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平面設計教育的思考

中國廣告行業經過近二十年的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爲爲社會培養、輸出人才的高校,廣告設計教育開展得如何呢?本文試圖從藝術類院校廣告設計教育的現狀出發,分析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並借鑑國外廣告設計教育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關於加強和改善廣告設計教育的一些建議。

論平面設計教育的思考

  一、概況

中國的廣告行業經過近二十年的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數據上看:2004年中國廣告營業額爲1264.6億元人民幣,2005廣告經營單位84272戶。與廣告行業的火爆並行的是廣告設計教育,各大院校紛紛開設廣告設計專業,廣告設計教育已經四處開花,似乎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二、廣告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首先,廣告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爲許多廣告公司發展的最大瓶頸,火爆的廣告教育的出現爲解決這點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廣告行業表面的繁榮與廣告設計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的反差很快凸顯出來。作爲爲社會培養、輸出人才的高校,廣告設計教育開展得如何呢?

1.從社會層面來說:雖然行業的繁榮使社會及家長對廣告設計教育的關注度空前提高,這種關注一方面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又引起了人們對廣告行業不理性的預期,致使廣告教育在根基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快速膨脹。各高校在市場導向下一哄而上,而師資力量和理論研究上又有所欠缺,必然造成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2.從學校層面而言:首先,在我國開設廣告設計教育的衆多學校中,除了一定的藝術類專業院校之外,還有大部分的綜合類和工科院校。這種互不聯繫的專業劃分也將廣告這個科學系統人爲地割裂了。廣告教育就其本身的體系而言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藝術設計、廣告學、營銷學、消費心理學、大衆傳媒、電腦製作、印刷、影視製作……都不可或缺。然而回顧現在的廣告設計教育,首先從學校院系上就人爲地分離了互相聯繫的內容。培養出的學生或許在某一方面學得不錯,並能學以致用,但是單一的知識結構顯然離社會對廣告人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有差距。其次,僅從藝術類院校的廣告設計課程來看,模式、形式到內容都十分相似。再次,學校供給學生的也幾乎是與社會絕緣的知識,廣告領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而教學內容只能針對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它是受到時效限制的。教師教的內容很可能在學生畢業前就已經被社會淘汰了。

3.總的來說:中國現實的藝術設計教育狀況令人難以滿意。市場不滿意,主要是人才數量和質量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的問題;業內不滿意,最核心的就是沒有一個基本可以成爲指導思想的設計教育理論,教育的方向還無法清晰透徹,教學方法還不能適應設計教學實踐的需要。

  三、藝術教育的建議

  1.革新思維

針對現在廣告設計教育的現狀,藝術與設計教育必須積極迴應社會的這一要求,儘快建立起適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首先是要轉變思維方式。

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是從傳統的美術中分離出來的,一切都還不健全,所以更需要我們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儘快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現代藝術設計的要求。

我們的藝術設計,是隨着市場經濟在中國的興起而興起的,是爲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產生的。應該說,在中國,藝術設計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市場經濟發生了割不斷的聯繫,經過二十幾年的摸索,即使沒有經驗,也會有許多教訓。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回顧一下這二十幾年的實踐,找出一些經驗教訓,總結一些可以作爲指導思想的東西,這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對已經搞了上百年的西方藝術設計教育,要加以分析,一個是分析他們的成功經驗,一個是分析他們的.失敗教訓,從中找尋一些適合我們的東西,採取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方法,大膽引進,大膽消化,使它變成中國化的東西。

在建立新思維上,我們可以借鑑包豪斯。包豪斯的教育改革,是建立在國家和人民,乃至整個社會的要求基礎之上的。德國人認爲,藝術教育的改革問題,是關係到德國經濟生死存亡的大事。德國比不得美國和英國,它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因此,它必須依靠熟練工人和工業,生產出複雜細緻的優秀產品用於出口。社會對設計師的需求與日俱增,要想滿足這種需求,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採用全新的方法。這種把美術學院與工藝學校合併起來的教育改革,不是政府官僚提出的,而是教授提出的。他們認爲,不應該由自己的人,即美術家來掌管新創辦的學校,而應該把它交到一位建築師的手裏。

如果說包豪斯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最重要的啓示,那就是教育改革,首先是,而且應該是教育家的責任,教育家應該主動挑起這副重擔。如果我們今天還沒有這樣的認識,那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將無法設想。

  2.設計教育模式的改革

我們知道,中國的高校招生,歷來分文理兩大類,演變到今天,這種體制已經波及基礎教育的中學分科問題。而藝術設計學科也因爲這個招生體制被人爲地割裂開來。所以,以文科考試進入美術院校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藝與技術訓練;以理工科考試進入工科院校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美術理論和美術基礎訓練。這個問題早已經在我們的社會上,即學生就業的工作崗位上反映出來。再加上二十幾年的商品化大潮的衝擊,各地各校,不分是否具備條件,一窩蜂地上藝術設計專業,更使藝術設計學科的教育模糊不清。不僅學科教育本身模糊不清,也使藝術設計專業在社會上產生許多混淆不清。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否轉變一下思維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藝術設計教育統一起來,都用一個標準確定教育對象和教學方法。這樣既能避免學生接受知識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類學校的師資和教學水平,同時,也使學生來源得到合理配置。譬如,工科院校招生強調理工科成績,可以使一些不具備藝術素質的學生進入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而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又對文化課程,特別是數理化課程望而卻步。現在,由於實行“三加X”考試,這一點在招生上基本上沒有障礙,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點,把這種選擇學生的方式再向前推進一步,就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在具體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也應該打破現行的畫地爲牢的方法,藝術院校的設計專業要開設相關的工藝課程,工科院校的設計專業也要開設更多的美術基礎課程。專業之間要有更多的融通性。

在師資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借鑑或者仿效包豪斯的作法,走藝術家和設計師結合的道路,不要搞孤芳自傲、專業上的“沙文主義”。我們不能把“大師”與“工匠”對立起來,大師與工匠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鴻溝。

  結語

總的來說,社會需求是辦好專業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動力。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需求正處於上升趨勢,要培養符合時代的廣告人才,符合教育的總目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我們必須明確設計既涉及邏輯思維又涉及形象思維,它既有技術性、藝術性,還有文化底蘊,把握好三者的結合是教師教好同時也是學生學好設計專業的關鍵。只有以大文化背景和實踐能力爲基本着力點,才能保證設計教育發展的健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