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語學習必讀

意大利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古代意大利語是拉丁語的一種方言,可以說現代意大利語是最接近拉丁語的語言。

意大利語學習必讀

1294年但丁首次使用了拉丁語(latino)這個詞,用於描寫居住在今天的意大利拉齊奧(Lazio)地區的古代人民所使用的語言。今天,在意大利的拉齊奧大區的當地人就是古拉丁人的後代。拉丁語就是羅馬周圍的居民祖先創造並使用的語言,大多數史料記載拉丁語始用於公元前8世紀左右,後來傳播到整個古羅馬帝國統紿的地區,而後又逐步地被新形成的地區方言包括意大利語在內的羅曼語族語言所代替。

公元前8世紀,拉提姆地區及其周圍居住着其他同種族的人,包括Umbri,Osci,Sabini,Sanniti人。由於地域原因,離臺伯河越遠的民族,語言與拉丁語的差別就越大。由於文化的相對落後,在羅慕洛建城的時代,拉丁語還是個詞彙貧乏,僅能表達個人感情、勞動生活、物品交換、宗教信仰等基本觀念的語言。當時的文化人仰慕希臘文化,使用希臘語被認爲是有教養的表現。例如羅馬史學家李維(Levi)、羅馬帝國皇帝哲學家馬可?奧勒留都看不起拉丁語。後來隨着商業和戰爭,大量的希臘語、阿拉伯語詞彙進入拉丁語,外來語極大地豐富了拉丁語的面貌。公元前1世紀的著名演說家西塞羅(Cicerone)更是以自己的作品提升了拉丁語的文化層次,使得拉丁語受到當時知識分子的認可。到了公元1世紀,龐大的帝國機器建立起來,拉丁語成爲這一帝國的官方語言。帝國的征服者軍隊把他們的語言帶到被征服地與當地語言混合。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此後的歐洲再也沒有出現過強大的集權國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民間拉丁語方言就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條件。隨着18世紀君權與神權相互制約的鬥爭愈演愈烈,民族國家崛起,民間拉丁語方言逐漸成爲新生國家的國語。在這些語言中,首先發展成熟的是當時的文化中心的佛羅倫薩地區的方言。在這一語言的發展中,正如西塞羅對於拉丁語一樣,但丁的作品《神曲》功不可沒。現代語言的確立往往與幾個偉大的作家有關,比如西塞羅提升了拉丁語的文化地位,莎士比亞豐富了英語的詞彙量,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幾乎是創造了德語,而但丁則用他的《神曲》在文學上確立了意大利語作爲成熟的文學語言的地位。

由於意大利語作爲較早成熟的拉丁語方言,在語法上,它保持了拉丁語的大部分特點。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散文《威尼斯》中稱讚意大利語是世界上發音最純粹的語言,究其原因,就得歸結到它的發音習慣和語法特點了。

意大利語有幾個特點。

第一,短元音豐富而簡單。說它豐富,是因爲幾乎每個輔音都配着元音,不存在單獨的元音音素。說它簡單,是因爲沒有像英語那樣的元音組合。一個元音對應一個發音。而且絕大多數的單詞都是以元音結尾,難怪有人猜測意大利語的誕生來自歌劇發音的需要。

第二,除了啞音h,沒有不發音的詞素。少數輔音有組合,但比較簡單。不知道一個詞的意思,按照漢語拼音的讀法就大致上把這個詞念出來。動詞的詞尾變換往往可以明確的指示人稱,因此在一個句子中,經常是看不到主語的。

第三,賓語的用法較爲複雜。與英語不同的是,意大利語的賓語用法分爲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今天,有約7千萬人日常使用意大利語,除意大利居民之外,另有29個國家居民使用意大利語,其中5個國家確立它爲官方語言。如瑞士,聖馬力諾,斯洛文尼亞,梵蒂岡,克羅地亞的伊斯特里亞郡也都說意大利語。

書寫歐洲現代國家的歷史,即使用上幾十本書的篇幅,所遺漏的部分也總比業已書寫的部分要多得多。即使把歷史往近代推移,各個國家的歷史也還是被政治聯姻交織在一起的。更何況,歷史上的意大利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其作爲民族國家的概念出現是在但丁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

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意大利人的祖先從地中海的其它地方航行到亞平寧半島,並在其南部地區定居。具有印度和歐洲血統的部落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現了身份更爲明確的部族,主要有撒丁島上的利古里亞人,定居在今天的利古里亞區;海洋西古巴人,他們在意大利南部和今天的拉齊奧區繁榮昌盛起來。公元前800年左右,腓尼基人從北非來,在西西里島和撒丁島上建立殖民地;凱爾特人於公元前600年左右也來到了意大利,公元前735年左右希臘人來了。希臘與意大利的部分地區長期有生意來往,因此,從希臘來的移民願意長期在這裏居住下去。阿克拉加斯和卡塔納(今天的阿格里真託和卡塔尼亞地區)等獨立的希臘人城市在意大利南部地區和西西里崛起,形成了大希臘(Magna Grecia)。迦太基人是北非沿海地區的一個腓尼基人的祖先。在大希臘最興旺的時期,它已經憑着自己的能力成爲一個強國,不久就在西西里島和其他地區的希臘殖民地旁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衝突就此引發。而正當希臘人與迦太基人在爲爭奪意大利南部而戰時,另一個主要的民族——埃特魯因人對北方處於分裂狀態的領土實行霸權統治。但是,他們是誰?來自何方?這是一個今天還未能完全解答的問題。根據公元前800年至900年左右的歷史記載,他們可能是由同化了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翁布里亞人)和善於發明創造的外來民族混合組成,最後形成了共同的語言和共有的社會觀、藝術觀和文化觀的民族。

羅馬城建城於公元前753年,起於著名的母狼傳說。但有關證據卻表明它的建立時間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該城市的卡匹托爾山上發現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紀,在臺伯河兩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許已坐落着許多分散的村莊。當時的這個位置是北方伊特魯里亞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個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領土之間的戰略要地。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的時間裏,該地區通過貿易繁榮發展起來,並由伊特魯里亞國王統治。公元前509年,羅馬市民趕走了埃特魯因人的三個王,建立了他們稱之爲“共和制的國家”。經過了漫長的三次與迦太基人的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對外佔領了地中海的部分地區,但在國內也迎來了大規模的奴隸暴動以及由著名的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在鎮壓奴隸起義的過程中,統帥蘇拉的權力膨脹。他死後,凱撒、龐貝、克拉蘇形成了前三頭聯盟。公元前48年,凱撒被羅馬元老院任命爲羅馬的終身執政。公元前44年,在凱撒被陰謀家刺殺後,凱撒養子屋大維和雷必達,安東尼形成了後三頭聯盟,在12年的權利鬥爭之後,屋大維於公元前27年登上了元首寶座,改名爲奧古斯都,關閉了戰神廟的大門,開啓了羅馬的帝國時代。經過了朱利奧—克勞狄王朝,弗拉維安王朝,安東尼王朝,羅馬帝國走向了衰落,並在公元86年分爲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

536年至552年期間,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奪回了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實行拜占庭式的統治。567——774年,倫巴族人的到來打破了霸權局面,並在意大利北部與中部的非拜占庭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公國。

法蘭克人的捲入進一步使半島領土犬牙交錯的狀況複雜化了。這是一支來自高盧(今天的法國)的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兩個敵對王朝——卡洛林王朝和墨洛溫王朝的存在削弱了法蘭克人在高盧的地位。卡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着手處理王朝之間的衝突,他呼籲教皇對此進行仲裁。754年,教皇斯代法諾三世批准了丕平的統治權力,作爲回報,他要求法蘭克人把倫巴族人驅逐出意大利。法蘭克人先後在國王矮子丕平和他高大的兒子查裏曼的領導下,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公元800年聖誕節晚上,教皇利奧三世趁查裏曼禱告時突然加封他爲羅馬皇帝,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威的保護者。這象徵着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爲感激教皇,查理曼把他從倫巴族人手裏奪取的意大利中部領土送給了教皇,這就是後來教皇國的萌芽,這些領土首次爲教皇提供了行使世俗權力的經濟來源,同時也爲一千年後意大利的統一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埋下了伏筆。早先領土的轉讓加強了教皇與帝國之間的持久關係,但君權與神權在看似蜜月期的合作中力量不斷的此消彼長,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時緊張。當出現有關合法性的問題時,雙方都訴諸查理曼大帝的加冕約定:教皇有權認可皇帝,皇帝有權任命教皇。

意大利南部完全是另外一部歷史。於827年從北非侵入西西里島的阿拉伯人在那裏呆了差不多兩個世紀,傳入數不清的文化、建築、烹飪和其它新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沒有阿拉伯人在意大利的幾百年的統治,沒有他們的翻譯運動的積累,我們很難想象走出中世紀的意大利能奇蹟般的迎來偉大的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兩大宗教一道見證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

先來的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最後都被諾曼人征服了。1030年,諾曼人在普利亞建立了他們的王國,並以此爲據點在1061年侵入西西里島建立了王朝。然而,諾曼人的霸權很快就被粉碎了,與意大利北部一樣,南部地區還是由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來統治。

1186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與諾曼公主——歐特維爾的康斯坦斯之間的聯姻加速了諾曼民族的衰敗。1194年,諾曼王朝的家族完全消滅了。1442年,西班牙阿拉貢的彼得三世奪取了西西里島,西班牙人在那裏一直呆到18世紀。今天,南方意大利人也許會聽不懂北方人的方言,但卻能聽懂西班牙語

11—12世紀,意大利北部出現了許多城市國家。起初,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式微,導致這些獨立小塊地區的出現。大多數皇帝都沒有能力把他們在北歐(主要的權力基地)履行的義務與在意大利行使的權力結合起來。就羅馬教廷本身而言,它與帝國之間的爭端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最終屈服從於強大的法國的統治。1309年,教廷搬到阿維尼翁,處於法國的“保護”之下,直至1377年。

14世紀前後,被稱爲海上共和國的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和被譽爲亞得里亞海皇后的威尼斯通過海外貿易富裕起來。佛羅倫薩和錫耶那等城市因銀行業積累了財富。其它城市,如米蘭、維羅納也因地處貿易交通要道而日益繁榮。在意大利的北部,最後出現了400多個大大小小的城市國家。

城市國家的興起和城市中的大家族的命運一直是相連的。在文藝復興時期前後,涌現出了諸如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米蘭的維斯孔蒂,曼多瓦的貢薩加和維羅納的斯卡利傑爾等大家族,他們確保了經濟繁榮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安定,同時還是慷慨開明的藝術資助者,他們所管轄的`城市成爲當時的文藝中心。隨着經濟的發展,教廷不再是藝術唯一的贊助者,世俗生活的作品在新興勢力的保護下涌現。在文學領域,出現了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等:在繪畫領域,出現了喬託(1266——1337)、契馬布埃(1240——1302)和杜喬(1255——1318)等創新者;在建築領域,出現了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45——1302),著名的佛羅倫薩大教堂就是由他設計的;在雕刻領域,出現了喬瓦尼?皮薩諾(兒子)、尼古拉?皮薩諾(父親)等大師。而聖方濟各(1182——1226)也爲當時的宗教正統觀念注入新的活力。毫不誇張地說,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是整個歐洲的學校。

藝術之美是真正使人陶醉的。最直接的見證便是一種叫做“司湯達綜合症”的病症。1817年,法國大作家司湯達來到意大利,在佛羅倫薩終日沉醉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傑作。一天,他到聖十字教堂參觀米開朗基羅、伽利略和馬基雅維利的陵墓,剛走出教堂大門,突然感到頭腦紛亂,心臟劇烈顫動幾至眩暈。醫生診斷說這是由於頻繁欣賞藝術珍品使心理過於激動所致。這種因強烈的美感而引發的罕見病症從此被稱爲司湯達綜合症。司湯達後來寫下了著名的《意大利魅力》一書,他斷定這種魅力能讓人萌發愛意。正是這種魅力在歷史上影響了許許多多身臨其境或是心嚮往之的歐洲作家。雪萊,拜倫、歌德、赫爾岑都曾在意大利停留過很長時間,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取材於意大利作家彭特曼的戲劇,後者的靈感則是來源於當地流傳的故事。 今天的維羅納人們還能看見傳說中的那個陽臺,在那裏,月光下的朱麗葉與在下面佇立的羅密歐私定了終生。

1852年,卡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在他靈活的外交政策下,意大利在薩伏依王朝的領導下,實行上層分子聯合和採取軍事行動的辦法開啓了意大利統一的進程。1855年1月,1.5萬人遠征軍參加克里木戰爭,取得勝利。1859年1月同法國締結共同反對奧地利的祕密條約。同年4月撒丁王國與法國發動對奧戰爭,取得勝利,收復倫巴第。卡富爾將薩伏依和尼扎兩地割讓與法國,遭到反對,加富爾被迫辭職。1860年1月復首相職,使巴馬、摩德納、托斯卡納、羅曼那等地合併於撒丁王國。同時又利用加里波第對國王的忠誠,將兩西西里王國併入撒丁王國,。意大利王國於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後,卡富爾出任第一任首相,同年6月6日在都靈病逝。1866年,威尼斯和威尼託也併入了王國。1870年,由於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法軍撤出羅馬。羅馬被收回了,教皇庇護九世淪爲“梵蒂岡之囚”。教皇代表上帝管理世俗事務的歷史完結。一年以後,羅馬成爲意大利的首都。

意大利的統一是外交上的傑作,它爲意大利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武力和流血。但同時,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在這個曾經四分五裂沒有現代國家概念的土地上,統一過程中,一個強有力的凝聚中心始終缺席。即便在統一之後,各個大區仍然有自己驕傲的文化傳統,也有自己的中心城市,相比北京之於中國人,羅馬在意大利人心中似乎地位並不高。當然,這並不是因爲意大利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而是一種流淌在他們血液裏的一種可以追溯到希臘城邦文化的城市傳統。這種政治傳統是歷史造就,也形成了意大利人相對自由開放的民族性格,直到今天還在深深的影響着意大利政壇。

相傳大文豪但丁一天坐在多莫廣場的牆上,一個陌生人走過來問他:“世界上什麼最好吃?”但丁毫不猶豫:“雞蛋。”陌生人走了。一年以後的同一天,那個陌生人又在廣場找到了但丁,發問道:“怎麼吃?”但丁依然不假思索:“放鹽。”多麼驚人的記憶力。他居然記住了一年前的一個陌生人的提問!這是一個人的記憶力,或許,也在暗示一個廣場、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但丁被恩格斯譽爲中世紀最後一個詩人,新世紀的第一個詩人。對於社會,他有一種近乎烏托邦的構想。他批判近代教皇對於俗世生活的過多介入而腐蝕了靈魂,在《神曲》中,他表達的是一種對教會相當複雜的情感。這種情感作爲一種經過思考的政治觀念,後來被記錄在他的《論君主政體》,他提出教會應當作爲人類靈魂上的引導,皇帝作爲臣民物質生活的保障和指引者,雙方相對於對方是相對獨立的。但丁看到的現實,與他的理念完全不同,神權被個人利用,教會被腐蝕了。他的政治觀念在當時的歐洲只能說是一種理想主義。作爲文學家的但丁無疑是偉大的,但作爲政治家的他卻是命途多舛。對於現實的不滿,政治理念不能實施,政治抱負不能施展的但丁,在書寫《神曲》的時候,神遊天國,引導他的,正是自己早逝的愛人貝阿特里奇。這就是意大利人吧,宗教情懷、俗世關懷和浪漫愛情,是他們血液裏的東西。這多少會讓我們聯想到屈原。兩顆失意的心靈,在神遊自己的理想國時,都似乎在借美人以言志。不同文化的兩個偉大的詩人跨越時空,呼應着彼此的智慧與情懷。

意大利的大城市不多,相比中國的大城市,除了羅馬之外,其他的城市都顯得有些袖珍,有的城市就只有中國的大學校園那麼大。但是驕傲的意大利人不願意拿自己的城市跟其他的比較,可是被比較總是難免。有人把蘇州稱作中國的威尼斯,天曉得威尼斯願不願意做意大利的蘇州。它們都是水鄉,這是真的。但真正去過兩地的人也許會發現,威尼斯就是威尼斯。貢多拉是威尼斯最著名的交通工具。它的許多河道比街道要寬,島嶼被一座座橋連接起來,兩邊的房屋像是浮在水上,不知道在康橋撐一隻長篙的徐志摩在這裏做過什麼詩。(圖11) 威尼斯曾被譽爲是亞得里亞海皇后。海洋,對於意大利來說,曾爲多少城市,多少人帶來榮耀。馬可?波羅從熱那亞經陸路到達中國的時候,北京是汗八里,皇帝是忽必烈。這個威尼斯人回到意大利,熱血沸騰的參加了一次海戰,成了俘虜,於是有了《馬可?波羅遊記》,於是有了對他的謾罵和攻擊。人們不相信他,不相信這麼一個年輕人能見到中國的大汗,不相信黑石頭能作燃料,更不能相信在那個國家,一張寫了字的紙能拿來進行交易。馬可?波羅死前,別人叫他懺悔,爲他說過的謊言。他說,我寫下的比我看到的少十倍。的確,他在書中並沒有提到中國的書法、茶葉和長城。不管怎麼樣,中國熱還是在歐洲興起了,人們開始熱衷於談論遙遠的中國,喝茶成爲時尚。另一個對此深信不疑的熱那亞人,哥倫布,他把馬可?波羅的書和致中國大汗書信帶在身上,發現了美洲。又過了兩百年,從馬切拉塔出來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和他的教友鄂本度在北京相遇。鄂本度是沿着馬可?波羅的陸路行程到達北京的,他的地圖就是馬可?波羅的書。他們終於證實,馬可?波羅所說汗八里,就是明代的北京城。明朝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在相遇三天之後,鄂本度逝世。利瑪竇寫道:他來尋找中國,卻發現了天堂。中國,天堂,這是幾代意大利人心中的東方印象。他們後來把曆法、幾何帶到了中國,把外面的世界帶到了中國。當明朝官員徐光啓看到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時,他幾個小時說不出話來。一箇中國士人的世界觀在那一刻土崩瓦解,中國原來不是世界的全部,儒家也不是知識的全部。

遠航的人並不總能歸來,但希望總會平安返航。

希望的航線是來回穿梭沒有終點的,它不停的爲旅人的起點和終點輸入勇氣、經驗與美好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