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何以四兩撥千斤

大家一提到太極拳,往往想起“四兩撥千斤”這句話,但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太極拳何以四兩撥千斤,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相關的情況介紹。

太極拳何以四兩撥千斤

  1、“四兩撥千斤”實現的理論可行性: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類似的例證:鋼帽爲什麼要製成圓型的,不只因頭是圓的緣故;試用腳踩水中的汽球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裝載千斤的車輪如果不是製成圓型的,會跑得那麼輕鬆、那麼快嗎;

槓桿原理更是“四兩撥千斤”的典範;到處可見的馬達是靠什麼帶動大機器轉動的等等。這些事物中無不顯示有圓的偉大力量

太極拳是效法自然的拳術,效法自然界中圓的力量是實現太極“四兩撥千斤”的基本內涵。

“四兩撥千斤”的力學原理而言,己之小力與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於彼方,小力能勝大力,是因爲借用了別人的力量,並改變了對方力道的方向。

這一點是關鍵所在。我之小力與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於對方使其失去平衡,以達到有效控制對方重心的目的。

先要把對方的力“化掉”才能形成合力,能否“化掉”決定於功力和技巧了。要化掉對方大的來勁就不要犯頂,倆勁不要形成過大的'夾角相抗;要掌握它就必須練習嫺熟,形成本能。

“四兩撥千斤”說到底是藉助技術、技巧,用小力把大力化掉了。一個“撥”字,就象子彈打在鋼帽上被滑掉了。

當然有人要說打得太準就滑不掉,偏一下,才能撥掉,無非是勁走園弧的作用。但您也要看到無論是己方還是彼方,雙方都處於力道的變化中,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扮演“鋼帽”這一不動的角色的。

撇開內功不談,“四兩撥千斤”在理論上如同物理學上的改變力的方向,類似於槓桿原理,加上一些個關節技巧就可以辦到。但真的這麼容易就能實現嗎?

  2、“四兩撥千斤”的難度所在:

(1)槓桿原理很好理解,但做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爲彼方的力不是死的是活的、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

能適應對手力道的不斷變化並及時作出應答,才能步步主動。這有點類似於美國人搞的“導彈防禦系統”(子彈打子彈)。

“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是要能夠“借”到對方的力並“化掉”,但這要有深厚的太極內功作基礎!就象《太極拳論》所講“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聽勁的靈敏度如果能夠達到天平一樣的程度,那麼只要對方的力量一出來,你就會象天平一樣迅速作出反應!

試想一下,如果把天平兩邊的支點去掉,那麼天枰不就和變成一個能夠象車輪一樣轉動了嗎?

這樣一來只要兩邊的“砝碼”(對方之力)不對等,不就自然被撥出去了嗎?而且“砝碼”越重(對方的力量越大)“撥”的力量就越大!

這一切都需要長期的練習實踐才的完成的,由着熟漸悟懂勁是一個重要的記憶過程,經驗和力量同樣重要,以少力降莽漢並不是神話。

(2)要化解對方之大力並形成作用於彼方之合力,對自身力量是否有要求(換句話說,是否要有一個力量的限值才能達到此目的)?

“四兩撥千斤”的說法是對太極拳技法的一個形容而已,主要是提醒習練者不要使用蠻力。

很多的人就把這個理論誤解爲一個量化的概念,以爲真的是無論多小的力量都可以戰勝強敵,這完全是錯誤的,“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如果只是單純有經驗和技巧,而力量卻懸殊太大的話,同樣是不可取勝。“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翹起來”,但即使是再長的槓桿也是需要有力的;如果沒有力,再長的槓桿也不行,更何況兩人之間的“槓桿”很短呢?

太極拳技擊過程過程中,雙方几乎直接接觸,力矩可以說爲零,這種情況下要化解彼方之力,對己方之力的要求顯然不能懸殊太大。

技擊要素是綜合的,對於先天潛能有限的成年人來說,如何對勁力進行合理的運用顯得十分重要。

所謂“力非貴大,惟無冒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勝可爲也,敵雖強,可使無鬥”,即是這個道理。

  3、要實現“四兩撥千斤”在實戰中要做到:順其力而避之,既而導之,再而逆其向而擊之。所以,借力打力是關鍵。

據力學原理,要使對方的攻擊力“落空”,必須使自己與對手接觸的部分順着攻擊力方向轉動,使轉動的弧形路線和攻擊力相吻合。

由於攻擊力在它垂直的方向合力爲零,那麼無論多大的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至多隻須微小的摩擦力,從而達到“四兩拔千斤”的化勁效果。

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最起碼的力,從而使“自己與對手接觸的部分順着攻擊力方向轉動,使轉動的弧形路線和攻擊力相吻合”。

其關鍵在一個“撥”字,是借對方的力,是把對方的力撥偏、引偏,使對方失重,一旦失重,對方的千斤力會全部或部分地作用於其自身,或隨之消失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方有千斤力,我方可以使對方的千斤力被蓋住出不來,或只出來一點就被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