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點:行鍼手法

行鍼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爲了使患者產生預期的各種感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亦各針感,是指行鍼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經氣感應。以下是本站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2017中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點:行鍼手法

  名詞解釋與概述

行鍼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爲了使患者產生預期的各種感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亦各針感,是指行鍼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經氣感應。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則會有酸、麻、脹、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氣感應,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正如《標幽賦》所說:“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得氣與否以及氣至速遲,不僅直接關係到針刺效果,而且可以藉此窺測疾病的預後。一般而言,得氣速時,療效好;得氣較慢時,療效差;若始終不得氣,則可能無治療效果,預後也不好。

  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轉兩種手法:

提插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針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針柄,將針由深至淺層,再由淺層插至深層,如此反覆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頻率及時間,應視病人的體質、病情、腧穴的部位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爲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 鍾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認爲行鍼時提插的幅度 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轉法:即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後的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捻轉的角度、頻率及時間,也應視病人的'體質、病情、腧穴的部位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鍼,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出針困難。一般認爲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其刺激量則小。

  行鍼輔助手法

輔助手法:針刺操作時,爲了取得較好的針感,除運用基本手法外,還有輔助手法,包括循、刮、彈、搖、震顫等。

循法:是用手指順着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所刺腧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發經氣的運行,用於催氣。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其法是醫者用指順着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鍼灸大成》指出:"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說明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經氣,促使針後易於得氣。

刮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指腹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輕刮針柄的方。可加強針感和促使針感的傳遞。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頻頻刮動針柄,促使得氣。《素問·離合真邪論》有" 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注云:"抓,以爪甲刮針也"。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以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與擴散。

彈柄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或針尾,使針身輕微地震動,以加強針感。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素問·離合真邪論》有"彈而努之"之法,其後《鍼灸問對》亦說:"如氣不行,將針輕彈之,使氣速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搖柄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輕輕搖動針體。此法直立針身而搖,可以加強針感;臥倒針身而搖,可以促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

飛法:針後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兩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覆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醫學入門》載雲:"以大指次指捻鍼,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本法的作用在於催氣、行氣,並使針刺感應增強。

震顫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柄作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動作,使針身發生輕微震顫,以增強針感。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毫針行鍼手法以提插、捻轉爲基本操作方法,並根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輔助手法。如刮法、彈法,可應用於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轉的腧穴;飛法,可應用於某些肌肉豐厚部位的 腧穴;搖法、震顫法,可用於較爲淺表部位的腧穴。通過行鍼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針後氣至或加強針刺感應,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