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衛執業醫師考試《醫學倫理學》醫學科研倫理知識

醫學科研倫理是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考試醫學倫理學的知識點。你知道醫學科研倫理是什麼嗎?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醫學科研倫理的知識。歡迎閱讀。

2017年公衛執業醫師考試《醫學倫理學》醫學科研倫理知識
  一、醫學科研道德概述

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而在醫學科研領域當中,它所涉及到的倫理問題更敏感、更尖銳,因爲它直接涉及到受試者個人的身心健康,同時又涉及到人類整體的健康利益,因此在這個領域當中的科研就擁有獨特的規範。隨着醫學的高科技發展,可以說醫學科研倫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並且逐漸走向完善。它是保證醫學科研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條件。

  (一)案例分析——“黃禹錫事件”

韓國前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領導的科研小組在 2004 年 2 月和 2005 年 5 月先後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在世界上首次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類胚胎幹細胞以及利用 11 名不同患者身上的體細胞克隆出胚胎幹細胞。這一研究成果 爲全世界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 由於連續不斷推出世界性的科研成果,黃禹錫名聲大振,被不少韓國民衆捧爲領導韓國未來的民族英雄,韓國政府授譽其韓國最高科學家榮譽,韓國政府向其研究小組提供數百億韓元用於研究。

2005 年年底,黃禹錫神話的破滅了,有媒體披露他的研究小組,接受下屬女研究員卵子用於研究,並向提供卵子的女性提供酬金違反了倫理道德,隨後他的研究小組成員指出 2005 年論文中有造假成分,說 2004 年 1 月,黃禹錫在美國實驗室發現從韓國帶去的 1 號幹細胞照片清晰度不夠,黃禹錫隨後給助手打電話說:“其他幹細胞照片也行,寄來清晰的照片。”此後,相關虛假照片刊登在 2004 年美國《科學》雜誌上,作爲其論文的一部分。

黃禹錫還涉嫌指示研究組在 2005 年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中捏造有關幹細胞數量、幹細胞 DNA 分析結果、畸胎瘤的形成、類胚胎體的形成和適應性免疫結果等各種數據。

2006 年 1 月,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認定黃禹錫科研組發表的論文都是採用編造的數據。真相大白,黃禹錫不得不宣佈辭去首爾大學教授的職務

這一案件直接反應出的倫理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論文圖片和數據造假,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權大基研究員的證詞表明,黃禹錫不僅只是捏造照片,還下達指令僞造了用於委託檢查 DNA 的幹細胞樣品;二是卵子來源違背倫理規定,黃禹錫強迫下屬女研究員提供卵子用於他的實驗,並且向提供卵子的女研究員提供了每人 150 萬韓元的酬金。

實際上,從“卵子風波”到“造假風波”,我們可以看出,黃禹錫違背了科研道德最根本的兩個方面:即求真的學術道德和求善的人本道德。

科研道德是科技人員在科學研究中應當遵循的倫理規範的總稱。傳統上,人們講到科技道德主要是指科學研究的內在倫理,即科技人員應當遵循的普遍的科學規範,其基本原則就是恪守和捍衛科學技術的客觀真理性,要求科技人員爲科學負責,使其科技活動指向求真,保證其成果具有可靠性、精確性和有效性等。黃禹錫事件中的“照片風波 ” ,對幹細胞照片造假,違背了求真的學術道德。科學的確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實事求是是社會的普遍標準,更是科學家的道德底線。

科技道德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科技必須遵循的求善的人本規範或人本道德。科技人本道德體現的是研究主體對人、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旨在增進人的福利,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命倫理學家提出的不傷害、有利、尊重、公正等生命倫理學原則就是這種人本道德的體現。黃禹錫研究小組的過度取卵、違背下屬意願取卵、用金錢購買卵子、不進行真正意義的知情同意等行爲,不僅違反了《赫爾辛基宣言》,也是對科技的人本道德規範的嚴重違犯。按道理說,科技要以人爲本,科學“作惡”比科學“作假”應更爲嚴重。

  (二)醫學科研的含義

科學研究是人類對自然界、社會及人自身的運動規律和本質聯繫進行探索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它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

科學研究包括兩大類:自然科學研究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和現象,比如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都屬於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自身和各種社會現象,比如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都屬於社會科學。醫學科學研究工作是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

醫學科學研究是以動物和人體爲研究對象,以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後爲主要研究內容,揭示人類生命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探索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轉歸的機制,以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爲目標的探索性實踐活動。

巴浦洛夫在研究胃反射的時候,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餵食的時候,狗也會分泌胃液和唾液。比如,在正式餵食前,如果狗看見餵養者或者聽見餵養者的聲音,就會分泌唾液。巴浦洛夫認爲,這應該是狗 “ 意識到 ” 進餐時間快到了,之後他就開始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巴浦洛夫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在餵食之前先出現中性刺激 —— 鈴聲,鈴聲結束以後,過幾秒鐘再向餵食桶中倒食,觀察狗的反應。起初,鈴聲只會引起一般的反射,狗會豎起耳朵來,並不流口水,吃到食物才淌口水。經過幾輪實驗之後,只要一出現鈴聲狗就會立刻分泌唾液。 很顯然,狗對聲音做出了反應。 巴浦洛夫把這種反射行爲稱爲 “ 條件反射 ” ,把鈴聲稱爲分泌唾液這一反射行爲的 “ 條件刺激 ” ;而把食物一到狗的嘴裏,唾液就開始溢出這種簡單的不需要任何培訓的純生理反應稱爲 “ 非條件反射 ” ,將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物 —— 食物稱爲 “ 非條件刺激 ” 。

在這個實驗中,選擇的實驗對象是狗,實驗內容是在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情況下,狗唾液分泌的情況。研究目的——條件刺激,非條件刺激對狗唾液分泌的影響機制。

  (三)醫學科研的特殊性

1. 研究對象複雜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研究成果最終是爲人服務的。人不僅具有形態學、生理學等生物學的屬性,而且還具有語言、思維、人際關係等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因此,對人的性質、規律、現象單純地用生物醫學的規律、模式和還原方法是很難闡明和解釋的。可以說,人類的生命現象是世界萬事萬物中最難認識和把握的現象,它的變化,它的`相互聯繫和作用是非常微妙的,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人的生命的本質、生命規律的認識還是非常淺顯的。

比如機體的某一種機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而要研究某一特定因素對這一機能的影響,就希望其他的因素保持固定。在人體卻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對動物,無論是整體、離體或試管實驗中,這都比較容易做到。拿試驗條件來說,實驗室可以嚴格控制實驗室的溫溼度、光線、聲音、動物的飲食、活動等,而臨牀上很難對病人的生活條件、活動範圍加以嚴格控制,病人對藥物治療以外的其他護理工作的反應、對醫務人員的信賴程度及合作程度更是實驗室中所不存在的問題。再比如臨牀上平時不易遇到的疾病,應用動物實驗可以隨時進行研究,使人們得以對這些疾病有深入的認識,例如放射病、毒氣中毒、烈性傳染病等。以放射病爲例,平時很難見到,而採用實驗方法在動物身上可成功的複製成造血型、胃腸型、心血管型和腦型放射病,大大促進了對這種病的研究。但動物試驗的結果存在種屬差異,不能把動物試驗的結果直接應用到人體上。

2. 研究方法多樣

生物醫學研究不同於其他科學研究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臨牀觀察、動物模擬實驗、人體實驗、流行病學調查和心理測驗等。

例如,霍亂病因的發現是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經典的例子。 1854 年,倫敦霍亂爆發。當時 , 許多醫生相信霍亂和天花是由 “ 瘴氣 ” 或從污水及其他不衛生的東西中產生的有害物所引起的。而斯諾通過調查證明霍亂是由被糞便污染的水傳播的,他認爲霍亂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由水傳播的活細胞所導致的。他提供了一份流行病學文件,證明了霍亂的流行來源於百老大街的水泵。還推薦幾種實用的預防措施,如清洗骯髒的衣服、被子、洗手和將水燒開再飲用等。 1883 年,科赫到埃及和印度去調查霍亂暴發流行情況,他和他的同事一起發現了霍亂病原菌是外形像逗號似的的霍亂弧菌,並發現這種細菌可以經過水﹑食物﹑衣服等途徑傳播,這一點和斯諾的結論是一樣的。斯諾認爲霍亂和受污染的水有關,完全是基於觀察所得的資料。他也被視爲公共衛生研究流行病學領域的先驅。

3. 研究程序煩瑣

由於人的生命是不可逆的,在研究過程中,許多實驗和觀察受到限制,不適合直接作用於人體,所以要採用模擬方法,建立動物模型,當確證對人體無害,才能用於人體。這樣必然導致研究程序煩瑣。醫學上有些重要概念的確立只有通過動物實驗才能作到,臨牀上是根本作不到的。

例如,關於神經與內分泌的關係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 30 年代臨牀觀察到下丘腦損傷可引起生殖、代謝的紊亂,屍體解剖與動物實驗都強烈地提示下丘腦可能通過分泌某些激素調節垂體前葉的功能從而控制許多的內分泌器官的功能,如果這一現象能得到肯定,神經體液調節的概念將得到決定性的支持,但是花費了 40 年時間,人們卻無法找到下丘腦調節垂體物質。直到上世紀 70 年代兩組科學家分別用 10 多萬個羊和豬的下丘腦提取出幾毫克下丘腦的釋放激素,而僅需注射幾微克這類激素就可導致垂體分泌大量激素,這才最後確定了下丘腦對垂體激素調節的新概念,由於下丘腦釋放激素的分離、合成,爲神經內分泌調節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並改變了許多內分泌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方法。如果不用動物下丘腦而企圖由幾萬個人的下丘腦提取釋放激素那是非常非常困難甚至於是不可能的。可見醫學研究發展到目前,一些工作非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不可,因此也就導致了研究程序的煩瑣。

4. 研究週期較長

對人的研究即使是設計的非常理想,即使在實驗室裏提供了最好的條件,實驗週期也是較長的。因爲它比非生命現象和其他生命現象的研究干擾因素要多,可重複性驗證困難,容易使研究過程的複雜性、可控性和客觀性受到影響。這樣就直接導致研究週期延長。比如我們研究疾病,疾病本身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我們在實驗室裏研究是一回事,在人的身上研究又是另一回事,在人身上的疾病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擾,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心理狀態、經濟條件以及情緒,甚至周圍人的言談舉止,都可能對這個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這個研究過程是非常複雜的,也直接導致研究週期的延長。

比如巴里 馬歇爾與羅賓·沃倫因爲合作發現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 2005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這項研究在 1981 年彼此相的時就已經開展了。因爲缺少人體試驗對象, 1982 年的一天,馬歇爾吞服了大量的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試圖讓自己患上胃潰瘍,五天後出現了冒冷汗、進食困難、嘔吐、口臭等症狀,十天後在胃鏡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胃粘膜上果然長滿了彎曲的細菌,之後使用抗生素治癒了胃潰瘍。在幽門螺桿菌被發現之前,多數科學家認爲胃內是無菌的,因爲胃裏有非常強的酸,細菌會被殺死,消化性潰瘍是由情緒性的壓力及胃酸所引起,只能夠以重複性的治酸性藥物來治療,因此當馬歇爾首次提出胃裏也有細菌,而且可能是導致胃潰瘍的原兇時,幾乎全世界都不贊同這個觀點,可這兩位科學家用二十年的時間不斷反覆實驗和假設,終於證實了這一點,很多之前不贊同的科學家也逐漸意識到幽門螺桿菌纔是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從此困擾人類多年的的消化性潰瘍病不再是久治不愈的致殘性疾病。

5. 個體差異較大、變異程度不同

人類個體在形態、生理、精神等方面差異較大,以及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導致機體變異程度也不同,因此要在醫學科研中獲得完全一致的研究樣本是很難的,必然影響實驗結果。比如藥物的個體差異,不同病人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存在着量與質的差別,即使病人的年齡、性別和生活條件完全相同,對於同一劑量的同一種藥也可能有不同反應。

  (四)醫學科研道德的內涵和意義

1. 內涵

醫務人員除了要完成防病治病的任務,還肩負着醫學科研的重任。醫學科學研究是醫學科學發展和臨牀診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道德爲醫學科學研究提供倫理支持。道德高尚的醫學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一定爲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否則就違背了醫學科學的初衷。因此,醫學科研道德不僅爲醫學科研把握方向,而且爲醫學科研提供強大的動力。隨着醫學的進步,在醫學研究中不道德現象時有發生,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醫學科研道德是醫學科研人員在醫學科研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行爲規範。它是醫學科研有益於人類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醫學科研目標能夠實現的重要條件。醫學科研有別於其他科研之處在於,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後果將不堪設想。

2. 意義

醫學科研道德是醫學科研的靈魂,對醫學科研具有特殊的意義。

( 1 )高尚的醫學科研道德能夠保證醫學科研的正確方向

醫學從誕生的那天起,目的就是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與幸福。爲了達到這個目的,醫學科研人員不僅需要有聰明才智,而且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縱觀古今中外的醫學科學的發展,無數的醫學家們,以他們精湛的醫術,鍥而不捨的精神,爲了醫學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比如,我國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爲了給人民解除疼痛,一生中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險,親自進行吞服有毒藥物的試驗,來鑑別藥物的性質和用途,尋找新的藥物,耗費畢業精力,最終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本草綱目》。

而有些研究人員卻爲了個人私利,做假實驗,寫假論文,編假病例,有人甚至在性命攸關的新藥臨牀實驗中也敢造假。這些墮落現象給人類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危害。所以科研人員必須要堅守醫學科研道德,使其沿着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 2 ) 促進醫學科研的健康發展

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新的診療技術和醫藥用品不斷涌現。如果一個醫務人員醫德高尚,就會針對病人的實際情況,權衡力弊,以滿足病人治療的需要。而道德低下的醫務人員,不考慮病人的健康,而是把如何能擁有名利作爲人生最大的追求,不再把病人的痛苦和利益放在心上。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版本的天價醫藥費事件,在這種利益驅使下進行的醫學臨牀研究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

舉個例子:廣州某醫學院校生化教研室主任, 30 多歲已經是主任,出國深造過,應該說前途無量,可就是因爲沒經住金錢的誘惑,竟然淪落成爲製造毒犯罪集團的成員,被送上法律的審判臺。因此醫學科研人員應加強自身的思想和道德修養,堅守醫德良心,促進醫學科研的健康發展。

( 3 ) 調動醫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能調動醫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高尚的醫德能促進醫學科研工作者樹立正確的醫學研究目標,高尚的醫德品質是激勵每一位醫學科研人員在醫學研究中獲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