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拙”與“賊”

在學習舞蹈過程中的舞蹈課堂,老師經常會用“拙”與“賊”這兩個詞,有時又以“拙勁”與“賊勁”來述說,並以此提示、糾正學生在學習舞蹈中最容易出現,自身卻很難意識到,最終也很難修繕的舞蹈問題:包括舞蹈基本功訓練以及各舞種的動作和舞蹈作品的學習。可以這樣講,除了一些非常高精端的舞蹈技術技巧外,就舞蹈動作本身而言,對於每一個學習者,不管學習的快慢於否,最終都能把動作學下來。但動作中的問題,即完成動作的狀態,往往感到不盡人意、不夠完美,往往無從下手於如何地進一步修正,得以問題的解決。歸屬一下,這一層面的問題,便是“拙”與“賊”結果。那麼,由此對“拙”與“賊”這兩個詞在舞蹈教學及與舞蹈的掛鉤,從概念上、理解上、實質性質上的形成,進行分析闡述並提出相關的解決道,以便於傳授舞蹈文化中的教學雙方就此類問題,能有更好的溝通和認知,讓舞蹈文化及舞蹈教學向人文科學化靠近。

舞蹈的“拙”與“賊”

  一、關於“拙”

“拙”、這個詞,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笨,當然還可意爲“謙辭”以及做事的心態和狀態。然而,在舞蹈上老師運用這個詞,往往不是指學不會動作的那個笨。因爲,如果一個人對動作總是學不會、記不住的話,老師會認爲這纔是笨,便會用“笨”這個詞。而“拙”,在這裏指的是:動作跳出來的樣子——那個“拙”呀。其原因是,動作雖然會做了,形態、路線以及動作的連接順序也都會做並記住了,但就是讓人感到“不對勁”,而這種“不對勁”感覺,有時恰恰又很難用語言去形容。所以,舞蹈老師提煉了“拙”這個詞,也就成爲了一句非常習慣的課堂用語及溝通語:“看,你跳的好‘拙’呀。”或者說是:“瞧,他(她)跳的忒‘拙’啊。”以此示意對某人的舞蹈感受,同時,多少也帶出這樣一個含義:“真沒招,不是我(老師)的問題,他(她)就是天生的跳不好舞啊”。

對於舞蹈上的這個“拙”,可能,老師會不認爲在教學中需要從老師這個角度值得研究。而學生更是搞不清爲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都跳會了,怎麼還是‘拙’呢?”在搞不清問題的狀況下,學生往往會怪罪老師偏心眼、不喜歡我,便會產生相對的對抗心理。再有便會失去自信:“我跳得就是不會好看了”,從心態上無法擺脫由此帶來的陰影。分析一下,其實對於舞蹈上的“拙”,每個人都有過,但是分類而言,有一些人天生就屬於這個類別;有一些人在一段時間內存在這個問題;然而,即便是很優秀的演員了,在進行某一段新動作的學習,尤其是與以前習慣性的“韻律”有所不同時,一時間地走不順、不協調,出現了“拙”態,也都是在所難免,依稀可見嘛。

造成“拙”的原因是什麼?其一、先天性。我們不可否定先天的因素,就好像我們必須承認人有高矮胖瘦或是有相對漂亮的外形一樣。在舞蹈上“拙”的天性成分大一些的人,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天生不順、能動性太差,天生就沒舞感、不會美,就是不會跳舞”等等。當然,審美意識可能也是影響我們判斷那個“天性”於否的界限,就好比,我們看慣了受過很好專業訓練的人的跳舞狀態,我們就很難發現除此之外還會有非專業人的“美”的舞蹈存在;甚至我們既定了某一舞種的“美”,就很難認同其它舞種及舞蹈方式中的“美”的存在。其二、適合性。我們往往會說:“這個人的樣子適合跳芭蕾舞,感覺不錯。但他(她)太不適合跳民間舞了,長得都不是那回事。”當然,這個概念也包括演員適合演什麼角色等問題。由此看來,在跳舞上,由舞種的選擇是否適合,也會出現“拙”與不“拙”這個概念。其三、協調性。我們都知道,舞蹈對身體的協調性來說,可謂一個條件也。分析一下,它雖然不是外形上的概念,但它卻是能否跳舞、能否跳好舞的基礎。我們舞人經常會說這樣的玩笑話:“此人‘條’不好,但‘件’還不錯。”其實,這裏指的所謂的“條”,便是外形上的:臉蛋漂亮,胳膊、腿長,腳被高等;那麼,所謂的“件”,便是身體內部的:軟、開度好,爆發力強,協調性高等;當然,我們也習慣地在概念上把這兩者歸屬於“條件”這一個詞。其後,我們又派生出一個人文意識,比如在舞蹈上的悟性、理解力、樂感、表演能力、角色的塑造能力以及文化素質修養,綜合於舞人的一身,作爲整體統一的“好舞者”的概念。那麼,就協調性而言,可以說是非常潛在的,一方面講,現在的孩子,在考專業舞蹈之前,已經經歷了大量的舞蹈學前教育,舞齡少的一、二年,多則五、六年,怎麼磨,也會跳上一些舞了。而在考試的時候,一般都是跳自備的舞蹈作品,即使讓他們模仿的動作,大都也是他們熟悉的風格性組合。故而,所謂檢查“協調性”的空間,已被取代和掩蓋,很難看到先天的協調性了。另一方面講,舞蹈大學教育,協調性的因素,更是在表面不存在了。因爲,他們都是經歷多年舞蹈專業的舞者,協調性的問題基本上已由舞蹈技術能力的形成,而變的隱藏起來。不過,協調性的因素其實還存在,但可謂轉換於深層,影響舞者的可持續發展性,即舞者風格、味道和美學角度下的狀態。換句話說,協調性的意義,我們又會回到這樣的說法:“嗨,藝術真是‘教’不出來的,他(她)真是會跳舞啊!”

說協調性,就可說到不協調的原因是什麼?既是身體的運動敏感度差,運動於身體各部位的時間分配感知、協調度差,更是可以歸結於用力方式的問題。由此形成“拙”的現象存在,往往更多地都是在學習舞蹈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說,舞者在學習舞蹈過程中對身體的運用方式不當,而老師又不能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漸漸地造成了身體於舞蹈時的“拙”態。分析起來,學習者的原因就是“身體用力方式”的問題;而老師對待學生做動作時,又給予了學生太多的“要”用力、使勁的概念,好像所有動作沒有完成好的原因,都是因爲沒有“用力、使勁”所造成的。一句話,對待用力的總概念,一般都屬於“太過用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使勁了”,或者說是“瞎使勁”。當然,一個條件不好、身體不協調的人,在做動作時往往更會、更想使勁,希望通過“使勁”把動作做得好一點,加之人體做動作時要用力,本身就是事實存在。所以,越想使勁就越“拙”,越“拙”了就越發(想)要使勁。問題的關鍵是,正是由於人體動作時需要用力,而舞蹈的動作還必須轉換成具有美學性的身體韻律、身體技術,以及讓作品語言表達出意味。那麼,怎樣的身體才能進入這般狀態?怎樣使身體在不同動作的用力中達到那一動作本身的力學構架,以及動作與動作之間必然的力學構成態,同時,又能節省身體能量、避實就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身體用力方式。這是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的課題:它即人體於舞蹈動作的入門、舞者舞動身體的基礎、身體構成運動力學的要素、舞者運用感覺於自身身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