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

心理學在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與應用中,通過相應理論的不斷成熟,對於園林景觀的未來設計來說,從人的內心深處來發掘環境與生態的自然和諧,已經成爲一個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趨勢,相信通過設計者的探索積累,會爲城市呈現更多更好的園林景觀作品。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淺談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
  一、園林景觀設計中人的行爲心理學

  (一)園林道路規劃對人的行爲心理的影響

園林道路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骨架,道路是整個環境意象的框架,園林道路應該特徵明確,貫通順達,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迂迴通幽的小徑也必須有明顯的規律性特徵,向人們暗示前方別有洞天;首先,要規劃出路形,再進入到其他項目規劃。如果設計者在路口對面設有遊人急於到達的景點,卻又隔草相望時,即須爲遊人設計一條直通的捷徑,否則遊人就會在你的作品上踩出一條通道,對設計者則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對於面積較大的公園,部分遊人可能沒有體力游完全程,除設電瓶車外,還可以設幾條中間橫穿路,形成小環路,保證遊客需求,否則就會讓遊客走回頭路,或直穿綠地回到出口,走回頭路則會讓遊人非常不悅;在做道路規劃時一定不要設法強制遊人去做什麼,要吸引遊人按你的設計意圖去做,設計者只有按照遊人的行爲心理去設計才能做到讓遊人按你的設計意圖遊覽。

  (二)鋪裝場地規劃對人的行爲心理的影響

鋪裝場地,其功能有集散、活動、休憩等,對於集散廣場首先要保證遊人容量,設多處出入口,地面材料要平而不滑,可以保證遊人短時間內集中或散去;活動廣場則須保證活動鍛鍊空間相對封閉,出入口不宜太多,不能變成通道,若來回通行的人較多,即使設計者精心設計了一處活動廣場,也不會有人到此活動鍛鍊;休憩廣場則須設於道路附近,與道路有綠化隔離,並設有園林座椅等設施,休憩廣場須用樹木圍合一個不受影響的獨立空間,而除廣場內遮蔭樹木外,其它大樹又須稍遠離廣場,使廣場周圍形成一片地被植物,保證視線開敞,地面材料可選擇迴歸自然的麻面材料,色彩要柔和,這樣的廣場遊人自然會不請自來。

  (三)園林建築對人的行爲心理的影響

主要有管理房、亭、臺、樓、閣、餐飲、公廁等,對於管理房、餐飲、公廁等服務性建築,要造型優美,迴歸自然,要區別於城市建築,對於亭、臺、樓、閣須設於遊人的視線焦點上,又要與主道路有一定距離,爲遊人創造一處幽靜的休憩空間。

  (四)園林植物對人的行爲心理的影響

園林植物對園林作品從空間、色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筆直的園路種植單行或雙行樹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而在自然的道路兩側則可用造型植物強調頂點位置,強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園林中的道路可以利用植物逐漸形成統一的空間序列並能夠圍繞和連接不同的功能場地,遊人也可以沿着兩側植物暗示的道路行進,走向目的地,在有序的空間序列中人們才能感到安全;園林中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邊界意象,邊界有虛隔和實隔之分,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機散植,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既起到空間界定作用,又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實隔往往用成排密實整形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創造出兩個不能跨越的空間,可以有效地引導人流,實現空間的轉換,現代開放式綠地的邊界設計更傾向於帶狀開敞式的公共小廣場的邊界形式,沿路一側分別設幾個入口,整齊的冠蔭樹可以構成顯著清晰的場所特徵和標識,不僅提供人們方便地進出場所,而且還可爲等候、駐足、小憩的人提供一個遮蔭避陽、可靠安全的場所;園林植物色彩表現的形式一般以對比色、鄰補色、協調色體現較多,對比色相配的景物能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給人強烈醒目的美感,而鄰補色就較爲緩和,給人以淡雅和諧的感覺。

  二、園林景觀設計心理需求

  (一)先天心理需求

(1)親水的心理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親水需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園林水景能爲人類提供多種娛樂和遊憩活動。水體能夠使園林產生很多生動活潑的景觀,可以被設計成不同的形態,如河、湖、溪、瀑布、噴泉等;除此之外,水還有許多實用功能,如調節空氣溼度,降溫,減低噪音,灌溉園林植物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黑虎泉,因遊人不僅能夠觀賞到清澈泉水噴涌而出的壯觀景象,還能品嚐到清冽泉水滋味和通過觸摸感受到泉水的清涼而常年遊人如織,通過豐富的水景營造使遊人感受的親水帶來的美好體驗,滿足了遊人親水的心理需求。

(2)親土的心理需求

土地能夠給人一種踏實感,人離開土地太久就會產生一種不安感。大家喜聞樂見的兒童沙池便是迎合了人的這種親土的心理需求,除了與土地直接接觸能夠帶來良好體驗之外,變化的地形也是創造園林景觀的重要手段。

(3)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環境負荷理論指出,人們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是有限的,通過減少信息加工或者進入到有利於恢復健康的環境如林間小道、公園中,降低遊人處理外部刺激的壓力,注意力疲勞就可以得到改善。圍合的園林景觀空間能夠大大減少外部刺激,給人們帶來安全感,使遊人身心更放鬆。

遊人對於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實際上是對於私密性的一種需要,人們身處某一個自然環境時,能夠放鬆地感受美麗景觀帶來的美好體驗的前提是保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被侵犯,安全不受威脅。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設計師應當重視私密空間的設計,如空間要有一定的圍合感,座椅設置要有依靠感,背後一般不能有空曠空間或者是人來人往的園路,以免給人產生不安感等。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漏窗之外種植芭蕉、淡竹或者置以太湖石的手法來形成框景,這樣能夠保證主人活動的相對私密性,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4)好奇心理的需求

好奇心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動因,也是人生快樂源泉之一;好奇心作爲人腦對陌生事物的認知意向,是產生認知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景觀設計中的借景以及藏景便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心理需求,利用地形、假山和植物等對遠處的景觀進行遮擋,當人們看到這個景物的一部分時就會對隱藏的部分產生好奇心,並因此產生探究的慾望。一處好的景觀就像設計師在大地上導演的一場話劇,有開場、有懸念、有高潮、有尾聲。話劇中的懸念便是景觀裏的藏景,勾起遊人的獵奇心理,一步步走進設計師設計的美妙境地,就像《桃花源記》之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二)後天心理需求

(1)對於互動的心理需求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當考慮到爲人們創造能夠進行各種形式互動的景觀條件。直接互動的方式比如遊戲、交談、唱歌、運動等,尺度適宜且具有一定圍合感的空間、向心式佈置的座椅、距離適宜的健身設施、較安靜的環境等都爲遊人交流提供了潛在的可能。間接互動的方式如通過雕塑、匾額、楹聯等感受作者想表達的內涵;觀察別人也是間接互動的一種方式。《大衆行爲與公園設計》中提到人看人是人的天性,公園是一個劇院,而每一個活動就是一個潛在的舞臺,處理好看與被看的互動關係是景觀設計師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瑪莎施瓦茨的西安園博迷宮園很好地運用了這個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單向透鏡一面反光成像,而通過另一面卻可以透視對方,這樣鏡子一面的人以爲自己在照鏡子,殊不知鏡子後面的人正在看自己的照鏡子表演,等到走到鏡子後面看到別人重複着自己的照鏡子表演的時候,便會莞爾一笑,這種看與被看的經歷卻成爲了一種奇妙的景觀體驗。

(2)對於地域文化認同感的心理需求

人在出生後身處某種特定的人文環境中,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差異的心理特徵,遊人對於園林景觀的心理感受也因爲地域文化不同而產生差異。比如對山水的感受,日本人對枯山水情有獨鍾,意大利人更加偏愛臺地園,而中國人對於自然山水園林有獨到的見解。當遊人看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時能夠產生一種共鳴,或者是濃濃的鄉情,或者是對於傳統文化的拜服和驕傲。這種文化認同感會給遊人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作爲景觀設計師,不僅僅滿足遊覽者的視覺聽覺感受,更要給他們帶來心靈的美好感受,這種感受很多時候便是人們對於地域文化的認同感。

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觀中的表現方式:

1)採用當地人喜聞樂見,有代表性的傳統顏色。

2)運用當地材料和工藝。

3)提取當地民俗或特產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