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中藥師《臨牀中藥學》輔導:祛風溼藥

祛風溼藥,此類藥物辛散祛風,苦燥除溼,性溫散寒,能祛除關節、經絡等處的風寒溼邪,達到舒筋、通絡、通痹止痛的目的。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的執業中藥師《臨牀中藥學》輔導:祛風溼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執業中藥師《臨牀中藥學》輔導:祛風溼藥

  祛風溼藥

  一、含義

凡以祛除風溼、解除痹痛爲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祛風溼藥。

 二、性能特點

本類藥物多辛香苦燥走散,功善祛除留着肌表、經絡的風溼,其中部分藥物還分別具有止痹痛、通經絡、強筋骨等作用。

三、功效與主治

適用於風溼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痠痛、下肢痿弱等證。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長期用藥治療。爲服用方便,可製成酒劑或丸劑。況且酒劑還能增強祛風溼藥的功效。

 四、配伍應用

使用本類藥物時,可根據痹證的性質、部位及病程長短的不同,作適當 的選擇和相應的配伍。如證屬風邪偏盛的行痹,宜選散風邪力強的祛風溼藥,並佐以祛風溼通經絡之品;溼邪偏重的着痹,宜選除溼力強的祛風溼藥,並佐以燥溼、 利溼、健脾藥;寒邪偏重的痛痹,宜選溫通止痛力強的祛風溼藥,並佐以散寒溫陽通絡之品;關節紅腫熱痛的熱痹,宜選寒涼而能清除熱邪的祛風溼藥,並佐以清熱 涼血解毒藥;兼肝腎虛損而見腰痛腳弱者,當選兼能強筋骨的祛風溼藥,並配補肝腎強腰膝之品;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上者,當配散風發表藥;病邪入絡而見血瘀者, 當配活血通絡藥;久病氣血不足者,當配益氣補血藥。

  五、使用注意

本類部分藥物辛香苦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虛血虧者應慎用。

獨 活 (基源 藥材)

1. 祛風溼,止痹痛用於風寒溼痹痛。

本品辛散苦燥溫通,入腎與膀胱經,性善下行,善祛風溼、散寒而通痹止痛。爲治風寒溼痹之常用藥,尤以下部寒溼之腰膝痠痛用之爲宜。

(1)治風盛之行痹或寒盛之痛痹。常與附子、烏頭、防風等同用。

(2)治腎氣虛弱,當風受冷所致的'偏枯冷痹,腰膝冷痛,痠軟麻木或屈伸不利。常與桑寄生、杜仲、防風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

2. 解表用於頭風頭痛,風寒表證及表證夾溼。

本品除散風祛溼止痛外,又能發汗解表,善治少陰經伏風頭痛、風寒表證及表證夾溼等。

(1)治頭風頭痛。常與白芷、藁本、川芎等同用。

(2)治風寒表證或風寒表證夾溼。多與羌活、防風、荊芥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獨活與羌活功用對比

獨活與羌活均有祛風溼、止痹痛、祛風解表之功,均可用於風溼痹痛,風寒表證挾溼者。然獨活氣味淡薄,性善下行,凡病邪在下在裏,下半身風溼痹痛多用之。羌活氣味雄烈,燥散性大,長於祛風解表,凡病邪在上在表,上半身風溼痹痛多用之。

防 己 (基源 藥材)

1. 祛風溼,止痛用於風溼痹證。

本品辛能宣散,苦寒降泄,主入膀胱與腎經,兼入脾經。有祛風除溼,清熱止痛之功。善治熱痹,配散寒止痛藥也可用於寒痹。

(1)治熱痹之骨節煩痛、屈伸不利。常與薏苡仁、滑石、蠶沙同用,如宣痹湯。

(2)治風寒溼痹之關節冷痛。常與附子、桂心、白朮等同用,如防己湯。

2. 利水消腫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腫痛。

本品能清溼熱、利小便,尤善泄下焦血分溼熱。治水腫、小便不利,無論風水、皮水,還是腹水,均可選用。

(1)治風水證。常與黃芪、白朮配伍,如防己黃芪湯。

(2)治皮水證。常與茯苓、黃芪、桂枝等藥同用,如防己茯苓湯。

(3)治溼熱壅滯之腹脹水腫。常與椒目、葶藶子、大黃同用,如己椒藶黃丸。

附 注:防己有漢防己與木防己之分。漢防己爲防己科木質藤本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e的根;木防己爲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ex et g的根。二者功用基本相同,但漢防己偏於利水消腫,木防己偏於祛風溼止痛。因木防己含有馬兜鈴酸,用之不當易致腎功能衰竭,故《中國藥 典》2005版不予收載。

川 烏 (基源 藥材)

1. 祛風除溼用於風寒溼痹,拘急疼痛。

本品辛散苦燥,性熱散寒,毒大力強,既入心脾經,又入肝腎經。功善祛風除溼,散寒止痛,多用於風寒溼痹,拘急疼痛。

(1)治寒溼之頭痛、身痛、歷節疼痛及不可屈伸。常與麻黃、白芍、黃芪等同用,如烏頭湯。

(2)治中風之手足不仁、筋脈攣痛。常與乳香、沒藥、地龍同用,如小活絡丹。

2. 散寒止痛用於寒溼諸痛。

本品具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治心腹冷痛、寒疝腹痛及手足厥冷,可單用本品濃煎加蜜服,如大烏頭煎。

此外,本品還善麻醉止痛,用於手術局部麻醉或外傷瘀痛,多與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等配用,如外敷麻藥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散劑或酒劑服,1~2g。入湯劑應先煎0.5~1小時。外用適量。一般用炮製品,生品內服宜慎。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婦忌用。生品一般只供外用。反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及、白蘞。

蠶 砂 (基源)

1. 祛風除溼,舒筋活絡用於風溼痹痛。

本品辛甘發散,溫燥力緩,入肝脾胃經,本品能祛風溼,舒筋而緩急。其作用溫和,凡風溼痹證,筋骨疼痛,關節拘攣者,無論寒證或熱證,均可與相應的祛風溼藥同用。

(1)治風溼熱痹。常與防已、秦艽等配伍,如宣痹湯。

(2)治風寒溼痹。常與獨活、威靈仙等同用。

2. 化溼和中用於吐瀉轉筋。

本品能化溼濁和胃而止吐瀉,又可舒筋以緩解腳腓痙攣之轉筋。治溼濁內阻之吐瀉轉筋,常與木瓜、吳茱萸等同用,如蠶矢湯。

此外,本品祛風除溼又能止癢,用治風疹、溼疹瘙癢,可單用煎湯外洗;或配入複方煎湯內服。

用法:布包入煎。

鬆 節 (基源 藥材)

祛風燥溼,止痛用於風溼痹痛,跌打損傷。

本品苦燥溫通,入肝腎經,能祛風燥溼,尤善祛筋骨間風寒溼邪而止痹痛,多用於風溼痹痛,跌打損傷。

(1)治風溼痹痛。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牛膝、附子、川芎等同用。

(2)治跌打損傷疼痛。常與乳香、沒藥、紅花等同用。

馬 錢 子 (基源 藥材)

1. 通絡止痛用於風溼痹痛,跌打腫痛。

本品辛散溫通,入肝脾經,善通絡止痛,用於風溼痹痛,跌打腫痛。

(1)治風溼痹痛、拘攣麻木。可與麻黃、乳香、全蠍等同用。

(2)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乳香、沒藥、三七等同用。

2. 散結消腫用於癰疽腫痛。

本品善散結消腫止痛。治癰疽腫毒,可單用爲末,香油調塗;或與炮山甲、制殭蠶爲末,米糊爲丸服,如青龍丸。

此外,近年以其試治各種癌腫,取得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0.3~0.6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燥烈毒大,服用過量可引起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狀。故內服須嚴格控制用量與炮製方法。孕婦禁用。

雷 公 藤 (基源 藥材)

1. 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活血消腫用於風溼頑痹。

本品辛苦寒,入心肝經,作用強烈,能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活血消腫,藥力頗強。治風溼頑痹,每能緩解肢體的疼痛與拘攣等症狀,單用有效,內服或外敷均可。亦可與其它祛風溼藥同用。

2. 殺蟲解毒用於疔瘡腫毒,腰帶瘡,麻風,頑癬。

本品既能消腫止痛,又能攻毒殺蟲,可用於疔瘡腫毒,腰帶瘡,麻風,頑癬。

(1)治熱毒癰腫疔瘡。可與蟾酥同用。

(2)治腰帶瘡。可配烏藥研末調搽患處。

(3)治麻風。單用水煎服。

(4)治頑癬瘙癢。單用爲末調塗,或以其鮮葉搗爛擦患處。

此外,近年臨牀以其治療慢性腎炎、紅斑狼瘡等疑難病症,取得一定療效。唯毒性十分強烈,內服宜慎。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久煎(文火沸煎2小時以上)。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外敷、調擦。外敷不可超過半小時,否則起泡。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孕婦、體虛弱者忌用。凡有心肝腎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服。臨牀可見雷公藤的副作用有消化道反應、皮粘膜反應、月經紊亂、肝功能異常、血液白細胞減少、心慌、心電圖異常等。

徐 長 卿 (基源)

1. 祛風止痛用於風溼痹痛及其它各種痛證。

本品辛香行散溫通,入肝胃經。既善祛風止痛,又善活血通絡,用於風溼痹痛及其它各種痛證。

(1)治風溼痹痛。可單用本品,加瘦豬肉、酒同煎服用。

(2)治脘腹痛。單用本品水煎或研末服,也可與木香、延胡索等同用。

(3)治牙痛。單用本品水煎漱口並內服,也可研末服。近年來也有用於手術後疼痛、癌腫疼痛,有一定止痛作用。

2. 活血通絡用於跌打損傷。

本品能活血止痛,治跌打損傷之瘀血腫痛,輕者單用,重者常與紅花、乳香、薑黃等同用。

3. 祛風止癢用於風疹,溼疹,頑癬。

本品有祛風止癢之效,用於風疹,溼疹,頑癬。可單用或入複方,內服或煎湯外洗均可。

此外,本品尚能解蛇毒。治毒蛇咬傷,常配蛇王藤、半邊蓮、七星劍等內服或外敷。

用法:煎服,3~10g,或浸酒服。研末服,1.5~3g。本品芳香,入湯劑不宜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