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分析與資本運作方法

所謂市值管理,即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綜合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法,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戰略管理行爲。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分析與資本運作方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分析與資本運作方法

  一、市值管理及其宗旨

所謂市值管理,即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綜合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法,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戰略管理行爲。市值管理是推動上市公司實體經營與資本運營良性互動的重要手段。市值管理的核心是價值管理,是價值創造與股東價值實現;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的上市公司市值最大化;其本質是一種長效戰略管理機制。

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上海陸家嘴併購聯盟”關注或搜索微信號“LJZ8848”,是您獲得併購投資專業知識和大量最新的產業及投資方面資訊信息的平臺,也是您線上免費發佈信息、線下拓展人脈平臺。上海陸家嘴併購聯盟基礎QQ羣全面開放:110258933(務必驗證信息:城市、公司、職務)。市值管理的核心內涵,就是不斷優化和擴大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以實現市值提升。實現路徑第一是通過經營業績的提升而促使股價上升,那麼所有股東的市場價值就得到了相應的提升。第二個路徑是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擴大公司的資產規模。在這方面,需要特別注意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的匹配關係,避免盲目追求規模導致經營質量下降和股價中樞走低,否則就可能會對市場價值產生負面影響,嚴重的甚至會拖累公司失去融資資格,經營問題的累積也會導致被迫退市的極端情形。

市值管理時代,EVA成爲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的一個首要指標,EVA是公司財務利潤超出資本風險機會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資本的風險成本)的剩餘部分,反映的是公司在特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市值管理是現代上市公司治理、運作的新理念,股市全流通後,其積極意義更加突出。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大PE班特評老師施光耀說過:“市值管理衡量上市公司實力大小的一個新標杆;是考覈經理層績效好壞的一個新標杆;是決定上市公司收購與反收購能力強弱的一個新標杆;是決定上市公司融資成本高低的一個新標杆;是決定投資者財富大小的一個新標杆;是衡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乃至經濟實力的一個新標杆。”

  二、實現公司溢價的主要途徑

溢價管理是市值管理的重要目標,也是市值管理的常態。公司股價低迷,不但直接減少股東財富,還會影響公司市場形象,增加公司再融資困難程度,提高融資成本,同時也會對企業經營者形成較大的外部併購重組的市場壓力。

  (一)突出而優異的主業溢價

上市公司主業講究集中而突出,不能過於分散,更忌諱定位的不清晰。縱觀中外大藍籌,只有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公司才能具備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品牌、技術和精準的生產經營控制等。主業相對穩定且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和一定產品定價權的公司會享受更多市場溢價。

  (二)良好的公司治理與規範管理溢價

偉大的企業都是由優秀的管理層造就的。公司治理能帶來溢價的原因,是因爲管理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根本,可以影響公司對社會資本的吸納能力,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看好的程度和社會資本在公司內部的積聚程度。

北京大學總裁班調查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越來越被國際資本和全球投資人看作是改善經營業績、提高投資回報、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點。在財務狀況類似的情況下,投資者願意爲"治理良好"的亞洲公司多付20%-27%的溢價,願爲"治理良好"的北美公司多付14%的溢價。

國外的投資機構對於公司的管理水平、治理結構、分紅派現以及股東權益都會給予溢價評級。只有那些能夠經受國際化視野考察、具有優良公司治理能力以及注重分紅的上市公司纔會持續獲得較高的公司治理溢價。

EVA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大股東等相關的治理結構關係密切,應用EVA指標,能夠鼓勵公司管理層做出給公司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隨着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利益的一致化,以及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大股東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爲將越來越多地受到抑制,上市公司將更注重規範運作,中小股東的利益也會得到保障。遺憾的是,全流通後,仍有部分上市公司不能正視治理問題,不能公正科學地看待和處理大股東與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關係,仍有一些公司存在同業競爭並通過關聯交易、資本運作等手段持續侵害上市公司合法權益,典型的知名公司如四川的五糧液(000858)和新希望(000876)等,市場口碑因此變差,已經明顯影響了其股票價格和總市值,應該說是得不償失的。這類公司如不及時消除弊病,未來資產進一步折價也很正常。

  (三)資源壟斷類資產溢價

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金融資源等都是機構投資者長期青睞的投資對象與投資品種。如果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擁有相關稀缺或壟斷資源,則必然享受資源壟斷溢價。在這裏特別強調一下金融資源,未來的混業經營大趨勢,使得中國的金融資源將受到市場的格外追捧。

  (四)整體上市溢價

整體上市一方面可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及增長速度;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關聯交易、優化公司治理、提高業務經營的透明度。因此市場將會對這類上市公司給出較高定價,公司市值自然也會得到提升,這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價值創造效應。

  (五)合理利用市場週期提升溢價

市值管理必須充分考量和利用證券市場的運行特點,研究、把握和利用上市公司股價週期性的變動規律,在合適的時機運用不同的策略服務於做大做強上市公司。在牛市中,可實施增發、配股等再融資、適當減持股權等主動措施;在股市低迷期則適宜低價增持或回購公司股份,還可以收購兼併以及趁股價低迷實施員工激勵。

  (六)投資者偏好溢價

其根本是要完善公司的資本市場營銷職能。即做好四大關係管理:投資者關係(IR)、媒體關係(MR)、研究者關係(RR)和監管者關係(AR)。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實現公司與資本市場和社會各界的有效溝通。需要聲明的是,這隻能作爲一種輔助手段或特殊時期的工作重點。

  (七)資產配置溢價

一些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上市公司或是行業領袖,可能會被納入特定指數,成爲機構投資者不得不配置的投資標的,形成了資產配置溢價。

  (八)企業文化溢價

決定於企業的社會形象、社會責任感、內部文化氛圍及先進的文化理念。

此外,根據不同特質的上市公司,還存在新興市場溢價和貨幣升值溢價等,也值得市值管理者加以研究。

  三、中信證券市值管理經驗借鑑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利用反週期理論實施大規模的擴張和兼併,僅用三年時間就將中信證券從一箇中等券商打造成了中國證券行業的龍頭。他因此被稱爲"反週期收購的大師"。

中信是怎麼做的呢?

2001年以後,中國股市步入長達五年多的漫漫熊途。股指不斷下滑,證券行業慘淡經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信證券的反週期收購不斷高漲。

2003年10月,中信證券以1億元收購萬通證券30.78%的股權。之後,中信證券幾次增持,至2004年底,中信證券已持有萬通證券73.64%的股權。

2004年9月,中信證券展開要約收購廣發證券的計劃。一個月後,這場股權爭奪戰以中信證券失利告終。但是,中信證券步步爲營的收購行動並沒有終止。

2005年8月,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出資16.2億元持有新公司60%的股權。

2005年9月,中信證券啓動收購金通證券的計劃。一年之後,中信證券的全資子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正式成立。

藉助一系列的收購行動,中信證券一舉確立了其行業龍頭地位,營業部數量從當初的45家增加到165家,總資產從2003年底的118.1億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636.3億元。

2006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股市由熊轉牛。隨着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中信證券的市值管理策略也發生了轉變。這段時期,中信證券開始連續融資。

2006年,中信證券定向增發5億股。本次定向發行對象最終確定爲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兩公司分別認購1.5億股和3.5億股。定向發行價爲9.29元/股,成功募集46.45億元,公司股本增至29.815億股,淨資產突破100億元,成爲國內淨資產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

2007年8月,中信證券二次增發3.34億股,募集資金總量約爲250億元,增發價格爲每股74.91元。兩次再融資,中信證券用較少的股份獲得了更多的資本。

正是通過對反週期理論的反覆運用,採取“低買”和“高賣”的策略,中信證券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實力大大增強,內在價值創造能力和價值實現能力大幅度提高。僅三年多的時間,中信證券的總市值增長近十倍。

  四、市值管理的幾種特殊情況分析

市值管理在操作層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應對呢?選擇以下幾種典型做一概括分析和說明:

  (一)主營業務定位與資產整合

很多上市公司面臨主業不強或定位不清晰的問題,這樣的公司原則上暫不具投資價值,除非有確定性的經營轉型和資產重組,否則不應享受較高的.市值溢價。這類的公司要麼立志做強主業,要麼就必須改弦更張,這都比來回折騰強——典型的表現爲非關聯資產的機會性重組和概念性炒作。資產類別分散的上市公司應儘早把低效資產清理出去,以鞏固或徹底轉變主業、培育公司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主業定位不清晰就會不斷出現資產錯配的情況,即便擅長資本運作,也很難由此獲得突出的經營實效,弄不好還會浪費資源、影響信譽,或因操作頻繁而帶來牴觸法規的麻煩,實在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二)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偏低

上市公司的實質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一般來說,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積極性就越高。中國的大股東,素質差別很大,活雷鋒更是想都不要想,這裏面主要有個利益分享的核心問題。比如上市公司資產質量不高、經營效率低下,而大股東整合重組的意向不強,或者上市公司雖有盈利但分配很少等。這類矛盾積累的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對大家都不利的後果。最好的出路是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引入現有大股東資產或其他強勢股東的資產。至於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分紅問題,其實看似利益被攤薄,實際可增加公司市值溢價,便於公司再融資和良性發展。有關部門“不低於30%的分紅率”要求,對“鐵公雞”是一個警醒。未來還可以看到:有強大實力和優質資產的大股東,會積極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而股東實力不強的,就需要走股權多元化的路子。

  (三) 有生存危機的大股東

很多企業上市後,作爲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母體公司日益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也會對上市公司的經營乃至市值產生負面影響。這類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治理往往被忽視,是造成其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首當其衝應改變治理現狀。

所有母公司的初級治理目標以應該是實現自立和收支平衡,這就要提倡開源節流。開源方面。第一,直接渠道就是對現有的資產和人員進行再整合,採取有效的激勵和獎懲機制,充分結合公司資源和當地優勢,實現資產盤活和業績提升;建議有條件的企業,採取一定措施支持員工再創業;第二、間接渠道就是大力支持上市公司提升業績並在此基礎上促使上市公司提高分紅比例;第三,可以引入市值管理概念,在不超過上市公司5%的股權範圍內,通過在二級市場的增持和減持,實現投資收益。

節流方面,首先要研究現有支出結構及其合理性,採取措施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包括申請稅費減免政策和減少與政府有關的部分支出。

  (四)關聯交易和分拆上市

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存在同業競爭和相關經營關係是導致關聯交易的溫牀,而關聯交易不管監管部門如何三令五申,也無論這類交易本身採取了怎樣的程序以確保其公正和公允,在市場和投資者看來,都註定難逃瓜田李下的嫌疑,長期來看,這不可能不影響公司的估值。從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看,從整體市值的得失來看,此類交易應儘量減少甚至堅決杜絕。前文提到的五糧液集團和新希望集團,這類控股股東終究是要面對這一抉擇的,早作早好。

上市公司剝離或置換掉自身的劣質資產,這自然是受市場歡迎的好事。但成長性良好的優質資產被剝離、置換或出售給控股股東或關聯企業,就直接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和投資信心,會在市場上形成長時間的消極預期,影響公司的股價表現。

優質資產分拆的目的,很多是爲了實現單獨上市,但這些資產被出售後,上市公司原有中小股東就無法享受上市增值了。我國監管規則不允許募投資金形成的資產分拆上市,但對非募投項目和資產沒有限制,創業板上市後,這類分拆上市案例會逐步增加。無論上市與否,從道義上看,這類“大股東吃獨食”的操作是不恰當的。雖然投資者對此有權反對,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情形下反對無效,只好以腳投票,這對公司市值的消極影響不容低估。

市值管理仰仗良好的資本運作能力,而“引無數競折腰”的資本運作,是一條通向財富寶庫的危險河流,其左岸是財務的高壓線,右岸是法律的高壓線。輝煌的航程固然令人鼓舞,然而翻船的事故也時有發生,因此掌舵的和乘船的都需要格外小心。在資本市場,尤其要警惕那些時常打擦邊球的行險之人,對於此類信用可疑型公司,投資人也需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