防能力、危機決策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同時,面向在校大學生開設危機管理課程,將校園危機處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動方案,融入學校教育的內容中,做到危機管理常規化。

其次,成立危機管理小組,制定危機應急預案。管理小組應保持固定的組成人員,並向全校教職工和學生公開其聯繫方式,以便第一時間獲得消息,及時開展危機應對工作。

2. 正確、高效地處理已發生的危機事件

危機事件出現後,正確識別事件的性質、影響範圍等因素。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工作的優先次序,採取正確的決策與行動,及時控制危機事態的發展,盡力阻止危機或儘可能的減少危機的損害,降低危機的損失,通過積極治理危機,從而最終消除危機並轉入恢復階段。

重視信息傳達和溝通的作用。高校危機事件出現後,危機管理小組要及時有效的與廣大師生進行溝通,及早下發有關危機事件真相通報,及時、公開、透明的對事件真相予以披露,並在網站中予以正確的引導,澄清事實真相,穩定師生的情緒。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危機事件,還要通過媒體向社會公衆告知最新準確消息。

3. 恢復補救和心理干預工作不容忽視

高校危機事件發生後,對危機相關者的心理衝擊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在心理恢復和身心醫療方面的補救是長期、艱難的工作,是事後管理中最難實施而又必須實施的策略。對於學生而言,危機後出現了恐慌心理和茫然的狀態,甚至導致有些受害較嚴重的學生產生了身心疾患,這時他們更需要老師和學校的幫助。要幫助學生舒緩其心理震盪,恢復學生平常的心態和情緒,還要建立追蹤輔導機制,不定期地與他們溝通,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行爲發展動態,以便及時發現新的危機苗頭,及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