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

中國古典舞訓練比較注意舞姿造型的訓練、講究處處照顧“四面八方”。比如一個“丁字步”的站法:左腳斜伸與右腳腕的正中相連成爲一個“丁”字,左右小腿緊貼,上身胸部與斜伸出的丁字步成相反方向,兩肩微向後打開,臉與胸部的方向相反,頭稍拾起、這種站姿使每一方向的觀衆都能看到,這一造型顧及到了“四面八方”。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與大拇指分開,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緊,拇指向中指靠攏,但不要貼緊。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兩臂弧形側舉,高度與肩平,小臀微向裏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裏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於身前,臂成弧形稍低於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對前斜下方,從肩到手形成一個弧形。

3、託掌位:手臂舉至頭,手的位置在額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對眉梢。

4、單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右手由下經身旁向上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着,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幹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6、順風旗:一手做單山膀,另一手做託掌。

(3)手臂的基本動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頭上方的動作,用手帶動,動作時,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側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狀。

3、分掌:手由胸前經過頭上方至側或側下方的動作,做動作時,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與分掌動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分手時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頭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後手心向側分開,還有一種是指尖向上,從身體側邊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側經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動作爲“端掌”。與按掌位置相同,但與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雙手臂與肩同寬,手心向外,兩臂形成圓弧形,在體前做上左下右的劃圓晃動。

7、雲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後,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眼看右手,接着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於頭兩側,掌心向下。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於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古典舞身韻及其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誌,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演員在舞臺上展現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爲體現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手段。“形、神、勁、律”作爲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着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係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係,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都是精闢的概括與提煉。而這些文字又與元素性動作高度統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理論。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爲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爲“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衆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在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髮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着、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纔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係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的、準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繫及關係。

人們長期爲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祕,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爲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着三個圓形在運動。

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準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科學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峯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衝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

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遊、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你知道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區別嗎?

古典舞作爲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但是古典舞和民族舞存在差異。

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對演員的軟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於舞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對器械有較強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頂碗),有的需要較好地把握身體姿態(如傣族舞的“三道彎”)。

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時間較短,雖然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着新的思想不斷地涌入,它的可變性很大。

民族舞歷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很高。

舞蹈演員表現的感情基調不同

古典舞演員在舞臺上需要更多的情緒的變化,有喜、有悲,處理感情要更加細膩。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要相當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體感情基調是高昂的、活潑的、奔放的,充滿喜氣,不帶憂鬱。

觀看時的視覺感受不同

舞臺上的古典舞演員,俯瞰時宛如一隻正在寫字的毛筆,“運筆”時急時緩,偶爾還會筆鋒一轉,而正視時又像是五線譜上躍動的音符,時起時落,變化萬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時候是在營造一個宏大的場面,就像是在舞臺上鋪開了一張活動的畫卷,每一個演員都是畫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閃亮的元素。

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同

總的說來古典舞表現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現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廣度。

古典舞承載着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頻頻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時期它所特有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風貌。即使作品中出現的是一些虛構的事件和一些虛構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義,人物也具有鮮明的`個性。總的來講古典舞應該是中國舞蹈歷史的縱向集成的產物,它表現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總的特點

民族舞源於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現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這些小事也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人類對迴歸自然的渴望、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以及人們對恬靜生活的嚮往等內在涵義。全面認識民族舞更能全面地瞭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因爲民族舞將各個民族的特點充分地表現出來,是不加掩飾的,原汁原味的。

古典舞的身韻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誌,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爲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爲“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二、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纔有生命力。

三、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四、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峯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衝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遊、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中國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古典舞創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 戲曲和武術是建立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訓練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基訓中的技術、技巧有着獨具一格的民族特性,與其它舞種中的技術、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國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爲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爲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中國古典舞學科介紹

中國古典舞學科始建於1954年,是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古典舞教研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1980年改製爲北京舞蹈學院後,在中國舞教育系的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古典舞系(又稱中國民族舞劇系),中國古典舞從此成爲獨立的學科。始建至今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與探索,學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並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大專、本科、碩士學歷的優秀舞蹈表演、教育、管理、編創人才,積累了體裁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具有特色風格的經典劇目,逐步完成學科整體化的建設和發展。中國古典舞學科經過幾代人在研究“古代舞蹈”和“戲曲舞蹈”的美學特徵、形式特徵與內涵神韻,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依據當代人的觀念與審美情趣,本着以舞蹈爲本、繼承傳統、遵循科學、把握時代的原則,借鑑吸收一切有利於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因素,尋找古典舞發展的立身之本,其中由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創建的“身韻課”引導了對傳統藝術中“傳統舞蹈”、“服飾舞蹈”、“道具舞蹈”等一系列課題的研究與探索,形成了中國古典舞具有特色的舞蹈語言機制和審美風格,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大獎,使中國古典舞走出了一條把握舞蹈本體特徵,以“身韻”爲核心的“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之路。

本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學科創始人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學術帶頭人孫穎、王佩英、熊家泰、朱清淵教授率領具有副高資歷的中年骨幹以及一批年輕有爲、生氣勃勃、富有創新及敬業精神的師資隊伍。

在培養中國古典舞高精尖的舞蹈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上,該系一直擔負重任,在實施“英才教育”的培養方案中相繼培養出一批批優秀演員和青年舞蹈家,他們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爭金奪銀,在各類大型舞劇中擔任重角,一展風采,受人矚目,可謂“人才輩出”,這也正是無數考生嚮往成爲舞蹈家而不懈努力投考古典舞專業的主要吸引點。

本系注重科研建設,相繼在文化部藝術教育大系·舞蹈卷,北京市系列精品教材,國家高等教育教材重點項目和人文社科科研項目中出版各類教材,注重教學法與教材的完善和建設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爲了推動中國民族舞蹈藝術走向世界舞臺,本系師生曾先後到過數十個國家與地區參加藝術節,進行交流訪問演出和學術講座與教學。該系學生曾參加過國內的各項重大演出和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擔任了“全國七運會”、“世婦會”開幕式的演出,“慶香港迴歸大型文藝晚會”、“建國50週年首都慶祝活動”、“西部大開發大型文藝晚會”、歌劇“圖蘭多”首演、“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的演出以及“高雅藝術進校園”巡演等藝術實踐活動,以此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