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應避免的五大陷阱

雖然每個項目不盡相同,每個導演遇到的崩潰點也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爲更好的拍攝奠定基礎。今天,我們來聽聽有哪五個陷阱容易將導演們深陷其中。

導演應避免的五大陷阱

  陷阱一:毫無準備

“一定要做好準備,別以爲這是廢話,”《女巫的聚會》導演馬克·波查特提醒,“拍片子沒有捷徑。準備得越充分,拍片時就會越投入,最後的成片就會越好。這話放諸四海皆準,無名導演更要銘記在心。

無名導演如今還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才華與態度。如若你有幾個億可以任意揮霍,你甩手撂挑子不幹,也自然會有人幫你把片子拍完、剪好。

小導演想要謀生,只能靠手段、才華、動力和野心。

無名導演沒有強大的劇組與資金的支撐,想拍出一部傑作,只能靠自己的才華與信念。身上要有一種拼搏向上的力量,如若你每天鬆鬆垮垮,粗心大意,我想,你是很難混出自己的一片天的。

  陷阱二:因小失大

《壞動物》的導演伯塞爾提醒大家,切忌脫離主題,沉溺於雞毛蒜皮的瑣事,或者幕後的髒活累活。

有些小導演因爲凡事都要親力親爲,常常會將注意力分散開來,去關心道具,關心舞臺佈置······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將導演應有的注意力全部分散開來,導演去關注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那就很容易忽視重要的東西,他可能會遺漏一個演員應有的情緒、表情、眼神······。

當觀衆作爲評審官的時候,他們只會覺得“這演員演得什麼玩意兒!”他們不會去在乎那朵花是擺在近處好看還是擺在遠處好看。

所以提醒導演們,莫要因小失大,關注重點也應是作品的核心。

  陷阱三:野心勃勃

不要讓製作超過承受範圍。有一個導演團隊,整個製作和後期花了很長時間,雄心勃勃,他們開玩笑說這是“《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1979)的短片版”。你可千萬不要這樣,野心不要太大。如果前期你突然頭腦發熱,後期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爲了安全起見,開拍前就應該叫停。如果已經開拍,就逐步縮減規模。

演員20個就夠了,就別鐵了心的要50個、80個。能不折騰就別一個兩個三個的場景到處換。這轉場的時間省下來,都能讓全組更有精力的.去盡力拍攝每一個畫面了。

  陷阱四:規模太大

馬特·弗勒說他的劇組有50人,我當時就震驚了。我那26人的劇組已經有些消化不良了。多個人就多張嘴,而且很多人是來打醬油的。馬特承認:“多出了將近20人,但在8天之中,我們用35mm攝影機完成了160個鏡頭和120個佈景。劇組並沒什麼專業人士,這個工作量還是很驚人的!”

的確,短片對大家來說是學習體驗。但是,你要的人是來幹活的,而不是來喝奶的。馬克·波查特提出:“如果是免費團隊,劇組隨時會出狀況。”他在製作時經歷的各種困難,都記錄在《導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1999)中:“劇組裏有專業的錄音師,非常敬業,他們很認這份工作。但也有人喝多了在廚房睡到11點,你懂的。二者真是天差地別。”

與此同時,對習慣了大製作的專業人員,你也得保持警惕,他們可能適應不了遊擊式製作,習慣了高大上項目的攝影指導尤甚。他們想弄到所有心儀的玩具,但這些並不都是你需要的。有一次,大家都在等升降機操作員做準備,但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升降機。

  陷阱五:跳過了定場鏡頭和切出鏡頭

當你一心想着拍完華麗麗的鏡頭清單時,有些鏡頭會很容易被忽略,而這些鏡頭在剪輯時會大派用場,例如切出鏡頭。要是你漏過定場鏡頭,那就更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