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編排原則

近年來,多元化的舞蹈編排方式使得中國民族舞蹈大放異彩,舞蹈編排技巧也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民族舞蹈的編排不僅僅需要在實踐層面進行強化,在理論層面同樣需要有所建樹,只有這樣,中華民族舞蹈藝術才能夠不斷創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進。

民族舞蹈編排原則

(一)現代化原則

藝術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利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特點來展示生活,民族舞蹈技術就是這樣提煉出來的,能夠體現出民族性文化風格的藝術形式。所有技術技巧都是民族舞蹈風格特徵、動態動律對傳統文化的提煉”。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化的大環境已經使得部分民族舞蹈面臨危機。作爲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族歌舞的各個要素都在不斷髮生變化。在傳統社會中,民族歌舞的創作和演繹通常都由民族自身來完成,但在當前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大環境下,民族舞蹈應注重將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創新意識相結合。

因此,民族舞蹈編排者應樹立現代化意識,在傳統民族文化以及人文內涵的基礎之上融入當代文明,並使民族舞蹈符合現代社會的傳播方式,這纔是民族舞蹈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生存之道。以我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族舞蹈爲例,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都不可估量,直接凝聚着少數民族同胞數千年曆史發展過程中的文明。但時代發展使得這些原生態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間大大縮小,思想轉變也使得中國傳統藝術瑰寶面臨失傳窘境。因此,現代民族舞蹈編排者必須與時俱進,在編排過程中儘量利用現代化的創作手段,結合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創作出現代化和民族化的藝術作品,以不斷滿足現代觀衆的審美需求。

(二)生活化原則

民族舞蹈起源於民間,反映的是真實的生活,表達了勞動人民真摯的情感,是人民羣衆在日常生活中最純粹的'藝術形式,融入了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情感。任何民族、任何階層以及任何個人都可以通過最純粹的身體語言來展示自己關於生活、生產以及世界的觀念,表達自己對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維護和傳承。因此,民族舞蹈編排者要想在舞蹈中展現出傳統文化,體現出民族特色,就必須深入民族生活,在日常民族生活中積累創作素材,尋找靈感。

然而,當前部分文藝團體在創作民族舞蹈過程中,缺乏創新,僅僅停留在利用民族舞蹈來表現民族習慣,使得民族舞蹈完全成爲簡單的生活模仿,導致民族舞蹈缺乏藝術表現力,無法滿足受衆羣體的審美需求。殊不知民族舞蹈創作中模仿生活和再現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模仿生活僅僅屬於簡單的複製,而再現生活則是編創者認真觀察生活,收集素材,並對其進行提煉和昇華,利用藝術手法將其唯美地展現出來。以國內蒙古族舞蹈編排爲例,編創者在創作初期就必須瞭解蒙古族的傳統文化,設身處地地體會蒙古民族性格特徵中的粗獷、豪邁,以將“馬背上的民族”的藝術特色展示出來。總之,民族舞蹈的編排創新必須是依附於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將鄉土化和生活化相結合,不斷創作出貼近人民羣衆生活的、爲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三)動律化原則

由於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的不同,國內不同民族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這就決定了各個民族民族舞蹈的“動律”同樣呈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舞蹈編創者只要抓住民族舞蹈的“動律”特點,就可以尋找到舞蹈藝術創作的靈感,創作出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以膠州半島秧歌爲例,齊魯大地上膠州民衆的粗獷、豪放、進取以及細膩的性格,加之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迫害,最終使得膠州秧歌在產生之時就形成“蹣跚之步、盈盈之動”的動律特色。在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以及秧歌藝人的不斷努力之後,整個膠州秧歌的動律逐漸以“抻、擰、碾、扭、韌”五字動律爲主,展現身體的柔韌性和內在張力。五大動律特色相互補充,按照順序依次展現,從而使得秧歌舞蹈能夠在和諧統一的過程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