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重點考點

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實踐技能》的重點知識點,希望幫助到各位考生備考。

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重點考點

 出針法

又稱起針、退針。在施行鍼刺手法或留針達到預定針刺目的和治療要求後,即可出針。 出針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兩指持消毒幹棉球輕輕按壓於針刺部位,右手持針做輕微的小幅度捻轉,並隨勢將針緩慢提至皮下(不可單手用力過猛)。靜留片刻,然後出針。出針時。依補瀉的不同要求,分別採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針孔”或“搖大針孔”的方法出針。出針後,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針孔疼痛。當針退出後,要仔細查看針孔是否出血,詢問針刺部位有無不適感,檢查覈對針數有否遺漏,還應注意有無暈針延遲反應現象。

  留針法

將針刺人腧穴並施行手法後,使針留置穴內稱爲留針。留針的目的是加強針刺的作用和便於繼續行鍼施術。一般病證只要針下得氣而施以適當的補瀉手法後,即可出針或留針10~20分鐘。但對一些特殊病證。如急性腹痛,破傷風,角弓反張,寒性、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病證,即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時留針可達數小時。以便在留針過程中做間歇性行鍼,以增強、鞏固療效。在臨牀上留針與否或留針時間的長短,不可一概而論,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

 按診注意事項

1.光線要適當,側面光線對按診時某些變化的觀察很有幫助。

2.需根據疾病的不同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和方法。

3.醫師要舉止穩重大方,態度嚴肅認真,手法輕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診。

4.注意爭取病人的主動配合,使病人能準確地反映病位的感覺。

5.要邊檢查邊注意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以瞭解病痛所在的準確部位及程度。

 胎漏與胎動不安的診斷

  1.病史

常有孕後不節房事史,人工流產、自然流產史,或宿有癥瘕史。

  2.臨牀表現

妊娠期間出現少量陰道出血,而無明顯的腰痠、腹痛,脈滑,可診斷爲胎漏;若妊娠期出現腰痠、腹痛、下墜,或伴有少量陰道出血,脈滑,可診斷爲胎動不安。

  3.檢查

(1)婦科檢查:子宮頸口未開,子宮增大與孕月相符。

(2)輔助檢查:尿妊娠試驗陽性。B超提示宮內妊娠、活胎。

  小兒腹瀉

(1)常證:

(A)溼熱瀉證——清腸解熱 化溼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

(B) 風寒瀉證——疏風散寒 化溼和中——藿香正氣散

(C)傷食瀉證——運脾和胃 消食化滯——保和丸

(D)脾虛瀉證——健脾益氣 助運止瀉——參芩白朮散

(E)脾腎陽虛證——溫補脾胃 固澀止瀉——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2) 變證:

(A)氣陰兩傷證——健脾益氣 酸甘斂陰——人蔘烏梅湯

(B)陰竭陽脫證——挽陰回陽 救逆固脫——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

  痛經的調理

(1)氣滯血瘀證——理氣行滯 逐瘀止疼——膈下逐淤湯

(2)寒溼凝滯證——溫經祛寒活血止疼——少腹逐瘀湯

(3)溼熱遇阻證——清熱除溼 化瘀止疼——清熱調血湯

(4)氣血虛弱證——益氣補血 活血止疼——八珍益母湯

(5)肝腎虧虛證——滋腎養肝——調肝湯

  鍼灸血腫的處理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現象

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處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按診的體位

 1.坐位

病人取坐位,醫師可面對病人而坐或站立進行。用左手稍扶病體,右手觸摸按壓某一局部,多用於皮膚、手、足、腧穴的按診。

 2.臥位

病人取臥位,全身放鬆,兩腿自然伸直,兩手臂放在身旁。醫師站在病人右側,用右手或雙手對病人胸腹某些部位進行切按。可讓病人屈起雙膝,腹肌鬆弛,或做深呼吸,以便於切按。

 傷口換藥的步驟

換藥前操作者應洗手,並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換方法

(1)移去外層敷料,將污敷料內面向上,放在彎盤內。

(2)用鑷子或血管鉗輕輕揭去內層敷料,如分泌物乾結粘着,可用生理鹽水潤溼後揭下。

(3)一隻鑷子或血管鉗直接用於接觸傷口,另一鑷子或血管鉗專用於傳遞換藥碗中物品。

(4)75%酒精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生理鹽水棉球輕拭去傷口內膿液或分泌物,拭淨後根據不同傷口選擇用藥或適當安放引流物。

(5)用無菌敷料覆蓋並固定,貼膠布方向應與肢體或軀幹長軸垂直。

  2.縫合傷口換藥

(1)更換敷料:一般在縫合後第3日檢查有無創面感染現象。如無感染,切口及周圍皮膚消毒後用無菌紗布蓋好。對有縫線膿液或縫線周圍紅腫者,應挑破膿頭或拆除縫線,按感染傷口處理,定時換藥。