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的種類介紹

中國戲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劇以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崑曲、評劇、粵劇、湘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分別從起源、特色、藝術、發展現狀等多個方面對中國戲劇進行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有利於中國戲劇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戲劇的種類介紹

中國戲劇是一種蘊含極爲豐富的文化現象。它的特點是將衆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地方戲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着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着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因此,充分全面的瞭解中國各個地方戲劇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國粹——京劇

(一)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

五十五年(1790年),三慶、四喜、春臺、和春這“四大徽班“陸續進京,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爲京劇。

(二) 國粹中的國粹——京劇臉譜

京劇是中國戲曲中最大的劇種,集合各劇之精華,臉譜完善,譜式繁多,蔚爲“大觀”。京劇演員個行當都經過化妝,有固定的臉譜有效地表現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徵。臉譜使人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

臉譜以舞臺爲第一應用,它的產生源於生活,現於舞臺。在看戲的過程中首先一直覺給人深刻印象的正是這些鮮明各異的臉譜造型,如:藍臉的多爾礅,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黑臉的張飛,白臉的曹操等。

京劇臉譜不但我國廣大人民熟悉喜愛,也逐漸別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一提到臉譜就會讓人想到京劇,想到京劇就會想到中國。京劇臉譜已是我國發展對外文化交流事業的一個重要 項目,也是旅遊市場久打不衰的強項品牌。

(三)京劇獨特地位

國粹京劇藝術以其豐厚的內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峯,它的突破時間空間界限的虛擬化表現方式,從化妝到表演的藝術誇張和寫意手法,凝聚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積澱的美學品質和藝術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藝術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國特有的東方戲劇藝術體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等戲劇藝術體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而且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是中國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二、 崑劇

崑曲,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唸做表、舞蹈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崑劇。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絃等爲主要伴奏樂器,主要以中州官話爲唱說語言。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明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爲主。明代人稱南戲爲《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

(一) 崑劇特色

崑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崑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着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崑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爲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二) 崑劇里程碑及現狀

崑劇在其發展的歷史上,得力於大師巨匠們的扶持推動。他們每一次卓有成效的

努力,便構築了一座座巍峨高聳的里程碑:魏良輔創制新腔,梁辰魚又將清唱的音樂變成戲曲聲腔;湯顯祖的創作與沈璟的規範格律,引發了崑劇創作的熱潮;洪昇、孔尚任振衰起敝,使崑劇呈現中興氣象;浙江蘇崑劇團的“傳字輩”編演《十五貫》,讓崑劇起死回生;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探索了一條崑劇在新時代演出的成功之路。

中國崑劇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情況通報。但崑劇目前還是面臨着許多困難: 1、 編劇人才嚴重缺乏 2、 傳統劇目嚴重流失 3、 院團經費嚴重不足 4、 崑曲生源嚴重匱乏 5、 缺乏崑曲演出劇場

  三、膾炙人口的黃梅戲

(一)“水戲”

黃梅戲班堅持草根文化和時尚元素相結在挖掘老戲潛力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文化元素,通過 “水戲”,不斷創編、改編劇目,創新演出樣式,讓觀衆既耳熟能詳,又有新鮮感,既保持了濃郁的原汁原味,又在表演上、劇情上更貼近羣衆和時代鄉土氣息,深受廣大基層羣衆的喜愛所謂 “水戲”,是指黃梅戲中只有大致的故事情節,沒有固定的劇本,演出時全。憑演員即興發揮的演出劇目或模式,又稱 “放水戲”。 “水戲”的特點:

1. 創作隨機,演員主體。演出時,演員只需記住自己角色的定位,根據劇情和自己扮

演的角色憑經驗即興發揮。

2. 演出靈活,高效多產。只要你想看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天天不重樣 3. 團結協作,配合默契。

(三)黃梅戲藝術

1、質樸性:人們一般認爲黃梅戲是從採茶、花鼓等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民間小戲,也有人認爲除此之外還有青陽腔的直接淵源。民間歌舞也好,青陽腔也好,都是以質樸爲特徵的藝術品種,黃梅戲繼承併發揚了它們的質樸性,形成自已的審美情趣。我認爲,質樸性不僅僅是指表演方式接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於質樸性中含有“本真”的意味,這使黃梅戲的表演有了現實的基礎和當代的品格,也與浮華、外在、“灑狗血”劃清了界限。

2、大衆性:黃梅戲的大衆性體現在追求觀衆羣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間找尋更多的共同點。作爲演員,讓很多的觀衆說“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黃梅戲的表演,以生活化爲基礎,吸納戲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衆面比較寬。大衆化是一個順應時代的、在變化着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衆”與今天的“大衆”,欣賞藝術的口味是有差異的,所以,黃梅戲表演藝術追求的大衆化,一定是發展的、進步的。

  四、 其他地方戲劇

(一) 評劇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以至雲貴高原都廣爲流行,是廣大羣衆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評劇誕生於1900年前後共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稱爲“對口蓮花落”,第二時期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時期,在這期間共經過了30多年,而評劇便是第四個時期。

(二) 越劇

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落地唱書)發展而成。

發祥於上海。男子越劇起源於嵊州東王村,女子越劇起源於嵊州施家嶴。前身是浙江嵊縣(今嵊州)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具體歷經“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越劇”的稱謂演變)。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

(三) 粵劇

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

所以稱被爲粵劇。最初興起於廣州、佛山一帶,現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香港澳門等地。由於海外的華人有許多是廣東人的後裔,所以在海外的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常有粵劇演出。粵劇以唱梆子、二簧爲主,又保留崑山腔、戈陽腔、廣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樂曲和時調,唱唸均用廣州方言,因此又稱“廣東梆簧”、“廣東大戲”、“廣府戲”。

(四) 湘劇

湖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以長沙、湘潭爲活動中心,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陵、湘潭、湘鄉、寧鄉、益陽、攸縣、安化、茶陵)湘南東部17個縣市,江西與湖南毗鄰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縣,廣東的坪石、岐門、樂昌、桂頭、犁市、韶關等地。當時民間習稱爲“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稱作“長沙湘劇”。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 豫劇

河南豫劇是我國主要的劇種之一,特色鮮明,深受人民羣衆喜愛,其唱腔圓潤、節奏明快。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爲聽衆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總之,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爲依據,併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都分由生、旦、淨、醜等不同臉譜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着重運用以生活爲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打藝術,表演動作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爲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