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基本功教學用語中的關鍵詞

二胡基本功教學的技術性很強,教學中除必須的示範動作,教學用語特別是其中的關鍵詞對教學影響甚大。好的教學用語、關鍵詞應該同時具有準確性、概括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幾個特點。以下僅供參考!

二胡基本功教學用語中的關鍵詞

  一、搭上去

搭上去是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運弓時對琴絃旋力方法的一種通俗、形象的描述,也是左右手對弦施力時重力下沉的一種感覺。“搭”字在《現代漢語詞典》(1978商務印書館)中第一種釋義就是支、架的意思,如搭橋。筆者認爲應理解爲:甲物體全部或部分重力放在乙物體上;乙物體對甲物體的重力起到支撐作用。筆者在教授二胡基本功時強調鬆肩捏杆,就是要保證左右手臂的重力搭落在琴絃上。

所謂鬆肩,一是充分發揮兩個肩關節“萬向軸”的作用,給手臂自由轉動,按需要改變角度的餘地;二是大三角肌等有關肌肉根據手臂重力下沉和角度變化的需要適時適量的放鬆,避免因肌肉緊張而無法使重力下沉和角度改變。所謂捏杆,從左手說是要拇指指關節內側與食指掌指關節前後對應向琴桿施力,形成一個能夠承受手臂重力的支點,奏空弦時直接支撐住鬆肩後下沉的手臂重力;按弦時,它與按弦指尖(肚)觸弦點所形成的左右對應力,共同支撐住上述下沉的手臂重力。從右手講,捏杆主要是拇指末節側面與食指第一關節上下對弓杆尾勾處施力,它和食指指肚與中指末節前後持弓點在一定角度下形成槓桿作用,依手指、手掌、小臂間的不同角度,讓手臂和琴弓的重力分別搭在靠近琴筒上方的裏外琴絃上,並讓弓毛攤成片狀。能否讓手臂重力有效地搭在琴絃上,除上述兩點之外,還必須注意讓兩個肩關節分別與按弦手指觸弦點和弓毛觸弦點之間直接形成一定的支撐力(即對應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練習搭到琴絃上,應先練肩關節自然放鬆,手臂重力自然下沉的感覺,通過正確的運弓與按絃動作,奏出較鬆弛圓潤、中等力度的聲音。待養成習慣有了一定把握之後,再練習重力稍小、更小或重力稍大、更大的運弓與按弦,奏出各種不同力度、不同音色的聲音。練習時要注意後邊給多少重力,前邊就接多少重力;前邊要多少重力,後邊就給多少重力。千萬別拿着二斤給四兩,或用二斤的力量接四兩的重力;更不能給了不接,或者要了不給。特別要注意接和給,給與接,即鬆肩捏杆是必須同時發生的,不能出現時間差。

 二、悠起來

“悠”字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爲悠盪,懸在空中擺動之意,如坐在鞦韆上來回悠盪。筆者在二胡基本功教學中用來描述左右手特別是右手運弓過程中對弦施力時,動能與勢能相互轉換,重心左右移動的動作狀態,容易被學生理解。因爲悠字強調了肩作爲手臂總支點的軸心作用和肱骨頭的滾動摩擦,手臂重心以肩關節爲軸轉動時的離心力和慣性作用,所以能以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功效。左手按弦時或換把時,手臂重心也有按一定節律以肩爲軸的動問題。所以從整體上講,左右手臂配合起來應該做到後邊放鬆,前邊集中,左右對稱,全體貫通。

悠起來主要是以肩關節爲軸把左右手臂重心悠起來,但這種感覺還可以擴大到以腰(或脊柱其他關節)爲軸連同軀幹的部分重力一起悠起來;也可以縮小到手的重心以腕爲軸悠起來(如左手揉弦,右手抖弓)和手指以掌關節爲軸悠起來(如左手指按弦,奏顫音等)。悠起來是二胡演奏動作的一種基本感覺。演奏不同節奏、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的音樂時,還必須在這一感覺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例如右手奏較快的短弓時,可能用擺起來、甩起來更確切些;奏音色較柔、力度較弱、速度較慢的音樂時,可能用飄起來更爲確切(波浪形曲線的弧度較小)。

練習運弓時悠起來的感覺,要從中等速度、中等力度的兩拍一弓或較慢的一拍一弓練起,注意前半弓手臂重力下沉,後半弓手指主動做屈伸換弓動作;要反覆練習,細心體會,並用圓、亮、厚的聲音效果要求,隨時調整動作成分和動作方式。

 三、方向感

二胡演奏和做其他任何動作一樣,用力方向總是第一位的,方向有誤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二胡演奏中的方向感就是要演奏者能夠根據演奏效果的需要,準確地感知並掌握演奏時的動作方向。拿最基本的長弓運弓來說,推拉弓動作就是要琴弓在接近琴筒的地方,與琴筒呈15度角、與琴絃呈90度角的平面上做左右方向的直線運動。奏外弦時加入向前的力,奏內弦時加入向後的力。就是說拉外弦向右前方對琴絃施力;推外弦向左前方對琴絃施力;拉里弦向右後方對琴絃施力;推裏弦向左後方對琴絃施力。左右前後兩種力的比例按其合力方向來說應該在30度到15度角爲佳,如奏很濃很重的聲音時前後用力成分可更多些,但如接近45度角容易出噪音,如奏很輕很淡的聲音時前後用力成分可更少些,但如過少容易出虛音。運弓中除這兩種力之外,還有比如奏長弓時前半弓重力下沉,後半弓重心上移那種上下方向力的成分,三種不同方向的合力動作方向便是:拉外弦爲右前下一上,推外弦爲左前下一上;拉里弦爲右後下一上,推裏弦爲左後下一上。演奏者可以以是否發出圓亮且厚的好聲音爲檢驗標準反覆體會,逐步建立起準確可靠的運弓施力方向感覺。

左手按弦(包括擡指、按指)、揉弦、換把也都是左右、上下、前後三種不同方向的合力組成,其中主要是左右和上下兩種力的合力。按絃動作首先是手指屈伸(主要是第一指手指與掌骨之間的角度變化)和手臂與其反作用之間形成的左右方向的力;其次是手臂重心下沉和上移(各節手指之間及末節手指與琴絃之間的角度變化)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力,以中速的一拍一次按絃動作爲例,手指對弦施力方向應爲前半拍左下,後半拍左上(後半拍若擡指則爲右上);此外,按弦時的前後方向作用力,主要是保證手的重心在與琴桿平行的軌道上做上下較小幅度的運動。揉弦時的動作方向與上述一次按弦過程相同,只是動作幅度更小,動作速度更快,並貫穿在一次較大的按絃動作之中。換把時的動作方向也是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合力組成,但它以上下方向的作用力爲主、左右方向作用力小於上下方向的作用力。由低把到高把換把時手指向左下方對弦施力,手的重心與琴桿平行下移;由高把到低把時手指向左上方對弦施力,手的重心與琴桿平行上移預備動作均與此相反。前後的作用力也主要是保證手的重心沿與琴桿平行的軌道上下運行。

練習二胡演奏中的方向感,可先將合力分解,有所側重的一一練習。比如練習演奏《良宵》第一段時,可先練前後方向,心裏想着“後、前、前、後、後(下略)”;結合拉推弓並左右手配合,心裏想着“開、合、開、合、開(下略)”;結合打節奏,心裏想着“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略)”;同時練左手按絃動作想着“按、擡、按、擡、按(下略)”,最後綜合起來也要抓住演奏中的主要動作方向,例如奏《三門峽暢想曲》第一段時的主要動作口訣爲:“開那個合,開那個合、下去、上來、下去、上來,前邊,後邊、開那個合、開那個合(下略)”。這樣,就抓住了主要旋律動向,用力通順了,聲音效果也就好了。

四、量 感

量與質密切相關,量的準確與否決定質的優劣,所以量感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僅次於方向感。從基本功的角度而言,量感應解讀爲手臂及軀幹對琴絃施力的多少、動作幅度的大小和動作速度快慢的感知能力與掌控能力,左右手臂對琴絃施力多少決定於所奏音樂的需要。少者可僅爲幾十克甚至幾克;多者可增至千克乃至更多(加部分軀幹重力)。一般中等胖瘦的成年男子,左手持琴按弦時,在肩部自然放鬆,不加軀幹成分的情況下,拇指持琴點與按弦手指觸弦點所承受的重力應爲一千克左右(約爲臂重的一半)。讀者不妨用彈簧秤或電子秤進行試驗,在秤盤與肩等高時,是否有近半的重量落在秤上。因爲演奏音樂的力度千變萬化,所以讀者應在琴上反覆體會各種不同重力時肩部肌肉不同的鬆弛程度的不同感覺。

從右手運弓來說,首先是不同長度即不同的動作幅度的感覺,比如在音樂力度速度桕同的`情況下,奏全弓、奏半弓、奏L/4弓、奏1/8弓、奏1/3弓、奏1/6弓、奏1/9弓等各種不同長度、不同弓段的運弓動作,施力方法都不相同,包括手指屈伸角度和快慢,肩部肌肉放鬆程度多少以及重心位置的變化等,都要細心加以體會,並且經過反覆練習使之成爲下意識的反應;其次是不同弓速的感覺,比如在音樂力度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全弓可以奏兩拍、三拍、四拍乃至更長,也可以奏成一拍,奏成半拍,右手手指屈伸的速度和肩部肌肉放鬆的速度以及重心位置也都有所不同,也要通過練習找到感覺;第三是不同的弓法組合,比如以中速稍快的速度奏2/4拍的連續16分音符組合時,其動作幅度應表現爲,“大、小、較大、小”(一個字一次動作往復),其運弓長度就是“長長短短,比較長長短短”,這樣才能奏出符合2/4拍強弱關係的節奏組合。

從左手按弦講,手指按擡動作幅度的大小(高低)速度的快慢也是一個量感的問題。在音樂力度相同的情況下,音符的時值越長,手指按擡動作幅度相對越大;音符時值越短,手指按擡動作幅度相對越小。在音符時值相同的情況下,所奏音樂力度越大,手指按擡動作幅度相對越大,動作速度相對越快;所奏音樂力度越小,按擡動作幅度就相對越小,動作速度相對越慢。比如同樣在一拍中手指往復按擡一次,強拍動作幅度相對越要大;弱拍動作幅度相對要小。再如奏2/4拍中8個16分音符時,無論趕到哪個手指,無論是擡還是按,其動作幅度均表現爲“高、高、低、低,比較高、高、低、低”這樣一種不同動作幅度的組合。如果演奏沒有這種不同量的感覺,音樂的節奏規律也就表現不出來了。

左手換把、揉弦,也都有量感的問題,尤其是換把中的量感對音準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因篇幅問題這裏就不冉一一贅述。

  五、過程感

二胡演奏中,無論是奏一個音還是一組音,小到一次揉弦,一次顫弓,一個頓音,一個跳音;大到兩拍以上的長音,音階,一個短句或一個樂旬,都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有其內在發展邏輯的完整過程。演奏者有沒有這種感覺,是能否奏出自然、流暢、生動、富有生命力的聲音和音樂的關鍵因素之一。從一個音分析,每個音都由音頭、音腹和音尾三部分組成。其基本要求應該是音頭清晰,音腹圓潤,音尾鬆弛,連起來成爲一個有機整體。從點與線的關係看,點是音頭,線是音腹和音尾,點是線的源頭,線是點的自然延續或者是兩個點的自然連接。點的用力方向、重力大小和初速快慢,決定線的長短、粗細和運行速度。不同長短、不同音色、不同力度、不同節奏組合的音,演奏動作的過程感都有很大不同,演奏者應該分別加以練習。

演奏一個音的過程感可以稱之爲單一型過程,是練習動作過程感的基礎。讀者可以抓住要領先將一個音、一次運弓(含換弓換弦)、一次按弦(含擡指、按指)練好。一個較大的動作過程含有兩個以上較小的動作過程,可稱之爲複合型動作過程。複合型動作過程包括右手一次運弓中左手做兩次以上按絃動作,左手一次按弦過程中右手做兩次以上運弓動作,以及左右手均有若干較小動作過程組成一個較大動作過程。比如以一弓演奏八個十六分音符奏一個八度的D調七聲音階(2/4拍),第一小節上行的一次拉弓動作中,左手一、二、三指先後做了擡、按、按、按,擡、按、按、按八個較小動作;第二小節下行一次推弓動作中,左手四、三、二、一指做了按、擡、擡、擡,擡、按、擡、擡八個較小動作;第三小節主音兩拍長音結尾,左手食指擡爲一個較大動作。上、下行的兩小節中,奏強拍時兩個手臂重心均下沉;奏弱拍時手臂重心上提,加上軀幹動作的適當補充,左手兩組較小按絃動作就自然地統一到右手兩次較大的運弓動作之中了。再如在一箇中速的一拍長音按絃動作中,做六次揉絃動作,前三次小的下上動作隨手臂重力下沉,總傾向逐漸向下;後三次小的下上動作隨手臂重力上移,總傾向逐漸向上,這樣大小動作也就有機地統一起來了。右手奏連頓弓道理與此相似,在一次較大的長弓運弓包含了若干較小的同向運弓動作。

研究二胡演奏動作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正式動作前的預備動作和兩次正式動作之間的銜接。預備動作與正式動作密不可分,而且預備動作幅度大小、速度快慢及其趨勢感,決定着正式動作所奏音樂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演奏中兩個正式動作之間的銜接過程,實際將後者的預備動作體現在前一動作的後半部動作過程之中了。讀者可根據所奏音樂的不同速度、力度和音色,對其預備動作認真練習,並對每一個動作過程的趨勢感進行仔細的研究。

 六、對稱感

對稱感是二胡演奏動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特別是左右手配合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做到了左右手對稱,才能使演奏動作保持整體上的相對平衡,才能做到又鬆、又穩,達到全身貫通,演奏出好的效果。兩個手臂的左右對稱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左右手臂搭在琴絃上的重力是相等的,左手給多少,右手也給多少,即量是一樣的。(二)左右手對琴絃施力的時間是一致的,左邊什麼時間發力,右邊也什麼時間發力;左邊什麼時間用完力,右邊也是什麼時間用完。(三)左右手對琴絃上下、前後施力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左邊重力下沉,右邊也下沉;左邊重心上移,右邊重心也上移;左邊重心前移,右邊重心也前移;左邊重心後移,右邊重心也同時後移。(四)左右手臂的左右方向動作相反,右邊重心右移,左邊重心左移,按照右手主要運弓方向(不是每次較短拉推弓)和音樂的節奏,形成有規律的開合往復(拉弓開、推弓合),就像大鳥展翅飛翔一樣。這種左右反向動作是兩手對稱感的核心內容。

不少二胡演奏者對於對稱感的問題認識不足,或者說不太注意,有時發現動作不太協調卻不知道原因何在。筆者認爲,問題大部分出在左手拇指持琴點與按弦手指觸弦點形不成對應力的關係;或者按弦施力過死,持琴點起不到軸的作用;還有就是手臂各個環節之間的角度過死,都會導致肩不敢放鬆或不能放鬆,手臂重力下沉不下來;因此,左手悠不起來,左右也就無法對稱了。當然,右手悠不起來,也會影響左手,使兩臂都不能起飛。讀者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細心體會對稱感,並通過練習形成正確協調的動作習慣。

七、空間感

空間感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藝術表現要求的身體之外的想象空間;一個是演奏時左右手臂搭到弦之後在胸前形成的,好像是充了氣的氣囊一樣的實際彈性空間。從基本功角度主要體會胸前這個彈性空間,這種空間感覺上下左右前後都有相當大的張力:上下好像有一個氣柱,左右前後好像有一個彈性可大可小,形狀可圓可扁的金屬圈,它把肌肉活動、氣息活動結合起來,使整個與演奏相關的環節,形成一個以腰(或臀部)爲總點、兩肩爲主要分支點的,牽一髮能動全身的有機整體,使之真正能夠做到全身貫通並且達到人琴合一,奏出渾厚優美和多變的音響效果。

空間感從張縮的角度看,奏拉推弓分別爲左右較大幅度的張縮,奏裏外弦分別爲較小幅度的縮張;拉外弦是大張加小張;推外弦是大縮減小張;拉里弦是大張減小縮;推裏弦是大縮加小縮;外弦強奏時前後的張力加大;弱奏時前後的張力減小;裏弦強奏時前後收縮力加大;弱奏時前後收縮力減小。從空間形態變化的角度看,它可以左右開、前後合,左右合、前後開;也可以前後左右同時合,同時開,它們都能產生有效作用與琴絃的力量,而保持胸前空間的一定彈性和張力(有時需要較大的彈力和張力)充分發揮脊柱和氣柱的伸縮作用,則更能產生較穩較深的音響效果。一般是上述三種情況兼而有之,根據需要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