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簡譜

《一剪梅。詠李清照》簡譜該歌譜演奏者爲趙全會,歌曲名稱爲一剪梅。詠李清照,歌譜類型爲簡譜。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其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後經德國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稱的簡譜,係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爲基礎。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一剪梅》簡譜

起源

18世紀時法國人,名盧梭;1742年在法國巴黎向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再提這“數字簡譜”。18世紀中葉此後,又有一批法國的音樂家、醫生、數學家等把“數字簡譜”加以整理,完善。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纔在羣衆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爲“加—帕—謝氏記譜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興起“新式學堂”,其中的“學堂樂歌”課直接效法日本的音樂教育,也沿襲了日本使用簡譜的做法。在許多中國小裏開設唱歌課。當時的唱歌教材,以我國音樂教師填詞的日本歌曲居多,其中五線譜,也有簡譜。簡譜大概就是這個時候由日本傳入我國的。

1903年,留學於日本東京音樂學校的曾志忞在留日江蘇同鄉會於東京編輯出版的中文雜誌《江蘇》第六、七期上發表《樂理大意》一文介紹西洋樂理知識,並以簡譜與五線譜對照的形式刊登了《練兵》、《春遊》等六首歌曲,這被是認爲是目前所見中國人使用簡譜的最早記錄。近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也是簡譜的最早傳播者之一,他編輯的《學校唱歌集》於1904年出版,成爲中國出版並流行的第一部簡譜歌集,從此後簡譜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由於它的簡明易學和排印方便,在年代興起的中國抗日救亡羣衆歌詠運動中,簡譜對於歌曲的傳播發揮了極大作用。同時,簡譜本身也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普及。

要素

一般來說,所有音樂的構成有四個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長短”: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間的音組成的,從鋼琴上直觀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鍵盤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鍵盤音越高。就數字簡譜來說,點的多少可以理解爲強度,越多越強,在其上方代表高音,在其下方代表低音。原理表現爲物體振動頻率,越高音振動頻率越高,反之亦然。除了音的高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長短。音的高低和長短的標註決定了該首曲子有別於另外的曲子,因此成爲構成音樂的`最重要的基礎元素。原理表現爲聲音的時值長短。:音樂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強度。一首音樂作品總會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較強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變化是音樂作品中表達情感的因素之一。原理表現爲振幅的大小。也可以稱音色。也就是發出音樂的樂器或人聲。同樣旋律的音高,男生和女生唱就不一樣的音色;小提琴和鋼琴的音色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